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完善文遗课程建设 艺术学院博采众长

完善文遗课程建设 艺术学院博采众长

完善文遗课程建设  艺术学院博采众长
——山东艺术学院举办“高等院校文化遗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

山东艺术学院目前是山东省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开设文化遗产专业的学校,为了建设好这一特色专业,2014年9月18日,由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主办的“高等院校文化遗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在山东艺术学院长清校区举办。同时,于9月15日——9月21日在山东艺术学院长清校区还举办有“文化遗产专业(首届)2010级本科生毕业汇报暨教学建设成果展”。山东省政协教科文史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山东省文物局机关党委纪委书记董毅,山东省艺术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郭学东,山东省博物馆原馆长卢文生,山东省艺术馆原副馆长(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丕琢,齐鲁师范学院副院长刘德增,济南大学原副校长党明德,山东省外事办公室处长张新源,济南市文化局原文物处处长刘善沂,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山东艺术学院相关教授和领导,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等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并参观了展览。
研讨会缘起
    文化遗产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主要见证,是人类文化传承、延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社会文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务之急,开展高等院校文化遗产专业建设,学习文化遗产修复、鉴定技术,可以更好的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保存延续民族文化的持续传承,为发扬、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为了发掘艺术院校文化遗产专业的办学特色、提高文化遗产专业的办学效益、完善文化遗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2006年艺术管理学院针对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蓬勃发展趋势,在进行了社会、市场的需求调查,论证了艺术类院校开办文化遗产专业的可行性和办学优势后,组建并初步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省内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新专业。2010年,文化遗产专业首次试验招收四年制本科专业方向学生20名。2014年8月,2010级文化遗产专业学生全部顺利毕业。本届的20名同学全部取得学士学位;5名同学考取了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相关专业硕士生;2名同学考取了国家公务员(含西北建设支援者),研究生和公务员的考取率达到了35%。另有5名同学准备继续考研和出国深造。本专业的办学方向和教学理念是合理而可行的。2014年9月15日—2014年9月21日举办第一届文化遗产系毕业汇报暨教学建设成果展。
成果展览:实验教学,综合体现
大多数的文化遗产来源于艺术创作或体现出古人的艺术思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遗产专业(首届)2010级本科生毕业汇报暨教学建设成果展”的展览标本和创作并不等同于纯粹的艺术创作,也不等同于纯粹实用性的审美设计,它展示的是当代青年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尊重、爱护、传承和责任。本次展览标本和作品是艺术管理学院2010级文化遗产专业全体同学四年来的学习成果,凝聚了文化遗产专业全体老师的劳动心血,也是艺术管理学院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建设一个新生专业试验教学的综合能力体现。展览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展示的成果是文化遗产资源转化、利用与展示的创作成果,包括山东民间割锈工艺、传统装裱技术、古籍传统修复技艺、北方硬木利用技艺、传统蜡烛技艺、壁画传统材料与绘制技术、民间陶瓷传统锔接修复技术、陶瓷残件考古修复技艺和先秦文本符号材料转移利用等。第二部分展示的成果是文化遗产专业试验教学课程部分优秀学生作业,包括传统书画装裱技术、传统拓片拓制技术、陶瓷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摄影、壁画保护修复技术、壁画临摹、传统手工艺传承等课程的教学成果。第三部分展示的标本是田野考察征集的专业教学标本,包括龙泉青瓷标本、三彩瓷器标本、建筑砖雕和木雕构件、山西皮影、蓝印花布印版、清代补子、民间绣品、年画、民国广告画、高密泥塑等各类文化遗产代表作品。
培养路线:偏重技术,依托艺术
为了建设好这一特色专业,山东艺术学院和艺术管理学院对文化遗产专业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给予了重点支持。艺术管理学院积极争取学校人事处、科研处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在过去的四年建设阶段中,集全院之力从师资力量、教学实验室、标本征集、教学实验设备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目前,文化遗产专业初步建立了文化遗产分析、评估、整理、传承、保护、修复的教学体系。先后从山东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引进两位文化遗产专业博士充实教学科研队伍,初步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标本陈列教学实验室、文物展览教学实验室、文物科技鉴定实验室、造型基础训练实验室、文物图像采编实验室、文物保护技术教学实验室、文物修复教学实验室和艺术品镶装教学实验室等一系列教学场所。张士闪教授参观实验室后表示:“能够建设这样成规模的文化遗产教学实验室是非常值得称赞的,这种研究方法不像宏观国家战略研究和田野调查研究,而是找到了一个偏重技术,依托艺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之路,而这种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人才正是社会所稀缺的,就业前景非常可观。”
专家之声:建言献策,完善课程
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张志民先生为本次研讨会致开幕词。张志民院长对与会的专家领导表示感谢,他指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开设这样的专业是为人类文化遗产做保护和挽救,前景是非常好的,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人才是为国家做贡献。但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努力提高就业率,文化大发展的今天专业艺术品鉴定人才稀缺,让人才为社会需求做贡献是高校应承担的责任。出此之外,学校为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和人才的支持,希望参会专家能建言献策,为更好的建设文化遗产专业学科。
艺术管理学院文化遗产系李新华主任在介绍文化遗产专业筹建中表示:“全球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热的形势下,各种院校补充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潮流,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做贡献。艺术院校开办文化遗产专业研究方向不同于依托于历史的、依托于人类学、依托于考古学和依托于经济学的研究,而现在80%以上的文化遗产都与艺术相关,对文化遗产保护如果没有艺术类院校的参与是不完善的。我们艺术类院校开办文化遗产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文化艺术法律法规,对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和修复课程为主,以文物鉴定课程为辅,与社会联合办学,同时借助现代科技鉴定和物理鉴定技术,目前已经初具鉴定规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认识和非遗传承人亲身教学为方式,非遗认定和申报程序为教学内容,肩负对非遗项目活态承传的责任。”
山东省政协教科文史委员会刘德龙主任对学院已建成的实验室表示大开眼界,对已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表示高度认可,认为山艺的文化遗产专业创新性、学术性都很强,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人文和科技的结合,非遗保护与物遗保护结合,鉴定和修复结合,充分肯定了本专业的学科建设成果。
党明德校长、郑同修所长以及参会的其他成员都对文化遗产研究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宝贵的建议,认为文化遗产专业课程设置必修课应精选,选修课应全面,保证在校学生能够一出校门就是可用之才。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齐鲁师范学院等高校的从事教学工作的学者从文化遗产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实践的安排、教学目标的设定、专业特色的发掘等方面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意见。山东省文物局、山东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山东省艺术馆、济南市文物局、济南市博物馆等从事文化遗产管理、保护工作的专家从各自的专业实践角度对文化遗产专业本科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必备的能力、需要学习的课程、需要参加的社会实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山东省人文艺术研究院、山东齐鲁新世纪投资担保、聊城金正动漫等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方面的企业从发掘文化遗产内涵、利用传统文化为当代文化建设服务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遗产专业建设的看法。
整个研讨会发言踊跃,比预定的时间推迟了一个小时才结束,艺术管理学院张琰书记做了最后的总结,对参会的专家领导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对有针对性的和指导性的建议会进行梳理和修正,做好培养方案,更好的培养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人才。本次“高等院校文化遗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的召开为山东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专业的未来发展建设方向指明了更加确切的目标,将会给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理论、实践工作和文化传承方面的指导。
采写:何秀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