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的八十年 钟敬文 中国现代民俗学,从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那时算起,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八十年多的岁月了。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民俗学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既有曲折,也有顿挫。
今天,在这二十世纪即将结束,就要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刻,中国民俗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气象。它无论从发展的规模看,还是从迈进的速度看,都可以说是惊人的。
八十年来,民俗学学科发展有了重大的进展。首先是民俗学机构的广泛建立,其次是教育事业的开展,其三是集录研究成果的增进。大致上说,我们今天的民俗学理论成果,已经走近了它的成年期。现在中外民俗学交往地域的广阔、交流情况的频繁和交流内容的深广,都不是过去所能比拟的。这说明了在东方大国的中国,它的民俗学正在与世界众多同行作亲密的对话与相互补益。总之,中国十数年来民俗学各方面的现象及其成果,足以充分表明它的发展情况,而这种情况是超越以往的本学科学术史的,是令人大为振奋的。
在这样历史的重要时刻,我们的这部关于中国民俗学的概论书出版了,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一种心愿!
新时期的民俗学会,成立于1983年夏天。接着,我们办了几届民俗学讲习班,培养了这方面的人才(他们大部分现在是各省、市、自治区这方面学会的骨干)。但是,我深切感到,要使我们这门重要的社会、人文学科,在中国广阔的领域里扎根长干、蔚成茂林,就一定要使它在一般大学里占有自己的讲堂;这样,才能够在广大学生的群体里传播这种学科的知识,培养出许多熟悉专业和发展专业理论的高级人才———教师和研究人员。这是发展这门学科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而要达到这种目的,除了其他方面的必要条件外,在当前的形势下,迫切需要着手的一点,就是要编出一本可供大学使用的教材。
这是我从“民间文学”这门科目过去在高等学校发展的经历中所得到的启示。当年在教育部批准后,经过一年的苦斗,一部《民间文学概论》的书稿出来了。十八年来,“民间文学”这门功课,成了一般文科高校及许多师范院校的固定课程,并从教师队伍中产生了许多有水平的专家学者。这是一种值得深思的历史经验,它对我们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
正是由于上述的一些想法和经验,我决心为民俗学的教学和推广,主编它的专业教材。时间是九十年代初,那时我已经将近九十岁,精力已远不如十年前。但是,我决心要在这一生里完成这项工作!
我们首先拟定了编辑计划,接着是确定全书的章目和执笔人。由于现在民俗学的范围比过去扩大了,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比较广泛,在这种情况下,编一部教材,决非个人的学力所能应付。因此,我们决定采取集体合作的方式,除教研室的教学人员外,根据各章节内容的需要,还分别邀请了校外的一些专家和学者共同执笔。
在教育部1997年公布的大专院校开设的科目表中,把民俗学正式列入了二级学科,并得到了全国高等学校的强烈反应。
而1998年又恰巧是中国民俗学发端的八十周年,有关学界人士予以热烈的纪念。因此,对这门学科的教科书一类的著作,学界的要求也就更加迫切。这部关于中国民俗文化的概论书出版后,有可能成为一种广泛流通的学术读物。
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近年正在迅速地发展。民俗学是一门新学科,又将是一种热门学科。我相信,通过高校教师和社会其他各界学者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人再编出一部更优秀、更完整的民俗学教科书来,这也是我们的真诚期望。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本文是该书的前言,本报有删节。)《人民日报》 (1999年07月30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