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一分会场——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2)

北京辅仁大学的民俗学教学与研究
                 ——以《民俗学志》(1942-1948)为中心

上世纪四十年代,辅仁大学成立了人类学博物馆,随后创办刊物《民俗学志》,登载
民俗学研究相关论文,此外还开展过一系列活动如设立民俗学课程、研讨班,宣传动员,实地调查等。这段过去被忽略的重要历史理应得到更多关注。

娟姐简介了论文的三个部分:
一、从人类学博物馆到《民俗学志》
二、《民俗学志》及其编者
1、民间文学的采录与注译
    如叶德礼《中国岁时歌谣》、司礼义《山西大同城南之谜语与儿歌》《民间故事十五则》、海司克《东蒙儿歌七则》等。
2、物质民俗的搜集与分析
    如叶德礼《北京房屋前面之装饰》、马仪思《一九四二年北京街门之春联》、37《荷包及其制作之机巧》等。
3、民间信仰,仪式、节俗及其器物
    如陈祥春《防治疫病的符咒示例及简析》、E. De Vleeschower《祈雨》、Karl Reitz《延喜式所载镇花祭之祭品》、李慰祖《京郊的四大门崇拜》等。
4、民族迁徙与历史考证 如海司克《昭乌达盟蒙古人之定居及文化变迁》、罗文达《初期来华之犹太人》等。
5、学术史及研究资讯(含方法论、经典迻译、书目书评等) 如史禄国《中国的民族志调查》、杨嗣昌著(赵卫邦译注)《武陵竞渡略》、贺登崧《一贯道书目解题》等。

三、教学与实践
通过回顾人类学博物馆缘起、《民俗学志》概貌及相关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教会学校,北京辅仁大学的民俗学研究有它自身的特色。本土民俗学运动以歌谣征集为起点,西方汉学家们的民俗学却以器物为先,从博物馆开始——毕竟对外来者而言,实物远比语言和精神更直观。现代科技手段还为之提供了新的工具,如民族志摄影。他们的研究让西方更了解中国,他们的眼光和方法也经由教学实践影响并培养了一些中国本土的民俗学者。
这段历史受到的关注实在太少,文章只是做了一点初步的梳理,至于汉学家们个体的情况包括研究路数、他们如何调查写作、研究有何反响,许多问题都有待更深入的挖掘。

“一点初步的梳理”,娟子姐还是很谦虚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周老师说期待娟子姐的后续研究
娟子姐你加油哦

TOP

下一位是来自天津的晚报编辑吴裕成,文章为纪念钟老而作。文章是两次与钟老见面对话的总结及感想,并且带着一种浓浓的天津味……
刚刚直播的电脑被用来播放ppt了,非常抱歉没有及时直播。精彩内容买上呈现

TOP

最后一位发言人是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黄佶老师,他的题目是《龙、凤的外文译法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语言简练,ppt精美。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在西方时政漫画中Dragon 几乎象征一切坏事情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说一个故事:

意大利食品 pizza 刚进入中国时,被译为 “砒霜”。
有人指出不妥之后,意大利翻译界提出可以改译为 “意大利砒霜”,
认为通过一定时间的广告宣传,中国人会知道:
虽然中国砒霜是毒药,但意大利砒霜是美食。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中国砒霜是毒药,
意大利砒霜仍然是毒药。

同理:
Dragon 是恶魔,
Chinese dragon 仍然是恶魔。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龙王庙的译法,龙被译为”Loong“。黄老师认为这样翻译比较严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凤译为Phoenix 也不准确。
Phoenix 很丑,根本没有凤凰那样的美丽羽毛。
Phoenix 很惨,每五百年一次被烧成灰烬,然后从灰烬中重生。
英国汉学家 Hawkes 翻译《红楼梦》时用 simurgh(西牟鸟)代替凤凰。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中国人要有自信心,要敢于为外语创造来自中国的外来语而不要去捍卫外语的纯洁性。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第二场到此结束。感谢小样上传几位老师的真容

TOP

引用:
原帖由 南池子 于 2013-11-16 16:41 发表
这里貌似缺了第一点
有的哦,只是介绍的比较简单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24# 的帖子

感谢三场妹子的支持

TOP

回复 30# 的帖子

看到了 已经补好。谢谢你这么认真,嘿嘿

TOP

也没人来顶顶贴,桑心啊

TOP

这叫做全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