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谁是中国第一个大学生“非遗”社团?

谁是中国第一个大学生“非遗”社团?

先看一则报道,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走近全国首个大学生“非遗”社团 》
     发布时间:2010-4-13 9:18:51

  首批志愿者120名为“非遗”汇聚人才
  2009年11月10日,由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大学主办,成都市文化馆和“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走近传统文化,传承文明精髓”――2009“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学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在成都大学启动。主题活动中,“非遗”项目展演、“非遗”知识图片巡展、“非遗”专家讲座等系列活动吸引着大学学子关注“非遗”。这次主题活动还创造了两个“全国第一”: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传播教育基地”和全国第一个大学生“非遗”保护社团。

  “社团成立之初,吸引了首批志愿者120名参加。大家把非遗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开展研究。”杨阳说,在节庆期间,非遗保护社团的学子们走上街头,用文字,图片,传单,并加上讲解,向市民普及非遗知识。

  “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社团,主要是开展各项非遗专题活动,内容包括相关专业学术交流、非遗社会实践、非遗主题讲座论坛、非遗知识展览、非遗节志愿者工作等系列活动,鼓励大学生亲身参与学习、体验并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来。”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分团委书记涂静表示,成都大学学子的“非遗”情结很重,很多同学都是成都国际非遗节的志愿者。

  请进来走出去让“非遗”薪火相传
  成都街头的“中国传统节日及相关民俗节庆”讲解;在成都大学组建了非遗学术研究团队;洛带古镇的“湖广会馆”摆设现场咨询台,用普通话和客家话向游客讲解洛带客家居民的历史,现状,客家的习俗,礼仪;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相关专家到学校表演、开展讲座……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社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动态地让“非遗”走进大学生生活。一方面,将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请到学校演绎独门绝活,为大学生们现场讲解民间技艺;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形式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民间、工厂,了解“非遗”现状。用自己所学知识,开创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发展思路,用专业知识与“非遗”多方面融合。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人士表示,今年,“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传播教育基地”还将相继在成都各大高校挂牌。届时,基地将根据大学的自身特点和学术研究课题,进行艺术、市场等学术研究领域的延伸,为“非遗”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记者手记]:
  全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传播教育基地”和全国第一个大学生“非遗”保护社团落户成都,引来全国关注。我们从这些充满阳光的大学生身上看到了“非遗”的薪火相传。“非遗”传承不是某项技艺的传承,而是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的传承。如果民俗文化的土壤消失了,技艺的传承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何茜)

      按:协会成立之初我们并没想到要去争中国第一个非遗社团的名号,但是现在看来,这个不争之争已经被别人抢了先。
      从报道上看来,成都市的大学生非遗社团成立于2009年11月,而我们长江大学非遗协会成立于2009年4月,明显早于成都。但是成都成功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成立十分高调,大张旗鼓的宣传,成立的相关新闻先后被《成都日报》、网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官方媒体”报道,这使得他们很自然的“被认定”为首个大学生非遗社团。
       为什么我们成立的时候没有称自己是第一个?我想倒不是因为我们规模小,学校地域的影响力小,而是因为我们无法去考察在我们之前是不是有类似的社团。因此在对外报道时只采用了“全国独具特色”的学生社团,“率先开始”非遗保护行动。
      我们成立的新闻稿只在荆州新闻网和校园网上报道,影响力远远不及成都这次,而且我们所利用的两大网络平台——民俗学论坛和海上风论坛,都不是官网性的门户网站,而是纯学术性的论坛性网站,这也造成我们的报道和成立事实不能被“公众”认可。
      说到这里,我想感叹的是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真的不可小视,传播学上讲的“传播效度”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盲目利用传播又必定造成某些信息的误传和失实。据我了解,在全国的很多高校,都有传承民间文化类的社团,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以“民俗协会”或“民俗学社”的命名最多,让我惊叹的是,离我们不远的“湘潭大学民俗学会”已经又二十年的历史了!这些信息都使得我在报道协会的时候不敢轻易使用“第一”、“首个”、“最先”、“领先”的字样,最最夸张的一次也只是说我们“走在了全国大学生非遗保护的前列”。不过经过我去年为期半年的秘密调查,还真没发现在我们之前有以“非遗”为名的大学生社团。而且我们很幸运的是,从我们成立以来就和两大学术论坛紧紧相连,我们在论坛发布的信息也都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到,我想成都要是在报道之前百度一下,应该知道在湖北荆州早就有这样一个社团了。
       话说回来,我们还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的初衷没有改变,我们的“非遗协会”一定要以学术性为第一工作原则,我们不想去跟“非遗”的风,这是为什么在成立时我的意见是要以“民俗协会”命名的原因。没有以民俗命名,是因为学校尚无这个学科基础,而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为非遗保护尽一份力,所以非遗与我们的联系仅仅只是义务与责任。与其他官网的报道相比,我们更加喜欢民俗学论坛与海上风的氛围,因为我们信任民俗学,能得到民俗学网的鼓励与支持是其他所有高校和社团都无法与我们'竞争'的。因为我坚信只有在非遗保护行动中注入民俗学的学术力量,非遗才会拥有生机,我们不期望看到“非遗”成为“非遗”的时候,更不希望看到民间文化的保护走入盲目与炒作。
      一个小小的学生社团能做的,该做的,也仅仅是做一些实际的传承和调查,我们不期望能成为“民族文化的希望和未来” ,因为我们承担不起。也许几年以后,这个非遗社团会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继续下去,但是这批学子和会员一定会因为某种生命力量继续他们的保护之路,起码在热爱家乡、回归家园上,他们有很多事情去做。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6-4 15:59 编辑 ]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