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春秋2011-07-11 19:06:30作者:陈秀峰文章来源:发布者:陈秀峰阅读次数:0繁體中文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昆明陆续出现了一些纪念性建筑,从护国运动胜利后的“会泽唐公再造共和纪念标”到抗战胜利后的“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等,反映出我们称之为“讲武时代”(1909-1949)人们的国族意识、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这些纪念性建筑在数十年间的建与拆、毁与修的不同命运,又折射出人们思想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这其中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唐继尧有关的历史遗迹和纪念建筑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对这些现象和个中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反思云南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破坏,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纳与排斥,进而汲取正反两方面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推动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运动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昆明城市文明形象的提升,有利于加快昆明“泛亚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步伐。
昆明“护国纪念标”今昔
从云南发起历时半年有余的“护国运动”(又称护国战争)是云南人众所周知的重大历史事件:1915年12月25日在昆明发起的“护国首义”拉开了护国运动的历史大幕,是昆明建城1240年之际评选出来的“十大历史事件”之一;是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对外形象宣传中引以为豪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历史亮点之一;是“昆明精神”中的“敢为人先”精神的最佳体现。
2004年12月,由昆明市委宣传部和昆明市文产办编著的地方历史读本《昆明三万年》记述了这一历史事件。在讲到护国运动胜利结束后的情况时这样写道:“护国战争胜利后,曾在近日公园建立‘护国纪念标’,近日楼内开设‘护国纪念博物馆’,城门改名‘正义门’,楼前环形马路称‘正义西路’,后来的正义路就以此得名。此外,在小西门又辟护国门,建护国桥等等。……今于(1995年12月)小西门原址建护国广场,重立护国纪念标,铁门(原护国门)又移到护国广场北侧,对面新建护国大厦,护国桥又重新出土修复,形成昆明护国运动纪念建筑群。”
八十年前的一份由云南军政界、文化教育界及工商界等社会各界人士215人发起的《筹建唐公再造共和纪念标募捐启》,现静静地存放在云南省图书馆,我等可想像当年这份小册子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颗滚烫的心;一些云南近代史上风云人物的名字赫然在目,他们是“方声涛、胡瑛、周钟岳、赵藩、胡若愚、龙云、张汝骥、董泽、马为麟、刘沛泉、由云龙、王九龄、马轸、张邦翰等。该启事在“缘起”的最后部份写道:“敬告邦人崇拜英雄同此心理,所盼略分廉俸或解义囊。期腋以成裘,庶众擎之易举。当仁岂让,不日观成,称心而输,拭目以俟,谨启。”这份小册子未落时间年份,估计启事发起时间约在1923年;这个时间是唐继尧返滇重掌省政一年后,云南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步入稳定发展的时期。但云南的财政并不宽裕,故建设纪念性建筑,政府财政无钱可拨,只能盼各界人士“略分廉俸或解义囊”了。
昆明民间研究“护国运动”及云南近现代史的王佩华先生在其力作《云南护国史话》中,根据当年报纸的报道描述原护国纪念标的形状是:“三棱形截面的铜标,尖刺入云,高9.9米,象征辛亥重九起义(重九起义为创建共和,护国起义为再造共和)。汉白玉的两台底座,有4米高,显得稳重端庄。上层的标台四壁镌有周钟岳撰写、袁嘉谷手书的碑文,概述护国起义的经过。”碑文共400余字,均为文言文。
家住昆明董家湾的大理籍退休干部赵汝龙先生,年届七十仍关心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赵先生说:“历史是不能割裂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历史(包括历史局限),当代人应该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他回忆说他小时候的家就在近日楼附近的万钟街,他每天上学都要从护国纪念标旁经过;他和小伙伴常爱爬到纪念标的基座上玩,时间一久基座四边的四个半圆形石雕都给人们磨光滑了。他清楚地记得基座是选用云南最好的大理石(同一纹理的浅色大理石)精心打造的;纪念标是空心铜铸,用了大约八至九截紫铜(熟铜)铸体拼接而成,连接处采用的是木工榫头拼接法,体现了云南能工巧匠的超人技艺。三棱铜标三面分别书铸(繁体凸字):会泽唐公再造共和纪念标(正面),云南全省公民恭立(侧面)。大中华民国十三年三月谷旦(侧面)。赵老为什么那么清楚铜标的内情呢?原来,1954年市政当局以“扩建花园”为由,很“轻松”地用铁质吊葫芦把铜标一截一截拆卸下来时,17岁的赵汝龙就在拆除现场,他当时感到很可惜和不理解,只有和围观的人群一道默默地站在一旁观看。早从小学时候起,赵汝龙就通过向父母了解和查阅有关文史资料,逐渐熟知了护国元勋唐继尧及“护国运动”的传奇故事。那天拆除现场的痛心一幕,赵老至今仍难以忘怀。纪念标从建成到被拆除仅仅存在了30年。拆毁现场无人敢站出来说个不字,这是为什么?
我特别欣赏护国纪念标碑文(铭辞)的结尾部分:“其辞曰:秉铄钺兮奋南疆,厉危棱兮射天狼;摧帝制兮还民主,奠盘石兮固金汤;纪丰功兮告万世,建铜柱兮金碧光。”这座闪烁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护国精神光辉的纪念标,曾向世人昭示着民主共和的社会发展方向。护国首义二十三年后,在第一支出省抗战的抗日滇军军歌—《六十军军歌》(安娥词、冼星海曲)里这样唱道:“我们来自云南起义伟大的地方,走过崇山峻岭,开到抗日的战场。兄弟们,用血肉争取民族的解放。发扬我们护国、靖国的荣光!不能任敌人横行在我们的国土!不能任敌机在我们的领空翱翔……”1938年4月22日至5月18日“滇军血战台儿庄”,歼灭日军12000余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六十军为国捐躯者达13869人,负伤4545人,失踪430人。伟大的护国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云南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
对1995年12月重建护国纪念标,人们从热议(品头论足)、不满到冷落(做的不好,不看也罢)。人们质疑:这样“新不如旧”的重建作品不是因为相关设计制作人员缺乏历史知识和专业技能就是因为缺乏资金或为降低制作成本而敷衍了事,违背了“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成事金律和“追求卓越”的昆明精神,造成了本是为彰显护国精神及宣传云南历史亮点的纪念性建筑“亮点不亮”的尴尬局面,愧对先贤和世人。
千年古城昆明上似乎有个约定俗成的“城规”,凡恢复重建的东西不能比原来的差——摸样不能差,内容不能差,质量不能差!就比如大观楼、比如护国桥、比如金马碧鸡坊等等。在近六百年的历史中,金马碧鸡坊三毁三建,或毁于兵燹,或毁于动乱。1999年重建的金马碧鸡坊是根据老照片及相关资料完全照原样重建的,应该说大多数昆明人是基本满意的。建成后的两坊成了名城昆明内外宣传的招牌形象,成了名城昆明“壮观瞻,培风景,增内涵”的标志性经典建筑。这样的重建典型不是有着绝好的启示意义吗!因为能重建(护国纪念标),所以不是“禁区”!因为没建好,所以大家有意见,要求再重建,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吗!我相信,即将重建的“昆明文庙”和“状元楼”也会遵循这个千年“城规”的。
由于家在附近的便利,我无数次从护国广场经过时都要向其行注目礼!我注意到:刷了一层厚厚的红棕色防锈漆残缺不全的护国门已失去了昔日的神韵,重建的铜制护国纪念标“形不符实,神不达意”,碑座上的三块浮雕也难称得上佳作;简述护国运动的近二百字的“碑文”行文通俗易懂,评价客观公正,堪称佳作。但不足之处是见事不见人,通篇不见一个人名,发动和领导护国运动的护国元勋(如“护国三杰”)为何只字不提?新中国开国元勋朱德元帅当年也参加了护国起义,也应该“青史留名”吧。我为此征询社会上有识之士的意见,他们对这座1995年重建的护国纪念标也很有意见,很不满意。
应当指出的,护国纪念标在重建时被改了名字,这好比后人对前人说:“你们搞错了!一是看错了人,二是取错了名。我们(少数后人)帮你们作主、纠正,新起一个名。”我纳闷了,世界上难道存在着一个“前人迷糊,后人清楚”的什么规律吗?
能否“重建护国纪念标”?它会是新世纪云南人一个长久的叩问吗?我们惟有期待。
中国第一部“讨袁护国”的战争巨片
中国第一部反映“护国运动”讨袁护国的故事片《洪宪之战》,出自护国运动的首义之地昆明,云南历史上的第一部故事片一横空出世就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这是很光荣的事情。
《洪宪之战》顾名思义就是讲述推翻洪宪皇帝袁世凯的护国战争,这部电影创下了几个第一,即第一部描写护国运动的故事片,云南历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第一个自己演自己(即主角由原型本人扮演)的电影等,堪称史无前例。
1924年,为彰显讨袁护国功勋,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唐继尧开始筹划拍摄一部描写护国运动的故事片。这一年的前后几年,正是唐继尧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活跃时期,这段时期“唐继尧为了统一中国,实现自己‘计划中未来的中国总统’梦想,积极参与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斗争。”〔1〕这段时期“唐继尧为统一中国先后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及其在北京国民政府、孙中山广州政府之间的合纵联横,均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其本身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2〕这一年(1924)3月,“会泽唐公再造共和纪念标”在昆明近日楼广场落成;这一年昆明召开了川、滇、黔、粤、桂、湘、鄂各军代表会议,成立“建国联军总司令部”,推举唐继尧任七省联军总司令等等。唐继尧执政云南自“1922年3月以后,进入了‘建设时代’,内容包容提倡联省自治、改组省政府、筹办市政、改革教育、实行新县制、注重市乡自治、整理交通等”荦荦大端。“此外,内政、外交,凡关于兴利除弊者,事无巨细,靡不竭力为之。”〔3〕这时候,世界上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电影也进入了唐继尧的视线。
1926年春,由上海朗华影片公司导演张普义先生率队应云南都督唐继尧将军之邀来到昆明,开始拍摄故事影片《再造共和》。影片描写1915年窃国大盗袁世凯称帝,云南都督唐继尧和蔡锷、李烈钧将军等一道举行了震惊全国的护国首义,为推翻袁世凯再造共和立下的历史功勋。由一千多万云南人民作坚强后盾的云南护国军发起的护国运动历时半年有余,于1916年7月14日中华民国军务院宣布撤销,还政中央之日胜利结束。影片全剧穿插了一对青年男女忠贞而凄婉的爱情故事,用女主人公送情郎参加护国军、出师讨伐袁世凯的动人情节作引线,进入到有关护国运动的重大事件及过程中。诸如起义前的几次秘密会议,壮怀激烈的歃血盟誓、通电全国的惊天义举、挥师出征时的阅兵和誓师。昆明各界民众欢送护国军出师讨袁的盛况,正义之师——护国军激战北洋军节节胜利,西南及江南诸省仁人志士纷纷响应,组织起义军和袁军展开激烈战斗不断获胜的经过。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四面楚歌声中,在全国军民穷追不舍的讨伐下死于北京。护国运动取得完全胜利后,民国中央政府一致推认,在这场毁家纾难,护国讨袁,再造共和的护国运动中,数唐继尧功劳最高,特晋勋一位,授予唐继尧一等文虎勋章,一等宝光大绶嘉禾勋章。又经国会一致通过,将1915年12月25日云南护国首义纪念日定为全国性纪念日。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的筹划授意下,该影片把值得骄傲的春城昆明主要的风景名胜园林建筑都摄入了镜头,把一座风光如画的山水园林城市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唐继尧在执政时期一贯重视省城昆明名胜古迹的保护和园林艺术的建设是有口皆碑的,这除了他怀有一颗炽热的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外,还与他早年留学日本受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园林艺术的感染有关。在这部影片中,从昆明城的制高点五华山(光复楼)到云南陆军讲武堂,从唐继尧在昆明北门街的宅邸——唐家花园到翠湖、大观楼、西山及金殿等风景名胜,从护国军出发经过的被称为昆明的“凯旋门”的金马碧鸡坊和拓东路、状元楼及菊花村一线(这条路线也是21年后“抗日滇军”北上抗日的出发路线),都被一一摄入镜头。当时摄制组到唐家花园拍片时,正值该园按唐的命令从1925年起就实行“星期六开放日”的规定时期;这段时期唐因公务烦忙一直住在五华山上,故规定每星期六公馆开放,让人参观,与民同乐。据昆明政协文史资料万揆一先生的文章记载,北门街的唐家花园花木繁茂,地阔景幽,两层中西式楼房,是唐继尧生活、会客及读书的地方。开放时人们可以在园中自由徜徉观赏,或到客厅中歇足。其卧室和书房虽不能进入,但也窗户大开,让游客在室外观看室内陈设,细细领略房主人潇洒脱俗的平民作风和豁达豪放的男儿本色。唐继尧早就知道昆明的风光是个宝,把它摄入影片与伟大的“护国精神”一起传扬开去,让世人都知道。
影片经过六个月的拍摄,大部分内容已拍竣。此时,遇上了云南发生“二·六”政变,不久唐因病去世,朗华影片公司摄制组因此陷入窘境。为了使影片最终完成,导演张普义向龙云军长求助,龙给予了援助。又经过数月紧张的努力,影片终告成功,出于商业上的考虑,影片最终改名为《洪宪之战》。1928年夏,影片在上海公映,哄动一时。当年,该影片在昆明拍摄和公映的情况,昆明的报纸都作了如实报道。1932年7月23日,大逸乐影戏院在《民国日报》刊登公映《洪宪之战》的电影广告,这则广告把该片定性为“革命荣史战争哀情巨片”,影片“全部10本(每本9分钟),1次映完”,从7月23日起连映4天。由于昆明观众踊跃观看,影院又应“各界恳嘱”加映1天,以谢市民厚爱。
2005年金秋的一天,笔者在一次“淘书”的行动中,意外发现了一篇关于《洪宪之战》电影海报的文章,还有两张77年前的原版电影海报和说明书也映入眼帘,我不禁暗自庆幸,这难道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一份献给云南护国首义九十周年的珍贵礼物吗?真应该感谢收藏这份珍稀之物的文化人!《洪宪之战》电影海报广告语和说明书均用当时流行的美术字来写,十分抢眼;影片被定性为“中国历史政治伟大战争巨片”和“空前国产历史战争巨片”,由“前云南督军唐继尧将军主演,张普义导演”。主演除唐以外,还有马徐维邦、陆剑芬演宋秋帆,陆剑芬演泰佩钰等。这部被昆明人宣传为“革命荣史战争哀情巨片”的最后情节是:“……秋帆思念母亲,夜不安枕,后乘机出逃,投入国民军,他作战勇敢,升为营长。宋秋帆思母心切,登报寻母,但登报的第二天,母亲就病逝。佩钰安葬宋母后,发现了秋帆的寻母广告,于是投身到红十字救护队,借以寻找秋帆。在猛烈的炮火中,宋秋帆中弹,佩钰前去救护,认出是秋帆,喜极上前拥抱,不料误碰地雷,一声巨响,一双苦难情侣,在战火中终于难圆爱情梦。”
这部影片的最后一组镜头是昆明拓东路上的“状元楼”,状元楼下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可能就是状元袁嘉谷先生。这组镜头寓意云南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百年回眸,神奇美丽的云南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担负了不可或缺的、独特的、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其创立的伟烈丰功终为后人所铭记!
2006年春,云南民间第一个“重走护国路”(滇军 “护国讨袁”之路),第一个自费出版护国运动研究书籍的新华社老记者杜奎昌先生,经新华社上海分社名记者赵兰英女士的帮忙,在上海电影资料馆找到了《洪宪之战》近七百字的电影剧情简介。据内部人士讲,要想找到《洪宪之战》的电影拷贝,必须到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这也是最后的一线希望。如能找到,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我和几个朋友商议过,一旦找到拷贝,就要把它制成有声的影碟。在配进影碟的音乐中,一定要配上1916年12月由当时的一位中学校长李序青作词作曲的《云南首义纪念歌》,歌中唱道:
……
万里间关入滇中,云龙风虎气贯长虹!霹雳一声五华峰,壮矣哉!唐蔡李诸公。
四省战云铸军威,威震北伐胆丧元凶,共和复兴帝制终。伟矣哉!吾滇军之功!
参考文献
①②③潘先林、论《唐继尧与中国近代化》云南社科期刊《学术探索》
2009年(2)
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唐继尧在昆历史遗迹的变迁
http://img.mg1912.com/news/2011/ ... 3118e07ebe0019.html
[
本帖最后由 朱卿 于 2014-9-7 09:4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