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大义与精解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大义与精解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上一回讲到证法身,这一回讲法身向上。前面曾经介绍过,凡夫俗子贪恋世界趣味之事,以为出了六道十法界,再也没有这样的乐趣了。其实,世间与出世间是对立的观念,在佛家称之为边见。真正修行圆满智慧之后,一切世间皆得自在,无有一法能出其外。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为什么能够如此?因为一切法皆因法身而得成就。证得法身之后,可以随众生心成就一切世间法。当然,现在人不容易理解清净法身,哲学上称之为宇宙本体,科学上称之为真理,道家称之为道,儒家称之为天。总而言之,法身即是不生不灭,究竟坚固的金刚般若。法身起作用,就是法界万象。作用可以分净和染:净作用,就是四圣法界;染作用,就是六道法界。净染都不执着,无住而能随众生心,称为一真法界。修行的终极智慧是将一真与净染打成一片,把一切对待而有的现象还归性德。圆满一切种智,灭度一切众生。如《维摩诘经》佛道品第八所开示的: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刑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优伶、子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通过此经开示,可以看出,佛法修行是究竟圆满的,什么是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佛家称十八种圆满,当然这是方便说,何止十八?谓诸佛(报身佛)所受用之国土,具足十八种功德事,即: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住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等。就是这十八种圆满小说也没有办法一一描写清楚。可见,性德方显,比修德有功要难写得多。更是由于众生难以想象,“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原本是说不出来的。但是,不说出,又如果能教化众生?因此从众生好理解的地方去描写,从众生障碍最大的地方去描写。众生的障碍在哪里?三种根本,见思、尘沙、无明。这三个根本也都是言语难以形容的,做些方便引导而已,有悟性的人听到之后,肯定会反省,这就是与佛法有缘的人。听到还不会反省的,虽然还会在六道里轮回,但是总有机缘成熟的时候。机缘成熟的,如这个《西游记》告诉你有八十一难,细数八十一难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能不能绕得过去?比如,现在我们很多人不喜欢佛法,他觉得人身难得,这一生要享受。且不说他在享受中带来的问题,就说享受只是一种逃避。所有的问题,一个也不可能是因为在世间做了名利之事而化解掉的,将来还是要从头开始,这就是绕不过去。真正聪明的人会下决心,既然这个事绕不过去,早干一天,早一天得解脱。迟干一天,多一天折磨。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怎么干才能得到彻底解脱?明心见性,见性就能成佛。比如经中说:“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我们行于非道,不能通达佛道。比如,拿刀子割自己的身,我们受疼痛难忍,但是菩萨没有痛苦。像释迦牟尼佛说度憍陈如的因缘,释迦牟尼佛前世是菩萨,修忍辱的时候,憍陈如是国王,误以为修忍辱的仙人要调戏他的妃子,就将仙人用刀子一刀一刀割截而死。当然佛当年已经是菩萨果位了,没有凡夫的痛苦,因此也没有怨恨,并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憍陈如。比如,给净土宗最完善的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做注解的黄念祖大居士,他真正有功夫,开刀不用打麻药。他真正没有痛苦,因为他破了身见,断了见思惑。佛家讲断惑不是学校里讲的理解了新理论和新技术,是真正地做到了。佛法如甘露水,谁饮谁解渴。为什么要强调甘露水?因此饿鬼只能饮甘露水才能解渴。不仅如此,“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世间法里最苦莫过于无间地狱了,纵然在这样极苦之处,菩萨也能无恼无恚。换言之,我们这些凡夫为什么要搞事业?要名闻利养?正是因为我们有苦难。最明显的例子是富贵子弟求道难,他们没有大的苦难,因此往往没有解脱的追求。因此,人间所谓的理想越大的人往往是苦难越重的人。所以才有轮回之事,富贵人不积德,三代过后将成为贫穷下戝。贫穷的人努力积德进取,不过三代将成为富贵之人。凡夫追求非道,怎么可能成道?追求无常之事,怎么可能证得常理?惟有觉悟之后,无所谓非道与正道,远离二边,成就一真。怎么证明染净不二?当然必须要到染的境界里来。当然,这个来与不来,与凡夫的意味完全不同了。因为法身菩萨是随缘显现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比如,凡夫求佛菩萨,看到佛菩萨到家里来了。佛菩萨是不是像我们一样,有来去的想法?根本没有。不仅想法没有,根本也没有来去之事。既然没有,而与有的效果一样,这个境界就微妙了。佛菩萨在一切世界里度化有缘的众生,他根本没有起心动念。这就叫圆满功德,因为是应现的,才能应机,丝毫不差。这就是无所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为则有所不为。《普门品》中开示,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就像我们照镜子一样,看到的是自己。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众生看到,其实还是自己,是自己觉悟后应有的样子。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为什么看到的都是阿弥陀佛?其实看到的都是自己。什么才是最好的榜样?非佛菩萨莫属,因为这个榜样最真实,最契理契机。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这里味道深长。等自己完全觉悟之后,才发现原来一切的一切都是本来圆满的,只是自己没有觉悟,没有发现这个真实永恒不变。在凡不增,在圣不减。真亦圆满,妄亦圆满。正如《心经》里开示的:“照见五蕴皆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我们凡夫只需要觉悟,不需要创造。《大涅槃经》开示:“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作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乃至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乃至入初禅。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由此可知,性德方显,流露真常,实无三际,十方不动,无有去来。既然没有去来,如何取经返回东土?佛家所谓乘愿再来,倒驾慈航。如果真正是个大根器人,比如六祖等祖师大德,一登祖地,等同再来。因此从这个意义去看,中国的佛教成就远远超过了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中国人真有福啊!了解了这个真实情况,再看本回故事,那才会感受到精彩纷呈,美妙绝伦。
此一回故事中重点讲述所谓八十一难之最后一难,就是指的法身向上。这一关,长说三大阿僧衹劫,短说一念之间,皆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随缘自在境界。长说是指针对一切种智一一显发,短说是法无定法,顿悟为法,每一种智都是顿悟的过程。相比于证法身前的修行过程,即使是三大阿僧衹劫,与无量无边不可说劫进进退退的六道轮回相比,那也只能是九九之一了。因此这一回故事非常简捷,涉及的问题不多,总不过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 八大金刚和诸位护法神为什么要向观音菩萨缴旨?
  • 为什么要细数八十难,说九九方能归真?
  • 为什么八大金刚能让得道的高僧脚踏凡地?
  • 为什么要再乘大白赖头老鼋回东岸?
  • 老鼋的年寿为什么说不出?
  • 为什么东岸又遇狂风雷闪?
  • 为什么要写《佛本行经》沾破不全?
  • 为什么要悄悄离开陈家庄?
    先说缴旨之事,前面曾经说过,一切功德,一切利益,乃至一切众生,都是不可能截然分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心佛众生共同一法身,万法共一理体。修行修什么?放下分别和执着足矣。分别执着一放下,妄想自己会消失掉。因此修行说难也不难,说易也不易。难在我们不相信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一切规律就是自己,一切功德原是自己。唐僧师徒相信这个大道之理,他们一路向西,一路放下,因此必定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祖师大德给我们开示说:“知难行易。”见到了本来面目,说明寂照的功德已经获得,即八大金刚的功德和诸位护法的功德已经显露。已经显现了,不假有为了,再不需要用心去观了,自然而然地观了,因此观音菩萨的功德已经具备了,小说里写作向观音菩萨缴旨了。
    既然缴旨了,那为什么要细数八十难,说九九方能归真?这是倒驾慈航普度众生的需要,一方面圆满一切种智,一方面教化一切众生。正如《首楞严经》的耳根圆通中开示的:“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常寂光现前,众生与佛打成一片了。这个过程就是倒驾慈航的过程,圆教初住位的菩萨能在十方世界显现八相成道,教化一方众生。这八十难,恰恰正是十方众生共有的,也正是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帮助的对象。因此证果之后,反观众生,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怎么办?如何让迷惑的众生觉悟过来?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他,必须以人身到人间来教化一切众生。如《天华文化》开示的麒麟回首吐旋极图,是一个道理,无非是向世人道破天机而已。什么是天机?八十一难是天机。从凡夫到成佛,到底有哪些差别。这种差别的障碍又如何?
    如何破除这些障碍?觉悟的人到世间来要演示给众生看。相关问题在精解中再做详细注解,《西游记》真是难得的修行参考资料。

    为什么八大金刚能让得道的高僧脚踏凡地?这就是小说体征的描写,圆教初住菩萨圆证三种不退,其中,位不退是第一条,怎么可能又踏凡地呢?这是说理的需要,讲解习气消除的过程。演示众生与佛的差别而已,有一些东西是佛没有办法演示给众生看的,若能演示给众生看,何必借用文字呢?因为众生迷惑的肉眼看不到事实真相。不要说佛法,就说魔术的速度,也让很多人认为魔术是真的。肉眼凡夫哪个能看到光的波动?更何况物的遮挡?现在科学家解释光的波粒二相性时,还是把光波画成又粒又波一个波光串。其实,这个画法明显是错误的,为什么会错?因为科学还没有承认一切物质根本就没有动过。虽然一些前沿的量子科学家的见解与佛经的开示十分吻合,但是大多数的科学家对此并不关心。绝大多数的科学家还是愿意站在凡夫的立场上来做利益众生的事业,换言之,他们不理解佛法的真实性。不理解,就不相信。不相信,就不得其便。明明有最方便的方法解决问题,仍采用不解决问题的方法来缓解问题。要帮助这些众生必须要以这些众生的见解来引导,这就是八大金刚把风按下的道理。八大金刚是谁?是觉悟的性,正是唐僧师徒的本来面目。凡地是谁?是习气展现出来阿赖耶识的相,正是唐僧师徒要教化和利益的众生界。真假之间的差别是什么?见解而已,也就是一阵风,用心上的不同,等于心现识变的实践过程。
    为什么要再乘大白赖头老鼋回东岸?这个道理与前面相当,表示随机随缘教化一切众生。性德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感,佛菩萨才有应。随缘这个事,在凡夫与在圣贤是不一样的。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也讲随缘,这个是无可奈何的事。比如,凡夫得了人身,生死都不能自在。说随缘就很勉强了,想不随缘,能做到吗?这就是众生有所为,有所不能为,想为也不可能。但是,众生随缘会不会长功德?开发智慧?二个都做不到。因此凡夫不能随恶缘,一定要随善缘。要学习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可见,众生地要有为地随善缘,佛菩萨是无为地随一切缘。随机随缘是怎么做到的呢?是通过智慧来完成的。大白赖头老鼋,在这里就是代表道种智的作用了。
    上面的问题搞清楚了,老鼋的年寿为什么说不出的道理也自然就明白了。这就像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寿命一样,佛说是有量的无量。为什么说是有量?因为一切众生遇到成佛的机缘则必定成佛。为什么说无量?因为这种随缘教化众生的功德永恒不灭。佛在《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开示说:“善男子!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亿劫,当有终极。善男子!当来广远不可计劫,阿弥陀佛当般涅槃。般涅槃后,正法住世等佛寿命。在世灭后,所度众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后,或有众生不见佛者,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复次,善男子!彼佛灭后,一切宝物浴池莲花众宝行树,常演法音与佛无异。善男子!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七宝菩提树下,结加趺坐,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国土自然七宝,众妙合成庄严之事。诸佛世尊,于恒沙劫说不能尽。善男子!我于今者为汝说譬,彼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国土庄严之事,方于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土,百万千倍亿倍,亿兆载倍,乃至算数所不能及。其佛国土无有声闻缘觉之名,纯诸菩萨,充满其国。”可见,有生有灭,有涅槃无涅槃都是随顺众生而言的。因为众生执着二边,因此常在生死苦海轮回不能得救。对菩萨而言,因为一切功德不生不灭,故一切法不生不灭,所以得念佛三昧的菩萨,即证得了法身的菩萨,他们还是能常见阿弥陀佛。且“彼佛灭后,一切宝物浴池莲花众宝行树,常演法音与佛无异。”为了随顺众生的根机,阿弥陀佛灭度后,观世音菩萨则示现成佛,教化众生的功德没有中断。其实,凡夫也一样,此身灭后,他方受身,因果报应也没有中断。凡圣之间的享受差别之大,难以形容,“百万千倍亿倍,亿兆载倍,乃至算数所不能及。”此经后面又开示众生,得大势则于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法灭后,成等正觉,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可见,对凡夫而言寿命延长是有限量的,从根本上看,延长一点固然好,有利于修行善法。但是,一切众生的真实慧命是永恒的,因此真正需要的是皈依这个永恒。皈依三宝,从有量入无量,一旦证得了无量,一切有量同时也是无量。这个享受世间哪里有?世人遇到幸福之事,总希望照个相,录个影作纪念,总担心美好不再。如果觉悟过来,这一切都是多余的。不仅常在,而且永远没有退色和失帧的问题。
    为什么东岸又遇狂风雷闪?这个道理比较简单,狂风已经解释了,雷鸣闪电是生灭法相互生克制化的机制,一方面说明其如露亦如电的本质,了不可得,刹那生灭。另一方面说明其阴阳平衡,此消彼长的变现规律。众生懂得《易经》八卦五行生克规律的,就少一点折磨。不懂的,就多受一些苦。可见,《易经》是中华文化留给世间的法宝。在《西游记》里也常常提起易经八卦,也算是个提醒。真正智慧的人会更看重会易者不卦,善易者不占的道理。大道无为,性德永恒。从见性下手,归性即能正命。
    为什么要写《佛本行经》沾破不全?这个道理就有点深了,取回那么的经典,为什么偏偏是佛本行少了几页?其实,这是必然的。因此佛的本行是无法可说的,性德是说之不尽的。《佛本行经》是偈赞佛一代行状之偈文。只以佛在人间的行仪能说尽佛的行愿吗?当然不行。凡夫看不到的事情与所看到的事情不成比例,佛说我们这个世界如大海水面上一个浮沤,而十方世界如大海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佛即是一佛,说佛名字都说不完。说一佛的功德也是如此。如佛在《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开示:“如是华德藏,应作是知,阿弥陀国庄严之事,如毛端水。金光师子游戏佛国,如大海水。声闻菩萨,差降亦尔。彼金光师子游戏如来,亦为众生说三乘法。我于恒沙等劫,说此佛国功德庄严,菩萨声闻快乐之事,犹不能尽。”在六道里说法的事多到没有办法想象。西方极乐世界的事多得说不尽,更何况娑婆世界的事?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总以为释迦牟尼佛只是那个三千年前印度的一个修行者。其实,世界上任何一个众生的本际时刻都没有离开释迦牟尼佛,佛是众生的本性,本性变现出的现今宇宙还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又称寂静能仁。寂静就是本性的体,能仁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的德。这就有点令人费解了,因为释迦牟尼佛是指慈悲应化的道德理性。这个理性三千年前有一些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感生了释迦牟尼佛的示现,因此释迦牟尼佛又称百千万亿化身佛。除非众生明心见性,否则怎么可能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全身?全身尚不能见,又如何能见到释迦牟尼佛所做的利益众生的行迹?
    为什么要悄悄离开陈家庄?了解了前面的道理,这个就完全可以理解了。《金刚经》中开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缘来则显,缘去则隐。佛没有来去,众生心有生灭意念。这样描写是表示佛菩萨在普度众生时,接受众生供养是随众生的意愿应现的。只有安住在本愿功德上,才能与性德相应,因此也才能满足中道了义,行的是世出世间法。行得此法,达于中道,因此能起于空中,不被普度众生的事业染污。事业,是事就有业,染污了就是业。有业就有报,有报就得来。要想获得解脱,就得做事而不造业,利益众生而不着我人众生即寿者相。
    九九数完魔灭尽,九九,九乃大数,九九即无量无边的功行。数完,功行圆满。,迷惑和妄想。灭尽,彻底消除。证法身后的修行就是成就一切种智,九九代表一切众生种,魔灭尽代表业障尽,惑尽则智圆。
    三三行满道归根,三三,佛家的三三昧,亦称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着,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余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
    行满,圆教初住也是修三三行,只是还不圆满,圆满了代表菩萨成佛的过程。道归根,业障消尽了,圆满了菩提心。怎么知道圆满不圆满?必须在普度众生的能力上来检查,有能力度化等觉菩萨则是妙觉位的佛,即是将阿赖耶识发生的过程都照清楚了,常寂光的功德圆满了。



    话表八金刚既送唐僧回国不题。那三层门下,有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护教伽蓝,走向观音菩萨前启道:“弟子等向蒙菩萨法旨,暗中保护圣僧,今日圣僧行满,菩萨缴了佛祖金旨,我等望菩萨准缴法旨。”菩萨亦甚喜道:“准缴,准缴。”又问道:“那唐僧四众,一路上心行何如?”诸神道:“委实心虔志诚,料不能逃菩萨洞察。但只是唐僧受过之苦,真不可言。他一路上历过的灾愆患难,弟子已谨记在此,这就是他灾难的簿子。”菩萨从头看了一遍。上写着:
    “蒙差揭谛皈依旨,谨记唐僧难数清:
    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
    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
    出城逢虎第五难,落坑折从第六难,
    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
    陡涧换马第九难,夜被火烧第十难,
    失却袈裟十一难,收降八戒十二难,
    黄风怪阻十三难,请求灵吉十四难,
    流沙难渡十五难,收得沙僧十六难,
    四圣显化十七难,五庄观中十八难,
    难活人参十九难,贬退心猿二十难,
    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难,宝象国捎书二十二难,
    金銮殿变虎二十三难,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
    莲花洞高悬二十五难,乌鸡国救主二十六难,
    被魔化身二十七难,号山逢怪二十八难,
    风摄圣僧二十九难,心猿遭害三十难,
    请圣降妖三十一难,黑河沉没三十二难,
    搬运车迟三十三难,大赌输赢三十四难,
    祛道兴僧三十五难,路逢大水三十六难,
    身落天河三十七难,鱼篮现身三十八难,
    金山遇怪三十九难,普天神难伏四十难,
    问佛根源四十一难,吃水遭毒四十二难,
    西梁国留婚四十三难,琵琶洞受苦四十四难,
    再贬心猿四十五难,难辨猕猴四十六难,
    路阻火焰山四十七难,求取芭蕉扇四十八难,
    收缚魔王四十九难,赛城扫塔五十难,
    取宝救僧五十一难,棘林吟咏五十二难,
    小雷音遇难五十三难,诸天神遭困五十四难,
    稀柿衕秽阻五十五难,朱紫国行医五十六难,
    拯救疲癃五十七难,降妖取后五十八难,
    七情迷没五十九难,多目遭伤六十难,
    路阻狮驼六十一难,怪分三色六十二难,
    城里遇灾六十三难,请佛收魔六十四难,
    比丘救子六十五难,辨认真邪六十六难,
    松林救怪六十七难,僧房卧病六十八难,
    无底洞遭困六十九难,灭法国难行七十难,
    隐雾山遇魔七十一难,凤仙郡求雨七十二难,
    失落兵器七十三难,会庆钉钯七十四难,
    竹节山遭难七十五难,玄英洞受苦七十六难,
    赶捉犀牛七十七难,天竺招婚七十八难,
    铜台府监禁七十九难,凌云渡脱胎八十难,
    路经十万八千里,圣僧历难簿分明。”
    菩萨将难簿目过了一遍,急传声道:“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即令揭谛,“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


    那三层门下,有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护教伽蓝,走向观音菩萨,这些护法天神就是人们发现的自然规律,人在凡夫位时往往感觉自然规律是障碍,事不随心,说天不公平,很少有人想是自己心中无道。科幻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一般总幻想人出现了超能力,能轻松地克服各种引力,为所欲为,甚至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然而,他们不明白正是欲望产生的引力,怎么可能让一个有欲望的人克服引力呢?护法的魅力就在这里了,有道德的人会由衷地赞叹道德的美妙。这些护法都听从观音菩萨的号令,因此科幻故事里总是找到了一种异能物质。一看便知是唯物主义者的幻想,希望有一种物质能增加精神的自由度,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精神的训练才能提高精神的自由度,即使是肉体没有精神的训练也没有自由度。《心经》第一句就开示众生,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时,解脱一切障碍要从观照开始,即训练自己摆脱物质的障碍,要从深心去挖掘潜力。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没有释迦牟尼佛一句话真实,那就是释迦牟尼佛亲证了一切障碍都是根本不存在的。祖师大德说“剥身皮作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所抄写的经典累积如须弥山一般高。”也不能抱佛这一句话的恩典。不仅是我们地球人类,十方世界的众生有多少在坚勇求道?有几个知道一切障碍本来是假的?真理常在,至善至美。哪里需要为真理而斗争?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和执着就证得了。世界本来应该是和平美好的。换言之,一切灾难都是众生自找的,自作自受的。暗中保护圣僧,今日圣僧行满,菩萨缴了佛祖金旨,我等望菩萨准缴法旨。暗中保护圣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暗中,最能说明问题。修行时,心愿正确就能得到保护了,比如净土法门,念佛之人有二十五位大菩萨暗中保护。如今证得圆教初住,就是说妙观清净观已经成就了,即菩萨缴了佛祖金旨,同时修行者也需要被保护了,而是成就了不逾矩,所以护法也向观音菩萨交法旨了。那唐僧四众,一路上心行何如?人心善恶,道德有记录的功能,科技已经发明了磁盘,谁曾想万事万物都是精准的记忆材料?而且永远抹不掉的记录保存材料。委实心虔志诚,料不能逃菩萨洞察。一切万法都在观照的洞察之内。因此人们开发圆满智慧,唯此一路。《首楞严经》开示,十方三世一切佛无不以此修成佛。世人办学不得法,知识传承既累又苦,还有很多书呆子。圣贤教育没有被世人发现和尊重,以为古圣先贤落后了,没想到是自己愚痴了。但只是唐僧受过之苦,真不可言。学习正法也不轻松,因为积重难返,但是修证一分得一分解脱。从哪里解脱?从世间教育的错误中解脱,才能证得出世间的仙乐。他一路上历过的灾愆患难,弟子已谨记在此,这就是他灾难的簿子。通过罗列这些灾难,想一想我们提倡的,正在做的,正在求的,到底是造福是种祸呢?同时应当注意这八十难与前面的故事并非一一对应,这是总体罗列修行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可以做些变通的解释。
    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第一难是无明迷惑之难。众生无始劫来,一直不信自性本来是佛,本来圆满一切功德和福报,总在境界里斗争求福,这就是自性功德遭贬,故事以唐僧来表示。第二难是出胎为人之难。世间法离不开生克制化,正报和依报处处都是杀机。
    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第三难是随江流亡之难。比喻身在世间道,哪有自在可言?八苦相随,五阴炽盛。第四难是世间酬业之难。世间万象皆是染境,无非是报恩报怨,那一个故事不是恩仇记?有人以为自己幸运,岂不知是前世积德所致。常言道:“天上不会掉馅饼。”祸福都是自己安排好的。
    出城逢虎第五难,落坑折从第六难,第五难是求出遇妄之难。很多人有修行的追求,希望能超越人类,甚至有人想成佛。然而遇真正的善知识不易,很多人是有病乱投医。求升反降,南辕北辙。就是在佛门里,附佛外道也很多。刚刚发心修行的人哪里有能力鉴别?第六难是修行常落陷阱之难。依妄心修行必生祸患,但有吃一堑长一智之功。世间人自以为聪明不凡,要改造自然,创造美好未来。岂不知总在原地打转,时时落难。修行人讲三种因素会引导人脱离苦难,一是善根,即悟性,遇到事情会往本质上去参究其原因;二是因缘,即佛缘,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过去生中恭敬供养佛菩萨的阴德。三是福德,即能力,遇到佛法,能悟出道理,能精进不懈,能从佛法获得大利益,能成就菩提之路。人在总会落难,落难不是一件坏事,是提醒人们修行才是人生正道。受到了挫折能即时反省尊从圣教。故事里启封了本心,走上了修心的觉悟路。
    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第七难修行用心正邪之难。若用分别心,则还在难中。很多人修行是这个情况,见到佛马上下跪,见到父母从来不跪。岂不知佛非是众生相,佛乃清净平等正觉。第八难是识智二界之难。修行人追求福报而不追求解脱,不知智慧和福德本在一处。很多人学佛追求这一生幸福,升官发财,健康快乐,来生还能投身到富贵之家,永远幸福快乐。岂不知世间国土哪里有恒常的道理?修行除了觉悟成佛,哪有第二个解脱道路?
    陡涧换马第九难,夜被火烧第十难,第九难是用错心性之难。虽然想觉悟成佛,但是还是用意识心,依此心有永远过去的悬崖。比如,净土法门也要求修行人时候想着西方极乐世界,想着阿弥陀佛。可是,人们不明白,这个心想不是意识心去想,恰恰正是要求修行人放下意识心。这就是换马,无量劫来骑错了马,因此才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要骑龙马才能归性。第十难是业障未伏之难。虽然换了用心,但是功夫未到,还有用心时和不用心时,不用心时,习惯业障现前。被业火烧也是提醒我们要精进不止,功夫绵绵不断才能悟入。
    失却袈裟十一难,收降八戒十二难,第十一难是破戒之难。凡夫多生多劫的习气,怎么可能处处符合无上威仪?心有不平,世间法还对自己起引导的作用?袈裟是福田,持戒是种福。第十二难是心所放荡之难。戒掉一切心所,方能与袈裟相称。现在人追求创造力和想象力,其实这是福薄的表现。做一个老实人才是正道。如夏莲居老居士开示念佛求往生的人:“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拼此身作呆汉,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觅方便。”
    黄风怪阻十三难,请求灵吉十四难,第十三难是境界变现之难。虽然现在不再造新业,但是宿业还在起作用。千万不要以为,止住恶念,境界会立刻转过来。很多人怀疑佛法也是如此,到寺院里去求佛,怎么不灵验?十四难是心不至诚之难。修行要用至诚心,然而妄想纷飞哪里去找至诚之心?要向真心最灵之处求,哪里灵?放下意识的心就灵了。
    流沙难渡十五难,收得沙僧十六难,第十五难是业识种子相续如流沙之难。念念迁流不止,生生世世被此障碍。第十六难是意识难调之难。修行是要转识成智,收伏沙僧算是把修行几大要素全部找到了。然而放下识心对凡夫来说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比如食而不识其味,这一个就难倒了千千万万的修行人。还有多少人一边修行,还一边追求口福呢?
    四圣显化十七难,五庄观中十八难,第十七难是境界前现识心成障之难。见佛会喜,见魔会怖,此还是识心在作怪。更何况还要修个大庙建个大殿呢?第十八难是五识难以归元之难。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物都起识心,识心是无常生灭的,依此怎么能解脱?因此修行人必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嗔痴慢疑才如法。
    难活人参十九难,贬退心猿二十难,第十九难是五行生克之难。不能归入长生之命元,要归元就必须彻底放下身心境界。第二十难是灭除心念之难。心念没有错,心识是错。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我们见解和行为错了,见闻觉知根本没有错。
    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难,宝象国捎书二十二难,第二十一难是不用真心之难。在共业的世间法中,没有了真心这个根本,必定是识心做主。第二十二难是识心传错误信息之过。识心虽然也能传递信息,但是没有办法从境界里解脱。因为境界就是识心建立,用能建立的心去拯救所建立法岂不是荒诞无稽?西方宗教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不得解脱。要解决识心建立境界的问题,要解决的是那个控制识用的妖。现在哲学界往往教大家用什么样的思想,其实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妖魔做主。
    金銮殿变虎二十三难,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第二十三难是意识障碍性德之德。用了名相的控制识,意识就把极乐世界转变成娑婆世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学会用真心。第二十四难是理事分别之难。在境界里应当依平等性,消除分别和执着之识。不能将理与事分别来看,现在世界上的人都有这个问题。为什么会不尊重他人?不正是不明白一切众生原是真理的化身这个事实吗?执理者废事,执事者废理。修行必须认定理事一如,此心即道,此身即德。心之道不真,身之德必缺。心何故有不真之道?皆因用识也,识道把心身给束缚了。
    莲花洞高悬二十五难,乌鸡国救主二十六难,第二十五难是清净性被邪迷染之难。一切万法的本来是清净无染的,而修行人用差别识,则是迷上添迷,作茧自缚。世人追求真理也是一样的,常打着真理的旗号,不知一切法本来就是真理。第二十六难是埋没真境之难。如今我们因为前世用识造业,今生在地球上投胎,想离开地球几乎不可能。必须要逆转阴阳才能从地球这个境界里解脱。
    被魔化身二十七难,号山逢怪二十八难,第二十七难是以意识观照之难。要归依观行,然而用得是心所造作的观察心,以此观察之心,当成决定义则是魔难当头。当今世人哪个不依此心为究竟?最后还是归依了意识心。科学用的仪器观察,是用了物质的五蕴观察。虽然看上去像是无为的,其实还属于有为的,因为这个仪器的无为是被人类的有为化身的。第二十八难是执着名相之难。如今人类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多少名相?一切名相归于识心的作用。
    风摄圣僧二十九难,心猿遭害三十难,第二十九难是痴性之难。痴心是生灭法,犹如风吹不停,火烧不止。第三十难是以生灭为真之难。心不得安住,常迷于欲火之中。哪些是生灭法?科学已经证明,基本粒子是波粒二相性的,波粒二相就是生灭的。现代量子力学家发现生灭是意念来主导的,即意识做主显现的。这个问题就大了,因为只有证得八地的果位才能见到生灭相,最低也是要证得圆教八住的菩萨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哪么修行中的人没有见到生灭,又如何不受此灾呢?要求助于观行法门。佛法为什么说难遇?仅仅是传播真理还不够,儒道二家也可以称得上传播真理了,但是不能给众生一个圆满成佛的方便法,即第一个众生都能做到的方法。
    请圣降妖三十一难,黑河沉没三十二难,第三十一难是难以信受他力法门之难。众生的最根本的习气就是我执深重,修行的时候必然习惯于自力法门。然而,在凡夫地自力必定是魔障,如何放下自力而依仗佛力就是修行入门的要道了。因此佛家最强调净土法门,既使是其它法门也常常念诵《阿弥陀经》,即不论哪个法门,都不离开佛力的加持。第三十二难是依自力修行而自力不足之难。如何鉴别自力?如果明白本觉与始觉不二十道理,全力依靠他力的能力正是自力的成就。自力和他力本来是一力,如果不了解这个根本,而强调自力,那就只有靠显现的阳性境界来判断真妄了。而这个境界是依业识种子变现的境界相续流,那么,依自力时恰恰是沉没于自心显现境界相中。
    搬运车迟三十三难,大赌输赢三十四难,第三十三难是慧而难禁之难。要不被境界牵,一旦出现了神通,需遵从慧而不用的原则。第三十四难是众生难度之难。说大赌输赢不好理解,因为世人不选择修行就是不愿意拿此生一赌修行。一生是小赌,见性光之后,就算是大赌了。因为如果能继续慧而不用,就是安住于成佛之道。但是,如果为了救度众生,不违背本愿功德,即不愿置众生生死关头于不顾。这个时候就是宁愿毁掉自己,也要帮助众生。众生得救了,自己还可以从头再来。这就是拿佛果和天下众生一赌,比如地藏王菩萨的大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就是大赌了。故事里是与三个道士赌赛,放下身见,一切为了众生。
    祛道兴僧三十五难,路逢大水三十六难,第三十五难是清净度众之难。度众生不着众生相,是求证清净心的需要,如果用心就能够淡化对神通的执着。第三十六难是心不称性之难。修行上称即相离相,要在这个中道功夫上保任才能称性,要保护一心,二心是不称性的。如果在二心的世界里守护一心,是修行人时时不忘的功课。
    身落天河三十七难,鱼篮现身三十八难,第三十七难是即相着相之难。即相离相非常难把握,因为功夫越深德感越灵。第三十八难是观行不利之难。学总持法门,妙观一切相皆是空假中,随慧命之机缘就对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底,这就是信愿持名。
    金山遇怪三十九难,普天神难伏四十难,第三十九难是贪求中道之难。对清净中道也不能贪爱,贪爱一样被束缚。所谓“二边不立,中道不存。”第四十难是因果循环之难。神通降不住因果,换言之,不论神通有多广大也要服从因果律。
    问佛根源四十一难,吃水遭毒四十二难,第四十一难误解真如之难。以为佛不在因果之中,其实是佛不昧因果之道。第四十二难是知见立知之难。此是无明之本。不昧因果,又不能执着因果之相,一切随其自然,将一切法消归自性。
    西梁国留婚四十三难,琵琶洞受苦四十四难,第四十三难是识心留任之难。正如板桥先生说:“难得糊涂。”明明是见了,怎么能不留痕迹?第四十四难是识心染污之难。在色相境界中不被色尘所染之难,一染即中毒。然而,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哪里有被染污的道理?归依清净光明,化解一切色声香味触法。此是一法不立,有心就有众生。
    再贬心猿四十五难,难辨猕猴四十六难,第四十五难是误解此心之难。避免色尘亏损性德,若追求在众生相上的清净,还是伤害了性德。放下众生相的方法并不是要建立一个非众生相的清净,相当于贬损此心,因此还是一难。第四十六难是真心难辨之难。不用此心,还是不达中道,还是执着了妄想。着力于真心和妄心还是修行之难。
    路阻火焰山四十七难,求取芭蕉扇四十八难,第四十七难是此心不净之难。心净则土净,无所谓真心和妄心,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第四十八难是空假中一心三观之难。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不分别不执着,当下就是真心。
    收缚魔王四十九难,赛城扫塔五十难,第四十九难是遍计所执之难,无始劫来知见立知,早已养成遍计所执的习气。第五十难是分别意之难。有执着就有分别意,有相对就有分别意,有比较就是有分别意。有分别意就不能契入当下的功德之机。
    取宝救僧五十一难,棘林吟咏五十二难,第五十一难是失去性德常照之难,一切投机取巧之法都造成得清净心的障碍。第五十二难是贪着境界里的清净功德之难。过程不是究竟,以好境界作圣境必入魔邪。
    小雷音遇难五十三难,诸天神遭困五十四难,第五十三难是圣凡有别之难,一切差别心皆不达中道。若不达中道,则一切功德不得正用。第五十四难是中道不立之难。中道未立,诸天功德难以亲近此心。我们凡夫现在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同样的道理,必须放下对二边和中道的分别和执着。
    稀柿衕秽阻五十五难,朱紫国行医五十六难,第五十五难是心心所不一之难。但有心所,若非自性流露,皆障清净。解决办法是修大忏悔。第五十六难是忏悔着相之难。祖师大德开示得好,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万灵药。不可将宿业还残留于境界之中。
    拯救疲癃五十七难,降妖取后五十八难,第五十七难是宿业现行之难。修行人要坚信大圆满,众生本来功德无缺。若总把过失放在心上,说明还是着了业相。第五十八难是业习障碍清净观照之难。放下业相亦是着了业相。如净土法门持名之道,贵在念得清楚,听得明了。不必去问,这一念是真,那一念有妄。
    七情迷没五十九难,多目遭伤六十难,第五十九难是真妄皆情之难。一切法本来清净,在清净中求清净,等于在清净中作茧自缚。第六十难是对境数心之数。如六祖慧能大师说:“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路阻狮驼六十一难,怪分三色六十二难,第六十一难是心智相隔之难。众生在境界中不能将境界还归于心,因此智障难除。第六十二难是体相用三分之难,未证一心,则事物体相用三德分立。功德变成魔障。凡夫境界里的烦恼,无不是功德变现的境界。
    城里遇灾六十三难,请佛收魔六十四难,第六十三难是初心未净之灾。因心不真,念念伤害性德。第六十四难是难仗佛力之难。全心全意归顺自性功德,在佛家称三皈依。学佛不能没有三皈依,处处不能忘记三皈依。
    比丘救子六十五难,辨认真邪六十六难,第六十五难是初念难改之难。众生原本是自己,念念流入大悲才是正道。种种业习之心常起作用,即是功夫常常退堕的表现。第六十六难是习气现前难以辨认之难。凡夫之所以在六道里求出无期,正是因为没有能力在当下一念中辨别真邪。真者常在,邪者常变。凡夫追求常变,圣人安住常在。在一切境界里体会清净平等觉,就是忆佛念佛,必定成佛。
    松林救怪六十七难,僧房卧病六十八难,第六十七难是爱怜魔心之难。舍不得妄,归不了真。祖师大德开示:“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没有真心,凭着情见行慈悲,障碍菩提心。第六十八难是姑息养奸之难。因小失大,乃方便出下流,成全了识心,荒废了菩提。
    无底洞遭困六十九难,灭法国难行七十难,第六十九难是识心无底之难。要在意识形态里建立真理,那么这个真理具有永远可发展性。修行不颠倒乾坤,不是修正主义,是彻底放下现前的错误见解。第七十难是有法可得之难。无法可依会令根器不足的人难以行持。念佛法门等圆教就没有这个问题,当下因果等同,没有渐次。念佛时即是成佛时,不借方便,自得心开。《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开示:“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关键是在生活中能把一切善根,都回向清净平等觉。
    隐雾山遇魔七十一难,凤仙郡求雨七十二难,第七十一难是阿赖耶识无穷无尽之难。凡夫要看清境界之时,也是被境界迷惑之时。一念动,则事实转。似乎事实是不能认真观察的,这正是着相的妙趣。因此在观察事物时要向觉处用心,而不是向境界着眼。第七十二难是业障无穷尽之难。修行消业不能以计数去消,要从根本上去消,一消一切消。
    失落兵器七十三难,会庆钉钯七十四难,第七十三难是无住不能生心之难。菩萨勤修无住生心,初证之人称三贤位,无住不能生心,生心不能无住。第七十四难是生心不能无住之难。未能将中道了义落实,因此还是识多智少。
    竹节山遭难七十五难,玄英洞受苦七十六难,第七十五难是法界竖出之难。十法界是依识而立的,要转识成智,层层透出极难。比如道家在六道之内修九转还丹,转得是清净识,一次比一次清净。但是,不论转多少次总还是识,甚至六道都出不去。第七十六难是三细惑之难。识心再细,还是识心。比如小乘罗汉果,虽然证了根本智,但是《首楞严经》中佛还是将其归类在五阴之中。虽然出了六道,在四圣法界,四圣还是用识心。
    赶捉犀牛七十七难,天竺招婚七十八难,第七十七难是无明惑业未除之难。《华严经》开示:“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学佛时时刻刻不能忘失菩提心,这是佛法最根本也是最殊胜的。第七十八难是错认菩提心之难。守护菩提心并非易事,习气常常来干扰故。
    铜台府监禁七十九难,凌云渡脱胎八十难,第七十九难是未成清净一味之难。虽然万法出自一心,但是未能成就不增不减。从清净心向平等性的过程是放下分别心的过程。中华文化里的“平易近人”即此理。第八十难是大死大活难。转识成智就是大死大活的过程,识心不死尽,大智不能现前。从事入理,才能证法身。法身周遍,因此理必须圆悟,事才能圆修。
    路经十万八千里,圣僧历难簿分明。所有的修行以八十来总结,恰恰是八十之数,必成圆满之兆也。
    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佛门是广大圆满门,称无上清净觉。若有一法没能经历,则不能称其为无上圆满。即令揭谛,“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圆教初住之后,对境消业增智慧,习气分分断,菩提时时长。菩提是什么?揭谛,揭示真实之谛也。一难,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一难之事,演一切之理。


    这揭谛得令,飞云一驾向东来。一昼夜赶上八大金刚,附耳低言道:“如此如此,谨遵菩萨法旨,不得违误。”八金刚闻得此言,刷的把风按下,将他四众,连马与经,坠落下地。噫!正是那:
    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
    必须苦练邪魔退,定要修持正法还。
    莫把经章当容易,圣僧难过许多般。
    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


    这揭谛得令,飞云一驾向东来。一昼夜赶上八大金刚,揭谛要展示真相,因此要驾云。一昼夜,代表凡圣二谛。其实,金刚是性德,具有周遍之义,不去不来。揭谛也如此,乃金刚之德,自觉觉他的功德。将他四众,连马与经,坠落下地。代表习气显现的阿赖耶识的相分。凡夫在这相分里用见分,见相是二分。圆教初住菩萨则不同了,他不仅不用见分来见相分,相分也是似有非有的。
    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要究竟圆满就要遍修一切善法。如《普贤行愿品》十大愿中第一愿:“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必须苦练邪魔退,定要修持正法还。学佛一方面说快乐无极,一方面有苦。这就苦就是习气造成的错觉,比如吃饭睡觉。初禅就可以很少吃饭了,但是为度众生而精进不止,可以不吃饭精进用功。
    莫把经章当容易,圣僧难过许多般。佛法甚深不可思议,经教更是如此。比如净土法门持一法,看上去就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但是用心千差万别,果报千差万别。
    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总归一句一心向道,但有丝毫二心,即不能成正觉。参同契,是丹家的经典,这里引用义在字上。佛家参悟心佛众生三而一,一而三。处处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体相用本来是一。万法同契一理,心处无法,法外无心。即心即理,是心作佛。如此之类,万法归一。


    三藏脚踏了凡地,自觉心惊。八戒呵呵大笑道:“好!好!好!这正是要快得迟。”沙僧道:“好!好!好!因是我们走快了些儿,教我们在此歇歇哩。”大圣道:“俗语云:‘十日滩头坐,一日行九滩。’”三藏道:“你三个且休斗嘴,认认方向,看这是甚么地方。”沙僧转头四望道:“是这里!是这里!师父,你听听水响。”行者道:“水响想是你的祖家了。”八戒道:“他祖家乃流沙河。”沙僧道:“不是,不是,此通天河也。”三藏道:“徒弟啊,仔细看在那岸。”行者纵身跳起,用手搭凉篷仔细看了,下来道:“师父,此是通天河西岸。”三藏道:“我记起来了,东岸边原有个陈家庄。那年到此,亏你救了他儿女,深感我们,要造船相送,幸白鼋伏渡。我记得西岸上,四无人烟,这番如何是好?”八戒道:“只说凡人会作弊,原来这佛面前的金刚也会作弊。他奉佛旨,教送我们东回,怎么到此半路上就丢下我们?如今岂不进退两难!怎生过去!”沙僧道:“二哥休报怨。我的师父已得了道,前在凌云渡已脱了凡胎,今番断不落水。教师兄同你我都作起摄法,把师父驾过去也。”行者频频的暗笑道:“驾不去!”驾不去!”你看他怎么就说个驾不去?若肯使出神通,说破飞升之奥妙,师徒们就一千个河也过去了;只因心里明白,知道唐僧九九之数未完,还该有一难,故羁留于此。


    三藏脚踏了凡地,自觉心惊。境界现前,四众表现不同。性相还似两立,因此三藏心惊。八戒呵呵大笑道:“好!好!好!这正是要快得迟。”唯心所现,不现怎能圆满?沙僧道:“好!好!好!因是我们走快了些儿,教我们在此歇歇哩。”识要分分转,障要分分消。大圣道:“俗语云:‘十日滩头坐,一日行九滩。’”心之道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只问自性清净,缘来尽显妙用。三藏道:“你三个且休斗嘴,认认方向,看这是甚么地方。”从觉悟的角度看,一切万法无非是十如是的应机展现,《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沙僧转头四望道:“是这里!是这里!师父,你听听水响。”知性起作用,还归道趣。水响,比喻道趣。行者道:“水响想是你的祖家了。”知道趣义正是沙僧的本分。八戒道:“他祖家乃流沙河。”沙僧道:“不是,不是,此通天河也。”有心所则是迷识,无心所则是智慧。师父,此是通天河西岸。是清净觉,随缘如如生智慧。只因心里明白,知道唐僧九九之数未完,还该有一难,故羁留于此。指必须等待机缘。世界上没有比佛法更能二利的文化了。见到佛家的修行人一定要供养,积福最大。其它文化虽然也能积福,但是学习圆满文化是种无量福。有量和无量的差别不必说,积福贵在发心上。佛门有理由说,世界上做大官发大财的人必定是前世在佛门里修的,其实,任何一个宗教领袖也都是佛门修行的果报。



    师徒们口里纷纷的讲,足下徐徐的行,直至水边,忽听得有人叫道:“唐圣僧,唐圣僧!这里来,这里来!”四众皆惊。举头观看,四无人迹,又没舟船,却是一个大白赖头鼋在岸边探着头叫道:“老师父,我等了你这几年,却才回也?”行者笑道:“老鼋,向年累你,今岁又得相逢。”三藏与八戒、沙僧都欢喜不尽。行者道:“老鼋,你果有接待之心,可上岸来。”那鼋即纵身爬上河来。行者叫把马牵上他身,八戒还蹲在马尾之后,唐僧站在马颈左边,沙僧站在右边,行者一脚踏着老鼋的项,一脚踏着老鼋的头叫道:“老鼋,好生走稳着。”那老鼋蹬开四足,踏水面如行平地,将他师徒四众,连马五口,驮在身上,径回东岸而来。诚所谓:
    不二门中法奥玄,诸魔战退识人天。
    本来面目今方见,一体原因始得全。
    秉证三乘随出入,丹成九转任周旋。
    挑包飞杖通休讲,幸喜还元遇老鼋。


    直至水边,忽听得有人叫道:“唐圣僧,唐圣僧!这里来,这里来!”到了水边,哪有不起作用的道理?机缘来也。小乘阿罗汉未得证般若之智,就是因为他们枯守幽闲。行者道:“老鼋,你果有接待之心,可上岸来。”说明了因缘未来也是清净的。
    不二门中法奥玄,诸魔战退识人天。心佛众生本来不二,中道了义,玄奥无比。二心退尽,人天的真相大白,原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本来面目今方见,一体原因始得全。本来清净无一物,能生万法功德全。
    秉证三乘随出入,丹成九转任周旋。既然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不动摇,本自具足,也就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切文化任发挥了。
    挑包飞杖通休讲,幸喜还元遇老鼋。种种心识都莫讲,只管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应机说法,普度众生。


    老鼋驮着他们,躧波踏浪,行经多半日,将次天晚,好近东岸,忽然问曰:“老师父,我向年曾央到西方见我佛如来,与我问声归着之事,还有多少年寿,果曾问否?”原来那长老自到西天玉真观沐浴,凌云渡脱胎,步上灵山,专心拜佛及参诸佛菩萨圣僧等众,意念只在取经,他事一毫不理,所以不曾问得老鼋年寿,无言可答,却又不敢欺,打诳语,沉吟半晌,不曾答应。老鼋即知不曾替问,他就将身一幌,唿喇的淬下水去,把他四众连马并经,通皆落水。咦!还喜得唐僧脱了胎,成了道,若似前番,已经沉底。又幸白马是龙,八戒、沙僧会水,行者笑巍巍显大神通,把唐僧扶驾出水,登彼东岸。只是经包、衣服、鞍辔俱湿了。


    我向年曾央到西方见我佛如来,与我问声归着之事,还有多少年寿,果曾问否?老鼋接引众生向西,又帮助佛菩萨倒驾,因此代表普度众生的事业,因此寿命也就是众生何时能度尽?这个问题谁也回答不上来。《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没有给出明显答案,地狱何时能空?佛菩萨大做梦中佛事,哪里是真有众生可度?那无明本际元是清净妙德。佛是觉悟的众生,因此学佛人应当明白,除了自己之外,根本没有凡夫的存在,境界里的众生都是释迦牟尼佛变现的。不用去操这个心,只问自己有没有把一切众生视若自己就对了。原来那长老自到西天玉真观沐浴,凌云渡脱胎,步上灵山,专心拜佛及参诸佛菩萨圣僧等众,意念只在取经,他事一毫不理,如果长老还把这个事放在心上,则长老不能见如来。《金刚经》明确开示:“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圆教初住菩萨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没有,何况是这四种相?可见,佛法对很多固执的知识分子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他们会认为佛法含糊其词,愚弄民众。这些知识分子自以为是明白人,他们一定要搞清楚梦中之事,而于真实之事却毫不关心。这就是所知障的罪业难以克服。他就将身一幌,唿喇的淬下水去,把他四众连马并经,通皆落水。如此才能与世间法打成一片。咦!还喜得唐僧脱了胎,成了道,若似前番,已经沉底。这就是解脱之义,在世间法中没有世间意,因此不会沉底。又幸白马是龙,八戒、沙僧会水,这三者都会水的,与世间法能打成一片。行者笑巍巍显大神通,把唐僧扶驾出水,登彼东岸。智慧作用显露出来,尤如佛家常常开示的,在水不溺,在水不烧。纵横自在,此时已经证明有能力普度众生了。如果自己也会沉底,那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只是经包、衣服、鞍辔俱湿了。相当于是打上了世间法的烙印。


    师徒方登岸整理,忽又一阵狂风,天色昏暗,雷烟俱作,走石飞沙。但见那:
    一阵风,乾坤播荡;一声雷,振动山川。一个熌,钻云飞火;一天雾,大地遮漫。风气呼号,雷声激烈。熌掣红绡,雾迷星月。风鼓的尘沙扑面,雷惊的虎豹藏形,熌幌的飞禽叫噪,雾漫的树木无踪。那风搅得个通天河波浪翻腾,那雷振得个通天河鱼龙丧胆,那熌照得个通天河彻底光明,那雾盖得个通天河岸崖昏惨。好风!颓山烈石松篁倒。好雷!惊蛰伤人威势豪。好熌!流天照野金蛇走。好雾!混混漫空蔽九霄。


    师徒方登岸整理,忽又一阵狂风,天色昏暗,雷烟俱作,走石飞沙。世间法狂风不止,昏昧无觉,随缘生妄想,识尘飞扬。后面这段描写非常精彩,说明宇宙生成的过程。现在物理学所谓的大爆炸理论,其实是四大演变的过程。有了真实的智慧,任何境界的本质和过程都清晰地展现无遗。众生在四个根本的因素上辗转影响:风,代表迷惑,染污;雷,代表动摇;闪,代表生灭;雾,代表业障。写作的原则是违背自性,与六祖所证背道而驰。自性的本来面目是:本自清净,本不动摇,本不生灭,本自具足。然后是能生万法,现在凡夫不清净,常动摇,常生灭,不具足。
    一阵风,乾坤播荡;一声雷,振动山川。一个熌,钻云飞火;一天雾,大地遮漫。凡夫一念不觉而有迷惑,乾坤转换,阴阳相抱,相激相生。不觉而动,山川皆动。一念意识心,空中出现云火之细相。一点识尘,正法被遮。风气呼号,雷声激烈。熌掣红绡,雾迷星月。呼号比喻喜恶之情生;激烈比喻振动速度加快;红绡比喻红尘;迷星月比喻障碍了智慧的光明,转乐为苦。风鼓的尘沙扑面,雷惊的虎豹藏形。熌幌的飞禽叫噪,雾漫的树木无踪。尘沙扑面比喻心眼闭塞;虎豹藏形比喻基本粒子残留影像幻化成物质;飞禽叫噪比喻情想生身。树木无踪比喻德财忘失。那风搅得个通天河波浪翻腾,那雷振得个通天河鱼龙丧胆。那熌照得个通天河彻底光明,那雾盖得个通天河岸崖昏惨。这四句都是说通天河,即对觉性的影响。使得觉知波浪翻腾,比喻阿赖耶铸就,念念波动翻腾。把鱼龙变化了,即性相荡然无存。通天河彻底光明,比喻把整个见闻觉知都影响了,把常照之德变化为生灭识了,另外,说明觉性仍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把觉性障碍得很惨。好风!颓山烈石松篁倒。好雷!惊蛰伤人威势豪。好熌!流天照野金蛇走。好雾!混混漫空蔽九霄。四大因素前加一个,代表好厉害的业障啊!好风!迷惑颠倒着实了得,把功德山摧毁了,而且阿赖耶识也搅扰的不清净了,甚至连天人合一的道理也摒弃了。好雷!心身皆动伤身败德。好熌!生灭是生死之本,也是相续相的起因。好雾!业障把无量无边的性德全屏蔽了。


    唬得那三藏按住了经包,沙僧压住了经担,八戒牵住了白马,行者却双手轮起铁棒,左右护持。原来那风、雾、雷、熌乃是些阴魔作号,欲夺所取之经。劳攘了一夜,直到天明,却才止息。长老一身水衣,战兢兢的道:“悟空,这是怎的起?”行者气呼呼的道:“师父,你不知就里,我等保护你取获此经,乃是夺天地造化之功,可以与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寿享长春,法身不朽,此所以为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来暗夺之耳。一则这经是水湿透了,二则是你的正法身压住,雷不能轰,电不能照,雾不能迷,又是老孙轮着铁棒,使纯阳之性,护持住了,及至天明,阳气又盛,所以不能夺去。”三藏、八戒、沙僧方才省悟,各谢不尽。


    唬得那三藏按住了经包,沙僧压住了经担,八戒牵住了白马,行者却双手轮起铁棒,左右护持。智者不迷,以这几个方面来说明:性德随觉法,即经包之趣。智慧随经义,即经担之趣。心所随意根,即白马之趣。心唯现清净作用,双手轮棒之趣。原来那风、雾、雷、熌乃是些阴魔作号,这里点明四种因素的本质。欲夺所取之经。比喻阴魔破坏性德。劳攘了一夜,直到天明,却才止息。只在昏暗中起作用,若能证得性光圆明,即能破魔。修行见光,很多人即用于开发天眼通,岂不知随之而来的魔障很大。若能一直清净下去,见到性光圆明,魔力则不起破坏作用了。长老一身水衣,战兢兢的道:“悟空,这是怎的起?”性德变现成了世间法,要问悟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万法唯心,都是心的问题。行者气呼呼的道,悟空似乎对师父的责问有冤枉的样子,说明虽然心现识变,性德还有随心应量的功德呢。师父,你不知就里,我等保护你取获此经,乃是夺天地造化之功,这一句太重要了!学佛要想成就,非得明白这个道理。道家也是这个思路,“逆者成仙,顺者为凡。”儒家讲:“格物至知。”这都是修夺舍之功。什么叫夺舍?夺天地造化之功,造化是什么功?乃是性德,如《天华文化》以麒麟来表示。众生愚痴,所知障重,以为麒麟神兽,为了恒顺众生,《麒麟文化》更名为《天华文化》,天华是性德。在境界里夺性而舍识就是夺舍之功。佛家的《首楞严经》也是开示这个道理,讲解舍识用根的学佛正道。《首楞严经》的全名是《大佛顶如来蜜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从中可以看出一切菩萨行不离此道,是成无上正觉的密因,是了义之法。可以与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寿享长春,法身不朽,真正不朽的是法性德。此所以为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来暗夺之耳。这一句可能让很多人觉得有些费解,既然是功德之本,为什么天地不容?说鬼神所忌好理解。为什么不好理解?因为我们认为天地是真实的,以为自然界是真实的,以为物质是真实的。就像很多很反感佛家讲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些常常反其道而行之。这些人不愿意持戒修功,因为他们要自由,他们要解放欲望,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做传统文化认为是见不得人的事。这些人不容道德,他们认为天理是人性的解放,是欲望能得到满足。道家讲道是先天地生成的,天地是道的产物。阴阳分化的产品。阴阳也不容性德,因为性德里不分阴阳。欲来暗夺,一切分立,都是有欲而产生的。西方宗教也认为罪恶是从欲望里生出来的。暗夺了清净的功德。一则这经是水湿透了,性德初欲望暗夺了,变现成了六道,被水湿透了。觉悟之前不明白六道是湿透了的,以为是绝干的,以为是真实的。觉悟之后明白了,是风雷闪雾变现的。二则是你的正法身压住,雷不能轰,电不能照,雾不能迷,然而虽然有妄作之功,但是法性真常,不被四妄所坏。又是老孙轮着铁棒,使纯阳之性,护持住了,认识真理要从用心开始,因为心是纯阳的,能显真理。修行要了解真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及至天明,阳气又盛,所以不能夺去。阳盛阴衰,性德不昧。当今世界是阴盛阳衰,欲望狂澜淹没了世人的理性。三藏、八戒、沙僧方才省悟,各谢不尽。道理在心中显现,即又破了一品无明,因此三藏、八戒、沙僧都提升了境界。


    少顷,太阳高照,却移经于高崖上,开包晒晾,至今彼处晒经之石尚存。他们又将衣鞋都晒在崖旁,立的立,坐的坐,跳的跳。真个是:
    一体纯阳喜向阳,阴魔不敢逞强梁。
    须知水胜真经伏,不怕风雷熌雾光。
    自此清平归正觉,从今安泰到仙乡。
    晒经石上留踪迹,千古无魔到此方。


    太阳高照,却移经于高崖上,光明正大在世间法中应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令众生生敬仰之心。至今彼处晒经之石尚存。一是说历史为凭,二是显义,智者能见一切法里都是含藏性德的。他们又将衣鞋都晒在崖旁,立的立,坐的坐,跳的跳。在世间修行的行仪,生动活泼。
    一体纯阳喜向阳,阴魔不敢逞强梁。法性体是纯真实的,是真正很显现的,阴魔不能把真实破坏掉。
    须知水胜真经伏,不怕风雷熌雾光。虽然法性在世间,变现成世间诸相,但是一切世间法不能损害性德。
    自此清平归正觉,从今安泰到仙乡。烦恼即菩提,把烦恼分分转成菩提,就是觉悟的道路。
    晒经石上留踪迹,千古无魔到此方。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清净法身德再不会被染污。


    他四众检看经本,一一晒晾,早见几个打鱼人,来过河边,抬头看见,内有认得的道:“老师父可是前年过此河往西天取经的?”八戒道:“正是,正是,你是那里人?怎么认得我们?”渔人道:“我们是陈家庄上人。”八戒道:“陈家庄离此有多远?”渔人道:“过此冲南有二十里,就是也。”八戒道:“师父,我们把经搬到陈家庄上晒去。他那里有住坐,又有得吃,就教他家与我们浆浆衣服,却不是好?”三藏道:“不去罢,在此晒干了,就收拾找路回也。”


    早见几个打鱼人,来过河边,抬头看见,内有认得的,佛法在世间,功传有缘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我们把经搬到陈家庄上晒去。让有缘人得法之真实利益,把世间的水份除掉,令自家的佛性显现。三藏道:“不去罢,在此晒干了,就收拾找路回也。”性德不会着相度众生的,完全是性德的自然教化之功。


    那几个渔人行过南冲,恰遇着陈澄,叫道:“二老官,前年在你家替祭儿子的师父回来了。”陈澄道:“你在那里看见?”渔人回指道:“都在那石上晒经哩。”陈澄随带了几个佃户,走过冲来望见,跑近前跪下道:“老爷取经回来,功成行满,怎么不到舍下,却在这里盘弄?快请,快请到舍。”行者道:“等晒干了经,和你去。”陈澄又问道:“老爷的经典、衣物,如何湿了?”三藏道:“昔年亏白鼋驮渡河西,今年又蒙他驮渡河东。已将近岸,被他问昔年托问佛祖寿年之事,我本未曾问得,他遂淬在水内,故此湿了。”又将前后事细说了一遍。那陈澄拜请甚恳,三藏无已,遂收拾经卷。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晒经石上犹有字迹。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师徒们果收拾毕,同陈澄赴庄。


    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若是以文字为经书,众生世界无量无边,即使是用我们这个三维的宇宙来写经,还是写不完全的。


    那庄上人家,一个传十,十个传百,百个传千,若老若幼,都来接看。陈清闻说,就摆香案在门前迎迓,又命鼓乐吹打。少顷到了迎入,陈清领合家人眷俱出来拜见,拜谢昔日救女儿之恩,随命看茶摆斋。三藏自受了佛祖的仙品仙肴,又脱了凡胎成佛,全不思凡间之食。二老苦劝,没奈何,略见他意。孙大圣自来不吃烟火食,也道:“彀了。”沙僧也不甚吃,八戒也不似前番,就放下碗。行者道:“呆子也不吃了?”八戒道:“不知怎么,脾胃一时就弱了。”遂此收了斋筵,却又问取经之事。三藏又将先至玉真观沐浴,凌云渡脱胎,及至雷音寺参如来,蒙珍楼赐宴,宝阁传经,始被二尊者索人事未遂,故传无字之经,后复拜告如来,始得授一藏之数,并白鼋淬水,阴魔暗夺之事,细细陈了一遍,就欲拜别。


    那庄上人家,一个传十,十个传百,百个传千,若老若幼,都来接看。佛法的利益如此利益众生,闻者受益。拜谢昔日救女儿之恩,随命看茶摆斋。佛法无他,只不过是开示世人应当称性用心,学会在生活境界里不失性德禅趣。三藏自受了佛祖的仙品仙肴,又脱了凡胎成佛,全不思凡间之食。佛到世界来教化众生,完全不需要人间的名闻和利养。因为证法身的人,证得了本自具足的性德利益。孙大圣自来不吃烟火食,这一句非常重要!《西游记》不是神话,悟空不是猴子。整部《西游记》里悟空只吃仙果和素酒,代表真心是天成的,法喜是本具的。沙僧也不甚吃,八戒也不似前番,就放下碗。虽然无明还没有破尽,但是习气渐渐消失。


    那二老举家,如何肯放,且道:“向蒙救拔儿女,深恩莫报,已创建一座院宇,名曰救生寺,专侍奉香火不绝。”又唤出原替祭之儿女陈关保、一秤金叩谢,复请至寺观看。三藏却又将经包儿收在他家堂前,与他念了一卷《宝常经》。后至寺中,只见陈家又设馔在此。还不曾坐下,又一起来请;还不曾举箸,又一起来请,络绎不绝,争不上手。三藏俱不敢辞,略略见意。只见那座寺果盖得齐整:
    山门红粉腻,多赖施主功。一座楼台从此立,两廊房宇自今兴。朱红隔扇,七宝玲珑。香气飘云汉,清光满太空。几株嫩柏还浇水,数干乔松未结丛。活水迎前,通天迭迭翻波浪;高崖倚后,山脉重重接地龙。


    名曰救生寺,专侍奉香火不绝。普度众生凭什么?凭救度众生的“一称金”,心念之中的性德也。现在很多人误会了,以为功法是船,其实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称金,对我们凡夫来说,就是一向专念,不分别不执着的心。得一就称性。要想跳出转会,必须修一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身心二忘,性光自现。与他念了一卷《宝常经》,法性不坏,佛法不坏,能保任念佛之心,自性的宝就是常在的。
    山门红粉腻,多赖施主功。佛法在红尘里兴隆,完全是居士护法之功。一座楼台从此立,两廊房宇自今兴。佛法在世间建立起来,教化众生的利益自然兴旺。朱红隔扇,七宝玲珑。进门来消灾增福慧,往里走吉祥得自在。香气飘云汉,清光满太空。真正有人成就了佛道,利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可见,修福在佛门里修,是很便捷的。努力修一生,享受亿万载。几株嫩柏还浇水,数干乔松未结丛。受益有初闻佛法的利益,还需要不断的教化。也有深受利益的,将来必定可以教化一方。活水迎前,通天迭迭翻波浪;高崖倚后,山脉重重接地龙。佛法甘露,灌众生顶开发性德;世出世间,佛法教化从未间断。


    三藏看毕,才上高楼,楼上果装塑着他四众之象。八戒看见,扯着行者道:“兄长的相儿甚象。”沙僧道:“二哥,你的又象得紧。只是师父的又忒俊了些儿。”三藏道:“却好!却好!”遂下楼来,下面前殿后廊,还有摆斋的候请。行者却问:“向日大王庙儿如何了?”众老道:“那庙当年拆了。老爷,这寺自建立之后,年年成熟,岁岁丰登,却是老爷之福庇。”行者笑道:“此天赐耳,与我们何与!但只我们自今去后,保你这一庄上人家,子孙繁衍,六畜安生,年年风调雨顺,岁岁雨顺风调。”众等却叩头拜谢。


    才上高楼,楼上果装塑着他四众之象。佛法是如理如法的教育,三藏法师广教经律论,劝众勤修戒定慧。这寺自建立之后,年年成熟,岁岁丰登,却是老爷之福庇。一切福德不离戒定慧。此天赐耳,与我们何与!道理如此,不能把佛菩萨宗教化,要理性对待。


    只见那前前后后,更有献果献斋的,无限人家。八戒笑道:“我的蹭蹬!那时节吃得,却没人家连请十请;今日吃不得,却一家不了,又是一家。”饶他气满,略动手又吃过八九盘素食;纵然胃伤,又吃了二三十个馒头,已皆尽饱又有人来相邀,三藏道:“弟子何能,感蒙至爱!望今夕暂停,明早再领。”


    八戒笑道:“我的蹭蹬!那时节吃得,却没人家连请十请;今日吃不得,却一家不了,又是一家。”修行都有这样的体会,眼花缭乱的世界,不学佛时,什么都想要。学佛之后,如果心一天天清净下来,发现一切都是多余。已皆尽饱又有人来相邀,功德无量,福无限量。


    时已深夜,三藏守定真经,不敢暂离,就于楼下打坐看守。将及三更,三藏悄悄的叫道:“悟空,这里人家,识得我们道成事完了。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恐为久淹,失了大事。”行者道:“师父说得有理,我们趁此深夜,人皆熟睡,寂寂的去了罢。”八戒却也知觉,沙僧尽自分明,白马也能会意。遂此起了身,轻轻的抬上驮垛,挑着担,从庑廊驮出。到于山门,只见门上有锁。行者又使个解锁法,开了二门、大门,找路望东而去。只听得半空中有八大金刚叫道:“逃走的,跟我来!”那长老闻得香风荡荡,起在空中。这正是:
    丹成识得本来面,体健如如拜主人。


    时已深夜,三藏守定真经,不敢暂离,性德本不动摇。恐为久淹,失了大事。这一句是《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生。”八戒却也知觉,沙僧尽自分明,白马也能会意。现在都是觉悟的状态,随性而发,绝无怠慢。到于山门,只见门上有锁。指凡夫有所住。只听得半空中有八大金刚叫道:“逃走的,跟我来!”半空中,是中道了义。那长老闻得香风荡荡,起在空中。达于中道,则和合万法,香风普熏,自由自在。
    丹成识得本来面,体健如如拜主人。丹成比喻证得了真性;本来面就是见到了天真佛。体健指遍法界是自身,清净法身。如如指教化十方,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拜主人指自性是佛。


    毕竟不知怎生见那唐王,且听下回分解。

TOP

字体还是乱套的,其它的论坛没有这个问题。
http://blog.sina.com.cn/u/2239814834
非常抱歉,不习惯的,可以去我的博客看。

TOP

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后面的字体会乱。

TOP

请版主把另一个删除算了。这个大部分是正常的。

[ 本帖最后由 莲池溪音 于 2014-10-6 17:12 编辑 ]

TOP

回复 5# 的帖子

谢谢,只有一回了。终于要写完了,非常累人的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