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请教为师之道

黄老师 说的深刻

原因可能是:进去了出不来;看了外国的学术著作,觉得中国的理论是垃圾,是落后的,其实民俗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 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理论建构  ;做论文不能一根筋,也不能太偏执,更不能用大而化之的一句话把前辈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成果 一砖拍死

如果单从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理论等方面来讲,西方确实有深厚的建树,但本人认为民俗学作为植根于中华民俗,中国民间(地域)文化土壤之上的学科,应该从自身出发,找到与之相应的理论切合点,即材料本身才是第一位的

上大的民俗学很牛  社会学 中文系  都有军队  他们的科研经费高达千万……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14 13:43 编辑 ]

TOP

也有导师不负责的

某些行政职务繁忙的导师 对弟子不闻不问 也有,学生通常还是听话的,但是懒惰 马虎这种通病谁都有,自己克服,勤奋的 认真的学生后来都继续深造了  学问太考验人格了

TOP

老师还是要引导
本科的学生缺乏引导,在于科任老师上完课就走,没有意识(也没有义务)去关心学生,我们所有的辅导都在于辅导员和团总支那里,对学习上的引导很少

研究生的引导主要还是帮学生指明方向,答疑解惑,因为具有了自学能力,所以导师只在做学问与做人的方方面面给予关照就行了,导师的风格或者说性格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影响

至于老师和同学其他的种种关系:亦师亦友,可以是哥们,知心姐妹、也可以是父母,亲人。

TOP

据说,田老师经常请他的学生吃饭,这也是我准备报考田师的原因之一

TOP

孙老师也经常请我们几个除去吃饭,细细算下来,这学期和老孙吃饭不下十回(都是老师请客)。我们也去过他家,孙沪嘉(他女儿)很是可爱,师母是做音韵学的,曾经也给过我指点

TOP

回复 17# 的帖子

龙哥行走江湖多年,终于累了,改爬山涉水,深入边区(滇藏一带)

TOP

回复 19# 的帖子

嗯!
        我觉得师生之道还是存在于论语之中,孔门弟子那种形态我比较羡慕,跟随老师游走于天下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就有体现,我们曾经也在草坪上和老师一起度过美好的午后……太美好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