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民俗的人伤不起!!!

学民俗的人伤不起!!!

标题纯属一个引子,来看报道。。。


《中国青年报》:“伤不起”的你今天“有木有”咆哮?

作者:陈臻 日期:2011年3月11日   

         “学日语的你们伤不起啊!”“最伤不起的是做公关的女子!”近日,微博、豆瓣等网络平台上掀起了一股“伤不起”风潮,许多在校学生,年轻白领都用类似以上的标题发帖,诉说自己的专业或工作中,外人难以知晓和理解的辛酸。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脆弱到“伤不起”,而是在用一种独特的“咆哮体”发泄心中的不满。
  咆哮体最早起源于豆瓣网,灵感来自于有“咆哮帝”之称的马景涛。最早只是将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全部改为感叹号,后来逐 渐出现在句末加上“有木有”(网络用语:意为有没有)的反问句式。此次“咆哮体”风潮于人人网上一篇名为“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的帖子,作者称,两年前选修了法语,从此“就踏上了不归路”。“76不念七十六啊!念六十加十六啊!”,“所有名词都分男女啊!胡子是女的啊!头发是男的啊!”法语的语言习惯和汉语相差太多,导致他“原先以为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语言”的幻想彻底破裂。
   
      据悉,“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马上被疯狂转载,网友们还结合亲身经历,发出一声声属于自己的“咆哮”,甚至旁人羡慕的职业白领也大叹苦经:英语口译行业看似“日进斗金”,但“氨基酸葡萄糖新陈代谢化纤工业的单词都要认识”,公关女看似“妆容精巧气质高雅”,其实是“面黄肌瘦不修边幅”,“每天下午6点以后工作才刚刚开始”。别看他有着前途似锦的专业或是光鲜亮丽的工作的人,实际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早已被“伤得不轻”。

  【心理专家】

  “咆哮”是种宣泄
  “咆哮体表面看起来很不理智,其实包含了年轻人一种合理的诉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专家刘新民教授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学习压力比起以前都要大很多,经常会碰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实际上,现在并没有一个给年轻人宣泄负面情绪的口子,在微博上咆哮,正好符合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刘教授说,对于这种合理的情感宣泄,大家应该给予包容,而“咆哮体”的作者们也要注意,不要将事情讲得过于极端,“他们激动完了,自然就会将问题娓娓道来。”

    《中国青年报》    日期:2011年3月11日    作者:陈臻



按:我不知道现在这些风靡一时的网络语言算不算民俗语言?
网络改变了民俗的传播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民俗的生成方式。其实网络是一个很好的民俗研究的田野基地。这里面有太多问题涉及到俗民的心理,涉及到生活性原则,涉及到民俗关系,同时,这里面所产生的这个时代的文化,虽让人迎接不暇,但是却很有研究的必要。并非跟风,而是说民俗学的某些理论和视角是个很好切入点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校内网的转帖量达几百万,不知道中国哪来那么多大学生。。。

其实这就像几十年前的大字报,在一个社区里不断被传扬,只是现在的社区是虚拟的,且人们可以自由转载和加工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