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宗旨与规则] 民俗学读书会 宗旨

民俗学读书会 宗旨

我昨天和龙哥商量了一下,晚上又和各位同仁交流了,以下为初步计划:

        学术进步计划的对象:民俗学论坛中的年轻学子(主要为硕士和本科)

        学术进步计划的目的:引导大家从情感共同体进一步发展为学术共同体。这里还要稍微解释一下情感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的关系,民俗学论坛和天涯论坛等是有性质上的区别的,民俗学论坛是一个学术性质的论坛,但不是惟学术的。民俗学论坛应该搞成一个金字塔的样式,朋友是基础,学术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一方面以朋友为学术基石,一方面以学术带动朋友交谈聊天的品味。以论坛建立熟人社会然后再建立学术共同体的设想我在《讨论民俗学论坛的定位》一贴中提过了。总之,一方面咱们要引导活跃人员(以后可以扩展到一般人员)学术进步,另一方面又不能形成一个硬框架,边界定得太死,不搞学术的全部逐出去。
        但是,今后搞不搞学术,学生阶段都应该读书,大学本就是锤炼思维开阔眼界的,不是训练具体职业技术的。现在中国职业技术学校拼命要变身为高校搞泛化教育,高校又拼命强调职场技能社会经验,结果啥都没搞好。上大学不应过多去搞什么技术性实践,对于提升内在来说没意义。

        学术进步计划的具体计划:以读书来提升“内功”,以写文章来训练“外功” 。“内功”是基础,“外功”是展示。华山派的“剑”、“气”之争不过如此。本科生应偏向读书,硕士也应把大多数时间放在读书上,适当写文章,尽量不做课题。
        本科、硕士如何读书?我硕士阶段是在华中大读书会中进行阅读训练的,我们老师要求是每个月至少6~7本理论性质的书籍,什么叫理论性质的书?就是像社会学老三大家(涂尔干、马克思、韦伯)、新三大家的书(哈贝马斯、布迪厄、吉登斯),读理论性质的书就是和世界上最具智慧的一批人直接进行精神对话,读理论不仅要深,还要广,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法学都要读。少读经验性的书,经验性的书往往回应的问题不够宏大,不足以挑战智力,这类书是以后做研究的时候才真正派上用场,不是在锻炼思维能力的时候使用的。读书要从总体进行把握,不要太关注细枝末节,锻炼思维能力时期的读书不是为了写文章时“掉书袋”。
        有同学说我现在有写论文的压力,还有做课题的压力,从总体来读人文社科类的书籍时间不够,那咱们就实事求是因人制宜,争取在有限的条件下达到学术收获最大化。以上只是给大家的参考建议,“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当前的学习任务来安排读书计划,拿雪春当一个例子(栗子?O(∩_∩)O~),雪春现在在准备硕士论文,写的是言语、表达、交流的,那就建议这个月读索绪尔、乔姆斯基、雅各布森、巴特、列维-斯特劳斯、德里达等人的理论书籍,然后再挑一些经验类的书,希望大家每月至少能看2本理论性的书籍和2本经验性的书籍(对象:本科、硕士(硕士三年级有特殊情况除外)、博士一年级)
        要不要大家读同一本书呢?我的建议是不要,每人一个月的计划和兴趣都不一样,挑一本书来读,必有人要打乱自己计划。可以不定期挑一本书来学习、鉴赏和点评,比如品三一有新书大家就可以集体开火……共同读书是非常规的阅读计划。
        要不要精读一本书呢?我的建议是不要,一本书没有完全读懂不要紧,读多了,视野和思维上去了,回来再看没读懂的自然就懂了。打个比方吧,一年级时总是不懂附加题怎么做。怎么办?没必要在一年级苦苦思索,继续往上念,念到五年级,回头看一年级的问题,迎刃而解了,恍然大悟了。北大李康、李猛等一批学者当年是逐字逐句读涂尔干、福柯等的,成本太大了,不适合推而广之。

        怎么对读书情况进行交流和汇报?平时大家可以在私人的博客或微博中进行小范围交流,每月底集中公开交流,我们将在“民俗学论坛”开设“学术交流”版块,该版块作为集中公开交流专区。“学术交流”版块每月底每人单独开一个帖子,内容为汇报这一个月以来的学术进展,不局限于读书,还可以有田野调查状况、写作状况、听讲座感受、开会感受等等,但本科和硕士必须有读书汇报的内容。每个人都有义务参与别人帖子的交流,版主有责任进行点评。
        读书汇报贴格式:
        本月阅读书目:XX书、XX书……
        阅读感受:200字以上。
        其它,可自由填写。

       大家要坚持!要努力!我们80后90后就从这里开始!

TOP

打字打得好累……休息休息一下,补血满了再来写如何检查大家读书(嘿嘿……放龙哥),怎么交流读书内容。

另外,还有写文章和田野调查的计划,暂时无思路,让我想想~

TOP

读书交流时最好开放,大家认为呢?

如果大家一开始觉得不适应,加密也可以,大家讨论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