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跃宏:美国教育的五个问答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张跃宏:美国教育的五个问答

张跃宏:美国教育的五个问答

2009 年 12 月 7 日 成都日报
本报记者  孟蔚红 文/图


  核心价值

  前二十年在国内的教育体系内拿到学士和硕士学位,后二十年在美国的教育体系内拿了两个硕士一个博士一个博士后,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教育体系浸润极深,张跃宏教授接受本报采访,以亲身经历谈实名推荐、论文发表、教职聘用等当下最热门的教育话题。

  核心人物



  张跃宏:1985年-1988年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学士硕士;1994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1997年加州大学文化人类学硕士,200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化人类学博士,2003年-2005年哈佛大学医疗人类学博士后研究。2005年-2009年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校区人类学系,2009年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

  采访手记

  (2009年11月26日 成都)

  张跃宏看见记者拿出了录音笔,往前挪了挪身子,笑着说,这个东西我太熟悉了,我也是经常在用的。

  他是一个人类学学者,一年中有很多时间都在拿着录音笔到各地去做他的“田野调查”,他知道,当那个录音笔的红灯亮了的时候,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是真实严谨的,他说的话像一个互相关联的网,撒得很开,却收得很紧,每一个关节点上,都严丝合缝,一丝不苟。也许,这是他在美国读书所受的学术训练,也许,这是他天生的一种禀性,也许,这就是一个学者的风度。

  他太能读书了,在中国读了学士和硕士,又在美国读了两个硕士,拿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然后又在哈佛读了博士后,现在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

  这些让人两眼放光的经历,并没有让张跃宏说话走路端起架子,他常常背着一个双肩挎包,像一个学生一样来去匆匆,有永远做不完的课题,写不完的论文,听不完的讲座,想不完的问题。

  和张跃宏慢慢聊开,逐渐进入他的领域以后,会慢慢明白,他的忙碌,他的追寻,一是来源于他内心的热情,二是来源于他所处的环境。在美国,如果你要在学界站稳脚跟,甚至拥有一定的地位,只有三个字:真功夫。你要发一篇学术论文,就算你和某著名杂志的主编是同学,也不能保证能发出来,因为有一种叫做“匿名审稿”的制度,主编会把你的稿子送给三个或四个有代表性的人,他们不会知道作者是谁,经过仔细审读,给出结论。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无权保证你的论文可以发表,更不可能用金钱去收买。

  学术腐败是我们常常痛心疾首的话题,而张跃宏好像对此没有太多感触,他把这些感触的时间都用在努力研究和思考上了。他可以说的,就是他的课题和成果,一定要经得起考验。

  冬天的阳光很难得,斜射过来的时候,把桌子上杯子里的茶水照得晶莹透亮,张跃宏如数家珍地计算着中国人在国际上学界鼎鼎有名的人物,他们在各个领域逐渐地崭露头角,其中还有四川的,有成都的,他们的确以中国人的面貌和智慧,在国际上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

  采访完,本来想约他一同去听四川交响乐团的周末音乐会,但他谢绝了,因为,晚上他要去听一个学术讲座。

  对话

  五个问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   实名推荐,美国社会如何保证真实公正?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段时间,国内有个被广泛争议的事情,就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学生直接上北大的事情。在美国,有这样的情况吗?

  张跃宏:(以下简称张):在我记忆中,美国似乎没有哪一位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一个学生,不经过任何考试就可以进入哈佛等一流学校。当然这并不等于中国就不能这样做,只要对社会有好处。但实名推荐在美国还是比较盛行的,很多人生机会都需要推荐信:求职要有推荐信,申请研究基金要有推荐信,这是一个制度,尤其在招教员的时候,推荐信非常重要,还有读研究生院,都需要推荐信。

  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怎样避免推荐中的作假行为,毕竟只是一张纸,怎么保证上面说的都是真实的?

  张:这中间有一个社会信用的问题,比如说,一个中学校长推荐了一个并不优秀的学生上了北大,时间长了总要表现出来,这样的话,一定会给这个中学的声誉和校长的信用带来很大的问题。我想,这个制度真要实行,那些中学校长一定还是不敢塞私货进去。在美国是一样的,如果被推荐的人不称职,推荐的人却说得天花乱坠,人家又信了,后来确实出现了问题,那推荐人的信用会大受损失;如果推荐人是个名人,讲话不慎重不准确,夸张了,更影响你今后的声誉。

  记:这样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张:非常直接的后果不是马上能看到,主要是养成一个说真话的习惯,包括发表文章,不能有剽窃抄袭,你的简历不能有伪造,如果有任何不真实,今后都会成为你的一个问题。

  记:发生了信用问题有多严重?

  张:越有名,社会对你的监督、审核就越严格,特别是你要去当总统,那你生平的角角落落都要被过滤一遍。所以人进入公职前,都要有这个准备,自己的事情都要被所有人知晓,这是他为了获得权力应有的牺牲,也代表社会对公职人员的监督,我们要选社会信用好的人上去。

  记:推荐信制度已成美国教育等领域的一种文化,那么在写推荐信时,有没有什么大家要遵守,或者心知肚明的技巧?

  张:我现在也开始给人写推荐信了,包括我的学生读博士,找我写推荐信,我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我要把你的优点、长处写得非常充分,我不把你的缺点说成优点。一般都是这样,推荐信总的来说是报喜不报忧,但不等于说可以把忧报成喜,这个分寸要把握。他到底够不够资格去他申请的地方,我认为他可以的话,我会全力地充分地写,但绝不会编造。推荐信总的原则是帮助别人,适当言辞上的修饰还是有的,但决不能说假话。说假话不是直接对我有啥坏处,但主要是跟你在学术界整个学术生涯的道德有关,所以你必须说真话。

  2   普林斯顿大学考试,为何没有监考老师?

  记:听说在你就职的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是不要监考老师的,但每个学生要在卷子上写誓词,签上自己的名字。

  张:这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规,给人感觉大家都在一个层次很高的道德共同体下,我是这个道德共同体的成员。我们是有很高行为准则的人,才能到普林斯顿,只有能遵守这个行为准则的人,才有资格在这待下去,这有一点所谓的贵族气派。外在约束消失的同时,是非常强的个人道义感的建立。过去学生也许没经历这个,但我想他们进校后可以马上接受,因为进入这个学校不容易,普林斯顿的录取率和哈佛差不多,许多进来的都是将要成为社会精英的人。

  记:要求学生在卷子上写一个誓词并签上自己名字,这意味着什么?

  张:只要你签了字就要为此负法律责任,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法律文书,如果发现你作弊,以后要付出的代价非常大,你的整个社会信用都要受影响,严重的可能会跟你一辈子。

  3   匿名审稿制度,是怎么一回事?

  记:中国人常常讨论学术腐败的问题,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问题好像屡禁不止,在美国,有没有一些方法来杜绝这样的事情?

  张:我讲一个“匿名审稿制度”,是我的亲身经历。匿名审稿制是对美国学术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制度。我举一个例子,我要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文章,首先按它的学术规定寄去,主编拿到后,会给你选三到四个匿名审读者,有的杂志可以要你推荐,最后决定权在主编,他自己就是某一方面的权威,下面还有一帮编委,有关编委可以给他提建议,这个主编最后定下三到四个审读人。审读人一定不知道被审读人的身份,尽管有时候可以从文章里猜出来。因为此,期刊要尽力避免作者的身份暴露,比如,作者不可以在文中写“见拙文某某篇”这样的字句。要保证这几个人没有作者直接的关系。还有,他要找到不同的审读者,一个审读者对你这个领域非常有了解,另一个审读者水平很高,但对课题不了解,他代表广泛的读者群,就是你的文章能不能让非专业的人也能读懂。所以学术审核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选完后,编辑就会联系这些审读人,问他们愿不愿意读一篇文章。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审读人是没有报酬的。

  记:没报酬,人家凭什么要做呢?

  张:有两个好处,如果找到我的话,第一,这是一家很有名的杂志,主编请我看稿子是对我学术水平的认定,因为我已经在他的杂志上发过文章了,这样他才选的我,我同意的话也是对它的回报,今后我的学术简历上我也会写,我是以下杂志的匿名审读人之一,这会增进我的学术地位。第二个好处,找我一定在我的领域里,我想了解别人在研究一些啥子内容,我看了对我也有启发和提高。

  好不容易找到这四个人,给他们三个月到半年时间回答。结论有四个可能性:立即采用;稍加修改后采用;退回大幅修改后重新提交;拒绝采用。但你要写出理由。你要拿出全部水平帮助编辑判断这篇文章的学术水平,该不该发,该怎么修改。尽管这是额外的工作,我听一个很有名的杂志主编说过,很少有人不认真,有的甚至比自己写文章还认真,因为评语写得不到点的话,主编一看就晓得这人的水平不够。如果审读意见写得很到位,会给主编很深印象,这对你很有好处。所以我每次写审读意见都非常认真。

  记:这样是不是可以保证发表的学术文章有很高的水平?

  张:是这样,因为有四个审读意见,而且选这四人时,主编还要保证四人不是都持同一观点,不是同一学派,如果四个人都同意,那就没话说,如果是两票对两票,主编要自己做决定,有的杂志会再找一个看看,多半都是要修改的,修改完再找人。

  记:那样繁复的过程,是不是发一篇文章需要很长的时间?

  张:非常长,一年发出来就是非常快的。我过去有个同事,七年才发出来。当然中间原因很多。从这看到美国学术制度的长处是审查非常严格,没什么熟人关系之类的因素,在哪一级刊物发表的文章就代表你确实有这个水平。缺点就是可能过于规范化,限制了那种非规范性中的创造性。但每人都按这个规范做,都习惯了,从小接受学术训练,引文怎么引,都是一套很成熟的规程,当中有错字都会有问题。

  4   美国大学如何聘用老师?

  记:美国的大学要聘用一个老师,流程怎样?如果一个人和某个大学中某学院的院长关系好,能不能为他的应聘提供更好的条件?

  张:美国每年培养五万多个博士出来,在研究性大学教书,一般都是博士,市场很小,竞争很激烈。招老师的程序是先打广告,在公开期刊上网站上公布,然后系上成立一个委员会来阅读研究竞聘者的申请,一般三个成员,从中挑出一定数量的,好的,拟出一个“长名单”,交到系上讨论,系上所有教员都有权读申请人的档案,进行第二道过滤,又拟一个短的长名单。然后跟系的教员讨论,再拟出一个“短名单”,通常4个人,就是职位候选人,然后通知他们在不同时间各自做一个校园访问,校园访问非常重要,候选人要和很多相关教员以及系主任接触谈话,让老师们对他有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做一个关于他正在做的研究报告的讲演,回答提问,完了后合议,合议完投票,排名,最后产生合适的人选。

  记:在大学任职后,怎样来评老师的职称,诸如讲师、副教授、教授?

  张:他们的职称和国内不太一样,但有一套评议机制,比如,你当了六年助理教授,会给你一个评议,是不是给你终身教职,即让你晋升为副教授。终身教职这一关很重要,拿到以后你就永远不会丢这个工作,除非这个学校关闭。这在美国这个竞争性很强的商业社会是很高的福利。

  5   中美教育各有何优势?

  记:你在中国教育体制内读了本科研究生,在美国又读了两个硕士一个博士一个博士后,两种教育体制比较,最大不同是什么?

  张:我在国内读书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过去二十多年国内变化是天翻地覆,教育事业也是天翻地覆。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这些年发展相当迅猛,美国每年培养五万多个博士,国内这几年数字增加也非常快,就文科而言,美国在五年以下就拿到文科博士的基本上是凤毛麟角。

  记:为什么?

  张:中国是本科后五年就可以拿到博士,美国有个特点,本科毕业就可以申请博士,但能五年拿到博士的非常少,七八年的非常多,因为美国的博士生教育非常严格,和我一同读书的,中途读不下去,最后没拿到博士学位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读了十几年还没读出来。教育时间较长,先要上基础课,要通过考试拿到硕士,这相对容易,然后又要上课,有个博士资格考试,通过后你就是博士候选人了,才可以写论文,这是个很大的坎儿,不少人就在这个时候被淘汰了。论文之后有个答辩,通过就过了。

  记:博士论文好久能写完并通过?

  张:这就不一定了,比如我这个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做田野调查,做一年是最基本的要求。一年能很顺利地完成是不容易的,要申请经费,语言训练,有的申请经费一两年,有的可能边工作积累经费,然后去做田野调查了又遇到很多问题,也可能中断。回来后再写论文,又可能要一年多。所以培养一个博士,牵扯很多时间、精力、财力,时间会这么长。

  记:在你眼里,国内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水平怎么样?

  张:我接触的学生中间不乏很优秀的,掌握的文献也很丰富,缺点呢就是时间相对短了点。国内研究条件比我读研时好多了,比如文献问题,上网的资料检索比过去省事得多。还有国际交流非常频繁,好多在美国讨论的事,这边也开始讨论了。另外,中国在一些文科领域,研究中国的,历史也好,文学也好,社会学也好,中国博士都做得相当好,有很多优势。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老陶成局文化创意工作室,唐山陶瓷百科--创始人,主编:老陶成局-黄志强
手机13131568553   网址uchiyama.h.baike.com

TOP

张跃宏教授在汶川发生地震后,第一时间赶赴汶川,一边捐款捐物帮助地震灾民,一边研究地震灾难对人类心理和生活的影响。同时,张跃宏教授也想到了唐山大地震,想了解30多年来唐山大地震对唐山人心理与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2009年至2012年,张跃宏教授在每年的5月份和7月份或更多的时间里会往返于汶川与唐山之间,搜集各种与地震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采访地震亲历者。这几年,在唐山张跃宏教授拿着录音笔在抗震纪念碑广场、纪念墙,在幸存者家里,在道路边上,采访了数百位地震幸存者。大地震造成的唐山人的深深的心理创伤,特别是7.28这天唐山大地震亲历者的悲伤,让张跃宏教授感到震撼。张教授准备将他收集的资料整理后,写一本书,真实反映唐山大地震以来唐山人的心理和生活变化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还有唐山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对比。
2011年9月,张跃宏教授与黄志强结识,在交往过程中成了好朋友,黄志强为张教授提供了自己收藏的大量唐山大地震历史资料。张教授称:“我在这里发现了一座研究唐山大地震的金矿。”



张跃宏教授在黄志强家拍摄地震资料


张跃宏教授采访著名作家张庆洲


张跃宏教授与黄志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老陶成局文化创意工作室,唐山陶瓷百科--创始人,主编:老陶成局-黄志强
手机13131568553   网址uchiyama.h.baike.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