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杨明洪】怎样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杨明洪】怎样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怎样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 杨明洪



  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不足、发展不当、发展不协调依然是当前西藏最大的矛盾。西藏的所有问题和矛盾,最终都要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义首先是发展的速度要加快,其次是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其措施是统筹藏族与其他民族和谐发展、统筹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统筹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统筹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完善省级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动西藏深度融入全国经济体系。

  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新时期,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问题引起了广泛重视。目前,西藏面临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与重建的多重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不足、发展不当、发展不协调依然是当前西藏最大的矛盾。西藏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和矛盾,最终都要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

  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义首先是发展的速度要加快,其次是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发展的和谐性、全面性、可持续性、均衡性、共享性和融合性,是对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的概括。

  和谐发展:藏族与其他民族

  在西藏,藏族和其他民族长期频繁交往,形成了与地域相连的共同认知、共同利益。许多民族都有着共同的族源,在形成过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藏族与其他民族群众在经济上互通有无,谁也离不开谁,这种互补的关系造就了和睦的民族关系。民族间频繁交流必然导致不同民族共同性增加、差异性减少,成为各民族亲善和睦的基础。在西藏,民族关系的主流是相互尊重、和睦共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对于西藏的许多民族而言,民族与宗教紧密结合在一起,已成为根深蒂固的传统。民族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既造就了地域性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也形成了民族宗教关系的复杂性。在西藏,藏族与汉族、穆斯林之间的关系是决定藏族与其他民族和谐发展的主要基础。

  因此,研究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首先要重视藏族与其他民族的和谐发展问题,这是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不同民族文化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

  全面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西藏社会建设的底子薄、历史欠账多,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西藏经济得益于外力作用实现高速增长,GDP增长率连续7年高达12%,是全国GDP增长最快的省区之一,但西藏社会发展却明显滞后。

  西藏社会建设落后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了,经济结构调整了,但社会结构没有相应调整;二是经济发展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却没有相应的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三是社会管理相对落后,跟不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四是经济体制改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西藏逐步建立了,但是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相应的改变。因此,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针对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情况,着重统筹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增强西藏发展的全面性。

  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西藏是我国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西藏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在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特色生物资源和清洁能源等方面。对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西藏发展的后劲所在,是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

  当前,西藏在实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上表现出来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西藏资源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源开发过程中,国家与地方的利益关系没有理顺,地方政府、开发企业与资源地群众的利益关系没有理顺。资源开发过程中,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二是资源开发过程中,外来投资者多,本地投资者少。发展可容纳较多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能够促进少数民族自身变革与繁荣进步,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

  西藏属于国家生态服务功能区,良好的生态既是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优势,也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障,还是全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为此,针对西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情况,应着重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保障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重点选择旅游资源、优势矿产资源、特色生物资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发展生态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使地方群众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受益,增强西藏发展后劲。

  均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当前,西藏城乡发展存在着巨大差距。一方面,西藏城镇化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内地,城乡统筹能力弱。西藏总面积达122万平方公里,但建制市仅有两个,就是拉萨和日喀则,城市分布密度严重偏低;建制镇仅有315个,城镇规模尤其是人口规模偏小;每个镇平均人口仅0.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仅有700人。由于城镇之间地理间距过大,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相对较为疏松。另一方面,西藏城乡分割发展非常严重,城乡收入差距居全国之最。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西藏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2436元,西藏城镇居民收入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176元,低于全国水平。西藏社会经济呈现出非典型二元结构特征,有学者将这种特征描述为:有一定数量企业并有一定产值且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工业部门,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传统农牧业(包括家庭式农牧产品加工)却经常对经济生活发挥着主导作用。

  在城乡经济关系上,西藏明显存在两大封闭运行的经济圈:一个是农牧区经济运行圈,在这个运行圈内,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另一个是现代经济圈,在这个圈内,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全国各地的援助。前一个圈层主要是农牧业,后一个圈层主要是工业、基础设施业以及第三产业。这两大圈层缺乏有效连接。项目的镶嵌性明显存在,没有形成三次产业互动机制。

  在公共服务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支援西藏的重点在城镇建设方面,这也变相地拉大了西藏城乡发展的差距。虽然国家加大了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但由于西藏经济基础差、欠账多,服务范围宽,相关设施配套水平低,城乡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的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

  西藏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深层次矛盾突出:农牧业基础薄弱,需要加强;农村发展滞后,需要扶持;农民增收困难,需要加快。城乡发展的失衡,反映的是在全局性收入分配依靠国家财力支持的前提下,内部收入的不平等。因此,针对西藏农牧区发展落后的情况,应着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实现发展的均衡性。既要重视城镇发展,更要重视农村发展,把工业与农牧业、城镇与农牧区、城镇居民与农牧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政策调整,逐步消除城乡分割发展的藩篱,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共享发展: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

  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从长远来看,产业发展是民生改善的条件;从短期来看,一定的资源用于推动投资产业的多了,用于改善民生的就会减少,产业发展并不必然表现为民生改善。在经济迅速增长时期,西藏用于推动投资产业的资源多于改善民生的,产业的发展与民众的基本需求出现偏离。

  在西藏,人口稀少,各地资源禀赋不一样,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西藏80%以上的人口是农牧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退耕还牧、草场围栏及牧民定居工程以来,西藏农牧民逐步进入现代社会,但其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仍较大程度地保留着。农牧民居住分散,基本处于半定居半游牧状态,因此无法像其他地区居民一样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目前,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一问题在广大农牧区更为突出。如何利用经济增长的成果,切实解决好西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真正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应着重统筹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业有所就”。

  融合发展:西藏与全国经济体系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深居亚洲内部,四周又有高大山体的阻隔,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内陆地理单元,具有很大的封闭性。高原气候和交通条件使得西藏市场和全国市场的交流受到阻碍。西藏的商品要走向全国成本非常高,外地的人才、资金等经济资源和商品也难以进入西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促进西藏发展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单纯依靠国家行政这只“看得见的手”,使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市场有力的支撑。

  在经济区域化发展加剧的形势下,西藏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与南亚邻国的互补性发展问题。印度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既为加快西藏发展增加了压力,也为西藏提供了一些借助国际市场和资源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二是与国内其他省份在全国大市场内的分工合作发展问题。长期以来,全国都在经济、人才等方面积极支持西藏的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将支援与西藏的利益联结在一起,促进对口支援转化为对口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要用更全面的观点看待发展。应该采取措施推动西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更加开放的状态迎接新的发展机会,应对新的挑战;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区域合作,推动区域互利共赢。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改善西藏交通条件方面作出巨大努力,推动了西藏融入全国发展大局。青藏铁路打破了西藏的交通瓶颈,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西藏此前较为单一的采购中心,正由成都向西安、兰州、西宁等多中心发展。西藏自治区内以藏北青藏铁路沿线为轴心,以拉萨为核心,辐射林芝、日喀则地区的全新经济带初步形成。川藏铁路、川藏高速公路以及其他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将进一步改变西藏封闭的状态。

  以开放促发展事关西藏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区域互动。要深化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增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依托内地和对口支援,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支持发展:完善财政体制

  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关键是通过加快社会建设、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统筹西藏协调发展。

  近年来,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加大了对西藏转移支付的力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现行的财政体制难以解决以下3个重大问题:一是如何保证中央给予的支持和优惠政策落到基层;二是如何保障中央给予的支持与优惠政策落到群众身上;三是如何保障中央给予的支持和优惠政策落到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过去忽视的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继续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又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主要的是要依靠基层政府实施。基层政府缺乏财力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就会落空。从整体上看,西藏的财政制度建设比较滞后,省以下纵向财力差距和省内横向财力差距不断拉大,基层财政运行困难,迫切需要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