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宝璺藏神——锔瓷展”谈起
广州 陈馨 收藏杂志 2009-8-13 11:01:00
按语:锔瓷是过去常见的传统技艺,台湾称为“补仔”。旧时无论大陆还是台湾,“惜物惜福”是人们的普遍观念。随着时代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的“补仔”行业已成历史名词。2006年初,台湾历史博物馆与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宝璺()藏神——锔瓷研究展”,系统展出了不同技法的各代锔瓷实物。导览图册中还收录了时为日本京都大学考古学博士生的陈馨女士撰写的锔瓷研究专稿,希望对传统民间艺术和陶瓷文化的收藏、保存、宣传有所借鉴。
“锔钉补瓷”是中国的一项传统工艺,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图1),却好似已离我们远去。笔者在2006年2月有幸应邀参加台北“宝璺藏神——锔瓷展”开展之际举办的陶瓷锔钉暨现代修复科技国际研讨会,深被台湾文博部门关注这一陶瓷修补技艺的举动所打动,也对锔瓷工艺产生了特殊的情愫。
修补行为是为了维护或保持器物本身的纪念意义、艺术价值、商品价值,或者为了维持其功能而产生的。在中国,与追求完美外观的宫廷陶瓷修补相对,民间更注重恢复瓷器的实用价值。根据耗损破碎位置的不同,改变器物原有造型另行使用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更多的还是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的连接修补。在有效的锔钉技术应用在陶瓷器上之前,或者在不屑于用锔钉补瓷的时候,人们常常用树胶、沥青、蛋青或面筋加石灰、大米浆糊等各种方法对破碎的陶瓷器进行粘结。《墨娥小录》十四卷“粘碗盏条”中即有“未蒸熟面筋入筛,净石灰少杵百数下,忽然化开,如水,以之粘定,缚牢,阴干,永不脱开,胜如钉钉者远矣,但不可于水内久浸”这条记录,好似作者在拿粘碗秘方与锔钉技术作比较,非常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