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火的战车》透视奥运精神:挣脱束缚,消灭歧视

《火的战车》透视奥运精神:挣脱束缚,消灭歧视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憨豆先生”再次登台,翻拍了英国经典电影《火的战车》中的著名桥段。该片讲述了“飞翔的苏格兰人”的故事,他是1924年奥运会400米田径赛冠军埃里克-利迪尔。利迪尔出生在中国天津的苏格兰人,后来放弃优厚待遇返回中国任教,并深得学生们的爱戴。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抓入集中营并死于集中营。
  《火的战车》透过利迪尔获得奥运金牌的一段经历,传达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精神:挣脱束缚,消灭歧视。
     
    影片《火的战车》导演休-赫德森所表达的是一名犹太裔大学生对抗宗主歧视赢得赛跑冠军的故事。影片情节简单直接,而其中所包含的反抗精神与励志情怀深刻动人,单单凭借主题来看,影片《火的战车》与奥林匹克精神和近年来国际体育界的反歧视运动不谋而合。这也正是本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火的战车》相关元素成为重要环节的主要原因。
    影片《火的战车》讲述的是一个被誉为“飞翔的苏格兰人”的故事,取材自1924年奥运会400米田径赛冠军埃里克-利迪尔的事迹。他于宗教家庭出身、坚信着每周的周日未“安息日”这一教条,即便是夺冠呼声最高,却决定为了信仰放弃在礼拜日进行的奥运会资格赛。而在这这局面下,影片《火的战车》中的另外一个角色,英国运动员林赛爵士将自己于次日的比赛资格主动让出,这次让赛成为奥运历史上经典的一个话题,而同时也林赛爵士的牺牲,利迪尔凭借着对于“上帝的荣誉”的坚持,一举夺得奥运会400米金牌同时以47秒6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
    在获得奥运会冠军之后的日子中,“飞翔的苏格兰人”埃里克-利迪尔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埃里克-利迪尔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中国天津,并在由英国伦敦教会所创办的新学中学(现天津17中学)任教。此时,利迪尔仅仅23岁。1928年,正处在田径运动状态巅峰的利迪尔应邀参加大连国际运动会,并获得200米和400米跑金牌。而为了不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利迪尔并未参加任何的庆功活动,赛后连衣服都来不及换的情况下搭船返回天津。1929年在天津民园举办的万国田径赛成为利迪尔的辉煌谢幕,在这场比赛中,利迪尔击败了500米世界纪录保持着德国运动员奥拓-费尔萨,夺得生平中最后一块金牌。而这块金牌至今保存在其利迪尔父子曾经任教的天津17中学作为永久纪念。
    1941年,利迪尔被关押在日本侵略者位于山东潍坊的潍县乐道院集中营。即便是集中营中的艰苦岁月,利迪尔依旧没有放弃教学和传教工作。1945年2月21日,年仅43岁的埃里克-利迪尔被脑肿瘤夺取了生命。而至今,山东潍坊潍县乐道院内依旧屹立着纪念利迪尔的花岗石纪念碑。
    在本次伦敦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火的战车》被再次提起,无疑不是表达出近几届奥运会所倡导的反歧视主题。而本届伦敦奥运会中最大的突破无疑就是每个参赛国家均有女运动员出场,这是历届奥运会中不曾出现的。
    无论是《火的战车》还是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憨豆,人类对于运动和突破的欲望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而同样,人类对于信仰和平等的追求是改变全社会全人类命运的基本。奔跑是每个人的权利,挣脱束缚消灭歧视是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环,《火的战车》中有一段经典的对话最能表达影片所反映的精神:
    哈罗德-亚伯拉罕:如果我不能赢,我不会跑!
    西比尔-戈登:如果你不跑,你不会赢!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