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英国文学史简介

英国文学史简介

英国文学史纲
-金东雷
   据金东雷先生所著《英国文学史纲》所说,英国文学史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时期,即:
一、草创期               约426年至1400年;
二、意大利文化影响期     约1400年至1660年;
三、法兰西文化影响期     约1660年至1750年;
四、近代的新时期         约1750年至现今。
   其中在这四个主要的时期中,又可分成十个时代,即:
盎格罗-撒克逊时代   约426-1066年;
盎格罗-诺曼时代     约1066-1350年;
乔叟的时代           约1350-1485年;
莎士比亚的时代       约1564-1636年;
清教徒的时代         约1636-1660年;
古典主义生时代       约1660-1744年;
约翰逊时代           约1744-1785年;
浪漫主义时代         约1786-1832年;
维多利亚时代         约1832-1900年;
现代                 约1900-1934年。
一、草创期  简介
   泱泱大国文化的起步,正如一个初学走路的孩童,必历经风雨蹉跎,同样英国文化的发祥也是如此。文学草创期中的英国,长夜漫漫,将近七百年的历史为这个国家的文明做了充分的准备。而这七个世纪完全为文学的预备期,筚路蓝缕,初启山林,英国文学就此起步。
   英国文学的草创期,面对的是国土的四分五裂、语言的迥异不同,而这些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没有国家、没有国文,真正的英国文学,无由产生。可以说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大国的统一时期。当时所谓的文学,亦仅是些乡土文学而已。由于语言的没有统一,所以在当时即闻文人之名,亦难尽读其作。就这样,当时英国的统治者不得不必须进行两项工作,即国家的统一和语言的统一。而这一切的进行是那样的艰难,在这七百年的历史中,英国遭受过丹麦人的掠夺和骚扰,丹麦语言曾一度大行于时;未几,诺曼民族又入主英国,于是诺曼化法兰西语流行一时,但外患的进逼并没有使英语的机能丧失。大约1400年,法国化的英语盛行于伦敦,从此渐渐推行,成为国语。于是,英语的统一使这个国家有了自己的语言,真正文学的起步也便于此产生。
   草创期中的许多年代里,很多人努力的尝试以文化灌输于英国。其中最成功的便是基督教。基督教为英国人民提供了文学最初的普及工作。还有就是1066年侵入英国的诺曼民族,“他们好像严师,以大陆上的高等学问和比较整饬的文化带入英国”。骑士文学和浪漫文学也由此传入,和法语一样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为这个时期的文学注入新鲜的生命血液。
   十四世纪的英国正是各个不同元素混合的时期,相荡相激,以抵大成。Geoffrey Chaucer(乔叟)便是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于英国人的生活、文学和语言均集其大成。英国文学近世期光荣的历史由他正式开始,草创期便可结束。
   从上面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知道草创期应该包括盎格罗-萨克逊时代、盎格罗-诺曼时代、乔叟时代的前期。下面将详细的分析草创期中的各个时代。
   一   盎格罗-萨克逊时代(公历426-公历1066)
   讲述这一时期文学现象就不得不联系到英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因为我们知道文学最初的产生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可以说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发展绝大部分取决于社会所赋予的背景。
   英国最初的名称叫做不列颠,它是欧洲西北的一个海岛。公元前55年,当罗马帝国正在兴盛的时候,大将凯撒带了部队将其征服。当时住在海岛上的人民都是些塞尔德人,语言的口音都带些现在所谓苏格兰人的口音。后来,公元5世纪,当日耳曼人大举侵犯罗马时,罗马政府将驻守在不列颠的军队开回去布防,于是在欧洲北部的萨克逊(Saxon)民族和盎格罗(Anglo)民族乘机占据,岛上土著居民被同化。不列颠这个名称就在此时被当时的统治者改作英吉利(English);它的意义,就是说,那是盎格罗人的地方。
   撒克逊和盎格鲁人种都属于崇拜异教的民族,隶属于居住于北海的条顿民族,可以说,这些民族,都是英国的祖先,英国最初的文学就是当他们在大陆上的时候产生的。
   从426年到1066年,英国在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英国的“古代”。也可以叫做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当时他们应用的文字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字,也就是英国的古文。同样,由这种文字产生的文学,便是英国最初的文学。英国古文字的产生系于日耳曼字,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字,而现在在英国懂得这种文字的人,也和国外的人一样,占极少数。
   在这一时期,值得一说的是基督教文化的输入,在纪元6世纪的末几年—596年罗马教皇将基督教引入英国,领导这辈传教徒便是圣•奥古斯丁。时经一百余年,基督教文明便已传遍英国,英国的土人都变成了基督徒。盎格罗-萨克逊文学之所以没有到现在没有流传,多半是因为基督教仇恨和轻视这些未开化的异教文明。不过即使如此,盎格罗-萨克逊时代仍然留下了《贝奥武夫》史诗。
《贝奥武夫》
   《贝奥武甫》的故事是由盎格鲁—撒克逊人带到英国的,所以有浓厚的北欧气息。这部口头流传6 世纪的长篇叙事诗大约写成于公元8 世纪,此时正值中国的唐朝。现在的手抄本是在公元10 世纪写成的,按照一般人的推测,约在7世纪的时候在英国流行。
   《贝奥武甫》史诗中的音律与现在的作诗法有着极不相同的地方,在金东雷先生的书中归纳出其中最重要的几点:
字形变异的复杂;
复合的辞字,常被采用;
每行的中断(每行的中间断开,分为两小行);
无语尾韵或无韵脚;
用双声做根本法式而兼用重音;
每半行有两个重读的音组;
非重音的音节无一定的数目;
   这样的写诗法后来英国文学近世期的开山鼻祖乔叟也曾用过,我们猜想它在古代一定具有极好的风韵,因为如此才能一直流传下来直到如今。它代表着古英语诗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长达3100 余行的《贝奥武甫》,讲述的是古代英雄与魔怪搏斗的传奇冒险故事,是流传迄今欧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诗。贝奥武甫是六世纪的一个历史人物,但在诗人们的笔下,他成了一位神话中的英雄人物。这位瑞典南部高特族的年青贵族,闻知妖魔格兰代尔屡屡夜袭丹麦国王洛兹加的宴会厅,杀害并掳走醉卧酣睡的武士,便带14 名勇士渡海相助。洛兹加国王在“鹿厅”中款待客人们。当晚,贝奥武甫与同伴们留宿屡遭血劫的“鹿厅”,格兰代尔闯入攫食武士,贝奥武甫与格兰代尔一场恶斗,以超人的臂力战胜了妖魔,并扯断了他的一只胳膊,负了致命伤的格兰代尔逃走。贝奥武甫的功绩得到称颂,国王酬以厚礼。但是格半代尔的母亲为儿子报仇,再次来袭,抓走了国王的亲信爱斯舍尔。贝奥武甫追踪到潭内洞穴,用洞中的魔剑砍杀了母怪,又取下格兰代尔的首级归来。贝奥武甫青年时期的功绩构成了长诗的第一部分。
   诗的第二部分描写老年贝奥武甫的事迹。他从丹麦凯旋回国后被立为王储,在国王去世后成为高特人的统治者,清明治理国家50 年。当他年老时,有一条火龙因为看守的宝物被盗而发怒,喷火焚烧,祸害乡里。年迈的贝尔武甫为解救人民,披甲执盾,率臣卜前去斩杀毒龙。他在年轻勇敢的侄儿威格拉夫的帮助下,杀死了凶猛的火龙,自己也身负重伤死去。人民在哀悼中为他举行了火葬。
   《贝奥武甫》中出现或提起的许多人物来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如丹麦的洛兹加王和高特族的希格拉克王都实有其人。歌者吟诵的表现家族内部与家族之间世仇的“芬的故事”;贝奥武甫回忆中涉及的高特人与瑞典人间的部落战争,也有历史根据。而在对贝奥武甫的描写上,除了他是希格拉克王的外甥和继承人外,没有保留其他历史事实,把历史人物和神话英雄融合了。英国人的先租来自北欧,在那里他们背靠森林、面临大海,时时会遇到来自自然的未曾意料和难以抵御的危险。他们在贝奥武甫杀妖斩龙的故事里,表现他们在孔武有力的首领的领导下与自然界敌对力量的搏斗,诉说这种搏斗的艰辛和对胜利的希冀。
   长诗主要反映的是异教的氏族社会。在氏族社会里,个人与氏族或部落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面临生存斗争的困难,需要集体的力量,氏族的庇护。这种强烈的集体感使他们把保护亲人和族人作为个人重要的责任。贝奥武甫把保护人民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惜自我牺牲。他体恤民情、勇敢强壮,是人们理想的英雄。在他的葬礼上,“他们,高特人,哀悼他们的亲人,/哀悼他们的王上;/宣称他是世上所有国王中/最善良的人,最温柔的人,/对人民慈爱,最渴望得到一个好的名声”。盎格鲁—撒克逊人信仰多神教,他们以泛灵论的认识方法和比拟类推的思维方法,通过想象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他们把战神瓦丹看作主神,认为雷神索尔支配天空,提乐掌管阳暗,厄斯特尔是春天女神,等等。而各神还要接受可怕的万能的命运女神菲尔特的命令。在《贝奥武甫》中经常提到命运,把她作为决定性因素。但是,作为在向封建时代过渡时期的英国写成的诗篇,《贝奥武甫》也反映了七八世纪英国的风貌,有许多封建因素和基督教色彩。在诗中宫廷生活图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时代推崇的封建等级观念、道德规范已经建立。国王领导和保护领主,领主臣属们则感念主恩、忠诚国王,勇敢无畏。贝奥武甫斗火龙时,卫士们的退缩受到指责,威格拉夫的舍命相救得到称颂。诗中对血族仇杀、僭夺尊位等行为进行了谴责。基督教影响也渗入了诗中。歌者有时在叙述中插话,指出上帝的万能力量,哀叹异教徒不能见上帝那种不可见力量的不幸。妖魔格兰代尔被称为受上帝惩罚的该隐的后裔。《贝奥武甫》反映了氏族社会中早期封建社会数百年中的生活风习,兼有氏族时期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混合了异教和基督教精神。
   《贝奥武甫》反映了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英国民族的历史和思想情感,具有史诗的广阔和庄严气概,被看作是英国人民的民族史诗。金东雷先生认为“近代欧洲的文学确实是从这首诗起始的”。
   基督教文学(全部采用金东雷先生材料)
   英国古代文学迄今还可考证的就是一些基督教僧侣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现在硕果仅存而珍藏在英国古寺院中的,以《瑞特文》和《瑞恩好夫》两书最有价值。此外,如上文所说,史诗《贝奥武甫》中也混合着基督教精神,并且现在为大家所熟知的英国最早的带有基督教义的作品也正是这部。
   这两部名著均作成于北生姆勃来(自圣•奥古斯丁到开脱后约四十年,爱尔兰教会的修道者又在北生姆勃来宣扬耶稣福音,从此宗教与学术非常兴奋)。
   《瑞特文》诗为一个黑衣派和尚叫培德(Beda)所写,主要讲述在英国北方僧寺中被称为“宗教之祖”的瑞特文的事迹。瑞特文意为牧羊人。内容讲到古时寺中众人轮流鸣角唱歌,牧羊人不能歌唱而躲避于马厩之中看守牛羊。有一回,牧羊人看守牛羊时疲倦至极熟睡过去。在睡梦中,他看见有一个人在身畔招呼他,唤着他的名字“瑞特文,您能唱些歌给我听吗?”瑞特文回答说:“我不知道歌如何唱法,所以每逢开宴,便要躲避,我实在不懂唱歌。”于是那个人又对他说:“不妨事,您为我唱些吧。”于是牧羊人在那个人的请求下为他歌唱“天地造物的起源”。当牧羊人次日早晨醒来时,他把梦和唱的歌讲给一般女尼听,她们便公认他是上帝的慈爱使者。从此,她们又翻开《圣经》上的一部分奇迹给他看,又把梦中唱的诗修正,教他做一个严守戒律的和尚。在牧羊人的歌里,他歌咏着世界的创造、人类的起源和以色列许多的史迹;乃至埃及的离别、下界的沦谪、肉体、人欲以及上帝的慈祥、阎王审判的恐怖、地狱的苦楚和天宫的极乐等圣迹。
   这便是诗人的热情的起源,在英国文学中,现在一般人把它当做古典。以文学和学术的角度讲,《瑞特文》显现出当时的教会是极力主张人民信仰上帝的,教堂中的赞美诗可以替代宫廷的礼教,即使是一个贫苦的孩子也可以接受文化的礼物—诗歌。我们可以这样说,英国文学的悠久的源流确实是这些教士所陶冶而成的,牧牧绵绵一直流传到现在。
   未完待续,请继续关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