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顾怡:大学“去文科化”伤了谁?

顾怡:大学“去文科化”伤了谁?

  2015-10-03 顾怡 南方周末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微信号:nanfangzhoumo

  旧闻翻新为哪般?日前,关于日本公立大学“去文科化”的消息又一次引发关注。这事太打击知识分子的骄傲与自尊心了:文科是传承人文精神的载体,怎么能说无用呢?

  2015年6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面向国立大学下发《国立大学法人等的组织及业务重议的通知》要求国立大学“特别是教师培养类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院,在制定组织改革方案时,要考虑到18岁以下人口的减少、人才的需求、教学研究水准的确保以及作为国立大学的职责等要素,废除相关组织或积极尝试向社会需求较高的领域转变”。

  通知中对人文社会学科有“废除”的字眼,被舆论解读为日本国立大学要“去文科化”。日本一个现代商业社会,企业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的需求逐年上升,文科日趋式微,并饱受批评:“教学培养目标不清晰明确”“专业与职业不对口”“社会还原度低”。

  当然有质疑的声音,知识分子诘问: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是培养某一领域的专才,还是要以涵养人格与素养及传承文明为己任?也有道理。不过上述通知留了尾巴:“并不是要将该领域全部废除,而是追求人才培养及地方贡献等未来的具体展望及成果。”

  人文精神啊,文明啊,是要传承,但社会对这方面的知识需求没有那么多,怎么办?少培养一些行不行?这就是商业社会的法则。

  如果让知识分子来设计社会的游戏规则,恐怕是这样子的:最好按照考分高低来分配财富、权力与美女。知识可以换来一切,“书中自有黄金屋”嘛,“书中自有颜如玉”嘛。中国传统诗词歌赋的一个主题是:怀才不遇。屈原还为此投了汨罗江,李白写了许多牢骚诗。

  这“才”,不是发明创造,不是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而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于传统社会只有一个买家,“才”供过于求,所以怀才不遇是常态。

  进入近现代社会,一些知识分子热衷于设计社会,在书斋中给社会描画了无数美好的蓝图,部分直接拿来当建筑图纸,结果造成了好多灾难。

  道理太简单。就是设计个房子,也要上建筑专业四年本科,学物理学与材料学等,学会制图,还要实习,反而比建设房子重要无数倍的建设社会,知识分子一拍脑袋就成大师了?

  同样,当医生,要上五年本科,学生物学、生理学与病理学等,拿刀解剖,当住院医生见习,然后才有资格,反而比治疗病人重要无数倍的给社会治病,知识分子一拍脑袋就开方子了?

  在现代商业社会,如果要当知识分子,要做清贫的打算。毕竟,畅销书作家与电视学者竞争太激烈,一将功成万骨枯。更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不要老觉得社会欠你什么,不要觉得“满腔才华,无处变现”。真正有精神追求的,为人类文明传承做出贡献的,历史自然会记住。

  本文欢迎微信公号转载。如希望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微信号:nanfangzhoumo。

文章网址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cWlt2vFMYBWbnNsb#r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