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韩国“申遗事件”中的谣传与误解

施老师有得研究了:有一种关于韩国(非遗)的谣言与非遗(韩国)有关~~

言归正传:虽然教科文极力强调所有非遗项目均为某某背后的文化,但在非遗这个符号的使用过程中,无论是被政治、经济还是社会舆论所“误传”,还是被某些人有意歪曲利用,都体现出了一个国际性符号(身份)背后巨大的潜在价值,教科文、文化部、民俗学家无论怎样批评、遏制并还原非遗的语境,但都无法阻挡非遗被(某某东西)粘附的现实,政府、商家或相应群体极力创造能被大众“消费”的非遗产品或非遗话语,这个再生产的过程中,教科文、学术团队(非遗的始作俑者,辟谣人)介入十分有限,非遗便朝着它本来的方向越走越远,这其中,所谓“非物质”恰好为物质性的生产、流通、消费提供了展演平台,而生产、包装、流通、营销、消费的标准化运作又反过来为“非物质文化”创造了格式化的路径。看似是一个恶性循环的结局,让我们十分悲观。不过若从政、商、民、学等创造了丰富的“非遗”叙事、行为、场域来看,作为知识生产的非遗,在落实中其实又勾画出了丰富的有关于非遗的“文化”(社会图景);上述关于韩国申遗的新闻、谣言、故事,也正好是这个图景最极端的一面。多少年后史学家写非遗保护这一段历史,可能就会包含两个语境,一个是非遗的初衷及其初衷的历史完成性,二是非遗运动的社会史。  ps:很显然,作为非遗和谣言研究员的爱东老师,既可以写前者,更可以写后者。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