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江大学文学院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家乡非遗大调查讨论平台

长江大学文学院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家乡非遗大调查讨论平台



长江大学文学院学生社会实践项目:
“深度回归家乡——家乡非遗大调查”活动


主办:长江大学文学院  

对象:文学院大四全体同学(以后每一届都将开展)
目的:传承家乡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说不好,还是让太阳鸟老师来说吧)
方式:利用寒假对家乡非遗传承人进行田野调查,人手一本调查手册(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调查日记,调查报告,田野手册,非遗相关文件),按要求完成调查手册相关内容。

备注:长江大学非遗社团也按照文学院以及协会相关相关要求组织内部会员进行调查活动,每学年两次(寒暑假各一次)

将此开辟为本次调查讨论平台,欢迎建言!




CFNGroup 加题图 2010-2-7

TOP

尽力而为

TOP

楼上几位壮士,看你们的了

把我们排在沙滩上啊

TOP

回复 33# 的帖子

昨晚我也去屈子湖畔逛了一下,是专门带南大的一位同学参观古城夜景的,没想到碰到花灯集会,让我们大饱眼福了,我同学还问我:为什么荆州正月初十这么热闹?难道是楚人什么重要的习俗? 我一时还回答不上来,不过我告诉他:荆州与恩施不同,民俗活动不需要政府部门专门组织,在荆州这块肥沃的文化土壤上,民众是自发的 集体的 ,不需要表演

我还以为您在老家没回来,所以没敢打扰,今晚去打扰一下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鄂西年俗:风景这边独好

腊月二十,我在舞阳坝天桥下旧书摊上淘到一本九十年代写的鄂西土家族风俗集,虽然是散文形式的集子,但是里面所描绘的习俗确是独具魅力,充满诗意的。那纯朴的文字和感动的场景又把我拉回了孩提时代,无论是岁时风俗还是婚丧传统,都是那么生动 ,可爱……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家乡年俗调查:民族传统正在遭遇现代危机

(过年期间没有对特定的年俗做深入的调查,只是走访之中的一种感性认识)
就恩施市而言,除了官方 单位组织的过年活动,没有民众自发的活动,城区还是和寻常一样车水马龙,很少有过年的氛围。而且我专门走访了恩施市的几个地方:柳州古城、恩施古城、枫香坡侗族风情寨,恩施博物馆,市文物管理所,州文体局。
在恩施市政府开发的几个景区里面,民族民俗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了,即使是表演性质的也很少(因为给钱才表演,所以很难看到),大多是一些单位机关组织的春节团拜会(一般在小年那一天),在酒店式的乡村饭店,办一台低俗恶搞的文艺晚会,“有钱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就算过年了。
团拜会过后,市区的部分市民选择回自己的老家过年,因为大多数市民都是从农村出去了,现在过年依然保留着回乡里过年的传统,但现在回老家过年的市民们一般是开着小汽车,带着很多超市里买的高档年货;而回老家年后,也会捎上一些老家的土年货:印花糍粑、包谷豆皮、腊猪蹄子、腊肉香肠等等。
在农村,原有的年俗已保留不多,除了贴春联,团年饭(包括放鞭炮,烧纸钱,祭亡人等仪式)、大年三十晚或者下午的祭祖(俗称:上坟,放亮)。其他的年俗都随着老人们的离去而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比方说祭灶神,挑银水等(初一大清早去水井跳水,最好是在别人之前挑到第一桶水)。除夕之夜百分之九十的家庭是和春晚一起度过的,而这其中比较流行的就是十二点转钟的时候放烟火(以前都是在大年初一早上天不亮的时候放鞭炮)。

以上只是一些新的年俗现象,其实要深究咱土家人的年俗,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呢,如孙老师说的给干爸爸拜年,还有过年祭亡人(祭祖)的一系列仪式……

不过在现代传播媒介的冲击下,人口流动造成的多元价值观中,民众很难去选择自己原生的民俗传承,少数民族的春节显得大众化而无生态特色之美了。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新华网:恩施年俗集锦

恩施州各民族相互交融,生活习性已很相近,但各民族仍保留有自身一些传统的团年习俗。

    土家族

    土家族的年节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到大年三十两天。若是腊月小,则是腊月二十八和二十九。这叫过“两次年”即大年和小年。在过年前半月之余,土家人就赶集采购糖食果饼、粉丝海带、香蜡纸草、灯笼爆竹。家家户户缝衣买裤、做新鞋、杀年猪、推豆腐、打糍粑、贴对联。

    按土家族的习惯,大年三十的团年饭必须在早上吃,而且越早越好,代表着“来年的幸运来得越早”。而且要以团年饭共同祭祀祖先。人们先将盛宴摆于桌上,热气腾腾的,全家人站立于桌子四周,由家长在桌下烧纸,将三杯美酒撒于地上,每只饭碗上横搁一双筷子,这时鞭炮齐鸣,请列祖列宗吃饭,稍许,大伙按辈份高低和席位大小入坐吃饭。凡十二岁以下的小孩,不能吃祭祀祖先用过的饭,传说吃了记忆力不好,平时小孩剩饭大人要批评,可这一餐团年饭,小孩们碗里剩的越多越好,意味着来年年余。

    有的为了全家和睦,团年饭桌上还特做一碗“合合菜”,将各种各样的菜合在一起,人人必吃它几口,取全家合乐,万事合顺之意。不吃家长会说你不懂事,但这天家长怎么也不会发火骂人的,一是怕得罪祖先,二是骂和被骂的都有一种不祥之兆。团年饭上,腊肉、腊猪脚、血豆腐、腊豆腐、腊肠、鼎罐饭、烤糍粑、泡炒米等土家年宴十大碗是必须上齐的。

    苗族

    如今,苗族过春节的习俗与当地汉族大同小异。腊月下旬即开始杀年猪、打糍粑,备办年货,打扫卫生。

    除夕是苗家人过年期间最重要的日子,除夕“吃团年饭”是一家人团聚和美的象征,忌讳外人串门,吃年饭忌讳泡汤。吃年饭前,照例的要祭祖敬神、竞放鞭炮,鞭炮放得越多越好。席间,老人们总要给年轻人讲祖辈的姓名及其开创功业、摆古唱歌。

    吃完饭后,还要给家里的牛、羊、猪、狗等家畜喂年饭,乃至对房前屋后的果树、大树等与该家庭关系较密的自然物均须“喂”上一些饭菜,表示它们与人兴衰与共,与人一样也要过年。其他诸如守年、洗脚、喊年习俗也都应有俱有。此外,苗族地区还有“抢头水”的习俗,即除夕午夜之后,寨里未婚青年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赶去水井边,要抢挑新年的第一挑清水。第一个抢到头水的人,被认为是村里最勤劳的人而备受称赞。

    侗族

    侗族流行过“重年”,过重年就是一天吃两次年饭,第一次吃光饭或吃青菜稀饭,第二次吃“合米饭”和丰盛的酒肉饭。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要做完过春节的准备工作:备年货,购年画,贴门神、春联,洒扫庭除等。晚上,合家吃团圆饭(也叫团年饭),菜肴中必须有肉圆子、欢喜、扣肉和鱼,寓意团团圆圆、欢欢喜喜、年年有余。这时全家人要互相祝福,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幼小辈压岁钱。除夕守岁一般到下半夜一两点钟,有的一直到天亮。

    侗族大年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大鲤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白族

    鹤峰白族,由于从湖南迁徙多年,长期与当地民族相处,其信仰习俗大多与当地的土家族、汉族融合,但仍保存有自己的独特风俗。

    白族人民喜爱制作一些风味小吃,如叶叶粑粑、油炸捏捏粑粑、炒米等。过年的禁忌比较多,春节前后一个月内不准小孩说不吉利的话;团年时要关门,吃年饭不准泡汤;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二不扫地,不向外泼水;正月初一不出外拜年。除夕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家乡的小地名

      浪坝,一个隔城镇不远的小山村,因为地貌酷似波浪之形,有很多小丘陵,但整体海拔又不高,似坝非坝,所以得为浪坝之名。听老人们说,原来咱村这个地方是湖海,是水的波浪把原来的山地和平地冲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有趣的是,在村的西边有一座大山(太阳“落土”的那座山)却叫“东阳山”,为何叫个反名,也没有人考证过,我揣度大概是乡民期望太阳不死,太阳下山了却依然寄托着对明天的向往,所以西山也成了东山。
    村里面还有一些小地名,特别有趣,例如:我出生的地方叫“庙湾”,爷爷辈说原来咱家屋后就有一座庙,香火还不错,文革期间捣毁了。离家不远处还有叫“张家湾”“伍家皮”“范家坝”“枫香坡”“青岗树”“顺口河”的地方。由于山坡众多,必须用确切的小地名来定位一个地方,这些纷繁复杂的小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而这些小地名所确指的范围小到一块土,一丘田(大约一亩左右),大到一个生产队,几个组甚至一个村;小地名中包含诸多小地名。仔细考究,这些小地名都是有来历的,或是因以前这里人家的姓氏(张家*,李家*,苏家*),或因这里的地形(湾,坝,坪,沟,河,坡),或因代表性的植物建筑(庙湾,漆树坪,大树子,白果树)……
    小地名伴随着祖祖辈辈走过了无数的岁月,难忘那傍晚炊烟袅,禾锄带月归的生活。妈妈曾在天黑之时带我去烧鬼火驱赶土猪(用稻草等生火以驱赶前来偷吃粮食的野猪),因此我小的时候只记得的那些小地名都和野猪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没有门牌号,没有街道名,更没有叫办事处的地方;上学的时候一直觉得这些小地名很丢脸,别人一看自己的家庭地址就知道是农村的山里娃。九十年代乡政府也给我们配发了门牌号,但用起来却是那么的不方便,说我家住某某村45号,别人肯定找不到,说我住在庙湾的,人家一下就给精确定位了;前几年,村里又把原来的小地名改回来了,我们现在所在的组(原来的生产队)叫大坪组。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3-5 22:31 编辑 ]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付其 你还是谈的实际的吧

民间的东西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不要一句话就解决了。民俗特质或许就存在于差得不多的那一点点

马同学的话似乎是某些精神文明的口号啊。 大多数人是珍惜传统的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81# 的帖子

糍粑有个做法是 先讲糍粑切成方块,  然后放在鸡蛋汁里面搅拌,  再入锅油炸即可  炸出来的糍粑香脆可口, 特别外面一层炸黄的蛋衣 特香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83# 的帖子

先吃点东西, 话题讨论  我还等老师拍砖呢  ,我先把应对之辞写好了 存草稿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讲通将,虎虎!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酪糟肉

酪糟儿乃米酒之别称,恩施人最喜爱的饮食之一,过年或大屋小事主人家都要置办,且经常和汤粑儿一起煮着吃,酪糟一般作为早点或非用餐时间的点心。在恩施,过满月酒是必须吃酪糟的,且大多数是媳妇娘家送来的(洗三朝时必送),恩施酪糟与各地米酒最不同的就是糟多汁少,这大概也是叫酪糟的缘由吧。
再说酪糟肉,这是团年饭上的一道菜,今年过年首次尝到,很容易做:先把切好的大片新鲜猪肉放入锅中,烹至七分熟,在将热好的酪糟入锅与肉同煮一会,煮熟就可以了,不需任何作料,吃起来肉中带点酸甜的味道~啧啧

TOP

提问

你们家乡有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系列民俗活动吗?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三月的日子

背单词,上考研班,看专业书,行走在教学楼之间。也会有很多风景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