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怀群)(3)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试论(3)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张怀群)(3)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试论(3)

---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2018年年会入选论文
(三)、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与自然地貌同在
1.传统村落存在了几千年,1949年以后,先后被划分成农业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村民小组。行政区划红线如墙,生存的基础是土地,一个传统村落的千百人由一个村分家为若干个小村,有的祠堂、祖坟地被分在另一个大队,但记忆未忘却。
2.无名小村开发史在百年、数百年、千年、数千年之间,开村之际以自然地貌为小村标志,今天基本存在。为数不多的很幸运的无名小村因有重大考古发现,可知开村于春秋、秦汉、唐宋某年。规模性的今日无名小村开村于何时?出土文物、族谱、口传历史缺失,最古老的窑洞或民居遗址在何处?还很少有考古队、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文化人类学家以小村(生产队、村民小组)为单位,考证出每县每乡每个大村每个小村的开村史确切年代,以立碑、修志方式让今人一目了然,让所有的城市人口知道诞生祖先或自己生命的那个人类文明点、老家小村己有数千年或数百年历史。
因祖先的高超智慧,依地貌为无名小村选址,为小村原址划出红线,第一为避洪水,选择峪、土嘴、石嘴、梁峁、坪上、涧边、趟腰、十字路、坡低、坡头、壕掌、湾心、沟圈、坳心、槽底为开村标志。另一显著地标是涝池,雨季储水,平时用水。第三种标志,是塬上人下至数里的深沟汲水的之字山路。南方的地理地貌标志便是河流水道的岸口、码头。村口无不种植上槐树、楸树、柳树、桐树、椿树、樟树、榕树、松柏。开村标志在集体无意识中存在,人们不担心这些自然标志会消失,正如泉水自溢,溪水长流,河不可逆向,山不可自平,它会和村人为伴,年复一年的存在。
3.相当的无名小村没有小庙、祠堂,这也是随处可见的类型。
二、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因现代而变化
(一)、无名小村原标志或地貌因现代而变化
现代的一般标志是街、道红线为横平竖直,地面呈水平。因此,下列地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突出的线型长嘴,两侧有窑洞加老屋,要挖掉长嘴,与前后山崖取直线。
一个若干公里长的古代胡同,正是丝绸之路古道,一定要填平。
来去十几回盘旋的山路,也正是丝绸之路的古道,或取直或废弃。
一个天然的土崾岘,经过了千百年的脚步和车轮,要人工在两侧以现代材料加宽或改造。
一个弓型的大湾,背风向阳,削去两端弧线,为取直线。
一个偌大的古代湫池凹地如盆,或要填平。
一个数百年的土堡内早已是耕地,堡墙挖掉。
一个山峰的尖顶如削如锥,一定要铲平作开发。
一个千百年历史的大涝池,储水防洪,要夷为平地。
这是民俗学家、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家、景观设计家、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家面临的常见问题。
(二)、无名小村的老庄老屋坐落、式样因现代而变化
   无论南北,1978年以前,小村(村民小组、生产队)各户基本延住在明清、民国、建国后建造的祖居中。以平原、丘陵两大地貌形态,可分为纯原区、纯川区、靠山兼川区,纯塬区,塬区兼塬边区,塬与川之间的纯山区,无川塬的丘陵区、纯丘陵区等。
民居形式有,流水或小巷两侧房对房式、四合院式、无院墙式;以深深的胡同为排水道,两侧以半地坑、明庄为主的窑洞民居式、半明半喑窑洞式、窑洞兼瓦房式,临水或靠山或半山间窑洞兼房屋式,等等。1949年以前,每户以私有土地而建,面积随心所布,自己规划,一般在占地1亩至5亩之间,多以3亩为主。民国时期形成的村级道路、乡级道路、县级道路,基本分阶段在丝绸之路古道或古代大道上重叠。上世纪初诞生的汽车路,横穿一个县,经过三五个乡镇;不通汽车的无名小村的山峰、沟壑、山湾、溪水、沟渠、梁峁、崾岘、坪上、横山大什字、涝池保持的还是秦汉唐宋明清时的地貌。当代,依附于此的老屋坐落、式样因现代而变化。
(三)、农村现代住房建设阶段回顾
1978年以后,史上真正意义的农村动土建新房时代开始,非绝对贫困村经历了三个阶段。
1.居民点阶段(1978-1998)
在平坦的耕地里,生产队划出数十亩耕地,统一规划院型、路宽之红线,每户0.3至0.6亩,街道式小巷形成,统一院墙、房屋、门楼式样,多建3间屋,以砖墩、土墙、青瓦为主,兼有土坯箍窑。门前是通汽车的土路。全小村约一半户数乔迁居民点,多是三四家、两三家同住一个院的兄弟分家之户。全小村另一半住户还住在古代屡建的老宅中,个别独门独院家庭在原地上盖新房三五间。
2. 小康屋阶段(1999-2010)
未入和己入居民点的户数各占一半,同时更新换代住房,20年前的建筑被改造,以砖墙、钢梁、青砖院墙、合金门窗、可出入汽车的大门楼为时尚。街道硬化并可排水。未进入居民点者,在古代开基的老宅盖起新门楼,新砖瓦房。此时很少有土坯房、茅屋,质量可保50年的农宅基本全覆盖,人均一般约50平米,大多数的户人均3间屋,农村住房革命一次性完成,无住房或住危房者基本不存在,自来水、电、网络信号等逐步配套。
3. 新农村美丽乡村阶段(2010年至今)
约从2010年起,全村各户进入统一规划的小康屋街道,各户修建统一式样的两层三层小洋楼,有前院后院、栅栏院墙、统一施红瓦或青瓦为顶,统一为白墙、金墙,相邻的若干个小村连成一体,门前是两车道的硬化村道,村中心有偌大的广场,有功能设施齐全的村委会,或有偌大的公园,也是一个景区,有的不亚于大都市的小公园品质。
学校、村文化室或村图书室、村老年活动室、村卫生所、全民健身器材、篮球场布设在村委会周围。
三轮建房,地皮免费。第一轮、第二轮房屋建设,基本没有政府补贴,第三轮则基本上享受危房改造补贴。
第三轮的两层三层小洋楼式农民之家建成后,绝大多数农民迁入,新农村新生活开始,非贫困村的农民们喜出望外,心花怒放,无不安居乐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