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家族敬神的欢宴 ——关于临洮县南部地区“拉扎”习俗的调查报告

家族敬神的欢宴 ——关于临洮县南部地区“拉扎”习俗的调查报告

家族敬神的欢宴




——关于临洮县南部地区“拉扎”习俗的调查报告





马根权


    前言

    2012年7月20日至2012年9月1日,笔者以临洮县南部地区的拉扎节习俗为主题,选取盛行“拉扎”之风的衙下集(衙下村、杨家河村)与南屏镇(靳家泉、靳家坪村)为调查点,以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俗民群体为调查对象,深入民间通过访谈进行了为期40天调查。与原先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不同的是,经调查发现,拉扎节中的跳神活动并不以山神为主,而是地方诸神,因此,综观拉扎节的形成原因与流变历史以及现在节日中的主要活动,可以认为,拉扎节是一个家族式的节日。透过这一节日,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地区俗民群体的传统观念与信仰习俗等各个方面。


    一、拉扎节的盛行范围、名称与节期
   
   与众多的传统节日不同,拉扎节只是一个小区域内没有固定节期的地方性传统节日,正因这样,调查中有人指出,拉扎并不能真正称为一个节日。在当地,也通常只是说“我们是8月15的拉扎”、“到我家来过拉扎”、“过十五”等等,几乎没有人说“过拉扎节”。


     1.拉扎节的盛行范围


    “八月十五一川,九月初九一山”,这是盛行在临洮南部地区的一句方言,考察其内容,实是指当地群众每年从农历七月十五开始至农历十月初一结束,在两个半月的时间里,从川区到山区,每个村庄(家族)以自己传承下来的约定时间过拉扎的情形。


    在临洮县,拉扎节主要盛行在现在的衙下集与南屏镇两个乡镇的大小村庄里。这一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东、西、南三面,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气候多变。现在位于南部地区的南屏山、紫松山、杨家湾等,依然林木葱郁,平均海拔在2800米左右,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现在生活在这里的全部是汉族民众,在山区的农民他们依然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川区临近洮河,水源充足,无论家里有多少地,灌溉一次都是只交20元钱),许多村庄的村名都是以姓氏来命名的,大多是家族式祖居村落,如南屏镇靳家坪与靳家泉,据当地村民说,这里(靳家坪、靳家泉)的靳家是明朝时从北京luo巷里迁移过来的人,当时来了弟兄三个,老大定在了现在的靳家坪,老二居住在靳家泉,老三在lu ge 滩,后来随着人口的繁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村落状态。


   另外,在调查中有报道人指出,除临洮外,在康乐县莲花山以北的地区,主要是渭源的霞城、麻家集、田家河,康乐县的景古、五户、草滩(一部分)一带,也过“拉扎”,风俗和临洮相同。


   据《临洮县志》记载,临洮南部这一地区的衙下集原有藏族土司设立的衙门(大衙、二衙、三衙,现在衙下集衙下村在行政区划上,仍然沿用着大衙、二衙、三衙的村名),是衙里土司赵琨的封地,称“党布里”。据此,一些人撰文指出,拉扎节是藏族遗留下来的节日,具有“汉仪番风”的特点。调查过程中,也有许多老人承认这里以前是“番子”的地方,也可以找到一些其他的佐证,如当地群众把“山神塔”称为“玛尼”,一些亲属称谓也与临洮县其他地区不同,如称呼爸妈为“阿爸”、“阿妈”。但他们认为拉扎节是汉族的节日,是自己的老祖先遗留下来的。那么,到底拉扎节是当地汉族受藏族群体的影响逐渐形成的节日还是世居在这里的的村民他们自己的节日呢?


   2.拉扎节的名称与节期


   其实,“拉扎”一词在当地方言中是普遍使用的,通常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物,即把某种东西堆放在一起,为进一步工作的展开做准备,如“麦子拉扎了”,意味着收割完的麦子已经从田地里转移到麦场,只等打碾了。二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说两个人之间不存在隔阂,在性格上合的来,有共同的语言或志向等,能够和睦相处。


   依照“拉扎”这一词语,关于拉扎节的形成原因,当地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庄稼下来了,拉扎了,亲朋四友都来聚一下,庆祝丰收。如六十一岁的蒲斌老爷爷说:过去的时候,在这些地方没有人,后来逐渐有人了,听说是犯了错误的官员被充(发配)到这里,东山一个西山一个,因为人比较少,所以人把人比较惜(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好),比如走马山、喇叭山、单家山、黎家山或玉井峰山都只住着一个人,人把人到时候时拿现在的话就是去看一下另一个地方的那个人,看他过的怎么样,庄稼下来后,其实拉扎不叫拉扎,叫la za(轻声),庄稼下来了,拉扎了,比如你在单家山、我在喇叭山、他在黎家山,喇叭山的就说,咱们三个离得比较近,多会儿(什么时候)一起到玉井峰去看一下,看玉井峰山上的那个人的庄稼拉扎了没,去的日子假如是八月十五或者九月初九,到了以后,朋友来了,他就会管一顿好的吃喝,主要是来看庄稼拉扎了没,八月十五来的,这个纪念日就是八月十五,以后年年都会说,明年了在这一天你们再来。这样,时间就逐渐固定下来了,其实就是去看庄稼拉扎了没。后来人口逐渐比较多了,都还是在同一天去看另外的朋友,就这样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在这一普遍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关于拉扎节的名称与节期的解释是合情合理的,但重要的是忽略了节日中的主要活动——跳神。那么,当地盛行的跳神与拉扎节的形成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临洮县寺洼文化研究中心的赵怀侠(临洮县南屏人)说: “拉扎”是藏语“山神”的音译,拉扎节也就是汉藏杂居地区的群众祭祀山神的一种民俗活动,大概形成于明末清初,一方面,以前气候凉,只种春麦不种冬麦,庄稼收割之后,有了空闲的时间,并且丰收之后,也有了经济基础,村民们便相互往来,庆祝丰收。另一方面,以前村庄上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农民也无其他的娱乐事项,跳神属于一种大型的文化活动,遂吸引周围亲朋来此观看,亲朋到来之后,主家要接待,逐渐形成节日。但最初以跳神为主,随着老人们崇拜山神的心理在年轻一代之中的逐渐淡化,以及年轻人外出务工,时间不济再加上跳神费用高等原因,现在逐渐出现跳神活动趋于淡化,而盛行过拉扎节之风。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职业不同的当地俗民,他们关于拉扎节由来的看法也是不同的:在农民看来,拉扎节是他们自己的节日,虽然这里以前属于藏羌之地,但他们多数认为,拉扎节是汉族的节日,是自己的老祖先流传下来的。相对在当地工作的一些人员,他们好像更代表着官方话语特色,为了维护“文化的正统”,他们认为,“扎节具体起源于何时,无从可考,但它作为番、汉杂居地区汉族人民特有的民俗活动之一,其历史源流之长久却是不容置疑的。”


    关于拉扎节的跳神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其实拉扎节跳神并不以单一的山神为主,而是地方诸神,主要包括家神、护神、村庙神以及山神。依跳神的规模不同所跳的神灵也是不同的。一般是小跳跳家神,大跳就包括诸神了。另外拉扎节的节期也并不完全是绝对的从农历七月十五开始到十月一日结束、先川后山的过渡形态,从川区到山区并无明显的规律可循,如七月十五第一个“拉扎”,只有在衙下集的杨家河村盛行;八月十五的时候最多,川区或者山区都有,如衙下集的董家寺、刘家庙、紫松、单家山、喇叭山等,南屏镇的苟家滩、靳家坪上村、安川、张家坪、扎麻、满家庙;十月一日,最后一个“拉扎”主要集中在衙下集镇子周围。因此,纵观各个方面,暂时可以认为,拉扎节是一个家族敬神、村庄报答神恩的家族式地方性节日。关于其形成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一、节日中主要活动


   “拉扎比年还难过”,这是在调查过程中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爷爷说的,他的意思是说,因为吃喝之风的盛行,现在过拉扎节比过春节还要费钱。每年拉扎到来之时,家庭中都会提前两三天开始做准备,主要是各类吃食,为节日当天应酬亲朋做好准备。另外“神头”(每个村上都有神头,主要负责一年内村上的神事,包括跳神以及社火等,一般是一到两人,每户人家一年一次,实行轮流制)也会提前四五天去请法师,商量跳神的事,为神事做好准备。(2012年8月27日,农历7月11这天,正好在司公家访谈,临近中午时,杨家河的神头前来请司公,他们只是口头协商,并不带任何礼品,商量的事主要是大跳还是小跳,跳神时所需要的一些物品以及司公的工资。)


    1.宴请亲朋、祭奠老祖


    拉扎当天,一些亲朋都会前来过拉扎。有些家庭距离比较远的也会提前一天前来。他们说,以前生活条件不是很好的时候,也就大概二十几年前,亲朋来的时候都会带一些自己家里做的大馍馍,叫做“尝新麦面”。现在经济好转了,都习惯用各类礼品代替,比如奶粉、牛奶等,有爱喝酒的人,他们也会提着酒前来。亲朋相聚在一起,除了吃喝聊天,他们也有在家里唱花儿的(当时我正在跳神的那户人家,在司公休息的间歇,院内的一些人听到了唱花儿的声音,他们认为在拉扎唱花儿是不合时宜的,有点伤风败俗)。通常都会在傍晚时分离开。临走时,主家会给亲朋装一些自家做的吃食,主要是油饼、馍馍,让亲朋带回去。拉扎除了宴请亲朋也是要祭祖的。


    这天如果主家家里有家神并且请来法师跳神的话,早晨的时候首先要把家神的画像挂起来(平时是装在神匣里的),早饭时,在众人未动筷进食之前先给家神献上各类水果(苹果、桃、大枣、核桃等)、吃食(家里做的油饼、麻花、馍馍、菜、饭)以及蜡烛与香。这些一般都是放在神像所在位置的桌子上。另外给自家祖先的供品通常会另外找一张小桌子(炕桌或者小方凳),放在大桌旁边,供品也相对比较简单。与南方的祠堂相似,这里有的村子也新建了“神房”,有神房的村子,一般都会把家神供奉在神房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跳神活动也会在神房进行,家里也就不用祭祀了。家里没有家神的都不用祭祀。只是在临近傍晚或者天黑后,每家每户都会在大门外不远,朝向自家过世人的坟所在方向烧纸钱,并献祭一些食物,以此来祭奠亡灵。


    2.跳神


    临洮县南部的这一地区的神灵体系是比较复杂的,从村名上可以窥见一斑,如许多村子都以XX庙或XX寺命名,既有大型的庙宇也有路边不起眼的小房子还有众多的寺院。按照当地人的分类,这里的神灵可以分为官神、护神、家神、方神(村庙神)、山神五类(其实还有一种当地称为拉扎神,他们说拉扎节跳神时所跳的就是拉扎神,但并不是确指,而是泛指,包括这五类之中的某几类或者某一类)。跳神时主要跳的就是这五类神灵,跳神与寺院是无关的。官神主要有常爷、金龙爷、廉洞爷、显身爷、二郎爷、白马爷、索爷、关爷等,他们都有相对比较大型的庙宇,信众也超出了庙宇所在位置的村落,延伸到方圆各地。护神主要是法师家里供奉的神灵,有“一祖四帅”。一祖指的是“万法救主,无量祖师”,具体是哪一位神灵,说不清楚;四帅是指黑虎赵爷、长枪马爷、铁棒瘟爷、大刀岳爷。家神也可以称为家族神,家族较小的一般是在村庄内某一家庭内里供奉神像,家族相对较大的,有的新建了神房,将家神供奉在神房内。家神也是比较多的,有的是自己家的老祖先,也有将关爷等官神作为家神的,还有其他一些人身兽面的神灵,如羊头参将等,更有一些人家里供奉的是“猫鬼神”,通常认为,如果对“猫鬼神”不敬,就会惹祸上身。方神是相对官神职位比较小、庙宇也比较简陋的神灵,他们通常是在村庄内或者村庄附近。村庙与神房是分开的。山神也是比较复杂的。大的划分可以分为番山神和汉山神两类。其实还有最高级别总督山神,如衙下集番汉总督山神,他所管辖的区域比较大,囊括了整个乡镇,据当地人说,番汉总督山神是汉神。除了总督山神,番山神按照当地的分类可以分为插牌山神、拉则(当地口音是la zai)山神、走山神、暗山神四类。插牌山神是在山的某个位置,一般是在山顶,用石头垒成的小堆,石头堆中间插有用白木做成的插牌,当地称为“山神塔”也叫“玛尼”。三个插牌订一个拉则,如位于靳家坪的翠微山上就有三个山神塔,这个山上的就是拉则山神。走山神是山神塔的一种延伸,通常是用石头垒成山神塔后,在塔上用大石块垒成开口匣子模样的的小房子,里面还放着一块扁平的石头,石头上有画上去的神像或者某种符号,走山神也是拉则山神的一种。前面这三种山神没有土木结构的庙宇,只有用石头垒成的山神塔。暗山神也叫栽桩山神,有庙并且在庙的附近或者庙旁还有山神塔,山神塔中央插着许多牌子,这是历年农历四、五月份请喇嘛插牌累积的结果。在当地的信仰体系中,暗山神是最灵验的,信众比较多,香火也很旺盛。另外还有一种是有庙的汉山神。通常当地称为“山神庙”的庙宇内供奉的不仅仅是山神,有的是山神、土地在同一张画像内,有些在庙宇内还有其他一些神灵的牌位。


   跳神也叫打醮、打黄醮,笼统的可以分为跳家神、跳方神、跳拉扎神。跳家神、方神很明确所跳之神,只是时间并不确定,有时是新庙成立时,也有是因为某个家庭有一些事,如孩子满月或者还愿等。跳拉扎神则完全是指拉扎节期间的跳神。依据跳神的规模不同,跳神可以分为大跳和小跳两种类型,大跳是相对于来说,整个仪式比较完整且比较复杂,参与的法师也较多,所跳的神包括家神、山神、护神、方神等。另外如果当地有番神,则跳番汉两教,跳番神的法师,当地村民称为“司婆儿”,他们的着装、唱词、动作完全与司公不同。着装方面司公的神衣是无袖的袍子,通常是红色的,背部有黑虎的头像,而司婆的是饰有小铃铛的叶状穗带,斜跨在上半身。在唱词方面,司公用的是当地方言,司婆使用的是藏语,但他们都是汉族人,也从未学过藏语,是家族流传的结果。另外在跳神的过程中,司公可以手舞足蹈、上桌下凳,而司婆的动作幅度较小,被称为是sai sa la,不能出现大幅度的动作。小跳一般是两位法师,通常只跳家神,主要由两位法师配合完成整个仪式。其中一位是掌坛(是跳神的主角),身着黑色长袍;另一位是陪坛(其职责的陪唱,是协助掌坛的),开始的时候身着日常服装,临近仪式结束开始交愿、送客神、回神的时候才穿神衣。


    大跳通常要三天两夜才能完成整个仪式。第一天:请神、开纸、领牲;开坛;上蜡、祝寿;跳旗;请客神;法神、法坛;迎喜神。第二天:出幡;出兵;迎喜神;扎签;下马;陪奉下马;招神;安神;退凶神;接二十八宿(xiu);法坛;扯喉、开光;滚脊。第二天晚:起瘟;送火;道情(招请、祭祖、显祖亡魂);唱诗;答三教圣人;三架花坛;三国演义、围城、破城、江流唐僧、西天取经、四季太官;引三架香;滚脊;法神。第三天:上香、祝寿、沐浴;交愿、坐下午家坛;回神;发神;倒幡;送客神;画黑神。


   小跳,一般一天就结束了,司公真正跳神的时间也就三个多小时,跳神的主要过程是:请神、开纸、领牲(如果有献祭的牲口,主要是鸡、猪、羊,没有则不领牲);开光(每五到十年开一次光,因此也不是每次跳神时必须的过程);出幡、上蜡、祝寿、沐浴;交愿;送客神;回神。


   通常说三年一大跳,但其实并不是绝对的。据介绍,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新生一代信仰观念的淡化,跳神活动由三年一大跳逐渐变成了六年一大跳或者十年一大跳,有些村子甚至十几年了都没跳过。在调查中有人指出,说是因为法师要的工资太高,所以造成跳神淡化的趋势,其实依照现在的物价以及工资标准,法师的要求并不高。农历7月11那天,杨家河神头前来请法师时我刚好在场。因为法师在衙下集镇子上经营着一家纸火铺,跳神所必须的一些物品,他们去跳神时都是自带的,主要是纸火类,加上这些东西,他们两个人跳一天是300元。此外,当地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不净,拿不完”,他们说,这主要说的是法师的为人处世之道,就是在主家给法师给工钱的时候,他们不会全额拿走,要留下几块或者几十,为以后的来往铺好路。因此,照这样下来,跳神的淡化,并不仅仅是法师工资高,而应该是信仰态度的问题。信仰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仰程度。


   拉扎节跳神作为敬神的一种仪式,在拉扎节这一特殊的时间内进行,也被赋予了其他的功能。首先它是作为一种大型的文化活动而产生的。农村社会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农村,才是在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以前村里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活动,也没电视机等可以观看,跳神对于一个村落来说是大型的文化活动,既满足了当地村民报答神恩的愿望也吸引来了外村或更远一些地方的亲朋前来观看。因此,跳神活动对于拉扎节的形成起来了关键性的作用。其次跳神活动具有明显的娱乐色彩,既娱神也娱人。法师作为人、神之间的媒介,在整个仪式过程中既要赞颂各位神灵的出生来历,对其事迹歌功颂德,还要献祭各类物品、表演武术、唱诗等,这是娱神;另外在大跳最后的跳黑神时,法师要脸涂黑色、口镶猪牙,摒弃之前的严肃像,与观众嬉闹。最后拉扎节跳神活动也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平时如村庙跳神时,很少有年轻人参加,因为学业或者工作,年轻一代逐渐远离了家乡,只有在过节时才回家团聚。拉扎节作为这一地区除春节外的第二大节,老幼欢聚一堂,也为这一民俗活动的传承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狄道流珠 于 2012-9-4 13:12 编辑 ]

TOP

回复 2# 的帖子

一位老爷爷说“拉扎比年还难过”,应该是同等的。
拉扎只是一天,大多数亲朋都会来过节,并且以跳神为主(也有唱花儿的但被认为不伦不类),宗教性更强一些。
春节相对节期比较长,亲朋来的时候不会那么集中,但有社火,也是相当热闹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