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1-10-11 07:27 显示全部帖子
“非遗”保护: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
“非遗”保护: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 | 发布日期: | 2011-9-15 | 编辑:silver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
|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媒体娱乐方式的裂变扩张,有着丰厚民族文化内涵和悠远历史积淀的传统戏曲等遭遇强烈的冲击,众多地方稀有剧种被漠视和冷落,甚至陷入萎顿和濒危的困境。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地方戏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戏曲教学和人才培养尤其是对河南地方戏调研考察的经历,并力图梳理和总结河南省有关经验,谈如下一些体会和设想。
深刻认识“非遗”保护战略意义
保护与传承“非遗”能否成为全民共识及各级政府决策的依据,关键在于对“非遗”保护安国固本战略意义的认识是否到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游戏规则被放大,以“三俗”为标识的泛娱乐化倾向已在解构甚至妖魔化传统的人格观念和道德信仰,物欲的泛滥正像肆虐的毒菌一样侵蚀着我们的文化之躯。重新认定和弘扬民族戏曲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彰显贯穿其中的浩然正气、人格风范和启民益智的教化功能,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维护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必要手段。只有从强国固本,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维护和传承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高度,重新体认和发扬传统戏曲的淑世精神和人文内涵,才能跳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虚假“政绩”的迷障。我们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场上,对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遗产报以高度热情,制定和实施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方略和举措,打开民族戏曲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的良性运行通道。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调动各方积极性
我们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团体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性,建立稳固的组织机构,优化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科学有序地部署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就笔者的体验和见闻,河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早在国务院下达《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之初,即在省文化厅专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牵头协调各地市相关部门和高等院校,筹备成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各地市也相继建立对应的管理机构,定期召开专题协调会或研讨会,并以简报的形式及时通报全省各地“非遗”保护进展的前沿信息。在“非遗”保护全面铺开的世纪之交,河南省文化厅及时地将省市级戏剧院团和高等院校作为“非遗”保护的主体单位纳入组织序列,以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学术优势,并对口联系各地稀有剧种法定传承人和依托单位,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聪明才智,建立科学的认知评价体系,多方配合,上下呼应,紧张有序地开展“非遗”普查、登录、遴选、申报、宣传、推介等各项工作。近年来,河南各地和科研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筹建了若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多次召开全局性和地域性的理论研讨会,不断取得阶段性的重要成果。河南省有关部门还将省、市、县三级职业剧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单位,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像支持教育一样支持戏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硕果仅存的宛梆、怀梆、大弦戏等地方珍稀剧种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实惠,获得了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时代机遇。
传媒互动与开拓保护新通道
传媒信息业的高速发展,给“非遗”历史记忆的保存和活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通道和快捷的方式,“非遗”保护与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传媒行业的联袂合作,将以高科技手段推动“非遗”保护系统工程进入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有机统一、高效运行的崭新阶段。以河南省为例,目前河南电视台的金牌栏目“梨园春”,在传播以豫剧为主的河南地方戏经典剧目唱腔、普及戏剧知识、培养戏剧新人等方面已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为了贯彻落实“非遗”保护的国策,支持面临生存困境的稀有剧种,“梨园春”栏目编导者积极配合河南省文化厅“非遗”保护机构,着力发掘久已失传的经典唱段,借助才艺展示引导职业与业余戏剧表演者拜师学艺,传习各类精湛超绝的舞台技艺,并有意识地吸纳稀有剧种传承者以师带徒、登台献艺,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为稀有剧种口传记忆的保存和传播发挥了积极的倡导和促进作用。
在静态的“非遗”信息储存、活态的口传技艺的传播方面,新闻出版部门负有神圣的使命。处在“非遗”保护前沿阵地的河南省出版集团及其所属图书、音像出版社抢抓机遇,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配合支持河南地方戏“非遗”保护,推出了诸如《中国豫剧》、《豫剧艺术通论》和大量戏剧名家评传、戏剧流派代表人物的音像专辑。目前,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已着手建立信息完备的“河南戏剧信息数据库”,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已与河南省出版集团签订协议,筹划将其主持完成的教育部重大规划课题“河南地方戏研究丛书”、“近现代社会转型与河南戏剧的变革”等以大型丛书的形式出版发行,借此建立“非遗”保护的长效运行机制,推动河南戏曲“非遗”保护的健康发展。
在发挥各级政府在“非遗”保护工作进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协调建立列入国家“非遗”名目的声腔剧种传承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稳固互信的合作机制,也是“非遗”保护不断深化和提升档次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点上,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和河南师范大学“非遗”保护中心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成立六年来,积极开展怀梆、宛梆、大弦戏、大平调、豫南花鼓戏、灵宝皮影戏等稀有剧种的田野调查,与各剧种传承人密切配合,抢救整理出大量戏曲文本和演剧史料,以电子文档形式保存了弥足珍贵的民间戏曲抄本,采访记录了多位剧种传承人口述的戏剧史料和原生态唱腔,为展开濒危剧种的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与之同时,为了引导在校本科生和戏曲专业研究生贴近和关注珍稀剧种,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各地实地调查稀有剧种的生存状况,不定期地邀约享有“戏剧活化石”美誉的怀梆、宛梆、大弦戏、二夹弦等专业或业余剧团来校演出,并约请各剧种传承人到校作专题讲座,使在校学生受到别样的艺术感染。河南师范大学则在怀梆文化生态环境的调研、二股弦的发掘整理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2010年冬,河南师范大学配合河南省文化厅举办的专题学术研讨会“牧野论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周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引起了该校师生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浓厚兴趣。
张大新(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
|
|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