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上海龙华寺冬至法会回来,第一天很热闹。
弟弟妹妹们今天举办非遗年会也是个好日子。
谢谢大家的努力,让这个小团体没有夭折。
最近我看微博,发现清华大学也成了非遗协会,还有很多高校有这样的学生社团。
应该说国家层面的非遗热迟早要过去,但是作为社会参与和公共民俗建构的非遗不会中断。
上海十分豪华的一个商务中心叫环球港,十分土豪的一座大厦,但是它的顶层就是文化空间,里面集中了多家非遗公司。这些公司有的是依靠非遗项目做起来的,比如上海的旗袍,还有西藏的唐卡艺术;有的则是完全利用非遗的知识生产运作出来的非遗文化产品,比如茶道的培训公司。
校团委刘晓燕书记一直说社团是麻雀虽小,五脏六腑俱全,社长能管理好社团,以后就能管理好公司、单位。
“领导力”是一种素养,也是现代管理学、心理学提供了一套关于个人和团队发展的基本套路。
一个协会会长是需要有领导力的人来担任。
当然协会还可以培养学术人才,需要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好的人来担任学术部长。
还有外联的、具体商业头脑的人,或者宣传,文艺表演口才摄影方面的人。
这些角色很重要,一个团队大家最好找到彼此之间的优势,按照角色进行发展。那样既有趣也能充分互补。
但是就我自己本科和读研期间做事的反思来看,需要吸取的教训应该是定位不清晰,没有领导力这是肯定的,所以做不好一把手或主管,有宣传文艺特长但是并不能给团队创造切实的业绩,属于娱乐型的才能,另外想培养自己学术和思辨的能力,但这个是一个个体化的东西,是否能将自己的学术思考和团队的科研项目运作结合起来还需要去努力,同时需要加强商业意识的培养。
自己看下来,其实社团与个体自身还是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最后靠什么在一起,可能最大的还是兴趣,非遗为什么吸引大家,非遗好不好玩,有没有意思,这是大前提。我希望大家不要把社团当压力,没有责任感是最好的责任感。大学生社团不是学生会,不是权力角逐的地方,在这里,个体永远大于集体,你展现出应该展现的东西,焕发出你自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