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立冬】立冬节气的由来

【立冬】立冬节气的由来

  今年11月7日是“立冬”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中国的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历史过去了,留下的是文化。节令风俗实际是农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已无实际意义,但增添了生活情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立冬进补各地“吃得”五花八门。北方人大多在立冬这天要吃饺子,而在我国南方,立冬这天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等。

  编辑:梅艳

立冬节气的由来_综合新闻_中国兴农网
http://www.xn121.com/zhxw/1624231.shtml

TOP

立冬节气的习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样,立冬日天子也要举行迎冬的仪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诉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天子要赏死事以安社稷,并且要抚恤孤寡。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时序进入冬令,民间有“入冬日补冬”的食俗。古人认为天转寒冷,要补充身体营养。食人参、鹿茸、狗肉、羊肉及鸡鸭炖八珍等。是较流行的补冬方式。也有的中药店推出十全大补汤,即用十种滋补的中药炖鸡或其它肉类做成的补品。

  立冬节气的习俗

  羊肉炉(资料图片)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我国北方,人们则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天津最有特点的就是倭瓜饺子。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藮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编辑:梅艳
立冬节气的习俗_综合新闻_中国兴农网
http://www.xn121.com/zhxw/1624237.shtml

TOP

立冬节气的天气特点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华北等地往往出现初雪,北京的初雪比较难预报,影响也大,往往需要特别关注。长江以北和华南地区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区要少。此时,降水的形式出现多样化:有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当有强冷空气影响时,江南也会下雪。

  西南地区典型的华西连阴雨结束,但相对全国雨水基本都少的情况,它还是雨水偏多的地方。按照西南降水的时间分布,11月进入了一年中的干季。西南西北部干季的特点更加明显。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云南西南部,11月还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云南,晴天温暖,雨天阴冷,流传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说法。如果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有暖湿气流呼应,南方地区的过程雨量还会较大。

  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北方的降温,人们习以为常。从10月下旬开始,先后供暖,人们好在还有一个避寒之地。而对于此时处在深秋“小阳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如果遇到强冷空气迅速南下,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毕竟大风过后,阳光照耀,冷气团很快变性,气温回升较快。气温的回升与热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较强的降温。此时,令人惬意的深秋天气接近尾声,明显的降温使这一地区在进入初霜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红叶最佳观赏期,并在11月底陆续入冬。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

  11月的北方,随着冷空气的前锋移出,锋后的冷空气团开始向暖的方面变性,如果没有后续的冷空气补充,几天之后,温度虽回升了,空气质量却逐渐变坏。特别是大城市,大气中积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结合凝结后,形成烟雾或是浓雾,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交通运行。在我国西南、江南,水汽条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气温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雾出现。

  根据统计,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个热带气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气旋,还有可能发展到台风强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登陆地点主要在台湾、广东和海南。如果当年中纬度盛行纬向环流,热带气旋比较活跃,如果中纬度盛行经向环流,也就是冷空气强,不容易有台风

  编辑:梅艳
立冬节气的天气特点_综合新闻_中国兴农网
http://www.xn121.com/zhxw/1624233.shtml

TOP

立冬时节话南北农事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注意气象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搞好人体防护和农作物寒害、冻害等的防御,显得十分重要。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小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林区的防火工作也应引起重视。

  编辑:梅艳
立冬时节话农事 _综合新闻_中国兴农网
http://www.xn121.com/zhxw/1624418.shtml

TOP

“立冬”“入冬”辨

11月7日是今年的“立冬”节气,它也是农历冬季的第1个节气,从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开始到22日或23日结束。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一样,都是农历上表明一个新季节的开始。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地黄河流域,立春、立夏、立秋三个节气,往往给人的感觉是实际天气气候的春暖、夏热、秋凉的季节特点要比节气所说明的季节属性来的滞后,而立冬节气的名称,往往与实际天气气候的感觉比较同步。
  农历上的“立冬”并不是气象学上冬季的开始。通常人们往往以为立冬就是入冬了,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有关专家介绍,立冬表示节气变化,每年的时间相对固定,都在11月7日或8日。而每年的气候条件不同,入冬早晚差异较大,时间差可达二三周。
立冬与入冬
哈尔滨的立冬(资料图片)
  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是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5天)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漫长的冬季了;10月上中旬,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先后迈入冬天的门槛;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10月底到11月初,冬季来到东北南部、华北、黄淮;而在11月底小雪节气期间,长江流域才可以看到冬天的景象;12月初,冬季逼近两广北部的武夷山脉和南岭北坡。
立冬与入冬_综合新闻_中国兴农网
http://www.xn121.com/zhxw/1624241.shtml

TOP

闽南民间的“补冬”习俗

  立冬,是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这一天,在我国的福建,广东和台湾许多地区,都有“补冬”的习俗。下面介绍一下闽南的“补冬”习俗。

  闽南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在这一天,民众要为已经到来的寒冬作必须的准备,要为身体补充新的能量,以期顺利度过整个冬季。因此,立冬日民众要进食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牛羊、鱼鳖等等,而且往往和着中药“四物”(即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四味药)一起烹炖,增强药补的效用。

  显而易见,“补冬”是民众为适应自然变化作出的主动调整,是民众世代相承的自我防护和保健方法。传统中医学认为,立冬到来,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民众通过进食高热量的食物,调和体内阴阳,提高自身对寒气的抵御能力,并为来年的开春养精蓄锐。

  “补冬”也是对民众生养状态的提醒。每年“补冬”就意味着天气转冷,自然界进入了潜伏闭藏的状态,人类也应该作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应当注意“敛阴护阳”,保温防寒,蓄精养静,避免因为体内阳气的散逸而导致阴阳失调,滋生病痛。

  “补冬”选择在立冬日进行,说明民众在此也有一种“仪式”的意义。立冬,断开了秋冬的界限,就像一个关隘一样,民众过了立冬这个点,就进入了一年中最难挨的寒冬。因此,选择在这一个转折点上“补冬”,——以前,还有的人家更是选择在历书上的立冬的具体时分“补冬”,——说明民众企图通过这种在非常时间点举行的“仪式”来增强自身在整个冬季的生存和活动能力。他们同时表达出这样的愿望,并主动地掌握着、运用着这种特殊技能。

  我们还注意到,“补冬”在过去物资供应比较困难的时代里,是一个丰盛的节日。那时,平日里以地瓜为主食的闽南人,只有除夕,“普渡”(即盂兰会)和“补冬”屈指可数的几个日子才能享受到肉味。因此,“补冬”一词总有喜庆的内涵。

  而且,与其他可以“吃到肉”的节日不同的是,“补冬”是专门为生人的。其他如除夕、“普渡”准备好的菜肴,都应该先献给诸位神灵鬼魂和祖先,祭祀后生人才可享用。而“补冬”则没有这些规矩,这一天准备的“好酒好肉”,神鬼祖先都无权享受。“补冬”的对象只有活在这个世界的生人,显现出充分的现实关怀意义。

  此外,“补冬”还往往也是人们之间情感交流的好媒介。在冬至日,相识的人见面总要相问:“今天补冬,你们家补什么?”其中透出对彼此生活境地的关切和关怀。倘若对方当天准备的菜肴是自己感兴趣却不会做的,这又是一个互相切磋厨艺的难得机会。

  编辑:梅艳
闽南民间的“补冬”习俗 _综合新闻_中国兴农网
http://www.xn121.com/zhxw/1624407.s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