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请问:“亚鲁王”的作者究竟是谁?

回复 7# 的帖子

楼主并没有针对民协和冯先生个人,针对的是这种现象,我想冯先生对民间艺人的感情比我们这所有人的感情都要深,而且民协作为民间文艺抢救保护的主要行政力量,功不可没。但是出现这种不给传承人署名的情况,确实是细节上的疏忽。这套书我有幸看到了。在这里说一声。同时楼上同学的发言只代表个人观点。。。马老师别急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8# 的帖子

最大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里面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也是这部法律最大的问题,很多学者感叹非遗法是在制造壁垒,很多问题没有明确。。。

针对这个问题,我专门咨询了几位学法律的同学,知识产权的保护分很多种,有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个人感觉民间知识的搜集整理出版要在法律层面获得比较好的解释和规定,确实是个难题。可能这也是我们研究的突破点,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民俗的现代性问题等等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引用:
原帖由 Robot 于 2012-5-26 15:05 发表
马老师:
个人认为封面尤其是版权页的署名非常重要,所谓版权或知识产权,都拿版权页说事的。
如果东郎有很多位,也不是没有办法来解决。比如出版物中常见的XXX等著,或等编。

此外,论文集跟这个问题不能混谈。 ...
“署名”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很微妙的问题。抛开这个《亚鲁王》,看其他出版物,很多时候这种署名成了一种策略性的办法,比如很多人主编的书会算到他的科研成果里面去(当然这跟民间文艺的知识产权不同),而某某某著,谁排在第一也很有讲究,现在看多篇幅并不长的学术论文有时候会署三到五个人的名字。。。。

但就民间文艺采录整理的出版物来看,有传承人的署名怎么样?没有搜集者的署名怎么样?没有出资策划者的署名怎么样?

作为传承人来讲,他们可能压根都不在乎你们知识分子的作法,部分传承人希望只要你们出版了民族了东西就是好事;部分传承人只要你给钱,他就给你唱;可能只有少数传承人才会意识到自己讲述的东西存在知识产权的问题。。。学者在学术伦理上保持高度警惕很重要,不过实际操作上,确实离不开暂时性策略性的处理。法学和出版界还没有共识。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想想如果没有搜集者和出资方的署名。。。

民间文艺的文本化和“再文本化”,同样凝练了搜集整理者(加工者)的智慧和心血,同样出资方(或行政主导)是从口头到文本转化最直接的力量。所以按照电影署名的规范来做,比较合理,而且以后出版数字成果的时候,这样的署名方式是不可避免的,即明确出资方,策划人,搜集整理者,讲述人以及说明整个“文本”的生成过程,完整多重的呈现,这也是借鉴民俗志的作法。

具体到民间文艺知识产权的问题,目前学术界立场很清晰,要实现这个理念还有待各方的协商。

总之要警惕商业化、意识形态化甚至是学术化的操纵,关注民间文化被消费、利用,被宰制的命运,关注传承人的个人成长,关注文化主体的生活世界和他们在公民社会中的文化权利。。。

如果事情是一个误会,楼主也不必太自责,算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36# 的帖子

杨正江值得我们学习!记得上一次在湖北民族学院,叶舒宪老师就以杨的例子鼓励同学们要到田野去,发现本民族的文学传统。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38# 的帖子

现在比较后悔的是10年暑期做土家族端公传承人的调查,没有意识到老先生演的唱仪式歌很可能就是本地域内的史诗,当时调查有录音录像,但是全部是按照调查传承人的生活史的模式进行,徒弟们思维清晰说得就多一点,而只有老先生能唱完整的神歌。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我要到北京了。妈妈说,一定要穿盛装感谢!新中国的成立,给了山里苗人和平的政治环境和安定的生存环境,结束了几千年血雨腥风、转战迁徙的悲壮历史。你知道吗?为了寻找梦中的家园,他们哭泣了几千年,把历史唱诵了几千年,在演述中不断坚强。”

同为西南少数民族,这段话真是让人感慨几多。。。这个地域里生活的老百姓,他们与国家,与党,与“文化”,与现代文明。。。亦远亦近。曾经何时,我们都以“土苗儿女”自称,但很难理解其中的深意,以前也都知道“改土归流”,但不知道历史的分量尽是如此厚重。也许今天我们又在经历一段很值得“书写”的历史……

——————以前的写的一段田野日记

2010年7月8日,我带领的长江非遗社暑期“家乡文化调查团队”恩施小分队正式从荆州出发,开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市。当汽车经过雄伟的宜昌长江大桥,驶入沪蓉西高速宜恩段,我们顿时觉得:自己仿佛如神仙一般奔驰在高山深峡之间,腾飞在云雾与峰峦之上,一种莫名的激动与畅快跃然心头。原本走国道需要10个多小时的车程,现在一路的桥隧高速,仅仅只需3个半小时,在慨叹工程建设者卓越的智慧时,作为少数民族的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家乡的富裕,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富强!记得曾经在恩施高中读书的时候,总想着以后一定要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因为我们贫穷,我们落后,心想外面的世界一定很美好很精彩。那也许是很多土苗儿女的希望,但是每当我们出来以后重新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们又被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乡所感动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恩施人有着十分纯洁十分善良的心,我们经济虽然落后但我们并不有什么缺憾。恩施的自然环境受到的污染很少,恩施人的心灵受到现代文明的污染也很少,我并不是说现代文明不好:确实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能给人民带来很多方便,但是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间,生活在高楼大厦之中,被物欲横流的东西充斥着头脑,我们还有宁静的心情去体验生活的美好么?住在恩施,我们都会感到一种恬淡,一种自由,一种从肉体到灵魂的洒脱。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很难安静地坐在图书馆看书了,包括我也一样,这个社会机会很多,诱惑也太多。那么是否有一种东西还能让我们去享受它的宁静和它的淳朴呢?我很庆幸我出生在这么一个安宁的山村,自由的尘世,有机会去接触我们的民俗文化,去感受我们的风土民情。我有一块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遗存共我研究。恩施有特色的地理人文景观,有民族的风俗习惯,有淳朴善良的土家人民。这是一块神秘但神秘又尚未被发现的文化处女地。我想一个有民族情感和有能力去了解研究我们自己文化的土苗儿女们,都应该但其这份责任,去学习我们的民族知识,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54# 的帖子

从读者的感觉的来看,一份出版物,封面的信息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民间文艺搜集整理的成果能在封面上署上“某地某民族史诗演述人群体”  ,能让读者在看到这一本书的时候马上感知到民俗主体的“在场”,应该是一个大的进步。。。(如果在知识产权的法律层面不好操作的话,这种形式还是值得推广)。。。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