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方丈记·徒然草——东瀛美文之旅

方丈记·徒然草——东瀛美文之旅

   《方丈记》这本书的作者鸭长明,他原来是在宫廷里面士官,后来就离开宫廷到了民间出家了,他这个背景就跟我们接下来还要给大家介绍的《徒然草》的作者吉田兼好五,几乎是一模一样,而这两人也都是在日本的一个时代变动之中的中间时期的人物,就是从平安时代转到建昌时代,再从一个过去的天皇宫苑里面执政的时候,慢慢转向武士阶层的时期。


   《徒然草枕草子》与方丈记》并称为日本散文或者日本随笔里面的三圣,三部最大的,最重要的,影响力最强的著作。方丈记》,这本书与其说是本书,倒不如说是个非常短的散文节片,其实是一个非常短的册子。在这个册子里面,很有意思的地方是鸭长明这位作者,后来出家的一个法师,他回顾起过去的事情,他在写过去宫廷的经历,跟他现在结庐在山间的种种的省思的时候,他居然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世事无常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感受。

   比如说我们看看这里面开头的其中一篇叫《安元大火》。他说“自打我懂事以来,度过的四十多个春秋里,看到的世上不可思议的事情,屡屡皆是。昔日安元三年,”也就是公元1177年,“4月28日的事,那是风猛刮而聒噪的夜晚,戌时许,由都城东南起火,延烧到西北,后又转移到朱雀门,太极殿,大学寮,民部省等处,一夜之间火到之处,皆成灰烬。”他就讲当年的京都大火灾。说完京都大火的惨烈之后,他讲什么呢?他说人的营生。“我们的谋生,我们的殷殷碌碌的生活,皆在愚蠢之中,为了在那般危险的京城中建房费财劳心是何等无聊的事。”仿佛言下之意就是大家都应该像他一样结庐在山间,这样子就比较安全,而京城人口密集,一大火难道你能够避免烈火焚城的这种景象吗?


   后来他又提到了一场饥荒,然后还提到了一场元立大地震,和饥馑约同一时期,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那状况可非寻常。山崩河埋,海水倾泻浸漫陆地,土地裂开水涌不断,岩石碎裂滚入谷间。近海滑行的船只,飘摇于波浪之上。行走着的马匹四蹄失去了平衡。都城近郊处各处寺庙神社的建筑物保持全貌的没有一处。有的部分崩坏,有的整个倒塌。灰尘升空如浓烟一般,大地震动,房屋坍塌的声响,同雷声没有两样。呆在家里,随时有被挤压成碎块之惧。跑到屋外,地面裂得不成样子。只恨没有翅膀,不能升空,能成为龙驾云就好了,实实在在感到,恐惧之中最恐惧者莫过于地震。”


   我们看这部书《方丈记》里面,就花了很多篇幅在谈他所亲历过的天灾人祸,就已经是这么多了。在这样的一个局面底下,在这样的一个岛国之上,人该怎么办呢?我们看看这篇元历大地震,后来他结尾怎么写。他说“四大种之中,”四大其实就是佛教讲的四大,地、水、火、风。他说“火、水、风常为害,但大地并不常变异。据说昔日齐衡时,发生了大地震,虽有东大寺大佛的尊首掉落这样不得了的事,但其强度远远不及此次。”就他讲的那一会地震,“大地震刚过,人们都还述说这世间无常,减去了些许烦恼,”但是请注意,这最后一句写得好,“日积月累,一年过后,竟无人言及这些了。”


   人是善忘的,为什么?因为人到底还是要活下去的,你如果每天都在恐惧之中,每天都觉得世事无常,什么都不值得珍惜的话,你做人还怎么做,这社会还怎么运转?可是我觉得鸭长明有趣的地方在什么呢?就是他在这本集子里面写了很多的世事无常的变化,然后他却很关注,这个无常又怎么被人遗忘,被人遗忘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却非常难讲了。


   然后我们再看,他又讲到了,“人生六十如露将消,值此之际,又有造黄昏之宿事。”就是他为自己结个草庵。“打个比方,即建造旅人的一夜之宿,如老蚕营茧。同中年之时在贺茂河道边的小庵比,又不及那百分之一。谈天说地之间,年龄岁岁增高,住居却一次次狭小。此次小庵的样子,不同于世间一般模样,大小仅方丈,”方丈就是一丈三米,这么方丈,“高不足七尺。因无就此定居之意,所以不是购地而造的。在地基上支起柱子,盖上简单的屋顶,材木的连接处用铁钉固定着,这是为了一旦有不称心事,就可便利地移居它处。重建的事,有几许麻烦呢?装车只需两辆,付车酬之外,不需其他费用。”


   你想想看,这书里面,他花了很多笔墨,谈到山间的乐趣,怎么样有个小孩常来陪他聊天,在山间漫步,看自然的变化,对自然充满敏感。但是日本文学或者日本文化对自然敏感的另一面是什么呢?就是你了解到自然这种必然包括灾害,各种的天灾,就算不是天灾,你每天看着露水的消逝,看着萤火虫过了几天就全都死光,你就了解到,人命也就是这样。所以鸭长明的选择是什么呢?就是像他这样,做一个不打算长久定居的草庵,一个木头房子,容易拆,容易搬,大小都不重要,反正人生快要结束了,这只是就像一个旅人过客借一夜的住宿处而已。





[ 本帖最后由 gaoy_1989 于 2011-4-6 11:0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时间不逝,圆圈不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