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20日 15:46
来源:
金融界读书
《工作、消费、新穷人》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为“光年”这个词而震惊。
我们仰望天空,看到的星星,很多不是现时的它们,而是过去的它们。因为由它们发出的光,传到地球需要几千光年几万光年,这意味着,我们看到的是几千年前、几万年前的它们,有些甚至是不存在了的星星。
这是饶有趣味的事,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观察到事物的性质。距离是一个令人着迷的东西。从语言哲学角度讲,当人类出现了语言,语言就在不断地间离人与世界的关系,越是丰富的语言,把人和世界的距离拉得越大。美好的语言把普通的事物,说得诗意蓊郁,人与这普通的事物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
分析社会的那些理论,同样也是在创造一种距离,通过理解、体认一种理论,你与社会的关系就会发生变化。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马克思主义,它告诉我们历史是不断前进的,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些阶段渐进发展,你就会用这样的标准,去看待我们的社会,并为之判断其历史定位。
同一个事物,你和它保持不同的距离去看,你看到的它,就会呈现不同的样子,你会欣赏到不同的风景。如果你设置了单一不变的距离,那么,你看到的东西,永远就那个样子,总有一天,你会感到枯燥,不再拥有欣悦的态度。
所以,如果你希望对我们的社会有快乐的看法,你可以去看不同的社会学家的作品。不是为了深入研究社会,仅仅是,为了拥有另外一种打量世界的眼光,从而让自己在看世界的时候,看出丰饶看出多彩。那么现在,你就可以用这个理由,随手拿起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的作品《工作、
消费、新穷人》。
社会学家,有时可以是魔法师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西方有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研究领域中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很多精辟论述,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打量我们身处世界的窗,每一扇,都让我们获得别样的视野。
鲍曼最著名的作品,《立法者与阐释者》、《现代性与大屠杀》、《
生活在碎片中:论后现代道德》,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人们学术讨论的焦点,以及,理解当前正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全球性社会变迁的重要灵感来源。
《工作、消费、新穷人》,同样能以其优雅的逻辑和尖锐的分析、轻快的叙述和简洁的诠释,让你拥有理解一些社会问题的灵感。鲍曼创造了很多新的词汇,拿着它们,你就能指认出那些原来你无法表达,但又心有感触的东西。
在当代中国,“穷人”这个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多次变化。曾经,穷人是一个光荣的词,越穷越光荣,因为富人是腐败的资产阶级,是敌人,必须被打倒。所以,当时,“穷人”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身份,它维持了一种阶级斗争局面的社会秩序。
到了致富光荣的改革开放时代,富人意味着勤劳,穷人就成了一个贬义词,是能力不足、愚钝不勤的那一群人。“穷人”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督促着人们去追逐财富,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段时间下来,社会资源的流动性慢慢趋于凝滞,一部分人稳固地占有了社会资源,而另一部分人,与社会资源永远隔着一道鸿沟。“勤劳不致富”的时代到了。不断增加的劳动力,与日益饱和的工作岗位,两者冲击,震荡在很多人的生活里。
当就业成为一件困难的事,这意味着,不仅是勤劳不致富,而且是想勤劳而不得。而没有工作,必然产生出一批穷人,他们既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不勤劳。他们,就是“制度性穷人”,造成他们的贫穷的,不是他们个人原因,而是社会的体制。
制度性穷人,是现代世界因社会发展而普遍出现的人群,或者说,人类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制度性穷人。减少这样的穷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扩大经济发展,从生产的角度讲,就是生产更多的产品,生产更多但其实人们并不需要的产品。生产扩大,就需要更多的人来参加生产,那么,更多的人,就有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