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读后感] 《太平风物》与身体的怀旧

《太平风物》与身体的怀旧

   这本农具系列小说,读了整整两遍,还是没有找着感觉。起初是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围绕着农具,能展开怎样的铺陈?所谓的农具系列小说,又与其他小说不一样在哪里?可能是期望太高,这本书看完后我只能给个中评。
   从我自身来说,这本系列小说的前言如果作为一篇散文来欣赏的话,远胜过书中很多农具小说。之所以产生这种感觉,其一是因为作者的文风并不是我一贯所欣赏的那种,文字虽优美,田园如画,但很多地方读来有些拖沓,不够干净利索。作为短篇小说,有的情节并不吸引人,结尾也没有“恍然”的感觉,(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犁铧》一篇);作为思想性来说,作者基本还是围绕着”诗意“的乡土和”血腥“的工业发展展开,(有几篇例外)。其二,作者所描述的“知识”,对我而言是陌生的——陌生的时代,陌生的农具,陌生的生活。本来小说展现给读者的,就应该是更多的可能性,和不止一种的存在方式;读者原也应该浸入作者所营造的这种氛围中,去体验他人的存在。可是这几篇由农具引入的小说,距离我的生活实在太远。即便作者附有插图和文字描写,但我依然无法想象这样一种“智慧”具体该如何运作。并且,14篇小说虽然都以农具为名串连起来,但实际上它所虚构的故事也完全可以独立于农具而存在。我并没有进入到一个我预期的小说世界,这可能是让我失望的最主要的原因。
    但此处我并无心表达更多个人的好恶,我所将要展开的,是以”前言“为主的一些关于”农具与身体“的想法。
   (一)我的身体感觉着农具的存在
    “于是,六年的时间里就和这些农具朝夕相伴。用的时间一长,体会也就入微起来,镢把的粗细,锄钩弧度的大小,锹把的长短,扁担的厚薄,都和每个人的身体相对应、相磨合。渐渐地,就明白了什么样的农具才会得心应手,对使顺手的农具也就分外地爱惜”,14篇小说里,我很难找到几句话,能像前言里的这段话这样打动我,“镢把的粗细,锄钩弧度的大小,锹把的长短,扁担的厚薄”,仿佛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我一一触手作者所递过来的这些农具,分明还感觉得到作者的温度,农具久浸泥土的湿气,或者烈日之下,萦绕在农具上的咸腥的汗水。
    相比起来,小说中部分对农具的描写,确实干巴、生硬,尤其是每篇篇首引用的《王祯农书》和《中国古代农机具》。这种客观、物理地描绘出来的农具,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距离感,就好像这些农具是刚从地下挖出来的、几千年以前存在过的东西,又像是物理学家的一堆分析数据,冷漠不近人情。
    这也是我在读完第一遍之后,竟找不出一点想要表达的东西。不能说我一无所获,至少我接受到了知识,但这种知识不容我分辨,一是一,二是二,透过农具我并没有感受到一种可以引起共鸣的情感。小说里所表达的,或者说我读出来的,并不是作者在前言里传递给我的那样——关于我的身体对农具的感觉。
    正如栗山茂久《身体的语言》的导读部分所说,“为什么研究身体的历史?嗯——历史所述说的故事也许可以让你我检视已有的认知与感受的习惯,想象过去不同的存在方式。藉由触摸、观察身体的历史,以全新的方式来拥抱、体验现在的世界”。我们在此处,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太平风物》原意(之所以说原意,是因为我觉得在小说中表达地并不理想)是想藉由农具,来写农具与“我们”的故事,与“身体”的故事。但遗憾的是,作者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一个个主人公,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并没有完全脱离将“身体”看作客观对象的作法,或者也可以说,农具与“身体感”联系得并不那么尽人意。
   (二)我们在怀旧什么?
    尽管作者在前言中声明,“廉价的道德感动和对残酷现实虚假的诗意置换,不是本次展览的目的”,但作者的矛盾之处也显而易见,“无论是以田园的名义,还是以革命的名义,把亿万人世世代代绑在土地上是这个世界最不人道、最为残忍的一件事。一转眼,我却又在通往‘进步’天堂的台阶上看见遍地的血泪和挣扎,听见田园们赤裸裸的哭声”。作者最终还是难以避免地陷入了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对乡土的眷恋。
    所围绕农具展开的故事,多是发生在乡土中,不管是情节结构,还是作者想传达的思想,都没有体现出什么新颖之处,构思明显不够精巧,或者说都有点接近“模式化”表达了,(当然,也有几篇是不错的,《犁铧》和《扁担》的背景便是放在城市,这也是为什么我对《犁铧》一篇比较青睐,此处不剧透)。农具不是“古物”,也不是博物馆的“展览物”,大机器生产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衰败或消失。这种消失,体现在表面上,是物质本身的消失,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更深层次的是物质原来所承载的价值的消亡——它已经不适用于当下这个社会环境。
    农具存在的价值,便是我们的使用。在这种天长日久地使用中,农具与我们建立的不仅是一种精神关系,还首先是一种身体关系,即我们所说的“顺手”,在这种顺手之上,才是它所带给我们的一种精神的依赖和安全感。滚滚的洪流中,机器裹挟着对权、钱的欲望,吞噬着我们原来依靠自己的身体所获得的存在感。我们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们不用知道锄头长什么样、连耞如何使用,我们吃到嘴里的粮食那么轻而易举,就像变魔法一样,说有就有。但当我们的身体几乎脱离了我们祖先几千年的传统时,我们缺少了一种“切肤之感”,一种真切的、实在的身体的感受,和通过身体劳动所带来的满足感。作者便是如此。与其说是我们怀念传统,不如说是怀念传统带给我们的身体的感觉。
    正如大家普遍所言,“年味儿淡了”,年味儿为什么淡了?年味儿怎么就淡了?从前过年,从腊月二十三便要开始忙活,全家一起采办年货,厨房成了家里最热闹的地方,或者蒸馒头、包子,或者炸丸子、馓子、麻花、带鱼,或者蒸甜饭、粉蒸肉......通过身体亲力亲为地忙碌,我们获得一种节日的感觉;而现在,城市里禁放鞭炮,打开电脑点点手指头,网购的新衣新鞋、年货,就送到家门口,各种速食产品只需要微波炉几个按钮,便能端上饭桌。就是在这种“省事”中,年味儿离我们越来越远。
    技术的发达永远不能代替身体所赋予我们的感觉。“双手劳动,慰藉心灵”,这样的话看似简单,却是最最真实的道理。

--------------------------------------------
祝论坛里的姐姐妹妹们,女生节快乐,妇女节快乐...ps:嫁人才是硬道理。


[ 本帖最后由 归有光 于 2014-3-7 16:32 编辑 ]
开心了就笑,不开心了就过会儿再笑。

TOP

回复 2# 的帖子

《马桥词典》远在这本书之上
开心了就笑,不开心了就过会儿再笑。

TOP

回复 4# 的帖子

因为我们这学期开了身体民俗学的课,所以我更多还是想从身体角度来说。
开心了就笑,不开心了就过会儿再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