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云南大学2012“实地研究”(田野)暑期学校 直播

难得的田野,难得的体验。。。。

TOP

香格里拉田野记

香格里拉田野记
                                  苟正霞
    二零一二年七月,一连办了四届的云南大学民族学、人类学暑期学校又开班了,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报名了,并有幸参加了暑期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也很幸运地进入到了真实的田野当中去体验观察了近十天的时间。 对于我们的田野,看到香格里拉几个字,也许您就兴趣十足了,香格里拉在不了解她的外来者心目中就是一个天堂,是俗世之外的圣境,是一切美好神圣的所在。的确,香格里拉的美,与雪山的圣洁,经幡的神圣,藏区乡民的耿直热情是分不开的。此次田野,使我有幸踏进这传说一般的圣地,有过雀跃,有过感动,想要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们的田野,分享我们的田野。
1. “资料中的田野”
   我们所在的田野是香格里拉尼西乡幸福村上桥头自然村。上桥头村位于香格里拉县县城西北部,与四川省德荣县子庚乡接壤,是内地通往西藏的要冲之一,是近百年前藏族和汉族通婚繁衍形成的村落。上桥头村隶属于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幸福行政村,属于半山区,距离村委会5.00 公里,距离乡政府25.00公里。海拔2,010米,年平均气温20.00 ℃。 气候属于干热河谷,气候比香格里拉县城温热。年降水量560.00毫米,有耕地34.92亩,其中人均耕地0.23亩;2009年底上桥头村组共有42户,179人。 现在全村共45户人家,耕地面积40余亩。上桥头村地处河谷地带,贯穿村落河流为冈觉河,水流量丰沛,素有“高原小江南”的美称。以通过村旁的214国道为基准,国道最高处与河谷落差约28米。其中河面水平上方约13米为村落耕地,黄果树、石榴树、核桃树种植地,河谷水平上方13-50米处为村落建筑地,50米-70米为小部分耕地,以上至300米左右为放牛区。河谷上方的大面积山地遍布裸露岩体,自生低矮灌木丛以及仙人掌,植被稀少。除种植和养殖以外,上桥头主要生计方式是手工业木碗加工。 上桥头实行土葬,宗教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也有少数人崇信佛道混合教,饮食习惯、建筑以及许多节日习俗带有明显的汉藏结合的特点。
2.“初见田野”
   经过一夜的颠簸及将近一上午的跋涉,终于在中午时分抵达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幸福村上桥头村。车子在雨中行走尽管道路曲折迂回,不太好走,但毕竟有路而且是硬化过了的水泥路。几经泥泞几经颠簸,不得不感慨原来“白云深处”真的是“有人家”的。吃过午饭,休息片刻之后,小组便开始了各自的工作。初见上桥头,觉得她真的很小,过红军桥和下面的香格里拉大峡谷纪念碑桥就可绕上桥头村一周。但这是绝对是一个美丽的小村,景致很美,人也很热情,民居依山傍水而建,沸腾(天在下雨,河水很浑浊)的冈曲河从它前面流过。木头小阁楼,盆栽,柴火垛,核桃树,石榴树,冈曲河,红军桥,伴随着叮叮当当的牛铃声自由自在走过的牛儿们,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相映成趣,井然有序。尽管满路的牛粪有一点让人不爽,但或许它是村子的另一种点缀吧。不过一到上桥头就发现一个令人有点尴尬的小问题,就是农户人家一般没有厕所,村里只有村头和宿舍对面山上有个厕所,而且脏的无法下脚进去,但你懂的,水火不留情,真的是无奈啊。当时就想要好好的调查一下这个问题,但最终也没有得出实质性的结论,只说习惯使然。初见田野,真正的田野工作还没有实质性的展开之前,充满了新奇和疑问,但上桥头到底是个怎样的所在呢,田野中的田野又是不一样的感受。  
3.“田野中的田野”
    深入田野,又是不一样的田野。田野中的人及人的衣食起居,以及与之相关的器物、事件,又有不一样的呈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总之,田野保罗万象,人生百态,百态人生,异彩纷呈。
(1)独特的族群认同
   “我明明是藏族人嘛,你们干嘛说我是汉族呢?”这句话是在我们采访过程中常听到的一句话,但是又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家孩子没有汉名,户口本上天的都是藏族”。听到这样的话,您是不是感觉彼此矛盾呢,不错,这就是我们的田野点。上桥头,说她是一个藏族村落,也不差,在行政隶属上,她就是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幸福村的一个小自然村,并且是藏族村。但是看了上桥头的历史和走访了许多村里的老人之后,就又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据说上桥头村原是绿营军后裔传下来的村子,而处于藏族包围圈中的上桥头人祖先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得不与附近的藏族通婚,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形成的村落,族群认同问题比较复杂就很好解释了。自我认同由原来的汉族认同逐渐藏化转向现在的藏族认同,在政治认同上也将上桥头归类到藏族中去,但附近的藏族人则认为他们是尼西唯一的汉族村。再加上,藏族身份确实能给他们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好处,所以对许多上桥头人来说,即使他自己很清楚并且很坚持自己的汉族认同,但是还是会处于利益的需要给自己或者下一代填上藏族的身份。 所以上桥头就是这样一个处于藏族包围圈中但村里不少人又保留着独特的汉族认同的一个村庄,真的不好定性他们是藏族村还是汉族村,政府给了他们藏族的行政身份,但是他们又是周围藏族村子公认的唯一汉族村。
(2)上桥头人的生活世界
   村落沿冈觉河而建,背靠此拉格屋山,面对资纳腊山,全村四十几户人家依山傍水而居,于天地山水之间,安然有序,乐不思蜀。从对面的资纳腊山上看上桥头村,奔流不息的冈觉河犹如一条宽厚的围脖护卫着上桥头村,藏汉结合式民居在绿树映衬下相当的别致。就民居样式来看,主要是藏族河谷地带建筑风格,兼具汉藏两种民居样式特色。饮食习惯也是融合了藏汉两种风格的因子在里面。但他们一般一日四餐,即早餐、午餐、下午茶(小晌午)、晚餐。有纯藏族的饮食,如糌粑、酥油茶等,也有吸入了汉族的饮食精华。节庆,对于上桥头人来说也是一个汉藏结合的典范,人们过藏历新年,也重视过汉族的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节等节日,尤其春节在上桥头人的节庆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服饰方面,藏装已经变为节日服饰和婚礼礼服了,在日常生活中上桥头人是不穿藏装的,只有在结婚时或者过年过节跳舞时才会穿藏装,现在所穿的藏装大都是从香格里拉买回来的,藏装样式主要是尼西藏装,但样式也会随着香格里拉的流行在变化着,基本上不是太固定的。上桥头村主要经济类型为外向型经济,主要依靠木碗加工、交通运输、外出职工三类,村落内农业、林果业、养殖业(家户自有牛、羊、鸡等牲畜)主要满足自我需求,在小范围内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补充型。其中木碗加工是上桥头村的主要生计模式。土漆,是上桥头木碗加工中最具特色的工序,土漆原料不易得,制作工序复杂,因此用土漆制作的木碗价格较贵,收益较大,但是目前上桥头会用土漆的人家已经寥寥可数,成为木碗加工的一个难题。  
(3)上桥头人的精神世界  
     宗教信仰
   藏传佛教在上桥头人的信仰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同时道教也存在于上桥头人的生活中,他们虔诚的敬佛礼佛,也毕恭毕敬的供着祖先,敬着山神。在上桥头差不多十天的日子里,清晨起来都可以看到的一个场景,就是村民们不约而同的出发,去对面的资纳腊山煨桑或者村口的白塔旁烧香。人们背着装有松柏枝和清水瓶的小背篓,搭着烧香专用的褡裢,里面装着五谷,虔诚的去敬他们心中的佛陀,每天如此,风雨无阻。你无论走进哪一户人家,都会看到一处神龛,一般设在正厅里灶台上方,供着观音菩萨、娘娘菩萨、财神、灶王菩萨和祖先牌位(文革的时候有被禁止过)等,早晚都会敬茶敬香。每家的屋顶上也都设有一处烧香台,是由香台,插有竹子、松柏枝和经幡组成的,这是敬神山、山神,每天都要敬香。关于山神还有一个传说,说是山神是“骑白马穿白衣服的人”。可见山神在上桥头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敬山神是他们每天必须干的事情,当问到为什么要敬山神时,村民的回答是一方面是祖辈传下来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山神能够保佑家人平安顺利。
丧葬仪式
  上桥头村丧葬形式主要是土葬,没有二次葬,绝大部分是根据汉族的土葬仪式举行的,即使完全从藏区搬过来的藏民,他们的父亲去世的时候也是实行土葬的。十几年前有过一次水葬,原因是死者是个五保户,死后村里人担心没有后人烧香会老人在阴间会过得不好,于是全村为他举行了水葬。据我们的调查,天葬在上桥头是没有过的,一方面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其复杂的藏汉认同所决定的。                                            
                                                              记于2012年8月

[ 本帖最后由 正霞 于 2012-8-12 12:19 编辑 ]

TOP

一天两顿啊,天天酸笋鱼的葛是哪位啊???哈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