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讲座回顾】王孝廉:“中国神话意象的演变” 综述

【讲座回顾】王孝廉:“中国神话意象的演变” 综述

题目:从神话到诗——中国神话意象的演变
主讲人:王孝廉
日本西南学院大学教授
主持人:范长风
评议人: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神话学专家、教授
时间:10月17日下午2:00——4;00
地点:社会与发展学院法商楼525室



主讲人简介:
王孝廉(1942——),台湾人,日本广岛大学文学博士,日本西南学院教授,中国神话研究专家。王孝廉先生在建构汉籍神话系统方面对神话学有独特贡献,近来从事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神话研究,关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民族、信仰关系。代表作:中国的神话与传说(1977);花与花神(1980),水与水神(1994);中国的神话世界 (1991);民族神话学论集(2002)等。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百场讲座:王孝廉“中国神话意象的演变” 综述

10月17日下午,在社会与发展学院法商北楼525室,来自日本西南学院大学的王孝廉教授给大家带来了《从神话到诗——中国神话意象的演变》的讲座。讲座由我校民俗学研究所范长风副教授主持,田兆元教授评议。
王教授从对神话的感受入手,通过与现场师生的提问互动,指出定义神话之难,他以神话到文学和宗教观念的演进为基础,论证了作为人类精神性文化相的神话,呈现着一种不断流动变化的现象。即伴随宗教观念的发展,文化环境的变化,共通意识的变化、个人意识的强大化,以及民族文化之间的接触,神话意象从自然性神话走向人文性神话,并最终融入文学艺术之中,成为文学审美意象。神话是诗的母胎,但神话的原始本义在诗歌中开始消失或稀薄化,诗中的神话,给后人带来一种空幻的美感,但在虚无缥缈的空幻美感之中,隐含着中华民族最古老原始的梦。

讲座中,王教授还利用李白的《静夜思》和李叔同的《送别》等一些大家常见的诗歌意象为例,指出一直以来文人对神话意象具有固化的作用,但我们对它的解读不应该固化,甚至可以说神话所信仰的对象是无形的,而被艺术化之后的神话意象变得十分具体,进而信仰的力量就被削弱了。他还特别指出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十分需要对诗意的领悟和对神话的感受,同时他也教导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同学要拓展一种动态的神话思维,不能僵化和固化研究思路,更不能以有用与无用之功利主义的区分来看待神话学。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