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卓刀泉传说看关公文化

TOP

卓刀泉可望重振关帝雄风

卓刀泉可望重振关帝雄风

傅炯业

    卓刀泉寺虽然也是佛教寺庙,却因缘起于关公卓刀泉的典故,因此除敬奉佛祖外,对关公的尊崇与膜拜成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一大特色。因为庙中除供奉释迦牟尼外,还有关公,以及桃园结义的三位英雄。

  对于关公卓刀的相传始于距今1800年的东汉末年。当时,朝廷衰败,群雄四起,经过无数的征战与组合,遂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关羽是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的把兄弟,又是蜀国一员战将,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关羽在镇守江陵期间,曾率军进入江夏的伏虎山。时逢酷暑,战马与士兵干渴难耐,关公仰天长啸“水也!”将青龙偃月刀向地而卓,顿时所卓之处水涌如泉,解了兵马的干渴之苦。这就是关公卓刀泉的来历。

  卓刀泉寺始建于对关公评价极高的宋代,始建的初衷是关帝庙,因庙中有关公卓刀之古泉,定名为“御泉寺”。 御泉寺历经沧桑,屡毁屡建。明洪武五年,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楚昭王)曾游历此寺,品尝了古泉之水,觉其口感甚佳,下令用条石建四级井台,并用一整块石头凿井口。他还亲笔书写“卓刀泉”三字,令石匠刻于井口之上。这石阶与井口一直保存下来,成了至今尚能触摸的历史见证。

  明末战乱,卓刀泉寺曾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重建。后因太平军与清军在此鏖战,卓刀泉寺再度遭毁。清咸丰八年,名将胡林翼发动善男信女捐资重建(有《清咸丰八年功德碑》为证)。庙宇建后,林木稀少。清光绪二年,邑侯钟公领衔种树木1.3万株。到光绪九年,已林木葱茏。民国五年(1916年)卓刀泉再次重修,从而奠定了今日卓刀泉寺的基础。

  1959年,卓刀泉寺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文革”之年的“破四旧”让卓刀泉寺遭到重创,占地面积缩小,关帝像、刘关张三英像等均被毁,周边屋宇也被挪作他用。直到1988年,市政府才下文将卓刀泉交由市佛协管理。此时中国的改革方兴未艾,发展旅游业也提到议事日程,可惜资金短缺,房产分割,享有盛名的卓刀泉一时难以恢复到鼎盛时的旧貌。所谓“三国文化”的载体,只有一尊很小的关公瓷像与观音、财神一起供之于庙堂。

  当今,卓刀泉终于走到了倍受关注的一天。在洪山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下,在有关部门的运作下,曾经占据卓刀泉的单位全部撤走。2004年8月,能静法师晋院,标志着卓刀泉寺正式恢复寺院功能。除对外开放外,还将卓刀泉的文史钩沉与修建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对卓刀泉文脉的发展与延伸方面,洪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领导和能静法师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的策划与运作下,在洪山区文体局、洪山区作家协会的支持下,组成了《卓刀泉》一书的写作班子,参与这一工作的专家、学者、作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含卓刀泉历史、文物、传说、佛学、关公文化为一体的著作《卓刀泉》。此书出版发行后,对卓刀泉寺的造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随着卓刀泉寺文化建设的进行,卓刀泉寺的实体建设也加快了步伐,2004年,该寺护法檀越(企业家)程剑、徐萍夫妇慷慨解囊,实施了重建关圣殿,重塑关帝圣像及刘关张像的义举。

  如今的卓刀泉寺已旧貌换新颜,三进门楣是一门一景。游人从卓刀泉路步入大门,一座典雅的“关圣桥”便让人赏心悦目;一块“古驿道隘口”的石碑,可让人想起九岭十八凹古道的沧桑;一块“百福壁”体现着和谐社会对幸福的祝愿。过了桥,迎面就是展示卓刀泉主题的“关圣殿”,殿门外两侧有“福慧双修”、“护国利民”八个大字。进入关圣殿,一尊高达4米的关公铜像便映入眼帘,据称这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一尊关公青铜神像。关公像的两侧分别是身躯略小的关平与周仓。这是中国传统的关公造像格局。殿内的两壁是根据关公一生主要经历所绘的四幅壁画。从画中人们可以读到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历史故事。

  从关圣殿向内深入,就是由卓刀泉井、大雄宝殿、桃园阁、武圣阁、客堂、斋房组成的卓刀泉寺景区。笔者在卓刀泉寺采访时,曾见到多位游客与信徒在井边舀水畅饮。我也效仿,正如清光绪九年《卓刀泉记》碑文所载:“斯泉之水,冬温夏冽,其色微碧,味甘如醴。”有人不仅自己喝,还用矿泉水瓶灌入泉水,带回去供家人品尝。

  武圣阁内供奉着一尊关公坐像,上有“神威巨镇”四个字,两边是楹联:“度一切众生于梦幻后,存千秋大义在天壤间”。桃园阁内供奉着桃园结义的刘关张坐像。阁前有关于关公文化的简介,以及关公在世界华人中的地位。简介的结尾处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关公文化的主题:“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了民族精神。”

法云法师:

让古寺再放异彩

傅炯业   徐志刚

  公元2007年10月20日,一个与卓刀泉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关公卓刀泉一千八百周年暨法云法师晋院庆典”在卓刀泉寺隆重举行。参加活动的除有关领导外,武汉地区各大寺庙负责人、部分文学艺术家也应邀与会,可谓新中国成立以来卓刀泉寺最大的一次盛会。这次盛会既是弘扬关公文化的盛会,也是揭开卓刀泉寺发展新篇章的盛会。会上,发言者都盛赞关公“忠义仁勇”的美德,阐明了这一美德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同时也对卓刀泉寺的美好远景进行展望。

  由于能静法师年事已高,有关部门特请在宝通寺的文化建设中颇有建树的监院法云法师晋院卓刀泉寺,担当住持一职。法云法师祖籍罗田,18岁时在黄梅五祖寺出家,现年34岁,是武汉地区百余宗教寺庙中最年轻的住持。他是武昌佛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又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攻读两年,其思想紧扣时代脉搏;他喜文爱字,其书法经名家指点,已有相当功力,堪称一位年轻睿智的和尚。接到重振卓刀泉寺雄风的重任后,他立志要将卓刀泉寺打造成与归元寺齐名的名寺。晋院庆典后,笔者拜访了这位新任住持。在交谈中,他引用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语,表达了对开发卓刀泉寺的信心。他的具体想法有四——

  第一,要对关公文化进行发掘与弘扬,并将关公文化与其他文化相结合,使卓刀泉寺真正成为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丛林。在谈到公关文化时,他说,关公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有着广泛的世界影响,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尼、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就有关帝庙四万余座,祭祀活动相当频繁,武汉市的卓刀泉寺有着关公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若能将这一优势彰显出来,必将对海内外华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为此他计划与湖北关公文化研究会合作,打造卓刀泉的特色文化,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

  第二,要在多元文化上做文章,使卓刀泉寺成为佛教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已列入计划的有办国学班(已开办)、办书画院、设佛教音乐坛,不仅做国学与艺术的普及工作,也浓化卓刀泉寺的文化氛围,使卓刀泉寺不仅是烧香拜佛的庙宇,还是一个文化艺术的殿堂。

  第三,充分利用卓刀泉水质好的优势,发展茶文化。这位对中国茶文化颇有研究的法师,不仅以功夫茶自饮和待客,还拟创办茶社,普及茶道,让卓刀泉水真正惠及大众。

  第四,重新规划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让其成为疏密有致、以徽派建筑为特色的平民化的寺院,以区别皇家寺院的建筑模式。他说,现在的卓刀泉寺占地面积太小,政府若能像长春观那样让其拓展,或将伏虎山划入一部分,扩大卓刀泉寺的范围,不仅是佛门幸事,对打造一张武汉精美的文化名片也将大有裨益。

一座禅院,多样表情

    随着武昌卓刀泉地区旧城改造和道路建设的推进,一座曾被世人遗忘久远的禅院古寺——卓刀泉寺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宛若一块沉甸甸的千年璞玉,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挖掘潜力,使走近它、研究它的学者与市民激动不已:打造特色文化,古卓刀泉寺必将大放异彩。

关公文化传承千年

  卓刀泉寺,因关羽在此卓刀得泉而得名。因此,相对于其他寺院而言, 卓刀泉蕴含最深厚的应是世人崇仰的关公文化。

  关于关公卓刀,历史上其实并无明确记载,但民间却有甚广的传闻。传说自然不能用严格的历史科学来证实,但它反映的是人们对关羽的敬仰,对乡土风物的热爱。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卓刀泉的传说”能千古流传,在2006 年武汉市公布的首批6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榜上有名。

  卓刀泉的传说,只能算得上卓刀泉关公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作为武汉目前唯一的一处纪念武圣关羽的场所,卓刀泉寺还有更丰富的关公文化内涵。竖有一尊高达4米,长髯飘拂、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铜像的关圣殿、象征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圣桥、演绎关羽一身戎装豪情万丈的武圣阁、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桃园阁,体现的都是关羽身上忠、义、信、智、仁、勇的精神。

  回望历史,关羽生前的职位只是个“汉寿亭侯”将军,但他死后却声名鹊起,封号不断升级,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最终定位在“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上,与孔子的“大成至圣先师”不分伯仲。

  关羽能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历史,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人生哲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阐述着人生价值的观念,直到现在仍有积极意义。

  “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圣”。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关公文化及关公信仰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感情和血脉亲情的纽带。当许多海外华人得知全世界只有武汉有一处关公卓刀而成的泉眼时,都专程而来,只为喝上一口圣水。有的甚至还灌上一瓶回去。这不得不说是关公文化的魅力。
  
古井文化独树一帜

  除了悠久的关公文化,卓刀泉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井文化。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一天,年仅9岁的楚昭王朱桢慕名来到了卓刀泉。当他品尝过清冽的井水之后,心中大喜,赶忙为卓刀泉办了四件实事:用条石筑井台,在井口加井栏,建井亭,题“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之上。

  尽管朱桢下令建造的这些井台建筑看似不起眼,但却蕴涵着很丰富的井文化。建筑专家认为,这个用三层较薄的条石组成的方形井台不仅古雅朴素,而且很有特色,它与用整块甃石打磨而成的圆形井口相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思想,在我国的井台建筑中并不多见。

  从实用的角度,这些建筑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年幼的朱桢有着智者的深谋远虑。围之井栏,覆以井亭,是防止雨天地面水的浸入,减少风天地面土的吹入,有助于用水的清洁卫生。同时也是防止夜间落井、盲人落井、童稚落井等危险事故,起着保障安全的作用。

  其实不光是井的建筑独树一帜,还有那暗藏古井深处的哲思文采,同样让人折服。

  被称之为寺中一宝的“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古朴苍劲。井以字为依托,字也增添了井的精彩。

  “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故上自省垣各大宪,下逮村氓咸取给焉。”这段寥寥数语的文字,言简意赅,包含着对井深刻、传神、精到的解释,并于清光绪九年镌刻于金石之上,形成井铭。让井沾了文化的气息,也成为了文化载体。

  有了文化的韵味,卓刀泉古井也被文人雅士纳入了一方景致。在民国时期任桐《沙湖志》中所列举的沙湖十六景中,就有“卓刀饮泉”和“泉亭松韵”两处。不难看出,卓刀泉也是一道古井文化大观。

佛教文化禅意盎然

  卓刀泉是井,也是一座佛寺。宋代,因泉而建关庙,明代,此庙演变为卓刀泉寺。以后历经兵燹战乱,寺庙也屡建屡毁。

  目前的卓刀泉寺,虽然只有一间大雄宝殿,但在武汉佛教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湖北省佛教中颇有威望的大鑫和尚都曾驻锡(俗家所说居住)于此。这里还是当代高僧净慧法师的批剃祖庙。

  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与江城寺院迥然不同。卓刀泉大雄宝殿与关圣殿前后错落,互相呼应,成为了西方佛教文化与我国关公文化相适应、相融合的最好佐证,形成了寺庙合二为一的独特景象。

  有普度众生、解脱苦难职责的观音是寺院的主要供奉,卓刀泉也不例外。不过它供奉的是一尊仿唐风格的男性观音像。据说观音从印度传入中国时本为男性,后来入乡随俗,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被中国老百姓变成女菩萨了。

  男也好,女也罢,观音依旧是慈眉善目,丰腴安详。那种胸肌微露,双足裸露,一足立于灵石,一足踏在莲花上的造型,更趋平民化、世俗化的表露,让人自然联想起菩萨原来也具有人的本性。

  菩萨塑像只是卓刀泉寺所藏浩繁、高深的佛教文化中沧海一粟。寺中那与中国传统诗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禅语,那繁琐森严的清规戒律和制度礼仪,同样十分精彩。读读寺院中诸如“谁道鸟语花香不是禅机”之类禅意盎然的楹联,猛然间会有种阅世、修心、悟性的感觉。

历史文化彪炳千秋

  卓刀泉寺的背后,是伏虎山,传说是被关羽打败的猛虎化身而成。伏虎山不高,海拔只有62.3米,但方圆四公顷山林,3000多株成年大树,把卓刀泉、伏虎山都笼罩在苍森稠叠的意境之中。

  有人说这里有南湖、东湖相拥,有伏虎山、桂子山形势之胜,是藏风得水的宝地。

  灵山秀水墓占多。从清代起,这里就已是高等级墓园的所在地。清代封建统治阶层的“赐葬”建在了伏虎山,卓刀泉;民国时期的三十年代,湖北省政府更是把卓刀泉、伏虎山划为埋葬国民政府上层人物的墓地。当时大总统黎元洪,湖北省主席杨永泰等一批赫赫有名的人物都葬在了这里。

  现在的伏虎山上,堪称是群英荟萃。寂静幽深的树林中,十来位在革命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先烈长眠于此。刘公、蓝天蔚、蔡济民、孙武、刘静庵、吴兆麟六位为推翻腐朽封建王朝抛头颅、洒热血的辛亥先贤、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抗战时期牺牲在前线的第一位军长郝梦龄、晋军阎锡山的参谋长朱绶光、国民党第66师师长张森,每一位英灵都给武汉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禅院深深,小小卓刀泉寺也许比不上一些寺庙的高大宏阔,但这片圣土所承载的岁月年轮,为我们呈现的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表情,却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正是它的价值魅力和开发潜力所在。■徐志刚

  


--------------------------------------------------------------------------------

TOP

TOP

四大文化打造卓刀泉景区

--------------------------------------------------------------------------------

http://www.sina.net 2008年02月04日 10:14 长江日报


  徐志刚

  随着卓刀泉立交桥的动工,卓刀泉的地理优势已经凸现。这里自然环境优越,古寺紧邻东湖、南湖水域,周边内有伏虎山、桂子山、元宝山、土公山等小山丘。各山山体不高,但植被保持完好,有树有花,林木葱郁。特别是盛夏季节,温度比市区低,是一个天然的生态调节系统。

  卓刀泉地区人文资源丰富,周边高校林立。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工程大学、交通学院等大中专院校环绕,有着很好的文化氛围及景观背景。

  鉴于卓刀泉具有人文地理的区位优势,结合市政府显山透绿政策,洪山区准备通过打造关公文化区、佛教文化区、烈士陵园区、市民休闲区四个功能区域对卓刀泉地区的文化进行开发,使之成为洪山区最重要、最核心、最著名,具有地标性的旅游景区,成为武汉市一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关公文化区:武汉市的关公纪念地不多,目前除武胜路、洗马长街等地名外,只有卓刀泉一处留有遗迹可供人凭吊。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完善寺庙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关公文化特色,深厚关公文化内涵,大力开发关公文化资源,发展关公文化经济,彰显关公文化及其传统伦理价值,发挥关公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开展祭天祭祖等活动,用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祖国统一。团结海内外华人华侨,维护祖国统一,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使之成为武汉市最具特色的关公文化中心和关公纪念圣地。同时,结合周边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白马洲等三国遗迹,推进武汉地区三国旅游线的发展。

  佛教文化区: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卓刀泉寺是中国佛教的典型禅宗的道场。卓刀泉的佛教文化开发,除继续承担洪山区佛教信徒活动外,还将与附近高校联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将佛教、儒学、书画、音乐、艺术相结合,开办国学班、办书画院、佛教音乐演出,强化卓刀泉的文化氛围,让卓刀泉寺成为佛教文化和古典艺术相融合的场所。

  烈士陵园区:依托卓刀泉附近的伏虎山十余座革命先烈的墓地,突现卓刀泉地区名人文化资源的强势。以伏虎山自然景观为主,保持山体形成格局,拆除山上建筑,保留山上原有的植被,达到显山透绿的景观效果,也为盛夏居民上山避暑纳凉创造条件。同时,结合三年后举行的辛亥首义百年纪念活动,改造现有山路,方便游客祭扫,使之成为供市民瞻仰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场所。

  市民休闲区:在打造关公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同时,卓刀泉要体现朝拜、休闲、旅游观光和文化交流的多种功能。以卓刀泉水为主打,增设品茶、进餐等游客活动,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强化卓刀泉寺的园林布局,适当添置建筑设施,为游客休闲提供便利。

TOP

河南56个项目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http://www.sina.net 2008年01月30日 10:11 大河网-河南日报


  新华网河南频道1月30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 (记者陈 茁)记者从河南省文化厅获悉,文化部自1月28日起向社会正式公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在众多入选项目中,我省56个项目榜上有名,位居全国前列。

  2005年,我国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此同时,我省启动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选工作。经过层层论证考察,经省政府核定,当年9月,我省申报了包括少林功夫、太极拳在内的57个项目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3月,我国正式公布了该名录,我省22个项目上榜。

  在第一届评选的基础上,我省又开展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省文化厅多次组织专家讨论、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向文化部提交申报项目108项。据悉,此次全国共申报2540项。

  随后,文化部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申报的2540个项目进行了审议,最终确定新入选项目564项,扩展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134项。其中,我省新入选41项,拓展项目15项,共计56项,位居全国前列。在我省入选的项目中,涉及民间文学、音乐、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民俗等,基本反映了我省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

  据悉,此次公示期历时30天,公示期结束后,文化部将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最终入选这一名录的项目,国家将给予系列扶持政策,助其发展、传承。

  新入选项目共41项

  民间文学(4项):虞城县木兰传说、桐柏县盘古神话、泌阳县盘古神话、济源市邵原神话群;

  传统音乐(8项):信阳民歌、西峡县西坪民歌、黄河号子、新密市超化吹歌、西平县大铜器、郏县大铜器、开封盘鼓、大相国寺梵乐;

  传统舞蹈(4项):兰考县麒麟舞、博爱县苏家作龙凤灯、汤阴县跑帷子、项城市官会响锣;

  传统戏剧(4项):滑县二夹弦、汝南县罗卷戏、范县罗卷戏、武陟县二股弦;

  曲艺(3项):沁州三弦书、南阳三弦书、南阳市大调曲子;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5项):博爱县月山八极拳、漯河市心意六合拳、周口市心意六合拳、荥阳市苌家拳、濮阳市东北庄杂技;

  传统美术(5项):安阳市滑县木版年画、镇平玉雕、洛阳宫灯、汴绣、方城石猴;

  传统技艺(4项):禹州市钧瓷烧制技艺、洛阳市唐三彩烧制技艺、宝丰酒酿造技艺、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民俗(4项):洛阳市关公信俗、新郑黄帝祭典、确山县打铁花、洛阳牡丹花会。

  拓展项目

  共15项

  传统舞蹈(3项):巩义市小相狮舞、沈丘县槐店文狮子、沁阳市高台火轿;

  传统戏剧(3项):许昌市越调、清丰县柳子戏、罗山皮影戏;

  传统美术(4项):灵宝剪纸、卢氏剪纸、辉县剪纸、汴京灯笼张;

  传统医药(4项):焦作市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洛阳市平乐郭氏正骨、辉县市百泉药会、禹州药会;

  民俗(1项):浚县民间社火命名。

TOP

“关公卓刀得泉1800年”依据何在?

--------------------------------------------------------------------------------

http://www.sina.net 2008年02月04日 10:14 长江日报


  徐志刚

  洪山区去年底隆重纪念关公卓刀得泉1800年,并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对此有不少读者询问,位于洪山区伏虎山下的卓刀泉真的是三国时蜀将关羽所卓?而且真的有1800年历史吗?为此笔者采访了有关人士。

  据洪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喻建设介绍,关公卓刀虽只是民间传说,但也并非毫无历史依据。所谓1800年,也只是在分析相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推断,为了弘扬关公文化,以此为依据为举行关公纪念活动提供一个时间上的参考。

  关于关公卓泉,喻建设说,这从流传已久且广为人知的民间传说和卓刀泉寺内“清光绪九年卓刀泉记”,以及明景泰年间的《寰宇通志》、清康熙年间《武昌府志》等史料记载中可以得到答案。然而,这些记载,只说明了有关公在此卓刀得泉之事,但都没有阐述具体是哪一年。所以只能根据现有的有关卓刀泉寺的资料和关羽、刘备的年谱再进行1800年的推论。

  先看关羽年谱。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击刘表。八月,刘表病卒,次子刘琮降曹,刘备离开樊城奔往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关羽率水军至江夏刘琦(刘表长子)处求援,后与刘备会合于沔江共同奔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是年十一月,关羽参加了赤壁大战。由此不难看出公元208年,关羽到过今天的武汉。

  公元208年关羽卓刀得泉,从遗迹刘备郊坛上也可以得到佐证。据明景泰六年(1455年)《寰宇通志》记载:“在府城东十里,汉昭烈郊坛上。世传关羽曾卓刀于此,有庙在泉上。”说明关羽卓刀得泉是在刘备郊祀祭天时期。刘备何时祭天?只有在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前夕。据陈寿所撰《三国志》中记载,刘备进驻夏口一共有9处。分别为:卷一《武帝纪》:“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卷六《刘表传》:“太祖军到襄阳,琮举州降。各走奔夏口。”卷三十二《先主传》:“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卷三十六《关羽传》:“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卷三十六《关羽传》注引王隐《蜀记》:“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摇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卷四十七《吴主传》:“备进驻夏口,使诸葛亮诣权。”卷五十四《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驻夏口。”卷五十四《鲁肃传》:“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赤壁大战之后,关羽留守荆州,刘备进入蜀地直到出兵为关羽复仇,此间再没有与关羽驻军一处。分析这些史料,由此推断出公元208年,关羽和刘备会合于武汉,驻兵用井,出兵祭天,为赤壁大战作充分的准备。而至公元2007年,正好1800周年。

  卓刀泉的形成,与它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

  地质工作者曾对卓刀泉进行过考察。他们认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武汉有着丰富的大气降水,降水垂直渗入伏虎山的土壤和岩缝中。卓刀泉水的一部分就是来自这种渗入水,另一部分是在含水层和隔水层相互影响制约下,一部分地下重力水运移到地形低凹的地方,被迫出露地表,这样就成了卓刀泉。

  由于泉水在地下经过岩层多层过滤后,所以特别清澈澄净。

  尤其是炎炎盛夏时,井水水温明显低于气温,所以喝起来确实清冽爽口,有消暑解乏的功能。

  (徐志刚)

TOP

法云法师:让古寺再放异彩

--------------------------------------------------------------------------------

http://www.sina.net 2008年02月04日 10:15 长江日报


  傅炯业 徐志刚

  公元2007年10月20日,一个与卓刀泉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关公卓刀泉一千八百周年暨法云法师晋院庆典”在卓刀泉寺隆重举行。参加活动的除有关领导外,武汉地区各大寺庙负责人、部分文学艺术家也应邀与会,可谓新中国成立以来卓刀泉寺最大的一次盛会。这次盛会既是弘扬关公文化的盛会,也是揭开卓刀泉寺发展新篇章的盛会。会上,发言者都盛赞关公“忠义仁勇”的美德,阐明了这一美德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同时也对卓刀泉寺的美好远景进行展望。

  由于能静法师年事已高,有关部门特请在宝通寺的文化建设中颇有建树的监院法云法师晋院卓刀泉寺,担当住持一职。法云法师祖籍罗田,18岁时在黄梅五祖寺出家,现年34岁,是武汉地区百余宗教寺庙中最年轻的住持。他是武昌佛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又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攻读两年,其思想紧扣时代脉搏;他喜文爱字,其书法经名家指点,已有相当功力,堪称一位年轻睿智的和尚。接到重振卓刀泉寺雄风的重任后,他立志要将卓刀泉寺打造成与归元寺齐名的名寺。晋院庆典后,笔者拜访了这位新任住持。在交谈中,他引用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语,表达了对开发卓刀泉寺的信心。他的具体想法有四——

  第一,要对关公文化进行发掘与弘扬,并将关公文化与其他文化相结合,使卓刀泉寺真正成为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丛林。在谈到公关文化时,他说,关公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有着广泛的世界影响,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尼、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就有关帝庙四万余座,祭祀活动相当频繁,武汉市的卓刀泉寺有着关公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若能将这一优势彰显出来,必将对海内外华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为此他计划与湖北关公文化研究会合作,打造卓刀泉的特色文化,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

  第二,要在多元文化上做文章,使卓刀泉寺成为佛教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已列入计划的有办国学班(已开办)、办书画院、设佛教音乐坛,不仅做国学与艺术的普及工作,也浓化卓刀泉寺的文化氛围,使卓刀泉寺不仅是烧香拜佛的庙宇,还是一个文化艺术的殿堂。

  第三,充分利用卓刀泉水质好的优势,发展茶文化。这位对中国茶文化颇有研究的法师,不仅以功夫茶自饮和待客,还拟创办茶社,普及茶道,让卓刀泉水真正惠及大众。

  第四,重新规划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让其成为疏密有致、以徽派建筑为特色的平民化的寺院,以区别皇家寺院的建筑模式。他说,现在的卓刀泉寺占地面积太小,政府若能像长春观那样让其拓展,或将伏虎山划入一部分,扩大卓刀泉寺的范围,不仅是佛门幸事,对打造一张武汉精美的文化名片也将大有裨益。

TOP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观音本身就是男的,这种说法是普遍被认可的。如:同问 观音菩萨是男是女`?
男的观音,原名观世音,是佛教中阿弥陀佛的左协菩萨,无性。《悲华经》上说,观音原来是转轮王的儿子,名叫不煦。他曾与父亲一起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道,发誓“要排除众生一切苦恼。苦难众生,只要一心念我的名字,我就能即时观其声音,帮他脱离苦海。”释迦牟尼为不煦的决心所感动,亲自为他授记:“善男子,你要拯救三恶道一切众生,断除众生烦恼,使他们往生乐土。善男子!我就给你取名观世音“ 据说观世音最初的艺术原形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所以又叫”双马童神“/佛教产生后,其艺术形象变为一匹小马驹,名称“马头观世音”,为一慈眉善目的菩萨。后来它又被人格化,表现为威猛的男相形象。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一段时间内依然是男相,如河北平泉出土的北魏太和年间的铜铸观世音菩萨立像,形象粗犷威武,衣饰朴素。但是后来他为什么变成了女相呢? 一种说法是唐太宗做了皇帝后,真龙天子独一无二,观世音的形象便由男相改变为女相了。又说因其名字中的“世”字与皇帝名称相同,避讳而删去,就改称为观音。另一种观点认为,观世音像的变相更多地取决于当时人们审美的爱好。按站佛法说法,观世音菩萨有32种应变化身,其中即有一些女身。观世音为说法需要,可以变换性别和身份。因此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把他们所喜爱的女性美赋予了心目中敬仰的观世音菩萨,女相观音变逐渐出现在寺庙之中。到了唐朝,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提高,艺术家便把对女性的爱恋之情移植到观音雕像上,观音像从此固定为体态婀娜`,神态妩媚,服饰华丽,富有风韵的女相形象了。观音通常脚踏仰莲莲坐,左手拿着净瓶,右手持柳枝,面露微笑,似乎正在把瓶中赶路撒向人间,把幸福带给人类。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8988.html?wtp=tt

TOP

男的观音被请入寺中,应该是寺庙发展和人们心里的需求,至于何时请入寺里的就只能根据卓刀泉寺的演变历程去寻找答案了。如果周围的居民什么的也不知道答案的话,那应该就是很久了吧?

TOP

根据规划,古卓刀泉寺将扩容,除了现有的关公文化区和佛教活动区外,还将新增前院休闲区和革命烈士纪念区。其中,关公文化区项目包括原有的关公桥及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春秋书院、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三国书画社、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结义亭、桃园阁及工艺馆等附属建筑和雕像。

  据介绍,2013年12月完成关公殿堂综合改造工程、工艺馆、桃园阁、春秋书院、集古斋、三国书画社、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等工程。全部项目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完工。

  洪山区民宗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卓刀泉综合改造项目除了改造修缮古卓刀泉寺外,还将新建关公文化广场、仿宋一条街等,面积约150亩。目前,仿宋一条街正在建设之中。

  古卓刀泉寺还将与背靠的伏虎山联通,形成一个整体。届时,卓刀泉公园、伏虎山辛亥烈士墓、卓刀泉全部建成后将连成一片,打造成全国关公文化旅游区。

  古卓刀泉寺,也称御泉寺。据考证,公元208年(建安13年),关羽在此卓刀为泉,留下卓刀泉地名,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近年来,武汉市和洪山区政协委员多次呼吁,关羽在汉活动的“活化石”古卓刀泉寺亟待开发扩建,将卓刀泉寺打造成武汉市吸引境内外游客的旅游名片。

根据这些报道的内容,我们大体可以猜知,在卓刀泉的规划中,在文化这一块还不是很惨,规划人员除了照顾关公文化和佛教外,还会相应衔接伏虎山等,因此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卓刀泉寺的声明也会相应的远扬,因此在以后来武汉玩的游客,会更多的知道卓刀泉寺和关公的传说。商业也是有它的利和弊的!

TOP

在关公文化和佛教文化中,我觉得各有各的特殊之处,但究根底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想要融合的话还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看有无这个可能,因为在基本的信仰上还是有差别的,而且差别很大,即使寺庙建在了一起,不同的信仰还是能够分得清楚的,而且我也不太赞同他们融合,觉得这样会坏了关公文化的那种很神的传说。佛教文化迷信成分太多,虚的也太多,关公毕竟是存在过的,不会太空!

TOP

回复 63# 的帖子

关公文化的特色在哪里呢?是不是黑白道兼容呢?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说不清啊,西游记里繁是好心肠的女性几乎都被称了菩萨了。

TOP

寺内“三宝”  寺内有“三宝”:     规划图
其一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关公青铜神像;   其二就是楚昭王朱桢题字的“卓刀泉”;   其三是在一般寺院中难得一见的珍品——男身观音像。   除了这三宝之外,来到寺院内,还可以感受庙前的泉水淙淙,庙周的古木森森和宁静幽闲的山野情趣。如今,这里将重新规划,成为集关公文化和佛教于一体的重点旅游景区。   关公是民间的财神,因此,每年到这里来的人络绎不绝,求财和求才都是非常好,再说,目前它是武汉市内最有特色的山林——伏虎山,有最甘甜的泉水可以直接饮用,难得的好去处哟。

TOP

总体布局1.功能分区
    关公
(1)关公文化区:以展示关公和三国文化为主。   (2)佛教活动区:以举行相应的佛事活动和安顿僧人的日常生活为主。   (3)前院休闲区:以休闲、品茶、进餐等游客活动为主。   (4)后山游览区:以观赏自然景观和相关建筑、雕塑点景为主。
2.平面布局
  (1)基本理念:   A、在保持贯穿中轴,左右对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变化,以形成活泼、流动的空间;   B、尽可能保持原有生态,不因建设而造成破坏;   C、虚实结合,静中有动,在不违背传统殿堂制度的基础上,强化园林布局;   D、分区明确而又要保持相互一间的贯通。   (2)具体设想:     宋界碑
总的布局构成分为四个区九个空间单元。   (1)关公文化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左侧。涉及项目包括原有的关圣桥和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春秋书院、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三国书画社、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结义亭、桃园阁及工艺馆、集古斋等附属建筑和雕像。其中,工艺馆、春秋书院、集古斋、三国书画社、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构成一个相对对立的院落。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和结义亭、桃园阁分别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2)佛教活动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及中轴线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已有的天王殿(关圣殿改)、大雄宝殿;天王殿(关圣殿改);前改建的放生池、新建的钟楼、鼓楼;古井左侧和右侧改建后的客堂、祖堂、斋堂;大雄宝殿后增建的藏经阁、法堂以及从中轴线向右侧依次新建的正心亭、观音殿、自在亭、经幢、长寿轩、传经堂、晒经石、财宝天王殿、碑林、云水堂、念佛堂、众贤居、香积厨,分别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3)前院休闲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右下侧。涉及项目包括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妙逸茶馆、菩提斋楼、濯莲池、闻泉亭、停车场,并与财宝天王殿、碑林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4)后山游览区:山体挡土墙以上,主要分布于后山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从下面依次新建的印祖亭、郡主显灵处、昭王殿、关公伏虎像、伏虎塔等与佛教或关公信仰有关的构筑物、建筑小品及雕像,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游园。   以上八个空间单元,加上山门至天王殿(关圣殿改)的寺庙前庭区域,包括山门内侧左右新建的两个碑亭在内,共计九个空间单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