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Folklore's Crisis

一直在潜水,看到这个帖子时感觉有话要说,所以就出来冒个泡。

Barabara Kirshenblatt-Gimblett (简称BKG)是美国当代非常出色的民俗学家,她的“民俗学危机”一文至今影响深远。除了暮蝉总结的内容,她主要还提出了民俗学要从传统的研究模式中走出来,真正关注当下社会,做好现当代民俗的研究。也就是说,她不主张我们再去搜集过去遗留的文化遗迹,做一个蝴蝶标本的采集者,而是扎扎实实做好当下民俗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她的民俗研究都是在做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当代民俗的研究。她的研究涉猎甚广,有关于博物馆、遗产、旅游、世界博览会中民俗展演的研究,有关于她自己所属犹太文化的记录与传承,有日常生活的审美研究,也有艺术、表演和饮食的专题研究。她把自己的著述都放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一浏览:http://www.nyu.edu/classes/bkg/web/

其实美国学者谈到民俗学的危机,并不是说民俗学就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而是他们有深刻自我反省的传统,会认真地思索自己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点和美国人类学比较像,因为人类学家也一直在谈人类学会死掉,其实现实并不是这样。倒是这种忧患意识使得学者们不断检讨自己学科所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力求学科在新的时期有更大的发展。

其实,美国民俗学也在众学者的反省和批判中稳步前进。BKG的论文是倡导民俗学的学科转型,这在后来看是成功的;邓迪斯主要是针对民俗学学科本身萎缩的现状,特别是当时宾大民俗学系解散,而UCLA的民俗学随着诸多教授的退休或离去也宣布解散。民俗学学科建设本来就很复杂,毕竟要涉及大学整个体制的问题,还有社会发展状况,民俗学项目本身的发展需要多代学者坚持不懈的推动和努力。现在的美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只是进入了重新整合的阶段,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目前,很多学校的民俗学项目都蓬勃发展,虽然印第安纳大学仍然是唯一一个民俗学博士授予点,其他一些学校都陆续设立了民俗学的本科、硕士点,以及民俗学的博士研究方向。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因为积累了大批出色的民俗学者,目前正在准备建立民俗学系,如果消息无误,可能一年之内就会完成建系工作。

当然,这里所谈,都只是美国民俗学的情况。中国民俗学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方向,也有自己需要面临的问题。中国民俗学家也会反思自己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是不会像美国学者那样大张旗鼓地说,民俗学要死去。学者们一直在争取的是民俗学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合法合理的地位和学科本身蓬勃兴旺的发展,目前看来这些努力都结出了累累硕果。尤其是当下的非遗热,推动了中国民俗学非常迅猛的发展。我想现在学者们关注的可能是,如果失去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民俗学还会走多远。也就说说,如果国家有一天政策转变,非遗保护告一段落,民俗学还能保持现在的兴盛吗?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不再继续罗嗦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