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文]剑川白族民间歌谣综述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张文]剑川白族民间歌谣综述

文章来源:文等编:《石宝山传统白曲集锦》 ,云南民族出版社

剑川白族民间歌谣综述



   




      剑川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与兰坪、云龙接壤,北和丽江毗连,总面积2250平方公里。全县人口16.8万人,境内有白、汉、回、彝、傈僳、纳西等民族,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92%,是典型的白族聚居县。
      剑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海门口铜石并用古文化遗址距今已3000多年,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同时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海尾河下游的沙溪鳌峰山古墓群,发掘到与海门口相似的铜钺和石范,还有青铜剑等,年代为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期。秦汉之际,剑川就开辟了“茶马古道”,很早以前就与中原及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宋之际,剑川是南诏大理国扼守其北方门户的军事重镇。剑川自古是滇西北交通要衢,西经丽江、中甸可达四川、西藏,南由大理可至南亚、东南亚,是印度、缅甸等各国与我国汉文化、藏文化、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也是滇西北各民族文化的交汇点。数千年的交汇在剑川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众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优势。
      剑川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白族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和集中。老君山属“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剑川石窟闻名遐迩,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艺术宝库,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山乡古集市沙溪寺登街,被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木雕工艺巧夺天工,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雕艺术之乡”;被誉为“白族歌城”的石宝山歌会是白族风情的集中展现,万人对唱的“白曲”已载入国际民歌歌目;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白族服饰、白族民居特色浓郁,“本主”崇拜引人注目,“阿吒力”佛教乐舞令人陶醉,古老的白曲、本子曲、木匠故事等民间艺术灿如繁星……剑川以其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采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白族文化聚宝盆,是梦与激情抵达的地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剑川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如歌谣、故事、谚语、民歌、舞蹈、古乐、绘画、雕刻、刺绣等艺术和技艺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其中独具特色的白族歌谣(白语称为“白枯”即“白曲”)特别引人瞩目,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白族口头文学艺术的结晶,是极具特色的精神食粮,是白族艺苑中一朵璀灿夺目的山花。
      剑川素有“白曲之乡”之称,是白族民间歌谣的发源地。被列为全国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的《白族民间歌谣集成》收编的479首歌谣中,剑川的作品占50%以上;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共收编白族长、短歌谣280首,剑川的作品就有122首,占43.5%。以其数量多、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受到专家的好评。
      白族歌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在白族的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时代和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不仅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白族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民族风情,而且形象地刻画出白族的形象、心理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等,它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白族的百科全书,对白族历史、语言、民俗等的研究都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它不仅是白族文学艺术精品和作家艺术家的乳汁,同时也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等学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白族歌谣主要有创世古歌、祭祀歌、礼俗歌、劳动歌、情歌、一字歌、反意歌、咏物歌、寓意歌、生活歌、儿歌等。
      剑川白族歌谣可分为短调和长歌两大类,都能演唱。短调俗称“白族调”,白语称为“拜枯”,即“白曲”。长歌俗称“本子曲”,按其音乐和表演形式来看,属曲艺,但其唱本常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长诗。
      白族调(短调):白族调流行最广,最常见的为每首八句。常在山间、湖畔、田边、地头及石宝山歌会、火把节等民族节日里演唱。听众成百上千,一唱众合,通霄达旦,场面壮观。风格独特的有反意歌、一字歌等。
      反意歌描述的人及事物与实际相反,故意将正面的意思反说,造成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如《竹叶沉重石头轻》:
            说你听,            竹叶沉重石头轻;
            蚊子抬着铁撬杆,房头上飞奔。
            花猫犁田沟垄直,水牛捉鼠稳准狠;
            公鸡驮货学马叫,马儿报黎明。
      一字歌的每一句里都用一个相同或音相谐的字,造成一种特殊效果。有些甚至连出现的位置都不变。如《“爱”字曲》里,每句都以“爱”字起头,大胆、热烈地表露了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
            爱你哟,            爱你这话难出口,
            爱你的话先不说,爱在我心首。
            爱你姣姣桃花色,爱你甜甜多温柔,
            爱你这话讲给你,爱到我白头。
      有些一字歌,还采用谐音字,使其显得活泼、诙谐。如《新娘做客》中的“新”、“薪”、“心”相谐:
            新娘做客心喜欢,崭新衣裳身上穿;
            新人初到亲戚家,坐在薪垛边。
            不料薪垛垮下来,新娘压在薪下边;
            新郎吓得“弹三弦”,心跳了几天。
      叙事长歌(本子曲):叙事长歌多数有故事情节,但不复杂,而以抒情为主。传统作品有《鸿雁带书》、《出门调》、《黄氏女对金刚经》、《放鹞曲》、《月里桂花》、《母鸡抱鸭》、《青姑娘》等50多部。
      《鸿雁带书》流传最广,是一篇书信体抒情叙事长诗,分“问信”、“寄信”、“回信”三个部分。基本情节是:一位白族妇女的丈夫出门做木匠,久无音信。她思念心切,给丈夫带信,叙述了妻离子散的情景和她对丈夫的思念。丈夫回信了,他在外并非“乐以忘忧”,而因“手长衣袖短”,无法回家乡。反映木匠出门苦情的另一篇代表作是《出门调》,又称《木匠史》。全诗分为“被逼”、“离乡”、“冤情”、“妻怨”、“夫泪”五个部分,共200多行。
      《黄氏女对金刚经》共3000多行,是迄今搜集到的最长的一部。长诗分两个部分。前部分描述黄氏女因赴太子会念经,淋雨害病,倒床不起。其夫赵联方不闻不问,她只得让12岁的小女儿玉英去找姨妈,请医生开药方。黄氏女想活下去,但狠心的阎王传她到地狱去对经。后一部分描述黄氏女哭别女儿动身到阴曹及她在阴曹的经历,最后女转男身。
      《放鹞曲》和《月里桂花》都以爱情为题材。《放鹞曲》是一部爱情悲剧。一个放鹞赶雀的小伙子在田间与割草的姑娘相遇,两人对歌相识后定情。男方无钱,一时无法成亲,只得出门找钱,到远方做木匠;女方的母亲贪财,逼女儿与有钱人成亲,姑娘积郁成疾,得病而死。美丽的姻缘就这样被毁了。小伙子回来后,只能到情人坟上探望,寄托哀思。《月里桂花》描写了一对白族男女青年之间的初识、试探、相恋之情。
      《谷鸡子》和《母鸡抱鸭》都是动物拟人化的诗。《谷鸡子》写的是小秧鸡一年辛勤劳作,到头来却向偷窍劳动果实的老鼠、麻雀借粮,对不劳而获者作了辛辣的讽刺。《母鸡抱鸭》生动地描述了母鸡抱鸭一场空的情景,对忘恩负义者作了无情地揭露。
      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区域世代居住的14个主体民族中的白族,就主要聚居在剑川。由于这里长期交通不便,神密封闭,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同时也使其具有独特的人文优势、生存环境、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使剑川白族民间歌谣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和韵味。其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白族歌谣具有独特的句式和韵式,音韵和谐,铿锵悦耳。短调和长歌格律严谨,歌词结构为“七七七五”和“三七七五”式,即第一句为七个字或三个字,第二、三句为七个字,第四句为五个字,俗称“山花体”。四句为一段,两段或若干段为一首。首句起韵,逢双句押韵。常用曲头(又叫曲名或曲姓)来起韵,如“翠茵茵”、“劳利劳”等。曲头有的无实际意义,仅起限韵的作用;有的则有实际意义,如“阿南后”(同盆花)、“舍拥娣”(小妹妹)等。歌词不但押韵,而且押声调。白语有高平、中平、低平之分,韵部相同但声调不同的韵脚字,则不能通押。对非韵脚字的选择也较为严格,要求其声调与非韵脚字不同,形成高低声调协律的韵式。
      二、歌谣都用白语创作,语言简洁明快,生动优美。其大量吸收了白族民间富有誓理性、寓意性的格言警句,质朴又深刻,含蓄而风趣。唱词通俗易懂,又刻意求工,追求抒情诗一般美的语言,充满脍炙人口的美言佳句。唱词讲究比、兴、赋,且以直抒其事的赋见长,并常用对仗、排比、夸张、比喻等手法,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长歌(本子曲)一般都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即让故事中的人物直接表达自己的言行,叙述事件,而较少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和描写故事及人物。这样,不但使演唱者很容易进入角色,而且使听众直接与曲本中的人物发生思想感情交流,从而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四、短调和长歌,除由艺人带徒弟,口耳相授外,特别是长歌(本子曲),常以古白文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因世代传承,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了大批珍贵的白族文字文献。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手抄本的年代为清朝光绪年间。手抄本所用的古白文始于唐代南诏时期,是用汉字作为表意和记音符号的方块白文。古白文是怎样利用汉字符号来记录和传达白语呢?1、汉字记音:用相同或近似于白语语音的汉字来记音,记录白语。2、汉字表音:白语有八个声调,还有紧喉音等,其读音与汉语不完全相同,无法一一对应,则采用“训读”的方法来记录白语,即按汉字的意思读白语的音。如“洗”的白语音无相近和相似的汉语,就用“洗”来记音,读时要译成白语来读。3、以词记词,白语中引收的汉语词汇,只是读音有所变化,可直接采用,读时按白语声调来念。4、仿造新字:一般由某个汉字加上偏旁构成,读音常为非偏旁字的读音,其意为白语;或在汉字上增减笔画、构成新字。如“■”即“你”的意思,读音与“努”相似。
      五、诗、歌、舞一体的“打歌”独具魅力。流传在剑川的“东山打歌”是诗、歌、舞三者紧密结合的一种白族古老歌舞艺术形式。跳时分为甲乙两方,一问一答,踏地而歌,节奏鲜明,原始古朴,引人入胜。舞蹈无伴奏,可自由对唱,有创世歌(大都已失传)、劳动歌、情歌等。唱词多为七字句或长短句,全用白语演唱,音韵较自由,一般先唱《十二月调》,然后才自由对唱。演唱形式是女领唱——女齐唱“呀撒塞”——男领唱——男齐唱“哈资耶”:
      女领:呀撒塞,正月到来气象新,
      女齐:阿呀撒塞依,阿哩气象新。
             塞呀撒塞呀,塞呀撒塞衣,塞呀撒塞。
      男领:哈资耶,二月到来花芬芳,
      男齐:哈哈哈里,阿哩花芬芳,
             哈资耶,哈哈呀白古,古白古勒拉。
      如此反复循环,一直唱到“十二月”为止。其曲调结构简练,节奏规范整齐,富有动作性。
      六、歌谣大多以“歌”的形式流传,常配以旋律优美动听的“调子”来传唱,有丰富多彩的曲调。剑川白族民歌体裁多样,有山歌、小调、叙事歌、舞蹈歌、仪式歌等。演唱短歌谣的主要山歌为《剑川白族调》,此外有《东山调》、《山后曲》、《青姑娘调》、《泥鳅调》、《割埂调》、《海东调》、《五月田中曲》等。演唱叙事长歌本子曲的主要唱腔是在白族山歌《剑川白族调》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三腔之分,即高韵白曲、中韵白曲、低韵白曲,分别配置高平调、中平调、中降调的唱词。
      七、白族歌谣在演唱时配置了不少衬词,有的还以衬词组成衬句,大大增强了民族色彩,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有的衬词用于开头,常用“阿”、“嗯奏”等呼唤性的衬词,以此引起听众的注意,亦便于演唱者酝酿感情;有的用于句子中间,常加入“勒”、“资”、“依”等衬字,调整了节奏的顿挫,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有的用于句尾或结尾,一般都用衬句,如“哎卖依咳哟,呀荷嘿”等。人们以结尾的衬句衬腔为据,就能判断这是那一个地区的某一种唱腔,使其具有曲调流行地域的标志功能。
      八、歌谣的传承流行和发展与石宝山歌会等民俗活动密切相关。剑川白族民俗活动较为丰富,有石宝山歌会、本主节、火把节、绕海会、青姑娘节、梨花会、栽秧会等。歌谣演唱是民族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其中石宝山歌会是以对歌为核心内容的节日,是滇西北著名的白族“情人节”,被誉为“白族歌城”。歌会历史悠久。清代剑川白族诗人赵怀礼在其“朝山曲”中写道:“三营浪子土三弦,靡曼山歌断复连,菩萨低头弥勒笑,无遮大会奈何天”。它真实地记录了几百年前的歌会盛况。歌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在石宝山举行,届时滇西北三州八县的白族等群众纷至沓来,弹弦对调,以歌觅偶,万人对唱,场面壮观。对歌要求即兴创作演唱,一问一答,中间不停顿,高明的歌手对唱几天几夜也难分高下。许多著名的歌谣在对歌中产生,在演唱时传播,经过无数歌手的加工修改,成了传统名曲。石宝山歌会成了白族歌谣产生的摇篮和发展传播的基地。基于此,特把此本《剑川白族歌谣选》命名为《石宝山传统白曲集锦》。
      九、情歌瑰丽多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情歌往往是各民族歌谣里艺术造诣较高的上乘之作,剑川白族情歌也不例外,其流传面广,数量最多,表现力丰富,情感最为炽烈。情歌中不但有情意缠绵真挚热烈的有情歌,而且还有讽刺挖苦入木三分的无情歌,这在各民族浩瀚的情歌海洋里也独树一帜。
      十、寓意歌和咏物歌充分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充分展示了白族高超的观察能力和认识水平,也是白族歌谣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标志。如寓意歌《松与棕》对背信弃义的行为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鞭挞;《母鸡抱鸭》通过形象的描述,对忘恩负义者展开了深刻的潮讽;《谷鸡子》则对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咏物歌通过对风花雪月、松竹梅兰、春夏秋冬等自然景物的咏唱,对世态人生感慨万千,通过形象塑造,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认识和爱憎分明的情怀,还展示了白族歌谣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
      《石宝山传统白曲集锦》是在我县广泛开展民间文学集成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和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的标准,编选出来的剑川白族民间歌谣口头文学作品。它为研究白族民间文化、社会历史、民风民情提供了较为系统、丰富、可靠的资料,为繁荣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精神滋养。
      20多年来,我们文化馆的全体同志在开展被列为艺术科学全国重点研究项目的集成工作中,自觉承担起将文化遗产科学、真实、完整地留给下一代的责任,抱着对传统文化保护事业的无私奉献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惜以青春和生命采集民间的精神花朵,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文化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我们为此而感到满足和自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