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卓刀泉传说看关公文化

卓刀泉的历史演变

卓刀泉,又名御泉寺、玉泉寺、泉寺、关庙,位于伏虎山麓。据明代《寰宇通志》和清代《武昌府志》记载及民间传说,东汉末年,蜀将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人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
  宋时在此依泉建寺,名曰“御泉寺”,以纪念关羽,一度是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地方。明初楚昭王朱桢在此井泉筑台建亭。今亭已倾废,井台与井栏犹存,井石上刻“卓刀泉”三字仍清晰可见。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时重建,太平军曾在此銮战惨败,庙木尽毁。清咸丰八年(1858),中丞胡林翼捐资重建。 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今存《古卓刀泉记》碑文。民国六年(1916),再次重修,定名为御泉寺,今存《御泉寺碑记》碑文。1956年曾将卓刀泉纳入东湖风景区的文物景点进行过维修,改名为“古卓刀泉寺”。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把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惨遭破坏,庙里的和尚被赶走,大殿祖师台被挖掉,殿堂变成了存放骨灰盒的灵堂。1988年,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该寺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恢复为寺庙。2004年8月,能静法师晋院主持法务,正式恢复为佛教比丘丛林。 2005年11月,经一年的重新修缮,恢复了故有面貌,正式对外开放。现寺为三进院落,一进为山门,入眼即为关圣殿;二进为正方形院落,院中就是卓刀泉;三进便是大雄宝殿。
  2011年6月3日上午,武昌古卓刀泉寺隆重举行了山门工程竣工暨七宝如来禅茶馆开馆庆典,各界贤达名流云集。卓刀泉寺住持法云法师表示,该寺将贯彻《湖北宗教事务条例》精神,积极引导信教群众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道路,以“品千年古泉,拜忠义关公”为核心理念,将古卓刀泉寺打造成武汉关公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寺院。

TOP

卓刀泉寺的现状

据德如法师介绍,古卓刀泉寺在其周边的一批企事业单位全部迁出后,将与寺后的伏虎山整合开发,并纳入到东湖风景区整体规划。开发工程约要五年左右时间。届时,古卓刀泉寺占地总面积达15258平方米(包括后山6575平方米),将凭借其佛、道、关公文化,以及伏虎山上抗战英烈墓等,成为武汉市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最近重新修建的卓刀泉寺山门,高大巍峨,典型江南气息。根据规划,卓刀泉寺将建成具有“关公文化”、“佛教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景点。在新山门落成大典上,武汉市有关方面提出,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重点建设卓刀泉寺,打造武汉市第二大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形成“北有归元寺,南有卓刀泉”。
应对该寺的旅游资源进行长远规划,武汉市将邀请有关专家挖掘关公文化,重新定位庙宇建筑风格,让关公文化成为我市宗教文化旅游的又一品牌。 最近,随着地铁2号线的建设,卓刀泉寺也进入了规划增建的新阶段,山门已经落成,两侧的殿堂正在陆续开工。
目前,武汉市已经规划了“卓刀泉公园”,将卓刀泉寺、伏虎山都纳入规划范围,这里将成为武汉的一个城市公园。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古卓刀泉寺山门附属工程竣工暨七宝如来禅茶艺术馆也已经开馆。人们在品茗时,还可欣赏佛教文物、名人字画、名家手工艺壶。

TOP

构造洪山的地标——论伏虎塔的建造

在卓刀泉寺后面,有一座山,名叫伏虎山。适应城市景观与旅游的需要,本人建议,应当在山顶建立一座伏虎宝塔。这座宝塔应当有相当的高度,起码要超过附近的高层建筑,使这一地段突显出来。理由是:
  1、贯通武汉的“龙脉”。
  从龟山、蛇山、洪山、伏虎山、喻家山一条线是武汉的“龙脉”。沿着这条龙脉,武汉经济的线索非常清晰。如今,龟山上有电视塔、蛇山上有黄鹤楼、洪山上有洪山宝塔、喻家山上有一座了望台,惟独伏虎山上什么也没有,感觉这条龙脉断了,建立一座塔可以在空间上连续起来;
  2、古寺配宝塔。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格局中,著名的寺庙往往有一座塔相伴。塔与寺庙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如今,卓刀泉的马路已经纳入规划,卓刀泉寺也将投入改造扩大。在这种形势下,卓刀泉寺也需要配一个塔。
  3、融入东湖的美景。
  东湖是有缺憾的,缺憾在于人文景点少,更不用说寺庙了,卓刀泉寺就是离东湖最近的寺庙,伏虎塔的建造后,可以从东湖远处就可以看见,形成东湖特有的风景,而且还可以吸引观光客。
  4、延续民间传说,增加文化质感。
  伏虎塔的建造后,可以延续关公伏虎的故事,成为武汉的聚财塔,并进而形成卓刀泉寺的独特风景线。再说,塔建成后,卓刀泉寺连同后面的伏虎山、塔都可以成为人们修闲游玩的良好去处。

TOP

卓刀泉寺规划总的布局构成

   (1)关公文化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左侧。涉及项目包括原有的关圣桥和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春秋书院、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三国书画社、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结义亭、桃园阁及工艺馆、集古斋等附属建筑和雕像。其中,工艺馆、春秋书院、集古斋、三国书画社、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构成一个相对对立的院落。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和结义亭、桃园阁分别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2)佛教活动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及中轴线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已有的天王殿(关圣殿改)、大雄宝殿;天王殿(关圣殿改);前改建的放生池、新建的钟楼、鼓楼;古井左侧和右侧改建后的客堂、祖堂、斋堂;大雄宝殿后增建的藏经阁、法堂以及从中轴线向右侧依次新建的正心亭、观音殿、自在亭、经幢、长寿轩、传经堂、晒经石、财宝天王殿、碑林、云水堂、念佛堂、众贤居、香积厨,分别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3)前院休闲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右下侧。涉及项目包括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妙逸茶馆、菩提斋楼、濯莲池、闻泉亭、停车场,并与财宝天王殿、碑林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4)后山游览区:山体挡土墙以上,主要分布于后山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从下面依次新建的印祖亭、郡主显灵处、昭王殿、关公伏虎像、伏虎塔等与佛教或关公信仰有关的构筑物、建筑小品及雕像,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游园。
以上八个空间单元,加上山门至天王殿(关圣殿改)的寺庙前庭区域,包括山门内侧左右新建的两个碑亭在内,共计九个空间单元。

TOP

规划范围和规划定位

现有范围、待拆迁的洪山区教学家具厂、洪山区园林局和省民政厅的有关建筑物所在地及挡土墙以上的局部山地
  在完善寺庙相关佛教建筑设施的基础上,进一部突出关公文化特色,深化关公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武汉市最具特色的关公文化中心和关公纪念圣地(如上所述,关公一生事业主要在湖北,武汉市佛教丛林较多,而关公纪念的不多,卓刀泉已有基础,将来建设方面应集中在关公文化和三国文化上,卓刀泉的传说,只能算得上卓刀泉关公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作为武汉目前唯一的一处纪念武圣关羽的场所,卓刀泉寺还有更丰富的关公文化内涵,规划要注重发挥卓刀泉寺中中所体现关羽身上忠、义、信、智、仁、勇的精神。佛教文化不宜过多表现。

TOP

规划原则和构想

规划原则
  1.在融合佛教文化、世俗文化、关公文化的基础上,突出关公文化特色;
  2.综合体现朝拜、休闲、旅游观光和文化交流多种功能;
  3.精减佛教建筑设施,增加能体现关公及三国文化的建筑设施;
  4.在保持依山而建、左右对称的寺庙格局基础上,强化园林化布局。
总体布局规划构想
  功能分区
  (1)关公文化区:以展示关公和三国文化为主。
  (2)佛教活动区:以举行相应的佛事活动和安顿僧人的日常生活为主。
  (3)前院休闲区:以休闲、品茶、进餐等游客活动为主。
  (4)后山游览区:以观赏自然景观和相关建筑、雕塑点景为主。

TOP

历史传说

多年以前关羽曾驻兵此地因缺水,乃以刀卓地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这口泉井至今仍在。据碑文记载:“斯泉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疗疾。”因泉甘景美,故宋代便在此修为道场。明洪武五年朱元璋第6子楚昭王朱桢游于此,尝饮泉水后赞叹不已,便筑台建亭,命人取整块青石琢成泉井的围栏,并亲笔题写“卓刀泉”三字刻于其上。卓刀泉乃关羽在汉活动的见证物、“活化石”。全国关帝庙寺遍布城乡,据有人统计,全球约有关帝庙4万余座。而羽以刀卓泉,仅此一处。   古卓刀泉寺因泉而名,自宋以来先后名为御泉寺、玉泉寺、泉寺等。可惜,历尽沧桑屡建屡毁,一时曾被人们淡忘。经过几年恢复和建设,现在的卓刀泉寺已融庙、寺、陵、园林于一体,独具特色,魅力无限,往来游客与信徒日渐增多。寺庙后山便是伏虎山,传说因关羽降伏危害一方的白虎精而得名。山林风景壮丽,松涛阵阵,在山峰之间埋葬着近代革命先烈的忠骨:有党的一大代表李汉俊、爱国将领郝梦龄、辛亥革命志士蔡济民等。先烈们贡献一生的浩然正气,与武圣关公一脉相承,为世人所敬仰。   卓刀泉历来为武昌之胜景,据寺内石碑载:卓刀泉“四周松柏缭绕,拔地参天,每当烟开日出,天朗气清,则百鸟腾声,欢如乐作。及微风披拂,而云飞涛涌,谷应山鸣。其澎湃之声,恍如万马奔驰,杂沓而至。往往呼吸之顷,百灵变幻,莫测其端,词客骚人,靡不以得睹斯泉为快。”其美丽壮观之景致,令人神往,“故游其间者,恒累宿不能去”。

TOP

历史概况

现存卓刀泉建筑,是在1916年重修的原址上重建的。山门上额书“卓刀泉  卓刀泉
”三字,进山门后为一四合院的院落,中央为泉,左侧为挑园阁,供有刘、关、张塑像,左、右两侧为禅堂和客堂,再进为正殿,原供关羽塑像。20世纪50年代,曾将卓刀泉纳入东湖风景区的文物景点进行过维修。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把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中,卓刀泉惨遭破坏,庙里的和尚被赶走,大殿祖师台被挖掉,殿堂变成了存放骨灰盒的灵堂。直到1988年,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才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恢复为寺庙。现在卓刀泉井已掏控和整修,恢复了故有面貌。井水清澈,四时不减;井栏上“卓刀泉”三字清晰醒目:大殿、禅堂、客堂、桃园阁等修葺一新;山门背面墙上镶嵌着《御泉寺记》、《卓刀泉记》等石碑。   1991年,区人民政府与省林业厅、空军武汉指挥所、卓刀泉村以及市佛教协会等单位共同协商,筹建洪山区的第一个公园一一卓刀泉公园。为此,区市政建设管理局将卓刀泉路300路段,由不足7米宽拓展为30米宽的沥青路,还修建了人行道,并由区园林局在路两旁栽种了白玉兰、夹竹桃等观赏树术,区城建委还  山门
投资修建了古卓刀泉寺的山门和小桥。于1993年11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该公园占地9公顷,目前已建成盆景园和大观园两大古建筑园林景观,还有彩控喷泉、游乐场等。   [1]2011年6月3日上午,武昌古卓刀泉寺隆重举行了山门工程竣工暨七宝如来禅茶馆开馆庆典,各界贤达名流云集。卓刀泉寺住持法云法师表示,该寺将贯彻《湖北宗教事务条例》精神,积极引导信教群众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道路,以“品千年古泉,拜忠义关公”为核心理念,将古卓刀泉寺打造成武汉关公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寺院。

TOP

主要景点

该寺为三进院落。入山门,步过关公桥,便是关圣殿。这里竖立着集忠、义、仁、勇于一身,儒、道、佛共同信仰的关公青铜神像,高4米的武圣,被关平、周仓护卫着。关公手执青龙偃月刀,勇武神威,令人景仰。出关圣殿,卓刀泉便呈现在眼前,楚昭王当年题刻的“卓刀泉”三字,依然清晰可见。游人来此,无不汲泉水而饮。这儿正是:“瞻圣容品甘醴望云卷云舒荣辱不惊,沐佛光闻梵音看花开花落道法自然”。大雄宝殿,这里供奉着佛祖及其弟子的群像。佛祖背后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像,与其他寺院不同之处是,这位观音菩萨雕像为男身,这在一般寺庙中可真是难得一见。
关圣殿
  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前进自成一个院落,前栋为山门和戏台,可惜后被拆毁,现在的牌楼为1986年所重建。牌楼正门楷书“关圣殿”,两侧门分别楷书“河岳”、“日星”二字,牌楼上浮雕有“二龙戏珠”、“童子望月”和“刘海戏金蟾”等人物故事。中进为大殿春秋阁及钟鼓楼等附属建筑,南北与前后进相接,东西为高耸的封火墙所阻。大殿为宫殿式建筑,高16米,长24米,宽14米,盖黄绿两色琉璃瓦,全部花岗岩台基。殿内供奉关圣帝,亭柱上刻有对联三副,分别为:“天地一完人,文武才情忠义胆;古今几夫子,英雄面目圣贤心。”“大义秉春秋,辅汉精叫悬日月;威灵存宇宙,干霄正气壮山河。”、“扶汉仰侯功,一心一德,浩气直吞吴魏;伏魔崇帝号,乃神乃圣,明威尚震华夷。”   关圣殿的最精彩之处在中进春秋阁。它矗立在一米高的花岗石基座之上,前后左右均有石阶登达。阁前石阶斜卧一条蟠 龙,两侧分列一对巨型石狮。巨狮各背负一只幼狮,幼狮搔首贴耳,娇憨之态可掬。殿阁为方形,四周檐廊用祁阳白石砌成栏杆,栏杆上雕刻着古朴精美的花鸟虫鱼走兽。殿阁分为两层,高大富丽,气魄雄伟。上以琉璃瓦盖顶,金碧辉 煌,飞檐兽脊,凤舞鸾翔。阁顶内侧倒悬着一条木雕贴金巨龙,口含丹珠,神态 飞扬。四周板壁透雕着人物故事,犹如一部形象的史书。攀木梯登上二楼游廊,只见江中百舸争流,街上车水马龙,满城风光,一览无余。如果说春秋阁是关圣殿的龙  卓刀泉
宫的话,那么阁前一对汉白玉镂空龙柱就是镇宫之宝。龙柱矗立在阁门两侧,上顶檐廊之极,下抵白玉狮座,高4.8米,圆周约1.5米。柱 为整体,龙为整形,龙绕柱旋,龙、柱一体。雕龙昂首翘尾,似腾云驾雾,如翻江击浪,造型生动,呼之欲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雕工采用镂空技法,一鳞一爪,一须一珠,丝丝入扣,极为精巧细腻,游人无不为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所折服。据介绍,这件镂空龙柱属国内罕见的珍品,除山东曲阜孔庙外,此处仅有。

TOP

卓刀泉寺禅茶艺术馆

这是武汉市著名的禅茶艺术馆,集古泉水、字画、禅音于一体,受到很多高僧大德的  
青睐。[2]2011年10月30日,宗舜法师到古卓刀泉寺参访,受到了古卓刀泉寺方丈法云法师的热情招待。在法云法师、禅斌法师的陪同下,宗舜法师一行参观了古卓刀泉寺,法云法师介绍了寺院的设计特点和发展前景,宗舜法师也认为寺院不在于大小,而在于精致及文化特色。四年之后的故地重游,宗舜法师赞叹了寺庙的新变化。   在古卓刀泉寺七宝如来禅茶文化馆,宗舜法师与其微博粉丝见面,一起品茶参禅。宗舜法师的微博粉丝目前已有近四万人,他清雅的文风,不时的幽默诙谐,让人在体味禅意的同时也会心一笑。他在微博上发起的“无尽传灯微博共修”,  
吸引了许多佛学爱好者的参与。宗舜法师是一个爱茶并精于茶艺的人,他教起大家怎样拨茶叶、倒茶,以及坐姿、怎样喝得文雅。粉丝们在法师的指点下也尝试泡茶,留给了他们独特的感受。@心不在烟说:“法师在教我们如何优雅。他的‘法器’好多,焚的香,沉的香,茶的香,真的很香……”@但行好事说:“禅茶一味,茶得香味需要静心去品,才能感受到。而内心的祥和安静才能泡好这碗茶。小小的一碗茶里功夫可真多。在给师父和各位师兄倒茶时,觉得倒好这壶茶真的不易。法师不仅是学识渊博、辩才无碍。也很随和,很容易亲近。”

TOP

关公何时成为佛教护法

“伽蓝神”,就狭义而言,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广义而言,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在中国的佛教中,常以关公(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为伽蓝神。
    相传隋代天台宗的创始者智者大师,有一次曾在荆州的玉泉山入定,于定中听见空中传来:”还我头来!还我头来!”的惨叫声,原来是关羽的头被敌人砍下来,其愤恨不平,到处寻找自己的头。智者大师反问:”您过去砍去他人的头无数,您今日怎么不去还别人的头?”并为其讲说佛法。关羽当下心生惭愧,向智者大师求授三皈五戒,成为正式的佛门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
    明朝初年,关公降笔人间,劝谕世人修善戒淫,而且云:“吾已皈依观音大士,与韦驮尊天,同护正法(即伽蓝菩萨),祀吾者勿以荤酒。”由是远近播传,各处寺庙中,均塑关公尊像供奉,香火鼎盛,扶持正法,显灵民间,庇佑百姓。
  所谓“罗刹与菩萨,只隔一条线”,关公曾经是一位忠义两全、豪气干云的大将军,最后为人所害,因执著深切,死后阴魂不散,幸遇禅师开示,当下反观,体悟心性,千百年来,含恨未解之冤,顿时冰销云散。即发愿拥护佛法,镇伏魔军,当下即成护法菩萨,为中国佛教界中的伽蓝神。

TOP

关公文化-故里圣迹

 关公(公园160-219年)名羽,字云长,河东郡解(今山西运城市解州)人。运城是关公故里,也是关公文化发源地与关公文化发展的直根。
  山西解州关帝庙名誉“天下武庙之祖”。敕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前朝后寝,在国内外数以万计的
关公故里圣迹(7张)关帝庙中规格最高,其建筑价值和独特的人为价值是全球任何一座关帝庙所无法替代的。还有与解州关帝庙关称“三关”的常平关公家庙、关帝祖茔,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物史迹组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圣迹文化风景线。

TOP

细说关公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传》在正史《三国志》中不过九百多字,得到的评价也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但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佑民」的神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在清初《三国志演义》的评语中,关公已被崇誉为集「儒雅」、「英灵」、「神威」、「义重」于一身,「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了。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以上这幅清代关庙中的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巨大影响。   至今海内外华人,仍然有关老爷、关帝君、武圣人、关帝公、关圣、恩主公、帝祖公等敬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于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很有意义。这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伦理、哲学、民俗一起相互作用,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关公崇拜实际上隐藏着的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

TOP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关羽成神究竟是受到《三国演义》传播的影响,还是相反?从现在发现的历史资料看来,从唐宋到元明清,都是关公成神的传说早于三国故事的流传。正因如此,历代三国小说、戏曲中才会出现很多围绕关公的虚构故事和人物。一般认为,小说《三国演义》以及三国戏剧的流行,是形成后世关公崇拜的主要原因。但如仔细排比史实,会发现因果恰恰相反:每次社会上的关公崇拜升温,都会带来小说和戏剧的新一轮流行和演变。《三国志演义》一向有「七实三虚」之说,在《三国演义》中虚构增益最多其中一个人物,也许便是关羽的事迹吧。   关羽后来获追谥为壮缪侯,由关羽之子关兴继承他的爵位。关兴字安国,年纪轻轻就有美名,丞相诸葛亮非常器重关兴的才干,年仅弱冠便当上侍中、中监军的官,但可惜的是过没几年就死掉,由关兴的儿子关统继承爵位,关统尚公主(也是就做了刘禅的驸马),官做到虎贲中郎将。关统死了之后没有儿子继承,遂找了关兴的庶子关彝继承。

TOP

《三国志.关羽张飞传》评言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的确这些说法在《三国志》里屡见不鲜,在《魏书》、《吴书》的传记里,一再出现关羽是「万人敌」、 「熊虎将」,或者「勇冠三军」、 「勇而有义」等等赞词。很多人会认为这已经是史家定论,但是对于关羽、张飞的负面评价,后人并不认同。清代即有人为关帝庙题对联说:   「史官拟议曰『矜』,误矣!视吴魏诸人,原如无物;   后世尊崇为帝,敢乎?论《春秋》大义,还是汉臣。──王午山题山东临淄孙家店关王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