打印

【直播】学术报告:第一场(10:30—12:00)

罗承晚先生及其翻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11# 的帖子

网络断了

TOP

补充一张菅丰先生及其中文翻译陈志勤女士的照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第三位演讲人是韩国比较民俗学会会长罗承晚先生,以下为演讲细节:
中文翻译: 黄今姬女士

首先对韩国民俗学相关团体进行介绍,然后论述韩国民俗学的研究动向。现在活跃的学会有韩国民俗学会,比较民俗学会,实践民俗学会,韩国民谣学会等。除了代表的韩国民俗学会之外,还有各种分支学会。其中研究口头文学的分支学会比较活跃,还有一些协会组成韩国民俗学会代表联合会进行活动。

下面介绍传统民俗学研究动向。分三个方向进行:一.传统民俗自身的研究,研究传统民俗的结构、形式和意义;二.结合民众生活进行研究的倾向;三.关于活用传统民俗的研究,主要指利用民俗恢复地区的节日、习俗等进行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众生活史得到关注。金泰坤、李相日提出韩国民俗学是民间的学问,应该研究民间日常生活。林在海在《民俗文化论》中认识到民众和民众文化是民俗学的主要概念。罗承斌认为民众是民俗的主体,应该对其有更广泛的认识,而民俗学应该成为研究民众生活的学问。我关注都市里的民俗共同体进行调查研究,这是正在成长的小共同体网络,为韩国民众生活做出贡献。

第三个介绍的是国界的超越。试图越过国界,把亚洲作为民俗共同体来把把握,这是韩国民俗学的主要贡献。通过民俗文化的窗口来认识亚洲,就可以设定一个作为丰富多彩文化空间的民俗文化的亚洲。例如可以想象龙王的国度、妈祖的国度。通过这些来抵抗国家暴力和不平等,歌颂平等与共生的民谣共同体之间的活动,也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架构了指向幸福人生的亚洲群斗民谣共同体网络。此时,想象中的亚洲与以国界为准划分警戒线的亚洲截然不同。以各自的民俗文化为界限,描绘的亚洲共同体是亚洲民俗文化的并集。我觉得通过这些可以重新认识亚洲。

下面就是全球化时代韩国民俗学的定位。林在海主张民俗学者如果只是依赖对国外民俗学的引用,那只不过是国外学界的殖民学问。因此,要具有批判这种学问殖民化并与之抵抗的创造问题意识,并凭此调查分析自身区域的民俗,导出更高水准的新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力更生的国产学问的身份确保其独创性和身份特征,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讨论韩国社会的民俗现象,并开创新的学说,就是韩国民俗学的世界化。

民俗学作为一种人文学,其目标是人类的解放,是追求幸福人生的学问,因此,民俗学只有引导人类自由的生活步入特定的方向,或对统治和压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权力和财力的横向进行揭露和批判,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文学。

韩国民俗学的学问特征就是多样性。文化民族主义民俗学的倾向具有多样性,强调传统民俗并从中发现民族文化的身份。民众主义民俗学倾向于把民众生活史作为民俗学的主题,研究存在于现在时空中的民众的生活。这两种倾向互相交集,建构韩国民俗学这片森林。

赵世瑜老师点评:
非常感谢罗承晚先生。沟通、对话的重要性。
多样的文化现象因为什么形成相对的整体或网络关系,其背后机制如何?
如罗先生所言,应超越多样性的探索,升华到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整体上去。

TOP

第四个演讲人:辽宁大学文学院乌丙安先生


刚才关于学术说了很多,我觉得现在更多话题应该谈谈我们的组织,学术的话题,还有很多时间谈。
今年一个是三十周年大庆,一个是钟敬文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这两个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非遗保护公约的十周年,以及我国的非遗保护十周年。
这些都是重要的时间。民俗很注重时间的符号。还有一点是私人的,这是我从事民俗研究的六十周年,还有一个是按中国甲子计算,我今年是八十岁了。我读过钟敬文先生,那是1983年3月20日,那是他的生日,他写了一篇文章。我现在很有共鸣。那时候和他见面,他还叫我丙安同学。一转眼我就这么大年纪了。
我曾经遇到法兰克福弗洛伊德学派的学者,他那时曾问我,你们民俗学会怎么才三十周年?我跟他讲,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有一句话,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今天开这个会,一方面要讨论现在的三十年河西,一方面也要回顾过去的三十年河东。而我们现在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在未来的三十年又会怎样?
黄河九十九道弯,每一道弯都做过河东,也做过河西。中国这两大河都是这种情况,历史的变迁也就是这样。何况现在又出现了新的自然生态,那就是黄河断流。我们中国民俗学现在你叫它河东也行,叫它河西也行,因为它中间断过流。我们都是纤夫,拉的是民俗学发展这条大河上的船。这个历史是必须要回顾的,中间断流也是很惨痛的。
我们今天是2013年,我想从1913年做起,再往前就看黄遵宪的东西,那太早了。我们就从1913年开始。
1913年12月,周树人先生在北大,曾向当时的教育部提出建议,建议成立民俗研究机构,当时是叫“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详其意宜,辨其特性,又发挥而光大之,并以辅翼教育”。无独有偶,同一年周作人发表《儿歌之研究》,在中国最早使用了“民俗学”一词。
再到1923年,一个是1920年12月19日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由沈兼士、周作人、钱玄同发起并主持。1923年5月,常惠提出组建“民俗学会”。讨论时张竞生提出当时不适于叫“民俗研究会”,建议改成“风俗调查会”,5月24日正式宣告“北京大学风俗研究会”成立。这个是曾经准备以民俗学命名的,在这一时期有一个小的转折。
延续到1926年,当时北洋军阀迫害北大,也没有把民俗学迫害到绝路上。北洋军阀迫使鲁迅、沈兼士、顾颉刚、容肇祖等转到了厦门大学,他们又在厦大组建了厦大风俗调查会。我们说“建”,其实应该打引号,因为还是过去的民俗学会的延续。他们是带着民俗学会不断的被打倒,不断的再起来。
1927年,顾颉刚、容肇祖等转入广东中山大学,与钟敬文、董作宾一起组建了中山大学民俗会,这是第一个以民俗学命名的协会,影响很大。后来福建、浙江等地都成立了中山大学民俗会分会。
1930年,钟敬文、娄子匡、江绍原等到了杭州,也是他们收集的歌谣使他们被迫害,但到了杭州,他们又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并且出版了《民俗周刊》。
1933年,民俗学又繁荣起来了,创办了《艺风》刊物,出版了“民间”“人类学”“民俗学”多种专号。所以不是我们今天才繁荣的。就像之前说的,我们是三十周年,但今天不是而立,这在三十年代就做到了。
1943年,33到43,经历的最震人心魄的就是抗战的爆发。娄子匡等分散到大后方继续做民俗研究,不幸流落到沦陷区的,比如在上海,还在从事民俗调查。所以民俗学会是打不倒的,不会绝灭的。
到了1953年,期间中国又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民俗学会各地的分会和会员各自在做相关的工作。新中国成立,钟先生被邀请回到了北平。周恩来给钟先生的题词,他一直放在身边,这鼓励了他在新中国满怀信心发展民俗学和民间文艺事业。
建国后,民俗学组织一直没有得到恢复,但是民间文艺作为独立机构出现了。以后钟先生一直从事自己的文学艺术工作和民间文学教学工作。五十年代我,们进入了非常好的时间,但我们一直期待着民俗学组织的建立。钟先生虽然开设了民间文学的课程,但那时候他带我们在旧书摊上买了那么多的书,民俗学的书,他不仅仅是教民间文学。
到了1963年,那时候出现了反右斗争的会,大规模批判斗争。揭露民俗学派的反动观念,非常残忍,甚至是野蛮化的,不允许别人答辩。大家知道封建社会的羞辱刑,是刑不上大夫的,但对知识分子不是这样。在这里黄河断了流,民间文学断流了,这是很惨痛的历史。
后来民间文学慢慢恢复,在1979年,发出了呼吁民间文学立即复课。一次会议上有学者见到钟老,拉着他说你就是我们民间文艺协会啊,有你在我们就在这里成立吧。钟老说还没有准备好,时候还没到。
最后说一句,我为什么要讲这些。就像一开始说的几百年和三十年历史一样,像全聚德什么的都有百年历史,民俗学会的百年老店什么时候能恢复起来?民俗学会的旗帜不倒,我最着急的是不能把民俗学会变成一个有它连续历史的老学会。我希望能把两岸三地的民俗学者联系在一起,做中华文化的民俗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接下来由朝戈金先生向演讲人赠送礼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