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导师简介:岳永逸

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导师简介:岳永逸

岳永逸,四川剑阁人,200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民俗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市“百人工程”中青年理论人才培养计划成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华曲艺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日本神奈川大学COE访问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人;第九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艺术著作奖和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民俗学理论、宗教民俗学、都市民俗学、传说学、民俗志学
  开设课程: 民间社会制度研究;北京民俗文化;当代文化人类学专题;宗教民俗学


教育和工作经历
2004.7月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8.9-2004.7 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民俗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1990.7-1998.8 在四川省剑阁县的乡镇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
1987.9-1990.7 在四川省剑阁师范学校学习。
研究兴趣
从日常生活和信众实践研究中国当代的乡土宗教与乡村庙会,中国近现代都市文化,尤其是诸如相声等市井文化百年来的演进、艺人群体的生成、日常生活及其现代演化,中国民俗学理论,民间文艺学,服饰民俗、节庆文化与唐代教坊,也从事随笔写作。目前的主要兴趣在于,从乡土民俗学到都市民俗学的中国民俗学转型的探讨,对二人转等传统民间文艺、小剧场当下生存现状的检讨和都市特定群体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
研究课题
1.2011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的“中国节日志”的子课题“庙会、祭会类项目的预研究”。
2.2010-2012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的“中国节日志”的子课题“苍岩山庙会”。
3.2008-2009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的“中国节日志”的子课题“妙峰山庙会”。
4.2008年,主持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子项目“杂技与竞技传承人调查”。
5.2004-2006,完成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清末与民国时期北京天桥街头艺人研究”。
6.1999-2001,参与台湾东华大学乔健教授主持的台湾国科会基金项目,“中国传统底边社会研究”。
出版著述
专著
1.2011 《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2010 《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2007 《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4.2007 《田野逐梦:走在华北乡村庙会的现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5.2007 《温故:正在消失的服饰》,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主编
1.2012 《中国节日志·妙峰山庙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中)。
2.2010 《节日研究》第二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3.2010 《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民间文艺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4.2006 《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5.2006 《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宣武区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主要期刊文章

2012 《雅俗之伪:二人转的生态学》,《读书》2012(2):142-148
2012 《现代性的都市民俗学》,《民族艺术》2012(2).
2011 《大春节观与年味浓淡的色素分析》,《思想战线》2011(5):67-72.
2011 《生活·政治·商品:文化·社会生態としてみゐ草の根の相声》,載《比較民俗研究》(for Folklore Studies of ASIA)26(2011.6):125-186.
2011 《说与写:杂吧地北京——天桥的叙事学》,《民俗研究》2011(2):214-239。
2010 《反哺:民间文艺市场的经济学——兼论现代性的民俗学》,《思想战线》2010(5):104-109。
2010 《俯视、蔑视与平视:百年乡村庙会研究史及其心性》,《节日研究》第一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p5-33
2010 《家中過會:生活の流れにおけゐ民眾信仰》,載《比較民俗研究》(for Folklore Studies of ASIA)24(2010.3):71-122
2010 《两个世纪初的想象:原生态与民间艺术的吊诡》,《文艺争鸣》2010(3):13-17
2010 《裂变中的口头传统:北京民间文学的传承现状研究》,《民族艺术》2010(1):6-12。
2009 《日常表达中的华北乡土社会》,《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4:25-36
2009 《眼泪与欢笑:唐代教坊艺人的生活》,《民俗研究》2009(3):58-98。
2009 《嬗变的醮会:河北赵县豆腐庄皇醮会调查报告》(与王学文合写),《民俗研究》2009(1),p190-208。
2008 《传统民间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以华北梨区庙会为例》,《社会》28.6:176-193。
2008 《磕头的平等:生活层面的祖师爷信仰——兼论作为主观感受的民俗学》,《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5(3):21-34.
2008 《学术田野与媒体田野:直面灾后族群文化的传承》,《民族艺术》2008(3):56-60。
2008 《民间艺术、商品与文化自觉——当代中国民俗文化市场繁荣的反思》,《民俗学研究》(Korean Journal of Folk Studies)Vol.22(2008.6),p137-159。
2008 《近代都市社会におけゐ底边階級——北京天橋芸人の由来·自己認識及びその变化》,《比較民俗研究》(for FOLKLORE STUDIES of ASIA)22(2008.3),p31-54。
2008 《范·根纳普及其<通过仪礼>》,《民俗研究》2008(1):5-12。
2008 《家中过会:中国民众信仰的生活化特质》,《开放时代》2008(1):101-121.
2007 《乡村庙会的政治学: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研究及对“民俗”认知的反思》,《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p203-241。
2007 《都市社会的一个底边阶级:北京天桥艺人的来源、认同与译写》,《民俗研究》2007(1):92-120。
2006 《城市生理学与杂吧地的“下体”特征:以近代北京天桥为例》,《民俗曲艺》154(2006.12):201-252。
2006 《无定法的田野——天桥艺人调查的回顾与反思》,《民俗研究》2006(2):35-51。
2006 《日本落语的传承与文化自觉》,《民族艺术》2006(1):18-30。
2005 《传统的动力学:娃娃亲的现代化生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6):69-78。
2005 《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思想战线》2005(3):95-102
2005 《民俗学视野下的人文奥运》,《民俗研究》2005(2):29-40。
2005 《乡村庙会的多重叙事: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民俗学主义研究》,《民俗曲艺》147(2005.3):101-160。
2004 《民俗学主义的兴起、普及及影响》(与西村真志叶合写),《民间文化论坛》,2004(6):70-75。
2004 《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试行)下》(与刘铁梁等合写), 《民俗研究》2004(3):152-177。
2004 《对生活空间的规束与重整:常信水祠娘娘庙会》,《民俗曲艺》143(2004.3):213-269。
2003 《脱离与融入:近代都市社会街头艺人身份的建构——以北京天桥街头艺人为例》,《民俗曲艺》142(2003.12):207-272。
2003 《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民族艺术》2003(2):43-54。
2001 《当代北京民众话语中的天桥》,《民俗研究》2001(1):54-67。
翻译文章
2008 《<通过仪礼>英文版导言》, 《民俗研究》2008(1):13-23。
2008 《<通过仪礼>第一章仪式的类型》,《民俗研究》2008(1):24-35。
2008 《<通过仪礼>第十章结论》,《民俗研究》2008(1):36-40。
书评
2011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读书》2011(9):159-162.
2011 《多面的胡仙与另一只眼:评<胡仙敬拜:帝国晚期和现代中国的权力、性别与民众宗教>》,《开放时代》2011(9):148-158。
2009 《中国民间宗教:隐喻谁的帝国——评<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与李华伟合写),《宗教人类学·第一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p404-414。
2008 《时空体认的转换及迷失——<自我的他性>读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5.1:187-193。
2002 《红山峪村村民生活的浓描与实录——我读<红山峪村民俗志>》,《民俗研究》2002(2):176-183。
获得奖项
1.2011年12月,专著《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荣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2.2011年10月,论文《生活、政治、商品及艺术:作为文化社会生态的草根相声》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二届中国曲艺高峰(柯桥)论坛优秀论文”。
3.2010年11月,荣获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
4.2009年10月,专著《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和参与主编的《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双双荣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5.2005年11月,论文《对生活空间的规束与重整:常信水祠娘娘庙会》荣获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北京市文联第四届文艺评论奖理论类一等奖”。
6.2004年12月,论文《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荣获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北京市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奖理论类一等奖”。
7.2004年11月,论文《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荣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二等奖”。
社会兼职
北京市“百人工程”中青年理论人才培养计划成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华曲艺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日本神奈川大学COE访问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人。

通讯信息
通讯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5
开心了就笑,不开心了就过会儿再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