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行走云南】相约云之南,昆明欢迎您~~

筇竹寺

昆明城西北有玉案山,盘旋逶迤十余里,翠峰屏列,林壑幽深,山泉叮中咚,白云环绕。“玉案晴岚”,古代为“滇阳六景”之一。
     筇竹寺位于昆明西郊约7公里的玉案山上。这里林木繁茂、翠竹葱郁,将一个名声颇著的古刹雅寺深蔽于绿荫之间。据说,筇竹寺始建于元代,昆明佛教徒开始信奉佛教禅宗,宣讲大乘佛教就源于此。筇竹寺基金会建,现在所建的重建于清光绪年间(1883—1890年)。这座古寺依山势而建,分为四层三院,精巧严谨,很有特点。

    应该说,筇竹寺最具魅力的,当数由清代民间泥塑大师黎广修师徒5人历经7年塑起的500罗汉。这些罗汉被塑造的生动朴实,神情各异,令人拍案叫绝。这一组罗汉塑像被称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这些作品分别陈列在大殿两壁(68尊)、天台莱阁(216尊)、梵音阁(216尊)中,分上中下三层,上下两层多为从像,中间一层多为立像,排列讲究对称,如左为降龙,右为伏虎;左为腾云,右为驾雾等等。据说,因塑像工作时太大,靠黎广修一人无法完成,上下两层多为他指导助手们创作的;中间一层,举目即见,至关重要,是他亲手制作,精品亦多。
    除了单个的罗汉之外,雕塑家还设计了一组组互有关联的人物。如一位头顶风巾,身披袈裟,手执大节龙头竹杖的罗汉,正张着宽阔厚实的嘴,板着手指,凑近同伴,似在低声细语,诉说人世沧桑;而他的同伴,手捧法器,侧耳倾听,惊讶、同情、深思,各种复杂的感情集于一脸,似乎窥见他心灵的震颤。
    除五百罗汉之外,筇竹寺中文物尚多。进寺门有元代所植的孔雀杉二株,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寺内茶花、玉兰芳香郁;大雄宝殿前匾联林立,既有气魄宏大、妙语如珠者,如:“两手把大地山河捍瘪搓圆撒向空中毫无色相;一口将先天祖气咀来嚼去吞在肚里放出光明。”有描绘寺僧生活深刻独到者,如:“焚香静坐,莫漫说峨嵋旧事,滇海新禅;煨芋留宾,共领略世态炎凉,深山清况。”两庑柱前分别悬有担当联:“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黎广修联:“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大雄宝殿后,年代久远,其中有徐霞客记述过的“三僧塔”。
筇竹寺地址:玉案山

筇竹寺门票价格:10元

筇竹寺开放时间:8:00-17:00

交通:昆明市区至此12公里,到筇竹寺游览,您可到东风西路的云南饭店和南窑车站附近有专线旅游车直达。
也可在北京路上乘坐2路、26路公交车到黄土坡,然后换乘到筇竹寺的中巴车。
筇竹寺特别提醒:游览筇竹寺,大多都要数罗汉,从跨进门的第一步起,男左女右,以自己的年龄数到哪一位罗汉时,这个罗汉的神情,或忧或喜,或悲或怒,便代表自己的人生品相。

排行榜 - 筇竹寺 - 云南省昆明市寺庙排行榜 - 新榜网
http://lvyou.xooob.com/rwlssj/200812/362641_1037909.html

TOP

岩泉寺

岩泉寺
    宜良县城金星村,有一山状若卧狮,人称伏狮山。五峰壁立,岩峭千仞。岩下清泉昼夜淙淙,水质佳、流量大。水秀山俊,修竹茂林,清幽雅静。因山水故,又名岩泉山。“自古名山僧占多”。元至正初(约1341年)名僧盘龙祖师至,结茅为庵,弘扬佛释。缘满而去,徒众建祖师殿供奉,代代如是。后有道士发现此处是“风水宝地”,跻身其间。岩泉古刹遂成释道偕居、寺观并处之所。
    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即沐府人朱福海始修,万历间僧人兴宽重修。得称“岩泉漱玉”,为宜良八景之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邑令高士朗、教谕王佐才偕邀文人邑士投资经营,建阁起亭、筑半月池。岩泉自此成为自然、人文景观皆俱名胜佳境。咸同兵燹,殿阁损毁。1915年,知县钱良骏重修亭台,题“半山亭”。1929年,邑绅马云翔募资修斗母阁、玉皇阁,新建凉风亭,广植花木,并大规模作摩崖石刻。寺观焕然一新,成其最繁荣时期。1940年,日机轰炸昆明,伤兵医院迁入,景物难免损坏。
    1987年7月,摩崖石刻公布为宜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2月,县政府批准,岩泉寺所有权划归金星办事处。近年来,办事处进行大规模全面重建。新建大雄宝殿、天王殿、玉皇阁、财神殿、山门、游泳池等,又广植花木、草坪,并修道路,增设石桌石凳,使得岩泉焕然改观今胜昔。1999年4月,昆明世博园指挥部及云南省旅游局授牌为世博会旅游接待定点单位。
    2000年,岩泉寺管委会刻纪念性碑刻三通:“钱穆教授著书处”碑、“袁嘉谷品茗处”碑、“藏真阁遗址”碑。记载了岩泉寺近代三件史实,很有创意,大大提高了岩泉寺的文化品位。
    其一:“钱穆教授著书处”碑
    钱穆(1895年~1990年),字宾四,江苏无锡人。1913年~1919年从事小教并开始自学之道。1923年起从事中教,完成《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等著作。1930年,《刘向歆父子年谱》发表,震动学界。经顾颉刚推荐入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未久,入北京大学任历史系副教授、教授,兼课清华、北师大。抗战爆发,随校展转。西南联大文学院初设蒙自时,陈梦家两夕恳言,促成钱先生撰修《国史大纲》。动笔不久学院迁回昆明。为避扰续作,寓居岩泉寺。三日伏案,三日入校登坛。1939年秋,《国史大纲》完稿,旋写一《引论》见诸报端。次年是书出版。“《国史大纲》一经出版发行,于是成为全国大学教科书,风行全国。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罗义俊《钱穆学案》)“钱穆在岩泉下寺写出的《国史大纲》,是中国现代史学上的不朽著作。……他认为中国史犹如一首诗,而西洋史犹如一出剧。”(美·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那部《国史大纲》,时辈中谁也比不上的;……中国史学家中能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史事,如此纯熟精到的,钱氏以外,绝少其人。”(曹聚仁《钱穆》)“中国通史的写作,……出版的书已不少,但很少能达到理想的地步,……钱先生的书最后出而创见最多。”(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引论》一篇,陈寅恪先生谓为近世一篇大文章。陈先生为文虽在专业,但具通识,宜有此论!”(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1939年秋钱先生离昆,后历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昆明五华学院、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50年在香港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55年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衔,1961年获美国耶鲁大学文学博士。1965年获免新亚院长职,移教马来亚大学。1967年定居台北,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台北历史学会监事、中国文化学院史学研究所博士班主任。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作80余种达1700万字之多。1990年8月30日,九六鹤西。著名近代思想史家、清华和北大双聘教授刘桂生挽:“由诸子入经学、转史学、据理学兼文学。子学达,经学明,史学信,理学诚,文学雅。心物两得,精博一世,代不数人;爱民族及文化,望复兴、求统一盼富强,思虑深、大义明、乡情重、识见卓、忧心切,知行一贯,阴阳两济,世多后生。”汪学群《钱穆学术思想评传》中称:“他以著述不倦的一生,捍卫、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肩负着‘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1938年秋,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寓住寺中撰修《国史大纲》,汤用彤、贺麟相送于斯。姚从吾、陈寅恪、张其昀先后造访,留踪岩泉。
    其二:“藏真阁遗址”碑
    清初,于龙泉南侧建藏真阁,纪念德高道士尹澈清真人,故又名其“尹真阁”、“隐真阁”。阁内环立石碑。1939年,钱伟长待出国时,偕新婚妻子孔祥瑛到岩泉寺看望叔父钱穆,在隐真阁“洞房花烛”,并度“蜜月百日”。
    钱伟长(1912年)江苏宜兴人。1931年秋考入清华大学。为“科学救国”弃文学理。1939年研究生毕业,任教联大,旋留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1942年获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管理科学院名誉院长,暨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首次将张量分析及微分几何用于弹性板壳研究并建立薄板薄壳统一理论,提出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国际上称作“钱伟长方程”;首次成功地用系统摄动法处理非线性方程;提出广义变分原理和环壳分析解;研制成功新颖中文编码及计算机汉字输入方案“钱码”。他还是《应用数学和力学》主编、中国民盟中央副主席。
    1994年6月23日,钱伟长偕夫人旧地重游,题辞:“岩坚泉清,宜结良缘”。
    门票:10元(提示:抽签、烧香时注意消费陷阱)
    岩泉寺地址:宜良县城金星村岩泉寺
    车程:宜良距昆明市区52公里,宜良至岩泉寺1公里
    岩泉寺交通:从昆明东站、北站乘坐各类交通车到宜良。

云南昆明八大拜佛寺庙
http://travel.china.com/zh_cn/ne ... 824/15611966_1.html

TOP

盘龙寺

盘龙寺
    盘龙寺位于晋宁县晋城东5公里的盘龙山上,寺始建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为莲峰和尚所建。相传,莲峰大师为选址来到盘龙山,见山势雄伟,地势宽阔,所选中的寺址,为山间的龙湫,莲蜂和尚念咒迫使蛟龙搬家,水干涸后动工修建寺宇。寺建后信徒日众,香火兴旺,不久莲蜂和尚坐化,被尊为'盘龙祖师"。明初祖源和尚相继扩建寺字,盖藏经楼、观音殿,使寺宇初具规模。据《徐霞客游记》记载:"盘龙山莲峰祖师,名崇照,元至正间以八月十八日涅磐……至今日以此为盘龙会。" 
    盘龙寺观庙宇依山势构建,山门内有一、二、三天门,迎仙桥、唾佛殿、吕祖殿、祖师殿、大雄宝殿、玉皇阁、伽蓝殿、药师殿等20多院,供奉释、道、儒三教诸神,尤以盘龙祖师殿、药师殿、观音殿香火最盛。寺宇四周林木繁茂,以茶花、松柏著名。原有万松寺,现建高大的观海楼,登高可远眺滇池风光。盘龙寺环境极其清幽,每年七月十七日和八月十八日为盘龙庙会,游人众多,是人们休闲览胜旅游胜地。
    门票:8元
    距离:盘龙寺距昆明市区39km
    交通方式:于东站乘开往江川、通海方向的中巴车,至晋城盘龙寺下。
    游览内容:云南三大佛教圣地之一 --晋宁盘龙寺

云南昆明八大拜佛寺庙
http://travel.china.com/zh_cn/ne ... 824/15611966_1.html

TOP

圆通寺

圆通寺位于昆明市区内的圆通街,与昆明动物园毗连,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从唐时南昭国在此建“补陀罗寺”算起,已由1200多年的建寺历史。同时,它也是现在昆明市内最大的寺院,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一带都享有盛名。云南省和昆明市的佛教协会都设在这里。
    圆通寺以造园手法建寺,青山、碧水、彩鱼、白桥、红亭、朱殿、彩廊交相辉映,景色如画,是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之一。寺宇坐北朝南,富丽堂皇,整个寺院以圆通宝殿为中心,前有一池,两侧设抄手回廊绕池接通对厅,形成水榭式神殿和池塘院落的独特风格。殿内供奉有清光绪年间精塑三世佛坐像,大殿正中两根高达10余米的立柱上,各塑有一条彩龙,四壁还塑有五百罗汉像,均堪称中国佛寺中的上乘之作。大观楼长联的作者孙髯翁,晚年曾在此地德咒蛟台算悬挂为生。

    圆通寺有高大壮观的圆通胜景坊、圆通宝殿、八角亭,有我国内地目前独一无二的一座上座部佛教佛殿——铜佛殿。殿内泰王国佛教界赠送的铜制释迦牟尼趺坐像(高3.5米,重4吨),与圆通宝殿的释迦牟尼塑像,形态各异,显示了佛教两大部派间的差异,令人大开眼界。
    圆通寺,由大乘佛教(又称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三大教派的佛殿组成,以大乘佛教为主。到这您不必跑很多地方,就可对佛教三大教派的殿宇一览无遗,还可对三大教派不同的宗教风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门票:8元;学生票:4元
交通指南:乘坐4、59、74、83、101等路公交车,到圆通山站下。

排行榜 - 圆通寺 - 云南省昆明市寺庙排行榜 - 新榜网
http://lvyou.xooob.com/rwlssj/200812/362641_1037912.html

TOP

曹溪寺

距春城昆明41公里的安宁葱山中支,林木苍翠,绿草如茵,群峰屏列,云气蒸腾。崖谷之间,清泉琮铮,鸟叫蝉鸣。半山腰里,有一座颇享盛名的丛林古刹———曹溪寺。
  曹溪寺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曹溪寺前临螳螂川,背靠葱山,有碧鸡、龙马、笔架诸峰环绕,寺踞半山间,气象巍巍。
  除“天涵宝月”奇观外,寺内碑刻较多。首推后殿的《重修曹溪寺碑》最有价值。
  大殿前院里,有一株古梅,相传为元代僧人所植,虽已干枯枝弱,仍不失为罕见的古树。
   寺南约半公里,有一龙潭,直径两丈有余,水深3—4尺,潭水清澈见底,每日早、午、晚时,潭水沸腾,当地人称为“圣水三朝”,乃“安宁八景”之一。
  寺东南沿山行里许,又有一深潭,泉水涌出,状如串珠,人到潭边。顿觉透体清凉。人们誉此为珍珠泉。
  曹溪胜景,互相衬托,千年古寺以其美妙而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曹溪寺门票价格:门票:5元/人。
曹溪寺最佳旅游时间:四季皆宜
周边中心城市及车程:昆明市区到此38公里
交通:游客可从昆明市人民西路近郊班车客运站乘车前往安宁温泉,票价3元;如果自己驱车前往,只需出碧鸡关,沿楚大公路走1小时左右可到。另外,可从温泉乘缆车直达曹溪寺。

排行榜 - 曹溪寺 - 云南省昆明市寺庙排行榜 - 新榜网
http://lvyou.xooob.com/rwlssj/200812/362641_1037913.html

TOP

昙华寺

昙华寺位于昆明市东郊2公里处,因园内有一株优昙树(实为云南山玉兰,树龄至今已300多年)而得名。
  昙华寺始建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位于昆明市东郊金马山群峰之中的瑞应山麓,据传建寺时一株古优昙花树不慎被压死,寺建成后,这株婆娑老树又重新萌芽,新叶窈窕如菠萝而有九丝、花如芙蓉而开十二瓣、闰则加一瓣。其花期仅数小时,其香浓烈,沁人心脾。从而寺因花而得名——昙华寺。

  昙华寺以花木繁茂而著称,犹以夏秋之玉兰花、茶花海棠,冬春之仙客来而久负盛名。
有律诗为证:
      昙华春意闹,百卉展新装。
      海棠沉醉态,月季弄晴光。
      红入夭桃艳,绿波柔柳长。
      漫步临芳径,寻梅觅暗香。
  昙华寺花潮在小巧玲珑的庭院中涌动,游精致的江南园林,赏奇丽的各种花卉,仲夏之夜观昙华一现,登瑞应塔缆昆明景致,极目远眺,春城景色尽收眼底。滇池风光一览无余,睡美人婀娜身姿尽现眼前。低头俯视,绿树掩映中的昙华古刹,显得更加庄严凝重。
  昙华寺,这座饱经沧桑的名蓝古刹,借世博东风,旧貌换新颜,正以春的韵律和温暖,迎接八方游人,五洲宾客。

    1981年,昙华寺被扩建成一座访江南古典园林的公园,分为前园、中园、后园三部分。前园基本以原寺庙的三进院宇为主,亭台楼阁,假山水榭,花木竹林,回廊曲桥,错落有致。中园比前园稍大,建有一鉴轩、牡丹园、杜鹃园、山茶园、海棠樱花园和儿童娱乐园。在前园大义厅右侧小园中,存有反映朱德早期进步思想的“朱德赠映空和尚诗文碑”。前、中两园新增的钱南园纪念碑廊、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石刻、全国名联碑园等,值得一览。1996年4月,后院的瑞应山上,又新建成一座高48米、七层八角的“瑞应塔”。这是一座可供游人登楼远眺的跌旋式观览塔。登临塔楼,昆明市区林立的高楼大厦以及四周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它的四周山地上,遍植贴梗海棠、火把果、杜鹃花、雪松等花木,还有新建的长廊、小亭和垂钓池。
    昙华寺面积约与圆通寺相等,但圆通寺的建筑比较大方、壮观,而昙华寺的建筑则小巧玲珑。
联系电话:0871-3845448
门    票: 5元
公共交通:市区乘54路公交车可直达昙华寺。

排行榜 - 昙华寺 - 云南省昆明市寺庙排行榜 - 新榜网
http://lvyou.xooob.com/rwlssj/200812/362641_1037914.html

TOP

大德寺双塔

大德寺双塔位于昆明五华山东侧的祖遍山巅,今平政街大德寺内。1983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它同东、西寺塔一样,是昆明古老文明的象征。
    大德寺双塔建于明成化十三年,形制仿西安小雁塔,位于大德寺接引殿和大雄宝殿之间,两塔高21米,东西相距27米,均为密檐实心方塔,塔身每层四面均有佛龛,供奉佛像,并嵌有碑记。全塔朴素无华,自然庄重,五百余年来,历经沧桑,依然如故。
    双塔是昆明市区内著名古刹———大德寺的佛塔。建塔之后,大德寺又因塔得名,并称双塔寺。大德寺所在的祖遍山,是景致极幽奇之地。山上古柏森森,翠荫蔽日,登临其上,城郭千家,山林秀色,滇池碧波,一览无余。明清两代,迭有修葺,成为昆明市区较大的佛寺之一。与寺西的盐龙祠,寺祠相连,前来烧香拜佛者及游览观光者终年不息,成为香火甚旺的古刹之一。
交通:92路公交车到华山东路站下,往南走100米左右即到

排行榜 - 大德寺双塔 - 云南省昆明市寺庙排行榜 - 新榜网
http://lvyou.xooob.com/rwlssj/200812/362641_1037915.html

TOP

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唐继尧在昆历史遗迹的变迁

  民国春秋2011-07-11 19:06:30作者:陈秀峰文章来源:发布者:陈秀峰阅读次数:0繁體中文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昆明陆续出现了一些纪念性建筑,从护国运动胜利后的“会泽唐公再造共和纪念标”到抗战胜利后的“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等,反映出我们称之为“讲武时代”(1909-1949)人们的国族意识、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这些纪念性建筑在数十年间的建与拆、毁与修的不同命运,又折射出人们思想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这其中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唐继尧有关的历史遗迹和纪念建筑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对这些现象和个中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反思云南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破坏,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纳与排斥,进而汲取正反两方面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推动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运动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昆明城市文明形象的提升,有利于加快昆明“泛亚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步伐。
  
  昆明“护国纪念标”今昔
  
  从云南发起历时半年有余的“护国运动”(又称护国战争)是云南人众所周知的重大历史事件:1915年12月25日在昆明发起的“护国首义”拉开了护国运动的历史大幕,是昆明建城1240年之际评选出来的“十大历史事件”之一;是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对外形象宣传中引以为豪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历史亮点之一;是“昆明精神”中的“敢为人先”精神的最佳体现。
  
  2004年12月,由昆明市委宣传部和昆明市文产办编著的地方历史读本《昆明三万年》记述了这一历史事件。在讲到护国运动胜利结束后的情况时这样写道:“护国战争胜利后,曾在近日公园建立‘护国纪念标’,近日楼内开设‘护国纪念博物馆’,城门改名‘正义门’,楼前环形马路称‘正义西路’,后来的正义路就以此得名。此外,在小西门又辟护国门,建护国桥等等。……今于(1995年12月)小西门原址建护国广场,重立护国纪念标,铁门(原护国门)又移到护国广场北侧,对面新建护国大厦,护国桥又重新出土修复,形成昆明护国运动纪念建筑群。”
  
  八十年前的一份由云南军政界、文化教育界及工商界等社会各界人士215人发起的《筹建唐公再造共和纪念标募捐启》,现静静地存放在云南省图书馆,我等可想像当年这份小册子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颗滚烫的心;一些云南近代史上风云人物的名字赫然在目,他们是“方声涛、胡瑛、周钟岳、赵藩、胡若愚、龙云、张汝骥、董泽、马为麟、刘沛泉、由云龙、王九龄、马轸、张邦翰等。该启事在“缘起”的最后部份写道:“敬告邦人崇拜英雄同此心理,所盼略分廉俸或解义囊。期腋以成裘,庶众擎之易举。当仁岂让,不日观成,称心而输,拭目以俟,谨启。”这份小册子未落时间年份,估计启事发起时间约在1923年;这个时间是唐继尧返滇重掌省政一年后,云南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步入稳定发展的时期。但云南的财政并不宽裕,故建设纪念性建筑,政府财政无钱可拨,只能盼各界人士“略分廉俸或解义囊”了。
  
  昆明民间研究“护国运动”及云南近现代史的王佩华先生在其力作《云南护国史话》中,根据当年报纸的报道描述原护国纪念标的形状是:“三棱形截面的铜标,尖刺入云,高9.9米,象征辛亥重九起义(重九起义为创建共和,护国起义为再造共和)。汉白玉的两台底座,有4米高,显得稳重端庄。上层的标台四壁镌有周钟岳撰写、袁嘉谷手书的碑文,概述护国起义的经过。”碑文共400余字,均为文言文。
  
  家住昆明董家湾的大理籍退休干部赵汝龙先生,年届七十仍关心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赵先生说:“历史是不能割裂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历史(包括历史局限),当代人应该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他回忆说他小时候的家就在近日楼附近的万钟街,他每天上学都要从护国纪念标旁经过;他和小伙伴常爱爬到纪念标的基座上玩,时间一久基座四边的四个半圆形石雕都给人们磨光滑了。他清楚地记得基座是选用云南最好的大理石(同一纹理的浅色大理石)精心打造的;纪念标是空心铜铸,用了大约八至九截紫铜(熟铜)铸体拼接而成,连接处采用的是木工榫头拼接法,体现了云南能工巧匠的超人技艺。三棱铜标三面分别书铸(繁体凸字):会泽唐公再造共和纪念标(正面),云南全省公民恭立(侧面)。大中华民国十三年三月谷旦(侧面)。赵老为什么那么清楚铜标的内情呢?原来,1954年市政当局以“扩建花园”为由,很“轻松”地用铁质吊葫芦把铜标一截一截拆卸下来时,17岁的赵汝龙就在拆除现场,他当时感到很可惜和不理解,只有和围观的人群一道默默地站在一旁观看。早从小学时候起,赵汝龙就通过向父母了解和查阅有关文史资料,逐渐熟知了护国元勋唐继尧及“护国运动”的传奇故事。那天拆除现场的痛心一幕,赵老至今仍难以忘怀。纪念标从建成到被拆除仅仅存在了30年。拆毁现场无人敢站出来说个不字,这是为什么?
  
  我特别欣赏护国纪念标碑文(铭辞)的结尾部分:“其辞曰:秉铄钺兮奋南疆,厉危棱兮射天狼;摧帝制兮还民主,奠盘石兮固金汤;纪丰功兮告万世,建铜柱兮金碧光。”这座闪烁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护国精神光辉的纪念标,曾向世人昭示着民主共和的社会发展方向。护国首义二十三年后,在第一支出省抗战的抗日滇军军歌—《六十军军歌》(安娥词、冼星海曲)里这样唱道:“我们来自云南起义伟大的地方,走过崇山峻岭,开到抗日的战场。兄弟们,用血肉争取民族的解放。发扬我们护国、靖国的荣光!不能任敌人横行在我们的国土!不能任敌机在我们的领空翱翔……”1938年4月22日至5月18日“滇军血战台儿庄”,歼灭日军12000余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六十军为国捐躯者达13869人,负伤4545人,失踪430人。伟大的护国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云南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
  
  对1995年12月重建护国纪念标,人们从热议(品头论足)、不满到冷落(做的不好,不看也罢)。人们质疑:这样“新不如旧”的重建作品不是因为相关设计制作人员缺乏历史知识和专业技能就是因为缺乏资金或为降低制作成本而敷衍了事,违背了“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成事金律和“追求卓越”的昆明精神,造成了本是为彰显护国精神及宣传云南历史亮点的纪念性建筑“亮点不亮”的尴尬局面,愧对先贤和世人。
  
  千年古城昆明上似乎有个约定俗成的“城规”,凡恢复重建的东西不能比原来的差——摸样不能差,内容不能差,质量不能差!就比如大观楼、比如护国桥、比如金马碧鸡坊等等。在近六百年的历史中,金马碧鸡坊三毁三建,或毁于兵燹,或毁于动乱。1999年重建的金马碧鸡坊是根据老照片及相关资料完全照原样重建的,应该说大多数昆明人是基本满意的。建成后的两坊成了名城昆明内外宣传的招牌形象,成了名城昆明“壮观瞻,培风景,增内涵”的标志性经典建筑。这样的重建典型不是有着绝好的启示意义吗!因为能重建(护国纪念标),所以不是“禁区”!因为没建好,所以大家有意见,要求再重建,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吗!我相信,即将重建的“昆明文庙”和“状元楼”也会遵循这个千年“城规”的。
  
  由于家在附近的便利,我无数次从护国广场经过时都要向其行注目礼!我注意到:刷了一层厚厚的红棕色防锈漆残缺不全的护国门已失去了昔日的神韵,重建的铜制护国纪念标“形不符实,神不达意”,碑座上的三块浮雕也难称得上佳作;简述护国运动的近二百字的“碑文”行文通俗易懂,评价客观公正,堪称佳作。但不足之处是见事不见人,通篇不见一个人名,发动和领导护国运动的护国元勋(如“护国三杰”)为何只字不提?新中国开国元勋朱德元帅当年也参加了护国起义,也应该“青史留名”吧。我为此征询社会上有识之士的意见,他们对这座1995年重建的护国纪念标也很有意见,很不满意。
  
  应当指出的,护国纪念标在重建时被改了名字,这好比后人对前人说:“你们搞错了!一是看错了人,二是取错了名。我们(少数后人)帮你们作主、纠正,新起一个名。”我纳闷了,世界上难道存在着一个“前人迷糊,后人清楚”的什么规律吗?
  
  能否“重建护国纪念标”?它会是新世纪云南人一个长久的叩问吗?我们惟有期待。
  
  中国第一部“讨袁护国”的战争巨片
  
  中国第一部反映“护国运动”讨袁护国的故事片《洪宪之战》,出自护国运动的首义之地昆明,云南历史上的第一部故事片一横空出世就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这是很光荣的事情。
  
  《洪宪之战》顾名思义就是讲述推翻洪宪皇帝袁世凯的护国战争,这部电影创下了几个第一,即第一部描写护国运动的故事片,云南历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第一个自己演自己(即主角由原型本人扮演)的电影等,堪称史无前例。
  
  1924年,为彰显讨袁护国功勋,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唐继尧开始筹划拍摄一部描写护国运动的故事片。这一年的前后几年,正是唐继尧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活跃时期,这段时期“唐继尧为了统一中国,实现自己‘计划中未来的中国总统’梦想,积极参与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斗争。”〔1〕这段时期“唐继尧为统一中国先后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及其在北京国民政府、孙中山广州政府之间的合纵联横,均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其本身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2〕这一年(1924)3月,“会泽唐公再造共和纪念标”在昆明近日楼广场落成;这一年昆明召开了川、滇、黔、粤、桂、湘、鄂各军代表会议,成立“建国联军总司令部”,推举唐继尧任七省联军总司令等等。唐继尧执政云南自“1922年3月以后,进入了‘建设时代’,内容包容提倡联省自治、改组省政府、筹办市政、改革教育、实行新县制、注重市乡自治、整理交通等”荦荦大端。“此外,内政、外交,凡关于兴利除弊者,事无巨细,靡不竭力为之。”〔3〕这时候,世界上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电影也进入了唐继尧的视线。
  
  1926年春,由上海朗华影片公司导演张普义先生率队应云南都督唐继尧将军之邀来到昆明,开始拍摄故事影片《再造共和》。影片描写1915年窃国大盗袁世凯称帝,云南都督唐继尧和蔡锷、李烈钧将军等一道举行了震惊全国的护国首义,为推翻袁世凯再造共和立下的历史功勋。由一千多万云南人民作坚强后盾的云南护国军发起的护国运动历时半年有余,于1916年7月14日中华民国军务院宣布撤销,还政中央之日胜利结束。影片全剧穿插了一对青年男女忠贞而凄婉的爱情故事,用女主人公送情郎参加护国军、出师讨伐袁世凯的动人情节作引线,进入到有关护国运动的重大事件及过程中。诸如起义前的几次秘密会议,壮怀激烈的歃血盟誓、通电全国的惊天义举、挥师出征时的阅兵和誓师。昆明各界民众欢送护国军出师讨袁的盛况,正义之师——护国军激战北洋军节节胜利,西南及江南诸省仁人志士纷纷响应,组织起义军和袁军展开激烈战斗不断获胜的经过。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四面楚歌声中,在全国军民穷追不舍的讨伐下死于北京。护国运动取得完全胜利后,民国中央政府一致推认,在这场毁家纾难,护国讨袁,再造共和的护国运动中,数唐继尧功劳最高,特晋勋一位,授予唐继尧一等文虎勋章,一等宝光大绶嘉禾勋章。又经国会一致通过,将1915年12月25日云南护国首义纪念日定为全国性纪念日。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的筹划授意下,该影片把值得骄傲的春城昆明主要的风景名胜园林建筑都摄入了镜头,把一座风光如画的山水园林城市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唐继尧在执政时期一贯重视省城昆明名胜古迹的保护和园林艺术的建设是有口皆碑的,这除了他怀有一颗炽热的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外,还与他早年留学日本受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园林艺术的感染有关。在这部影片中,从昆明城的制高点五华山(光复楼)到云南陆军讲武堂,从唐继尧在昆明北门街的宅邸——唐家花园到翠湖、大观楼、西山及金殿等风景名胜,从护国军出发经过的被称为昆明的“凯旋门”的金马碧鸡坊和拓东路、状元楼及菊花村一线(这条路线也是21年后“抗日滇军”北上抗日的出发路线),都被一一摄入镜头。当时摄制组到唐家花园拍片时,正值该园按唐的命令从1925年起就实行“星期六开放日”的规定时期;这段时期唐因公务烦忙一直住在五华山上,故规定每星期六公馆开放,让人参观,与民同乐。据昆明政协文史资料万揆一先生的文章记载,北门街的唐家花园花木繁茂,地阔景幽,两层中西式楼房,是唐继尧生活、会客及读书的地方。开放时人们可以在园中自由徜徉观赏,或到客厅中歇足。其卧室和书房虽不能进入,但也窗户大开,让游客在室外观看室内陈设,细细领略房主人潇洒脱俗的平民作风和豁达豪放的男儿本色。唐继尧早就知道昆明的风光是个宝,把它摄入影片与伟大的“护国精神”一起传扬开去,让世人都知道。
  
  影片经过六个月的拍摄,大部分内容已拍竣。此时,遇上了云南发生“二·六”政变,不久唐因病去世,朗华影片公司摄制组因此陷入窘境。为了使影片最终完成,导演张普义向龙云军长求助,龙给予了援助。又经过数月紧张的努力,影片终告成功,出于商业上的考虑,影片最终改名为《洪宪之战》。1928年夏,影片在上海公映,哄动一时。当年,该影片在昆明拍摄和公映的情况,昆明的报纸都作了如实报道。1932年7月23日,大逸乐影戏院在《民国日报》刊登公映《洪宪之战》的电影广告,这则广告把该片定性为“革命荣史战争哀情巨片”,影片“全部10本(每本9分钟),1次映完”,从7月23日起连映4天。由于昆明观众踊跃观看,影院又应“各界恳嘱”加映1天,以谢市民厚爱。
  
  2005年金秋的一天,笔者在一次“淘书”的行动中,意外发现了一篇关于《洪宪之战》电影海报的文章,还有两张77年前的原版电影海报和说明书也映入眼帘,我不禁暗自庆幸,这难道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一份献给云南护国首义九十周年的珍贵礼物吗?真应该感谢收藏这份珍稀之物的文化人!《洪宪之战》电影海报广告语和说明书均用当时流行的美术字来写,十分抢眼;影片被定性为“中国历史政治伟大战争巨片”和“空前国产历史战争巨片”,由“前云南督军唐继尧将军主演,张普义导演”。主演除唐以外,还有马徐维邦、陆剑芬演宋秋帆,陆剑芬演泰佩钰等。这部被昆明人宣传为“革命荣史战争哀情巨片”的最后情节是:“……秋帆思念母亲,夜不安枕,后乘机出逃,投入国民军,他作战勇敢,升为营长。宋秋帆思母心切,登报寻母,但登报的第二天,母亲就病逝。佩钰安葬宋母后,发现了秋帆的寻母广告,于是投身到红十字救护队,借以寻找秋帆。在猛烈的炮火中,宋秋帆中弹,佩钰前去救护,认出是秋帆,喜极上前拥抱,不料误碰地雷,一声巨响,一双苦难情侣,在战火中终于难圆爱情梦。”
  
  这部影片的最后一组镜头是昆明拓东路上的“状元楼”,状元楼下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可能就是状元袁嘉谷先生。这组镜头寓意云南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百年回眸,神奇美丽的云南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担负了不可或缺的、独特的、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其创立的伟烈丰功终为后人所铭记!
  
  2006年春,云南民间第一个“重走护国路”(滇军 “护国讨袁”之路),第一个自费出版护国运动研究书籍的新华社老记者杜奎昌先生,经新华社上海分社名记者赵兰英女士的帮忙,在上海电影资料馆找到了《洪宪之战》近七百字的电影剧情简介。据内部人士讲,要想找到《洪宪之战》的电影拷贝,必须到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这也是最后的一线希望。如能找到,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我和几个朋友商议过,一旦找到拷贝,就要把它制成有声的影碟。在配进影碟的音乐中,一定要配上1916年12月由当时的一位中学校长李序青作词作曲的《云南首义纪念歌》,歌中唱道:
  
  ……
  
  万里间关入滇中,云龙风虎气贯长虹!霹雳一声五华峰,壮矣哉!唐蔡李诸公。
  
  四省战云铸军威,威震北伐胆丧元凶,共和复兴帝制终。伟矣哉!吾滇军之功!
  
  参考文献
  
  ①②③潘先林、论《唐继尧与中国近代化》云南社科期刊《学术探索》
  
  2009年(2)
  
  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唐继尧在昆历史遗迹的变迁
  
  http://img.mg1912.com/news/2011/ ... 3118e07ebe0019.html

[ 本帖最后由 朱卿 于 2014-9-7 09:48 编辑 ]

TOP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45)风景名胜型:云南昆明

http://www.chla.com.cn 2013-06-04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anna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昆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省会,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部第四大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枢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贸城市之一。昆明是国家一级口岸城市,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中国唯一面向东盟的大都市。因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是典型的温带气候,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在全球极少有的气候特征使昆明以“春城”而享誉中外。

历史文化名城昆明

  名称由来

  “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见诸记载,“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唐代为什么把定笮镇命名为“昆明”,记载当中已写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处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盖汉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云南西部地区。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乌蛮、白蛮兴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为乌蛮、白蛮据有,昆明族才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宋宝祐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 “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昆明”一词的含义,晋常琚解释说:“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这句话可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

历史文化名城云南昆明 休闲度假

  历史文化

  昆明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 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年的文明史。约3万年前,即有人类生活在滇池地区。战国至东汉初,滇池周围的“滇人”建立滇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滇文化”。公元前109年,西汉设益州郡,将滇池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公元765 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大理国时称鄯阐城。拓东城、鄯阐城分别为南诏国、大理国的东京。1276年,昆明设中庆城,首次成为省会。明代,大量移民进入云南,昆明汉族人口首次超过本地土著居民。明末清初,李定国等农民起义军、永历帝、吴三桂先后在昆明或建立政权、或建立皇宫。1911年的“重九起义” ,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1905年,昆明自辟为商埠及1910年滇越铁路的修通,使昆明成为一个开放城市。1915年,昆明爆发“护国首义” ,全国响应。1919年,设云南市政公所,为昆明设市的发端。1922年改设昆明市政公所。1928年8月1日,成立昆明市政府。抗战时期,昆明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经济、文化、军事重镇之一,成为著名的“民主堡垒”。1949年12月9日,昆明和平解放。

历史文化名城云南昆明 中国风景园林网

  建制沿革

  远古

  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各氏族部落,以叟族为主,属氐羌族语系。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分从越西(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进入滇池地区,与当地傣僮语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庄蹻入滇

  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国大将庄蹻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的叟族部落联盟,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自称“滇王”,其故城在今晋宁县晋城镇。“庄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汉代、三国

  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滇王被迫归降。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汉族移民和中原内地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

  晋朝、南北朝、隋朝

  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东晋以后,“方土大姓”爨氏势力逐渐强盛,成为滇中地区的统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历经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间,在中原政治动乱、民族纷争的形势下,爨氏对昆川一隅的统治,保持了“力役齐平,教化清静”的较为安定的社会局面,使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到梁末隋初爨瓒、爨震时代,滇池地区已是“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成为当时西南在经济上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

  唐朝、南诏国

  公元617年唐王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理属县,治所仍设在益宁城。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罗阁进兵安宁,攻灭爨氏。公元765年,蒙氏阁逻风(南诏国国王)命长子凤迦异于昆川(今昆明城区一带)置拓东城,并令其驻守。拓东城就成为了当时南诏国的东部重镇。拓东城的开辟,为古代昆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发展成为南诏的第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往来广西、贵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当时大西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与东南亚的国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45)风景名胜型:云南昆明

  宋朝、大理国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统一了云南,在拓东城的基础上设鄯阐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府治沿袭拓东城。段氏政权在其内部经历了较剧烈的社会变革,释奴隶,免徭役,进一步瓦解南诏的贵族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鄯阐府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繁华的市中心逐渐移至盘龙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带,大理国国主也经常驻节于此。段氏统治者在鄯阐营造宫室园林,兴修水利,到大理国末期,鄯阐城已发展成为滇中一座“商工颇众”的繁华城市。

  元朝、明朝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元军攻占云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自此,昆明”也正式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朝统治时期,经过初期的军事掠夺和民族镇压之后,逐渐代之以定赋税和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并大兴民屯,整修水利,订立租赋,免除徭役,“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区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还“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扩大了农田面积。并修金汁河、松花坝,引盘龙江水灌溉滇池东岸农田;还从内地引进养蚕技术,发展丝织业,使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利十倍于旧”,使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发展。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地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清朝和民国

  到了清朝后期,自鸦片战争,特别是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以后,法、英等帝国主义势力迅速侵入云南。1905年(光绪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为商埠。1910年(宣统二年),滇越铁路修通昆明。进一步加强了昆明作为全省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和交通枢纽地位。1884年(光绪十年)创立的云南机器局,成为昆明近代工业的开端。之后,造币厂、制革厂、官印局、电报局、邮政局等官办企业也应时而生。1900年(光绪廿六年),昆明开始出现商办企业。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滇池出现小火轮,市内也开办有“人力车公司”。到1911年(宣统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面粉、玻璃、香烟、五金、制茶、皮货加工、西药加工、火腿罐头等十多种行业,最多的为火柴业,已有厂商四家。此外,还有四十三处煤、铅、铜、铁、碗花(钴)等矿产的小规模开采。1937年抗日军兴,外地的工厂、学校内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材流入昆明,促进了昆明经济的短暂繁荣。国民党中央和云南地方的官僚资本纷纷在昆明设置和开办工厂企业,如中央机器厂、炼铜厂、电工厂、发电厂、53兵工厂、电力制钢厂、纺纱厂、烟厂等相继建立。

  1950年2月24日,云南和平解放。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45)风景名胜型:云南昆明

  旅游

  昆明境内山川秀丽。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独特的自然条件,给昆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全市有各级政府保护文物200多项,有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滇池、安宁温泉、九乡、阳宗海、轿子雪山等国家级和省级著名风景区,还有世界园艺博览园和云南民族村等100多处重点风景名胜。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市级重点文手保护单位66个,风景旅游区30处,旅游景点100多处,国家级旅游线路11条,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风情,规模宏大的民族村1座,温泉50余处,花卉品种400多种......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古迹、绚丽的民族风情,使昆明跻身为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首批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昆明形成了以石林,滇池风景区为重点,沿安宁--石林公路的旅游景区为一线,带动昆明全市,辐射全省的集旅游,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体系。

TOP

引用:
原帖由 mushan 于 2014-9-22 17:16 发表
昆明见伙计们,好吃好玩好唱好妹妹!
看来是云南妹子了,在昆明读书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