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为书所累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昨天在海淀图书城的中国书店淘书,加上有一堆少数民族文学的旧书,其中一本是关敬吾的《民俗学》,这本书是俺的民俗学入门读物,而且书名是钟先生题签,因此就买了下来,其他几本尽管已经绝版,但不是很难找,因此没买。这些书的书脊上都有索书号签,显然是从图书馆中流出来的,当时没有太在意,回来摩挲,打开扉页,但见上面赫然印着的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藏书”的篆刻藏书章。真是冤家路窄啊。我听说过少文所曾经把藏书分给研究人员们,这些书大概是某位同事搬家嫌麻烦,把一些不需要的书当废纸卖掉,流入了旧书店。
俺还曾经在潘家园旧书市场发现过成麻袋的民间文学集成县卷本油印本。
也是在潘家园,俺还曾经淘到程蔷老师的藏书,其中一本还是钟老赠书,显然也是程老师移居上海时处理旧书流入旧书市的。
俺甚至还在网上旧书店里发现了俺的《天书》签名本,幸好同一批书中还有陈泳超的《尧舜传说》、萧放的《荆楚岁时记》签名本以及朝戈金、尹虎斌、杨利慧等人专著或译著的未签名本,俺倒没因为自己送人的书被当成废纸卖掉而生气,倒是觉得这事很好玩。
也许,说不定哪天,俺就会从济南的旧书市场淘到签名叶涛的旧书。

TOP

这个网站抽风!刚才发了N遍被告有问题,等我把回复贴到留言中,再来试,居然成了。
Bamo班长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俺只好投诉315了。

TOP

要说藏书的去处,自己效力的机构图书馆尤其是大学图书馆应该是其最好的去处,遗书惠后人,也不枉费了自己一生积攒的心血。前年访学香港中文大学,在它的钱穆图书馆、大学图书馆钻故纸堆,就发现其中不少藏书都是中大退休教授的赠书,书的扉页上贴着说明赠书人姓名、赠书日期的藏书票或者印章。后来的借书者,看到这些,自然会感念前辈学者的慷慨,也会感念图书馆对赠书者的感恩之心。大概香港的大学大概都有成熟的赠书接受制度吧。当时我访学结束离开时,将自己的一本书送给大学图书馆,留个念想,接受赠书的馆员让我仔仔细细地填写了一个登记表,当时我还嫌麻烦,但回到北京不久,就接到了中大图书馆的赠书感谢函,人家办事的细心由此可见一斑。也唯有这样完善的制度和温润的善意,藏书者才愿意赠书给他们,甚至以藏书得其所哉为荣。
而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徜徉数年,却从来没看到一本来自学者藏书的赠书,只有顾颉刚先生的藏书,实在是太多太珍贵了,因此社科院破例为顾氏藏书建了个顾颉刚书库,但图书馆像是捡了个宝贝,不仅将顾氏藏书独立存放,还对借阅设立种种限制,因此使用者寥寥,形同束之高阁。
社科院的退休学者的藏书,无论如何不会比中文大学的逊色吧?但馆中不见学者藏书捐赠,只能说说明学者们不把他当回事儿,而原因当然是它不把学者当事儿。
更不必说堂堂国家图书馆,居然坐视巴金先生的珍贵藏书被家贼盗卖,流入旧书市场,最后被淘书人发现,馆方当局居然还打死不认错,厚颜无耻到脸皮比牛皮纸封面还厚。
所以,为书和读书人计,俺们的藏书的最好去处,也许就是旧书市场了,反正我知道,北京那些收垃圾的老乡,对于字纸的珍惜程度和鉴别程度,就比图书馆里坐镇柜台的那些满面横肉的婆娘们高明得多了。

[ 本帖最后由 刘宗迪 于 2010-2-13 11:33 编辑 ]

TOP

楼上说得好,看得开。
吾辈读书人如果连这个都看不开,还读书作甚。
聚久必散,散而复聚,原是人间常情。
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书赖人而传,不得其人而传,即使你硬塞给人,终究还是废纸一堆。

[ 本帖最后由 刘宗迪 于 2010-2-13 14:33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