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江大学非遗社团2009年会直播平台~~

社科院爱东老师言:

这个建议好,应该主动出击,争取扩大统一战线。
发贺信的方式非常好!
以“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论坛”联合署名的方式更好,这样,有个更官方一点的组织放在前面,也提升了“中国民俗学论坛”的独立地位。

TOP

严重同意448楼的意见!

今天去林爷爷专门说了这个事,有搞头!

TOP

嘉宾备忘录:
笛威辛亢,衣晓龙,华东师大博士,浙江师范大学老师;
英古阿格,杨杰宏,云南大学博士,丽江师专老师;
silver,巴莫曲布嫫,社科院老师;
施爱东,社科院老师;
耿羽,华中科技大学老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田兆元,华东师大老师;
任双霞,山东大学博士,老师
放牛班的课堂, 朱刚,社科院老师
(最近对我们非常关注的几位老师,在这里隆重推出他们,以表感谢)

TOP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长江非遗学社学术部部长,“荆州传统工艺传承人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现在请容许我向大会作报告,在报告开始之前,首先我要代表学社和课题组所有成员向长期支持我们工作的八位艺术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谢谢您们!
下面开始我的报告:
       我们的课题名称是:荆州传统工艺杰出传承人研究。这里面包含了两个信息点,一是荆州、二是传承人。作为荆州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长江大学有责任和使命为本地的文化建设服务,也正是在荆楚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之下,我们的协会才得以酝酿诞生,从协会成立的那天开始,我们就确定了协会的工作方针,即立足荆州,放眼荆楚。我们的调查和工作中心一定是以荆州为基础,以荆州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为研究对象的活动,在今年5月份,荆州市申请三国文化之乡的活动中,文理学院课题组的同学们就为市文化局申请委员会提供了珍贵的材料支持和人力协助。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确定以传承人为研究对象呢?我想,这和孙正国老师的调查心得有关,今年上半年,孙老师走访了广州、河南等许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区域,在接触传承人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所有的保护工程都应该落实到传承人上来,因为传承人作为技艺的核心点和关键点所在,往往因为人亡而艺绝,而当下许多地方政府的保护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传承人上来,国家已经建立了三批以传承人为核心体系的非遗名录数据库,这说明国家在在保护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我们协会所做的,课题所探讨的正是当下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
       传承人研究课题小组共有八人,采取集中指导,分散研究的方法,即以一般的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为指导,采取走访的方式,对传承人的基本信息、作品及相关材料进行搜集、整理,每位调查人员针对自己的调查对象进行集中调查和研究。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每个同学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也采取了不同的操作方式,诸如:刘慧张维维同学根据陈洪根老师蛋雕技艺和葫芦烙画技艺的特点,利用每次调查的时间,亲自学习和操作,并且把工艺流程一些细小的关键点记录和拍摄下来,并且根据自己创作的心得对陈老师的创作经验加以理解,更加真实形象的反映了工艺本身的流程,也更加深刻的揭示出了在传承过程中的精妙和独到之处,她们还通过仪式,正式向老师拜师学艺,这样,又建立起了调查者和研究对象良好的信任和默契的关系。 而我的调查根据李永安老师木雕技艺的独特之处和李老师本身良好的工艺理论的情况,采取了忠实于原始记录,忠实于传承人口述的访谈方式进行调查,以口述志和传承人的自我总结为材料支撑,并采用文献学的方法,搜集了与李永安老师和浅浮木雕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力争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做出总结和升华。 张飞在对湛文心老师青铜工艺的研究过程中,注重了青铜工艺的制作流程,这也是基于青铜工艺工序复杂的特点而做的特殊处理。周倩从上学期就开始了对林世柏老师的走访和调查,而且她自己学会了剪纸。 朱贤锋在对微雕艺术家王立平老师的调查中,主要关照于微雕这一特殊精湛的影响和社会评估。
       到目前为之止,八位同学都已提交了自己的调查报告或论文,这是我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诚然,作为本科生的学术性课题研究,还有理论不足、观点论述不够、行文不规范等问题,但是,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以内独立完成一件作品的制作,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功。不得不说,荆州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城市,在荆楚大地之上,传唱着长江学子纵身一跳的英雄史实,洋溢浪漫楚国才子佳人的动人传说,也涤荡着家乡非遗不屈不挠的历史使命。课题组的同学除了学到民间工艺,传统文化以外,还在老师们那里学到了做人的诸多道理,这一切的一切都和老师们的包容与理解,支持与关爱分不开,是八位老师让我们看到了民间工艺的精湛与魅力,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精深与博大。非遗学社、课题组对民间工艺的调查与探讨并没有结束,这个话题将会一直延续到明年6月份第二届荆州非遗论坛。最后,我再次向八位艺术家和指导课题的老师们表示感谢,也感谢课题组的每一位调查人员,你们辛苦了!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09-12-28 06:00 编辑 ]

TOP

回复 455# 的帖子

我早做好了,只是在那台电脑前面睡着了

TOP

这个坛子太热了,把我的盘都损毁了,我先传上没被损坏的论文;李玲,刘慧,周倩的论文不幸遇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给各位领导的材料

长江大学非遗社团2009年会通知


  今年4月,长江大学长江非遗学社、文理学院非遗协会成立,这是一个以“传承家乡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组织。协会集公益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会员深度回归家乡、非遗大调查等活动,并把“传承家乡非遗,守护精神家园”作为协会的口号和使命。

  由于本学期甲流肆虐,社团的校园活动受到限制,但是协会的网络论坛,课题调查活动却开展的如火如荼,值此新年到来之际,协会将隆重召开首届年会,届时,将有华东师大、华中师大、湖北民院等高校的代表以及荆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电视台、报社和校科技处、校团委、文学院等机构的领导老师莅临。

  我们欢聚一堂,共赏非遗成果,共商非遗未来。请所有会员务必准时参加,也热忱欢迎广大非遗关注者光临指导!
  时间:2009年12月31日 14:00—16:00(第一场)、16:30—18:30(第二场)

  地点:长江大学东校区文学院五楼学术报告厅(第一场)、南湖路亚太宾馆三楼会议厅(第二场)

  主办:长江大学文学院、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承办:长江大学长江非遗学社、文理学院非遗协会
  长江大学非遗社团年会组委会

  2009年12月26日


  长江大学非遗社团2009年会顾问名单

  (按姓氏笔画为序)

  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林世柏 荆州剪纸工艺杰出传承人
  毛洪文 长江大学文学院副书记
  王华林 荆州蛋雕、烙画工艺杰出传承人
  王立平 荆州微雕工艺杰出传承人
  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许连军 长江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孙正国 长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副院长
  朱业宏 长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沈光明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教授 院长
  白侯榕 荆州民间艺术研究所秘书长
  衣晓龙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老师
  向柏松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磊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人文学部副部长
  李永安 荆州木雕工艺杰出传承人
  李波 长江大学宣传部副科长
  杨杰宏 丽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老师 宋兆菊 荆州市文化局副局长
  陈建宪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陈洪根 荆州蛋雕、烙画工艺杰出传承人
  张先松 荆州汉绣工艺杰出传承人
  柳倩月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黄永林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
  高丙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徐风诚 荆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桑俊 长江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徐波 长江大学校团委书记
  韩宴清 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基地干事长
  蒋明智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
  董焰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
  湛文心 荆州青铜工艺杰出传承人


  “非遗进高校”:长江大学非遗社团大事记

  2006-2007:长江大学正式开设非遗课程,主讲教师:孙正国
  2008年5月: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与荆州市群众艺术馆合作,首次开展“荆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展演”大型非遗宣传活动;
  2009年3月24日:长江大学非遗教学进入中国民俗学界最高水平的“中国民俗学网•高校联盟”版块,开始了长江大学具有潜能的高端平台起步时期,太阳鸟、指尖冰凉、恩施土家出任版主。得到英古阿格君的鼎力支持和热心指导。
  2009年3月25日:长江大学非遗社团进入中国著名网站“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得到华中版主玄珠老师的细心照顾和智慧培育,得到总版主田兆元先生的宏观调控与鼎力支持,慷慨解囊,专为长江大学非遗社团创建了“家乡文化传承协会”二级版块,并在一级版块增高了“教学团队”,指导长江大学非遗社团形成了网络平台的“数字团队”,“众心聚齐海上风,长江学子显神通”,自此,长江大学非遗社团步入平稳、规范的发展轨道。
  2009年3月31日:长江大学非遗社团“火凤团队”首度参加高端学术活动:金荣华先生华中师范大学讲学。并巧遇玄珠仙子。
  2009年4月:长江大学成立两个非遗学生社团:“长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会”和“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会”,2009年10月,“长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会”更名为“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学社”,简称“长江非遗社”。
  2009年6月:长江大学与荆州市合作主办“首届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论坛•荆楚民歌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的15位学者与会,涉及学科有音乐学、文学、史学、传播学等,得到了荆州市荆州区文化馆马山民歌搜集整理者、研究专家汤斌先生的大力支持。《文化遗产》、《求索》、《湖北民族学院学报》、《长江大学学报》专栏《荆楚文化研究》等刊发表了会议成果。荆州电视台知名栏目《文化荆州》录制了会议专题片《非遗传承路在何方?》,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中山大学蒋明智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陈永副教授、长江大学孙正国副教授受邀作嘉宾,专题片在《荆州新闻网•文化荆州》专栏可直接在线观看。海上风教学网站总版主、华中版主、湖北版主齐聚古都荆州,与长江大学非遗两大社团倾情联谊,写下了当代中国民俗教育场地教学与网络教学最生动的华丽诗章!
  2009年7月:长江大学非遗协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小组“马山民歌调查与研究课题组”一行五人,在组长、长江文学社社长李春阳的强力推动下,出征荆州市马山镇调查首批荆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马山民歌”,得到了长江大学团委和荆州市荆州区文化馆著名学者、马山民歌搜集整理者、研究专家汤斌先生的大力支持。历时两周的短期调查,调查小组历尽当代大学生所未历之苦,克尽困难,中途1成员实因太苦而下阵。国内著名民俗文化教学网站总版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先生读到马山民歌调查小组之田野日志后,深情助威:“马山民歌调查小组的方向,正是民间文学研究的真正方向!”由此,马山民歌调查与研究课题组为长江大学非遗协会的发展开启了最为亮丽的希望之门!长江大学文学院特为小组颁发了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奖!
  2009年9月:“长江非遗社”换届,创始人、会长恩施苏长鸿荣退任第二届学社学术部部长,原副会长刘慧出任社长,开始了学社创会以后的提升性奠基时期的工作。
  2009年国庆中秋:长江大学非遗社团第二个课题组“荆州传统工艺杰出传承人研究”召开第一次会议,汉绣、青铜器、木雕、微雕、剪纸、根雕、蛋雕等工艺的八位杰出传承人与课题组九位同学交流,初步建立起非遗研究的社区课题框架。
  2009年11月7日:长江大学非遗社团选派两名元老会员苏长鸿、周倩秘密前往湖北民族学院,为教母玄珠老师送去开心、意外的“湖北民族学院民间文化兴趣团队”兄弟社团贺礼!
  2009年12月16日:长江大学非遗社团2009年会筹备工作拉开序幕。
  2009年12月31日:长江大学非遗社团2009年会召开。


  2009年度中国民俗学网高校论坛贡献奖

  颁奖辞


  你从长江走来,青春是你永恒的脚步;你从荆楚走来,厚重是你永不褪色的本色。长江之畔,荆楚大地,屈子故里,活跃着一群行吟的诗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们的诗句沉淀在母亲河的目光里,他们的心跳吻合着大地脉膊的节拍。他们是后来者,但以太阳鸟的精神,构筑着新版的精卫填海现实神话。在2009年即将转身的时候,我们铭刻、怀念、赞赏一个名字:──长江大学!


  中国民俗学会高校论坛推介委员会
  2009年12月25日




贺 信



长江大学非遗社团年会组委会

  欣悉贵校非遗社团2009年会即将召开,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及民俗学论坛向会议致以热烈的祝贺!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于1983年5月,是全国民俗学工作者的群众性和非赢利性的专业学术团体。其宗旨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全国广大民俗学工作者,调查、搜集、整理、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民俗,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做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蕴涵着相关族群和社区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认同。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近年来,中国民俗学会团结广大同仁在“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课题论证、国家节假日体系改革及制度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暂行办法》、《申报指南》和“国家级名录”的申报、评审及监测督察等文化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与此同时,中国民俗学会的会员也在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内在理路,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的前沿性研究成果。

  学会成立26年以来,高校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与研究一直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2007年12月10日,中国民俗学会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是中国民俗学会的下属专业机构。在华中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先后召开的历次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专家学者都围绕“高校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专业教学”、“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正如刘魁立理事长所说,“中国民俗学会民俗教育专业委员的工作关系到中国民俗学会的发展,学会在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和有效存续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尤其是青年人的参与。令人欣喜的是,在扬子江畔我们看到了这种新生力量的崛起。贵校以祖国母亲河的名字命名,也为祖国母亲承担起了应有的责任。尤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活跃着这样一群可亲可爱可敬的年轻人。他们正是未来的希望! 自2006年以来,长江大学的青年学子和教师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掀起了以关注、记录、保护和研究家乡“非遗”为重心的热潮。几年来,长江学子的团结协作和身体力行已取得骄人的实绩,并且通过“民俗学论坛”和“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极大地鼓舞了相关高校的师生。

  刘魁立教授曾指出:民俗作为人民生活实践的产物。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一直作为民俗教育与传承的主要方式而倍受重视。但是“以口传心授作为老百姓生活中的、系统的传授与教育,却往往被忽视。”民俗教育最初来源于社会,现在教育应当反哺社会,“让真正的民间文化的主体了解自身”。我们相信,贵校此次年会的举办,对于“非遗”进校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增强年轻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以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交流、社群合作,乃至高校民俗教育工作都将发挥积极的示范性作用。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藉此佳机,共襄盛举! 让我们一同回顾钟敬文教授早年对民俗学事业的展望,并相互砥砺:

  人间世代长相续,
  事业今人接古人。
  千载东流河上水,
  波消浪涌迄于今。

                          ──钟敬文《黄河游艇上有感》(《兰州吟卷》之一)


  预祝长江大学非遗社团2009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民俗学会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 同贺
  民俗学论坛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永远的感念

  ──长江大学非遗社团答谢《中国民俗学会贺信》书

小序
  这是一群因为没有顾忌而大胆实践的本科大学生;这是一群因为淡忘家乡而立志回归家园的远方游子;这一天,2009年12月28日,他们却意外收到了来自我国最高水准的民俗学研究团体---中国民俗学会至高无上的嘉许与热情洋溢的贺信!于是,我们想:每个时代总有一些事件,每个人总有一些转折,让历史深刻铭记,让人们永远感念;而这封沉甸甸的镌刻了钟敬文先生名言的《中国民俗学会致长江大学非遗社团2009年会贺信》,正是一个必将被历史珍藏的事件,正是一个必将寓示我们大学人生转折的美好记忆!于是,我们想:永远感念中国民俗学会吧,但一定不是一句空头的答谢辞!


  一 答谢诗

  《十九岁的青年》

  1当2009以甲流的方式包裹长大的校园当2009以1024的方式感动中国的灵魂此刻我们成长为十九岁的青年当家乡已不再温馨校园生活成了简单而轻狂的情人节当老师已不再熟悉浪漫学子成了孤单而冷漠的新人类此刻我们成长为十九岁的青年 来吧亲爱的同学让我们携手寻找一座圣殿她是人类她是家乡她也是我们梦境中的自己因为我们是十九岁的青年 2您听唐人的古琴又弹出美妙的天外之音您看楚人的祭祀又激起竞渡的祖先之舟您饮夏人的陶器又盛满生活的豪迈之酒可是我们并不知道这就是我们祖先的遗产是呀历史的延续将人类铸造人类的记忆将历史重现而生活将永远饱经沧桑的嘀咕——历史断裂着人类淡忘着前行的路啊每一步都那么现实那么未来可是我们始终在寻找那无数个我们祖先的遗产 3一次偶然的会议让世界记住人类有多么丰厚的文化传统人类有多么强盛的文化能量而这些恰好在当代的中国被命名为文化遗产而这些恰好在当代的中国被存放在古旧的博物馆十九岁的青年来了我们不相信博物馆能容纳整个遗产的真实我们不相信巍巍华夏延绵不断的只能存放在现实边上的古城之中十九岁的青年来了我们要记录渗透在生活底层的一点一滴我们要记录表达在杰出艺人的一言一行浓缩于僻远乡间的一人一物这就是十九岁的青年们呤唱的一个句子:传承家乡非遗,守护精神家园这就是北方圣殿的中国民俗学会让我们起身致敬的理由二 答谢礼仪典:2009年12月31日---年会开幕式上,主持人宣读《中国民俗学会致长江大学非遗社团2009年会贺信》,全体会员起立以掌声致谢礼包:2010年01月01日---长江大学非遗社团2009年会组委会向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快递会议文本,并上传论坛一个“年会图文礼包”一句话答谢辞:我们这群长江大学十九岁的童鞋,一定用最真诚的行动,永远感念中国民俗学会2009年最珍贵的嘉勉!此致 敬礼!

长江大学非遗社团2009年会组委会

  2009年12月28日


  长江大学长江非遗学社简介


  长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学社,简称:长江“非遗”学社(又称:家乡文化传承协会)是在文学院副院长孙正国博士的指导下,由文学院苏长鸿、刘慧等07级中文系的同学发起成立的,集公益性、学术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生社团组织。旨在推进大学生熟悉和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培育家乡文化传统的深层情感,担当起传承和传播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协会将通过举办民间艺术家代表作展、“非遗”知识讲座、民间艺术家授艺传艺、田野调查研究、家园文化周:家乡“非遗”文化展示与表演等活动,让大学生了解民俗民间文化和学习“非遗”知识,努力成为“非遗”的传承人和保护者。

  4月24日,“长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顺利召开,这标志着长江大学一个独具特色的的校园文化社团正式诞生了,更意味着长江大学在大学生保护“非遗”这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

  “非遗”学社已经举办了第一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即:“美在民间——林世柏先生剪纸艺术作品展”。校团委徐波书记以及文学院各级领导到现场参观之后,都惊叹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文学院院长徐文武教授当即写下了“传承民族文化,弘扬荆楚艺韵”的留言,校团委徐书记也留下了“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题词,希望我们当代大学生能担当起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

  现在,“非遗”协会由文学院副院长孙正国博士和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老师桑俊博士担任指导老师;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田兆元先生担任顾问。协会还与华东师大共同建有自己的学术网站:www.seawn.cn(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而且最近在中国民俗学会网上,长江大学从诸多名校中脱颖而出,当选为年度高校论坛最佳贡献奖。

  荆州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着很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受到传承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一些民间都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正是基于目前非遗存在的现状和大学生在保护非遗上的独特优势,我们成立了大学生“非遗”协会。

  “非遗”学社除了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以外,还积极与荆州的民间艺术家联系。目前,我们已经走访了十几位荆州市优秀的民间艺人,并对他们的艺术品进行拍照整理,而且为他们个人著书立传,相信不久我们整理的成果就会和大家见面。

  下一步我们希望和荆州市文化局以及荆州市群艺馆,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成立我们“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调查团队”,利用各方资源优势,全面深入地搜集荆州非遗的信息,为课题组进一步的田野调查研究服务,而且我们将在寒暑假发动会员开展“深度回归家乡——非遗大调查”活动,并适时在学校举办家乡文化展示推介活动,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会员个人的传统文化修养。

  传承家乡非遗,守护精神家园;弘扬荆楚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责任重大,不辱使命,全力以赴,稳步推进!

  协会网站:中国民俗学会网——高效论坛;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
  协会QQ群:65539877
  邮箱:cjdxfyxh@126.com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非遗协会简介

  “非遗协会”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会,成立于2009年6月第四个中国非物质文化日前夕,本着“大学生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群体”的历史使命,以“传承家乡文化,守护精神家园"为核心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广大青年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保护与传承对于传统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成立的半年时间里我们协会积极参与荆州三国文化之乡申报工作,与荆州民间艺术家协会、荆州收藏家协会协助开展剪纸展、红色记忆收藏展,走访民间艺术家,荆州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调查课题组等各项活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弘扬传统文化,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积极认同。

  协会以家园文化为中心,愿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解家园、认识家园、展示家园的平台,让学生热爱家园,增强家园认同意识,为家乡发展做贡献。新的学期协会将通过举办专题特色活动,普及文化遗产知识;联合荆州及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高校"工作,积极发展大学生担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筹划开展调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活动;举办“家园文化周”展示大学生家乡文化,增进家园文化情感。

  协会顾问老师:沈光明院长
  理论指导老师:孙正国博士
  指导老师:李波老师
  协会设置会长、副会长、理事会,下设秘书处、宣传部、网络部、财务部、外联部、组织部六大部门
  协会交流邮箱:feiyixiehui@163.com
  协会交流论坛: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中国民俗学会网
  协会QQ群号:73513053

TOP

如此良宵美景,只有我一人独赏了

午夜十分,打开论坛,必会遇见一仙子(巴莫师),
借问仙子来自何方,去往何处?
仙子不语,只一眼神
目送秋波 电倒了众鞋儿;
鞋儿们醒过来时,已是凌晨三点
昨夜的“艳遇" 化成梦境
脑海里隐隐回荡着 女神 的笑语
心底间暗藏了温馨的甜蜜

童鞋们,一起高喊:巴莫仙子,我爱你!巴莫仙子,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TOP

回复 557# 的帖子

禁止吐口水

TOP

回复 559# 的帖子

提得好!

真正有价值的帖子出现了

我们不能依赖于制度,也无法依赖于非遗本身,我们的文化认同是什么?

家乡。所以我们增设了家园部,家乡情感每个人都无法抗拒,问题是我们怎么样利用好家园部,现在的家园部建设不是很成功,这和家园部的部分干部有关,这个要靠能力,靠智慧去操作,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来家园部试试,我们有很多分区,你是那个地方的人?

TOP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高丙中先生 贺电:
“祝贺你们!望长江学子再创辉煌!”

TOP

回复 758# 的帖子

笛威老师来帮我们清场最适合不过,我们还存在什么问题您尽管指出来吧,我们还改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