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点民歌——一个“搞”字可以反映出两湖方言的意蕴。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种种成就都是“搞”出来的。特别是社会文化领域,都搞出过很多新花样出来。
民间文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是这种“搞”出来的民间文学注定没有生命力。当然,从发生学上讲,“搞出来的”与淳朴的原生的“生出来的”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民众的集体智慧。不过,一旦民众被政治家搞了,生出来的作品可不只一两个,而是一大堆。且质量不好,畸形占多。
站在学术的立场上讲,我们似乎可以毫不留情的否掉这一切,但是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这一切又显得是那么真实和具体: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歌谣的生产者,还是歌谣的消费者,他们在这样的“生产——消费——交换”中得到心里的满足,他们完成了对领袖人物梦寐以求的赞颂行为。在这本质上是一种“认同与被认同”的活动中,民众赢得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对现实的把握。似乎这样,他们不再是这个时代的弃儿,再也不用流离失所,就像歌谣里唱的,一下子“翻身做了主人”,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更加重要的是,这种心里感受居然可以通过这么好的方式来表达,民众一下子成了文学家,成了诗人。巨大的心理触发机制带来了情感的膨胀,多产、变形,扭曲。于是很多不被“民间文学”所认同的东西就这样诞生了。
————
反思今天的非遗保护就不同了,虽然工程是出于保护民间文化的目的,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民众自己意识不到保护的意义,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转型与巨大震荡,所有的民众都在追逐着一种客观实在——金钱。这种物质主义的诉求不会因为文化建设的活动而消失,现代人只能在物质与性感的坐标上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民俗之于他们,都可能只是浮云。且今天政府和学者的强行介入,不仅达不到“认同与被认同”的功效,反而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反感,除了保护活动的既得利益者和预得利益者,其他人对此不会投入充足的热情。如果真是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不是保护的问题,可能是要让所有人停止物质主义行径的问题,是去阻止传承人以外的巨大的传承群体脱离的问题,是进行更为深刻和广泛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启蒙)的问题。记得某位学者说得好,五四运动的早早到来实际上是阻断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因为五四成为了政治运动,后来发展成为政党,再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PRC,。
在中国,启蒙的不彻底性,再加上后来的内乱、文化革命是否才是今天大量文化遗产被现代化,物质化所摧毁的真正(或重要)原因?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