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分会场——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1)综述
就像在会场中有老师提出的一样,这场会议中,关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理论探讨很多,但是关于实践方面的探讨却相对来说很少。从这一场五篇论文中,我们也的确能看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在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理论探讨方面,如祝秀丽老师从汤普森的理论视角,介绍了民间故事的解释学方法论,认为解释学研究分为日常生活的解释学和深度解释学两部分。这种方法论的研究为民间故事的研究提供另一种具有可行性的方法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梳理民间故事研究的思路。但是一些老师对“解释学方法论”这个概念的存在表示有疑问,认为这个概念本身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应用此种方法论时应先阐述清楚。
而刘继辉老师则在《西方理论学说对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影响》一文中,为我们梳理了进化论人类学派神话学说、社会人类学功能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说对我国民间文学产生的影响。
陈金文老师认为民间文学的历史记忆属于诗性记忆、群体记忆、流动性记忆和固化性记忆,并且提出在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如我们想象中的乐观,比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我们应该耳熟能详的四大传说却讲不上来。王京老师点评,认为对于民间文学的这种历史记忆的探讨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这种群体性如何上升到对应的整个人民大众,如何使流动性和固化性能得到再一次深化,这是我们更加值得关注的问题。
周福岩老师从阿格尼斯·赫勒在她的《日常生活》出发,提出并阐发了一种观照日常生活及其“自然态度”的解释学立场。这篇文章的理论性较强。王京老师评:如果我们民俗学有哲学派,周老师就属于吕微老师、户晓辉老师等一派的哲学派民俗学。老师的文章较难懂,需要深入阅读才行。
如果上前面几位老师的论文都是关于理论方面的研究,那么这一场的最后一位王凤娟的《非遗保护理念与民间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则更加注重实践方面的探讨。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提出民间文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三方面的改革,认为需要将具体的理论运用与教学实践中,走出民间文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境。王京老师评,文章对于具体教学实践的探索是有意义的,因为在现实中,很多传统民间文学在民间是否真的得到很好的传承,尤其在年轻人之间,就如上面陈金文老师提到的例子,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深思。
关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的论文,在本次年会中,占有较大比例,可以想见人们对这个话题的关注性及其本身的重要性。在新的语境下,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需要不断探索。但也就如一开始提到的一样,我们的理论研究做了很多,但是在实践方面的探讨却相对较少。希望这次年会可以更多的推进我们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在实践方面的建设和行动。
[ 本帖最后由 唐小样 于 2013-11-22 21:5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