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土著爱斯基摩人
加拿大土著爱斯基摩人
“爱斯基摩(Eskimos)” 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 Inuit)”或“因纽皮特( Inupiat)”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
在严寒的北极,食物短缺固然是威胁爱斯基摩人生存的主要问题,而保暖则是爱斯基摩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爱斯基摩人居住的这片土地广阔荒芜,极其寒冷,在阿留申地区,沿大平洋和亚洲海岸,终年气温很少高过0℃。
会结冰的保暖大衣
爱斯基摩妇女把动物的肠子加工成缝衣服的线,如北极驯鹿的肠子是哺乳动物中最长的,有40多米长,海象的肠子也有30多米长。她们还用动物的骨头和牙齿做成缝衣针。大多数地区爱斯基摩人通常外出穿戴的衣服从上至下为:带帽子的防风上衣、裤子、靴子,此外必须戴上连指手套,这种手套是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开的。男女服装的样式基本差不多,只是裁剪和装饰物不同。
爱斯基摩人通常上身只穿一件厚厚的皮祆,不穿内衣,皮袄很轻,下面虽然敞着口,但暖空气向上升,所以不会从下面散失。皮袄带有连衣帽,系得紧紧的,以防热量从上面散失。如果感到很热,只需稍稍松开帽子,让暖气流走。连衣帽的边缘镶有狼灌皮或狼皮,因为这两种皮与其他毛皮不同,所以人呼出的水气不会在上面凝结成冰。外出打猎或活动不多时,爱斯基摩人再穿上宽大的风雪外衣,这种外衣的毛皮朝外,主要功能是防风雪。
传统爱斯基摩人在极冷的气候下可以穿上好几双鞋,一双套着一双,通常在轻软的鞋外再套上最外层的靴子。他们的连指手套宽大,长至袖子,因为外衣很大,所以穿着的人可以把手缩进去暖和暖和。两件毛皮上衣、毛皮裤子、长统靴以及连指手套,穿上这身行头,在零下四五十度的寒冷中也能泰然处之,呆上几个小时不成问题。
但在寒冷的冬季,无论穿什么衣服,如果掉入水中,10分钟之内,人就会被冻死。虽然有了如此保暖的衣服,但由于人运动时,排出的热气向外蒸发,在寒冷的天气,蒸气很快会结成冰,先是在衣服外层,接着在衣服里层,最后在皮肤上结成冰。
用雪块建起来的"雪屋"
爱斯基摩人的住房也是利用暖空气不下逸的原理来保持室温,度过寒冬的。爱斯基摩人将所有的房子都称为Igloo。提起爱斯基摩人就联想到他们住在雪屋中,其实这也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有3/4的爱斯基摩人都没见过这种雪屋,常年住在雪屋的只是极地爱斯基摩人。由于没有木材、草泥,他们只能就地取材,用雪块建造房屋。
加拿大北部地区常年大风不断,气温极低,帐篷无法御寒,所以这一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建造了有名的圆顶雪屋。库普爱斯基摩人,耐特斯里克爱斯基摩人,伊格鲁尼克爱斯基摩人,驯鹿爱斯基摩人和魁北克爱斯基摩人冬季一般都使用雪屋,这些人只占爱斯基摩人口总数的8%,但他们所居住的地理区域很广。
建造圆顶雪屋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力学上的稳定,外形要求也颇为严格。有经验的爱斯基摩人建成的雪屋堪称建筑上的杰作。建造雪屋所用的雪块并不是随便可取的,要选择质地均匀、软硬度合适的雪块。建造者先用工具探试雪层中有无冰层和空气,最合适的是选择风吹积而成的雪块。雪块的大小视雪屋大小而定,屋子越大雪块相应切得越大。建造者先估算起始圈的大小,用三块相连的雪块砌出一个坡度,作为螺旋形雪墙的起头。
每一块雪砖呈立方体,但作为里层的一面有一定的弧度,形成圆弧状,每块雪砖要做到精确吻合,使雪屋坚固而不至于倒塌。建造的过程中,建造者是在里头砌墙,当砌到二层或三层砖时,在一边要开一个供建筑期间临时用的出人口。
如果雪砖不够用,建造者从里面爬出来,再把砖运进去。有了一定的高度之后,一般是砌到四五圈,突然向里增加倾斜度,开始封顶,并按照顶孔的大小仔细切出最后一块砖。由于留出的顶孔常常是不规则形,建造者须用双手从里面将雪砖托到外面,按顶孔的形状切至完全吻合,将顶孔封死。这时人已完全被封在雪屋里面。里面的人再将临时出入孔砌上,填补雪块间的缝隙,然后在底部挖出一个门。挖门要选择在不影响基础雪砖的地方。屋顶上要开一个通气孔,以免屋内过热使雪砖融化。建好雪屋后,把睡觉的地方垫高,方法是把一边的雪堆到睡觉的地方,再铺上兽皮等物。
爱斯基摩人通常要在入口外挖一个雪下通道。这个通道从两方面保持室温:第一,由于通道在雪下,因而风、冷空气不能直接进人屋内;第二,由于采用地道入口,暖空气向上聚集在屋内,人睡觉的地方就暖和多了。爱斯基摩人常常半赤裸地睡在圆顶雪屋内,室内温度由他们的体温或点燃煮食用的小油灯来维持在约16℃以上。屋子顶部必须保持开着一个孔,以供通风而不使内壁融化。
由于爱斯基摩人赖以生存的大多数动物每年至少要迁移两次,因而注定他们跟随食物源过着迁移的生活。有些地方的爱斯基摩人每年冬夏只需走1~2公里的路程,多数地区的人一年中要有几十次迁移,行程几百公里。
忠实的朋友——爱斯基摩狗
爱斯基摩人迁移主要是靠双脚徒步旅行。冬季他们使用狗拉雪橇,夏季由于冰雪融化,雪橇无法使用,只能让狗驮一些东西。夏季的海上交通工具是皮船,冬季船就派不上用场。由于拉雪橇的狗和人吃一样的东西,而且比人吃得还要多,所以使用狗拉雪橇作为交通工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困难的。
说起爱斯基摩人,就得谈一谈他们忠实的朋友――爱斯基摩狗。爱斯基摩狗体形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尾巴向上翻卷,非常漂亮。它们能够吃苦耐劳,最主要的特点是耐寒,在-57℃的情况下也能在雪地上安然入睡。它们睡觉时常常卷作一团,其毛皮保暖性极好。拉雪橇的狗至少要有八九条,猎人用海豹皮或海象皮制成的挽绳套于狗的胸部及前肢,狗队的一般采用扇形排列,这最适宜在开阔的地上行驶。
如果行驶在多林多谷地区,则让狗采用树枝形队列以便于操纵。每支狗队中都有首领狗,拉雪橇时有领路狗,有时是一只狗身兼双职。对于极地爱斯基摩人来说,如果没有狗拉雪橇,人是无法生存的。他们不可能靠步行穿越茫茫的冰原去打猎。而利用狗拉雪橇在冰上每小时可行32公里,在催得紧的情况下,狗队可以不停地奔跑18个小时。爱斯基摩狗是若干种血统混杂的亚洲型狗的混种,很可能还有一些北极地区狼的血统。爱斯基摩人对狗是比较苛刻的,从不纵容它们,拉橇时每天只喂一次,有时两天喂一次,以免吃饱了的狗不听使唤。
除冬季拉雪橇、夏天驮东西外,西部爱斯基摩人还用它们拖船,从事拉纤的活计。打猎时,利用狗寻找海豹呼吸孔,遇到大型动物如麝牛或北极熊,猎人便放开雪橇上的狗让狗群围攻猎物,拖垮它,以使猎人能够射杀之。狗也是看家的好卫士,它向主人报告敌人或危险动物的来临。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爱斯基摩人会杀狗吃。使用狗拉雪橇外出狩猎,如果迷了路,又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撬狗便能救猎人一命。而定居的太平洋爱斯基摩人和阿拉斯加西南地区的人专门养狗吃肉。条件差的爱斯基摩人养不起狗,只能靠人力拉撬。
爱斯基摩人的水上交通工具皮划艇独具特色,其特点是先用木头做成框架,然后用几张海豹皮或海象皮覆盖其上,船体既轻又防水。爱斯基摩人使用的皮划艇分为两种:一种是敞篷船,爱斯基摩人称为屋米亚克。
【文章来源】:民大在线学子网
[ 本帖最后由 tch_minda 于 2009-4-8 22:14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