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读后感] (戏作)新“东方不败”的潜在理解

(戏作)新“东方不败”的潜在理解

新版《笑傲江湖》中东方不败是个女性,从头到尾都是女儿身。但颠覆原始形象后,并不意味着原始形象不再产生影响。众所周知,在小说原著和前几部电视剧与电影中,东方不败就是个“双性人”的形象——前男后女。
     于正大胆地将东方完全塑造为女性,的确夺人眼球。在剧中,东方不败较任盈盈更像主角。 换个角度来说,于正将东方不败的女性面推向了极限。言下之意,新版的“东方姑娘”还有“男子气”阴魂不散?在新笑傲这个文本中,东方不败就是个女人,这无可辩驳。但人们不可能看来新版的笑傲之后,就忘记了原著与其他版本的影视作品(那个阴阳人形象)。因此,(超文本地看)当注意力离开屏幕之后,对于东方不败的解读不会有彻底的颠覆,不会因为陈乔恩的美丽与温柔,就重新把东方不败解读为一个痴情女子,而是会出现一种暧昧不清的解读:原本“既男又女”的东方不败,无疑会被注入更多的女子气,但绝非女人。
      尽管没有质变,但量变之后(女子气增加),男人女人们对于这个形象又会如何?可以说,当我们刚开始面对一个“既男又女”的形象时,我们会倾向地根据他的原始性别来评估他(她)男人成分占多少,女人成分占多少。传统形象的东方不败,本是男儿身,因此他变性后男子气可能会更多些——变性人中的爷们。但是,当她的形象被注入更多女性气质之后,人们的潜意识就会发生微妙的改变,“她更女人了一些”或“她看起来没那么男人了”。
         一个男人娶了一个变性了性的男人,在逻辑上说两者不算同性恋,但在世人的眼光中绝对不是正常的异性恋。原因就在于,变性人曾经是男人。可以说,人们在性取向上,不是以生理标准作为绝对依据的。那么这个变性人缺了什么,使她不能被完全认同为一个女性?那只能是无形的因素了,这里概而言之,称这种因素为“性别认同感”。性别认同感,无疑是主观性极强的东西。一个变性人无法完全使他人对其新角色有发自内心的充分认同,就是因为旁观者,太看重他曾经的男性或女性符号。符号具有抽象意义的概括性,但这种概括并非绝对,无法完全描述个体性质。
        那是问,这种观念可能被打破?绝对可能。这就要扯到文化的软性权力(简称软实力)。说某某电影毁“三观”,侧面就印证了,有些文化具有解构性的作用,当然这需要社会潮流的配合。恰巧,我们到了一个文化多元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对于许多东西的认识是快速地、流于表面的。固执的人,之所以固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受某种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刻,一般规劝性的话语压根无法撼动他的思想。相反,对于思想理解变得肤浅和随意后,被改造的可能性也就大了许多。随便找一些大众喜爱的明星,然后含情脉脉地演绎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单这些,就可以吊起大众的胃口。以笑傲为例,他的布景道具其实极为粗糙,故事剧情也可以用“一个男人和几个女人的纠葛”来概括。但因为请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明星,就“一白遮百丑”了。让大众认真关注一件事其实不容易,但用美女帅哥就简单了,明星选得好,再奇怪的剧情都无所谓。(好吧,我承认我也非常喜欢陈乔恩)有了忠实的受众之后,文本符号的影响也就开始了,“东方姑娘是个好姑娘”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到最后,东方不败的女性指数无疑大大提升,跳离《新笑傲》,东方不败的形象也就更女人了。
      好不容易阐述完“《新笑傲》使传统的东方不败的形象发生改变,人们会觉得他更女人了”(好吧,有些无聊)。那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要就是注重文化的力量(你们是不是有砍死我的冲动)。话俗理不俗,殊不知,改变乃至操作一个人的“三观”有多重要,假如可以使某女子对你爱慕有加,某男子对你死心塌地,这是多大的幸福啊,从《新笑傲》的“东方姑娘”效应里,我们发现改变人的观念是可能的。下到把妹,上到国际竞争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是国家提倡文化软实力的根本目的,即可攘外又可安内,多好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