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邓伟志】中国妇女研究学科化的百年历程

【邓伟志】中国妇女研究学科化的百年历程

中国妇女研究学科化的百年历程
邓伟志



  一百年来,在妇女运动光辉实践的基础上,中国的妇女理论蒸蒸日上。随着妇女理论的学科化,中国的妇女运动也在日益健康地向前发展。

  20世纪初冲破封建牢笼

  1908年3月8日,一万多名纽约妇女举行了罢工,而早在之前的1904年4月,中国的《妇女界》便发表了《女子家庭革命说》,《神州女报》发表了《女子家庭革命论》。1910年哥本哈根会议把3月8日确定为“国际妇女节”,而在此之前的1909年,中国就已出版了《女论》,大声疾呼“革男尊女卑之恶习”。

  我们常说,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殊不知,“十月革命”是在“阿芙乐尔”的炮声和圣彼得堡妇女游行队伍的“面包与和平”的呼喊中推翻沙皇的。在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表多篇文章,批判“女子的一方完全牺牲于男子”。这一时期妇女理论的特点是超前的妇女理论转化成为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张闻天、董必武都写文章,批判压在妇女头上的“四权”,大声疾呼男女平等。1944年8月,毛泽东和张闻天一起用为《解放日报》写社论的形式,大谈“家庭民主”。紧接着,毛泽东又于1944年8月31日致信博古,“提倡‘走出家庭’与‘巩固家庭’的两重政策”。在这一时期,妇女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妇女理论转化成了保障妇女自由的法规。

  20世纪80年代破土而出

  共和国成立不久,有20多个省市办起了妇女刊物,每省至少一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妇女理论的研究进一步解放思想。

  1982年11月26日的《解放日报》新论版上所载的《妇女问题杂议》一文指出:“重男轻女思想的回潮,要求我们加倍重视妇女学研究。”此文两次使用“妇女学”这一概念。这是在中国的理论报刊上第一次出现“妇女学”这一学科名称。1984年由全国妇联主办的《妇女工作》第9期上又发表了《完善和发展妇女学问题》。《妇女工作》的编者为此文加了一个很长的按语。这是中国妇女学的第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提出的“妇女的特点”、“妇女的地位和作用”、“妇女解放的道路”、“妇女的教育”、“妇女的组织”、“妇女运动史”、“妇女学说史”、“研究方法”等八个方面,尽管比较粗糙,但在当时是有新意的。1986年1月27日,《中国妇女报》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之后,发表了题为《迎接妇女学的黄金时代》的文章。该报在“编者按”中指出:“我们相信,经过一个自下而上,从自发到自觉、从零碎到系统的探索之后,一门新的综合研究妇女问题的学科一定会产生。”

  按语是战鼓,是春雷。随着全国妇联一报一刊两个按语的相继问世,妇女学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蓬勃发展。

  世纪之交实现五大飞跃

  进入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以后,中国的妇女学研究实现了新的飞跃。

  从讨论的重点上看,从妇女与家庭、妇女与生活方式的讨论,转移到妇女与经济、妇女与法律,再进而实现了向社会性别研究的飞跃。在社会性别研究方面又有从应用性理论为主,转向应用理论和基础理论齐飞的趋势。

  从理论著作的覆盖面看,不仅妇女系统的报刊和出版社发表妇女学作品,中央级、省市级的综合性刊物中有关女性的论文,也在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飞跃。被认为是“男性主流意识较强”的学术刊物,如政治学、经济学一类的刊物,也开始刊登有关性别社会学的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

  从理论教学与研究的覆盖面看,实现了从凤毛麟角到遍地开花的飞跃。许多高校、党校、科研单位都开设了妇女学课程。中国还有独立建制的女性学系。大江南北有以“妇女”、“女子”命名的大学多所。

  从外来与本土的比较上看,对西方妇女学的观点,实现了向质疑、挑战和批判的飞跃。中国妇女学的原创性理论在强化。

  从妇女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上看,妇女学同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都有很高的相关系数,并实现了从形成交叉学科向另辟蹊径、重新定义、自成体系的转变。

  妇女学学科体系日臻完善

  妇女学是个开放的系统,只有起点,永无终点。目前,专门以妇女为研究对象的妇女学在中国已形成为根深叶茂、经纬交织、一以贯之的学术链。

  从对妇女活动的各个领域的研究看,有妇女社会学、妇女经济学(含妇女消费学)、妇女政治学、妇女文化学、妇女哲学。从对妇女自身的研究看,有妇女心理学、妇女生理学、妇女生殖学、性学。从对妇女自身成长过程的研究看,有老年妇女学、青年妇女学。从对妇女发展的研究看,有妇女发展理论、妇女人口学、妇女教育学、妇女人才学、妇女犯罪学、妇女组织学、家庭学、贫困妇女学、妇女美学、妇女文学、妇女法学、妇女未来学。从对妇女学的演化过程的研究看,有妇女学学、妇女学史(妇女学说史)。

  我们提倡的科学发展,无疑包括两性之间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绝不是只以男人为本,妇女也是社会资源、社会主体。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是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系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会长)

文章来源:天睿网

TOP

回复 2# 的帖子

那你加油啊 任重而道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