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非遗项目陷传承人之争困扰:“谁也不服谁”

回复 1# 的帖子

一个行业,矛盾难免。

非遗的问题可能关键点也在这里,不界定传承人,技艺就会慢慢消失,而一旦赋予传承人相应的权利义务,他们的个人生活就不自由了,心理上的波动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技艺传承,一种是急功近利,一种是争权夺利,很多时候大家在同一个行业里都是为了争口气,所以凡事到了个人问题上就很难操作。

还是从文化空间入手比较好。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传承人:传承信念比技艺更要紧

2012年07月31日 18: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最近,我们东阿阿胶继续通过中国抗癌协会向癌症患者捐赠复方阿胶浆产品。这些产品有助于癌性贫血患者的治疗,可以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这是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秦玉峰近来所忙碌的事情。之所以做这项工作,他解释说:“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阿胶被列为上品,久服可‘轻身益气’。从历史上看,它的作用不只补血,也不只女性适用。我们希望借此能增加人们对阿胶功效的了解,扩大市场,这也有益于阿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1974年,17岁的秦玉峰进入创建于1952年的国内第一家国营阿胶厂——山东东阿阿胶厂。在当时大铁锅敞口、烟雾弥漫的艰苦环境下,他凭着不怕脏苦、认真求学的劲头,从熬胶开始学起,逐渐掌握了阿胶传统生产过程中各个工序的操作,成为东阿阿胶第7代传人刘绪香老药师的得意门生。

  据介绍,作为中国中药传统生产工艺的典型代表,具有3000年历史的东阿阿胶,其传统制作技艺的流程十分复杂,包括化皮、熬汁、晾胶等50多道工序,其中的关键技术全部由手工完成。这就要求技术人员的操作功力深厚,一般需要六七年的时间才刚摸清窍门。秦玉峰解释说,由于传统技艺中的一些制备要点是难以用文字表述清楚的,所以,传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师傅的言传身教,而且学徒必须有良好的悟性以及长期的实践。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也是让手中技艺传下去的责任人,所以,我必须要为这项技艺找到最合适的接力者。”秦玉峰说,作为老字号,在保住传统产品优势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创新,“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命题。他表示:“我现在培养了4个年轻的徒弟。其中,年仅37岁的生物化工博士生周祥山是比较理想的接班人。因为他既了解阿胶的传统,又善于钻研现代技术。”

  为了保护和传承阿胶制作技艺,在这一行工作了近40年的秦玉峰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如恢复中断百余年的传统名贵阿胶品种“九朝贡胶”的生产,组织搜集、整理了3200多个阿胶民间验方,举办了阿胶制作技艺巡回展,与中医药类院校广泛合作进行阿胶等中医药的保护与开发等。“我认为,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促进非遗和现代社会的互动融合,可以给非遗注入生命力。”秦玉峰强调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传承,政府投入是引导,更重要的是靠传承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身为传承人,我觉得不仅要传授技艺,更要传承一种信念和文化,这才是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的内在动力。”

  实习记者 李 颖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3# 的帖子

不可否认,大多数传承人还是很有信念的,相比民俗学者而言,他们对非遗的热情实在有点高涨。。。

问题:非遗在传承人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哪些转化?比如传统技艺到现代科技,从民俗到表演,从技术到知识、从知识到学理。。。也就是说非遗内涵(内容)的变迁是否跟传承人的培养有大的关系?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也许就培养了一种什么样的非遗,也许,传承人的选择顾不了这么多,有人学就不错了,从这一点也可以去考察文化变迁究竟是如何被每个个体所具体操作的?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