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级会员
- 宝葫芦
- 477
- 来自
- 湖北工业大学
|
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4-4-7 21:12 显示全部帖子
《西游记》第八十七回大义与精解
第八十七回 凤仙郡冒天止雨 孙大圣劝善施霖
经过千辛万苦的修行,精进不懈地修习中观正道,排除了诸多魔障,通过了一路境界的考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于上一回证入事一心,进入无为消业阶段,再不必起心动念去消业了。接下的几回讲述:业是如何造的,又是如何消的;功是如何长的,智慧又是怎么来的。这对当今世界人类教育学和方法论有极大参考价值。可以让读者们了解修行到底能带来了什么样的利益,明心见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在很多人看来,释迦牟尼佛的成就在于建立了一个佛教,创立了一种文化。甚至有些中国人排斥佛家文化,认为儒道是中华的传统,佛是外来的,要弘扬传统,就应当光大儒道的博大精深。其实,这是自寻烦恼,有这样偏见的人怎么可能弘扬中华传统呢?中华传统的伟大在于她的智慧性,而不是民族性。中华传统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众生平等,包容万法,承受真理。一个理性的民族发展成感性的冲动,是民族精神缺失的表现,也是心胸狭隘的表现。仅从文字的角度看,佛说的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与中华传统的天人合一及人之初性本善完全相同;佛说的皆因众生有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与格物至知有相似之处。那么,到底儒道文化是不是等同与佛家的文化呢?如果说相同,佛法没有传到中国来,为什么中华大地上没有人成佛?如果说不同,为什么中华文化又能圆满地接受佛家的教义呢?《西游记》常被一些人解释成为佛道之争的产物,是那样的吗?三教合一又从是哪里建立起来的呢?从这一回开始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想在有生之年发现一个普适一切的公式,然而人生短暂,他最终没有能实现。其实,再给他一万年,他也没有办法完成,原因是大方向走错了。概念和逻辑都是与大道不相应的,试图用言语和文字来演义大道,都是南辕北辙的。正确的方法就在这一回故事里,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不好理解,《西游记》用了八十六回才完成了铺垫。要了解大道,要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仅仅是创立一个文化能完成的。一方面,我们要发心去证明;另一方面,我们的方法还要正确。毕竟一分努力,一分功德,一分利益,功不唐捐。
从这一回的主题来看,我们生活在大道之中,道德甘露本应当时刻滋润着身心的,然而我们在道德的福田里为什么年年干旱?道不可须臾离也,可是我们又为什么常常疾病缠身?道德是通达一切的,我们又为什么总是迷茫和疑惑?到底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是心理上,还是行为上?是精神上?还是物质平衡上?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那些追求真理的志士仁人们。《西游记》通过百回演义,将人生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做了汇总和归纳,有理有事,生动活泼,给世人一个释厄的方法。最难能可贵的是,《西游记》给出了修行过程中的参照系。虽然这些问题在佛经里都有仔细的解答,然而佛经浩瀚,一般人很难理出头绪。从这个角度看,虽然小说不是经典,可以作为辅助资料来参考。
这一回故事,是《西游记》最后一次施雨,这一次施雨被称为施甘霖,是本性里的甘露显现,也是终极雨露。为什么这是最后一次施雨?因为修行至此,障缘已经除掉了。要彻底读懂这一回故事,还需对如下问题清晰明了:第一,要明白天竺外郡为什么叫凤仙郡?第二,凤仙郡的郡侯为什么叫上官?第三,既然是天竺外郡为什么还会有干旱?第四,米山、面山和黄金大锁到底代表理事?第五,与之相对应的小鸡、金毛哈巴狗和明灯代表什么?第六,为什么全国人民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感得甘霖?第七,为什么凤仙郡要留师徒们等建成甘霖寺才能离开?
首先,弄明白什么是天竺外郡的内涵,就能初步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了。故事中交代,如来是在灵山大雷音寺,距天竺国还有很多路走。从回目上看,从外郡到天竺国还有六回,从天竺国到见真如还有五回。进天竺国,还要捉犀牛怪;见到真如,还要猿熟马驯。未捉犀,就是未能见性;猿熟马驯,才能登地。这些内容是按别教的次第来写的,别教登地,只是圆教初住的地位。由此可见,外郡是事一心,天竺是理一心,如来处是地上位。事一心,是让业障再不起现行,一心专发菩提心。理一心,是入三贤位,还有住、行和回向的过程。最后二回是功德圆满,倒驾慈航,普度众生。这是《西游记》后来十几回整体上的安排。这样的安排,外郡就是功夫入理之前的事一心阶段。事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议,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的地位。修行中道正观的人,得到事一心,功德不可思议。无始劫来的一切罪业都彻底改变了存在意义。一切法不再是障碍,而是利益。烦恼转菩提从此开始,到了理一心,彻底转变过来。虽然理上没有转,事上已经转过来了。理上,在《西游记》里用龙来表示;事上,在《西游记》里用凤来表示。仙,是指在境界里得自在;凤仙,在一切境界里快乐自在了,从自在到自由的转化。天罡数开始转变过来了,因此后面的故事进入钉钯宴。人生到此,便进入了随心所欲的极高享受境界,世人实在是没有办法想象的,也是科学永远没有办法望其项背的。
明白了外郡的真实内涵,其中官员叫上官就顺理成章了。真实境界,事理不二,是最高统帅。既然是最高统帅又为什么会有干旱?不是他们有干旱,而是我们对待他的态度有干旱。看一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尊重境界吗?天天要改造境界。不仅仅想改造境界,更希望改变规律,科学界用转基因的方法来改造物种就是这方面的充分证据。但是科学还不能明白,基因是怎么形成的。如果有一天发现,基因的种子效应就是佛家讲的阿赖耶识,那科学将会产生飞跃性的认识。阿赖耶的问题在哪里?从境界里取真相,不明白境界是从理中来的。要滋润境界,使其随顺人意,不是通过改造境界所能完成的,而是从理性来完成的。如果能看到从理入事的方法是转变命运的根本途径,就可以完成从小聪明到大智慧的飞跃。上官必须服从理性,官民都必须恭敬皈依万法归一的理性,境界自然时刻得到理性的甘霖。因此在甘霖出现之间,官民诚心诚意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从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充分表现了《西游记》作者对佛家修行原理和方法的通达程度。这个见地不仅在教外学者,就是在教内信众中,也是不多见的。净土宗发展了千百年,才渐渐被修行界整体接受,究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并不了解南无阿弥陀佛的其实内涵。然而,作者小说体裁的《西游记》竟然能全盘托出,实在是匪夷所思的事。因此,《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神话小说,其本身正是神话的延续。
接下来说一说《西游记》中不可思议的对应技巧。猪八戒为什么会食量那么大?前面已经解释了,是由八戒代表的心所来决定的。然而,这并没有了解全部的内涵。从这一回的米山,面山才真正揭开了八戒的真正问题所在。为什么前面说悟空去给唐僧化斋是修禅悦?因为米面乃道德的对应物。米,从字形上看,八面归一,万法归一之义,乃万德之纲,万法之宗也。麺,麦面,金相也,即性之德相也。修行要有真实的成果,离不开米和面,这就是唐僧要吃饭的原因,也是八戒在立功前必须饱餐一顿的道理。米面二座山代表道德广大无边,这个广大的道德,我们没有享受到,因为左边还有一把黄金大锁将我们走旁门左道的人隔离开。虽然我们用拳拳之心,竭尽全力地认识大道,然而就像一拳之小鸡要吃尽一座米那样,更何况我们用的是分别执着之心?虽然我们说尊重自然,就像哈巴狗一样尊重生活的现实,然而生生世世经历了多少境界?可是这些境界都还只是六道里的境界。大千世界多到不可穷尽,一个小世界我们都难以穷尽,就好比哈巴狗一样让人感觉微不足道,何况怎么大道之理事?从根本上看,因为我们用意识这样的机智和勇敢都不足以让知识的火焰燎断锁梴。为什么不能?因为小鸡代表执着于边见,哈巴狗代表忠孝于着相,这些意识作用,哪能升起智慧明灯的火焰?知识就是力量,能让金锁越来越紧!
唯有真实智慧才能穷理彻照,广大无边的无量光火焰能刹那将米山面山照尽,锁梴自然断开。这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对应心性的功德利益,为什么佛家的人见面问候不离这一句阿弥陀佛?到此给出了圆满的答案。不了解的人把这一句阿弥陀佛当作口头禅,真正明白的人在念佛的时候恭敬达到极处,效果自然就来了。官民都诚意念南无阿弥陀佛,则表达了全心全意的状态,这也是从另一角度演义事一心的功德和利益。念阿弥陀佛不是念哪一尊佛,而是念一切佛,是将一切佛功德全部收入一念之中。在这种状态下,甘霖怎么可能还不来?道德自然相通,理事自然无碍。心与大道相应,甘霖必定源源而来。要了解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无过于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了。简单明了,暗合道妙。那么,什么是道妙呢?佛说地上菩提始终不离念佛。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这个德相是什么?就是一切众生本来念佛。我们现在开始念佛,就是始觉合本觉,暗合道妙就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了。这就是事一心的功德,发菩提心的事一心功德不可思议,相当于在自己内心里建立了一个“甘霖普济寺”,在一切境界里能不违背性德。发心圆满,虽然没有见性,不违背性德,必定有机缘成熟的时候到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作为凡夫的我们,行站坐卧,昼夜之中,再没有比将一句阿弥陀佛常挂心头的利益更大的事了。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而明了阿弥陀佛更是难中之最难。
凤仙郡冒天止雨,凤仙郡,众生本具的智慧德相外在的显露;冒天,冒犯了天规戒律,因为众生用妄想和执着,这些行为习惯都是与天理不相应的。止雨,既然是与天理不相应,当然天道的甘露就不能显现,因此众生就不能享受自己本具的福德。可悲的是,天苍苍,地茫茫,芸芸众生之中只有善根厚的,缘分深的才会思考人生的大问题。人们在境界里被得失的心理占据,想尽一切办法占有,哪怕只是一个名义,也会竭尽全力。又有多少人理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训诫呢?更不说会反省自己的心行是不是冒犯天规了。身心得不到道德的滋润,就越发干渴。越是干渴,欲望就越强,得失的心就越重,苦难也就越多。
孙大圣劝善施霖,孙大圣,即在境界里能悟得五蕴皆空的心灵。劝善,使其如理如法;《金刚经》佛开示:“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心灵如何做善?与一切相不分别不执着,就是将凡心在当下灭度了。若能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入无余涅槃了。施霖,心无为,境无为,道德必彰显。道德显露,甘霖普泽。值得庆幸的是,一切境界都是虚妄的,顺境逆境都是幻化的,因此在境界的产生的遗憾和缺失都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能从心地灭度因境界而有的情见,就能得到法喜。人生什么都是可以失去的,唯有心眼不能失。心眼是善的根本,从心的根本出发,一切的境界都是庄严和微妙的。
大道幽深,如何消息,说破鬼神惊骇。
挟藏宇宙,剖判玄光,真乐世间无赛。
灵鹫峰前,宝珠拈出,明映五般光彩。
照乾坤上下群生,知者寿同山海。
大道幽深,如何消息,说破鬼神惊骇。大道,得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的大道,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大道。幽深,幽,是指离二边,绝待圆融的中道,边见之人永远难以窥视。深,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如何消息,研究大道在哪里得真消息呢?说破,道破天机。鬼神,鬼,指贪恋境界相者;神,指能变化境界相者;惊骇,原来他们对大道的看法和做法都完全错了,贪恋境界和改变境界都不大道。真是枉费心机,竹篮打水。
挟藏宇宙,剖判玄光,真乐世间无赛。挟藏宇宙,大道包容宇宙万法。剖判玄光,那些所谓玄乎神奇的事物,在大道面前都显得支离破碎。真乐,大道里本具的清净法喜。世间无赛,世间一切快乐没有办法与之相提并论。
灵鹫峰前,宝珠拈出,明映五般光彩。灵鹫峰前,指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说法的道场。宝珠拈出,将世出世间的妙法开示给世人。明映,佛法微妙,洞彻十方,通达万法。五般光彩,五蕴所显现十方世界,种种差别境界,即一切万法的种和类。明映五般光彩,将凡夫境界转变成七宝境界,照真达俗,含容空有。
照乾坤上下群生,知者寿同山海。照乾坤,朗然性相二德,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上下群生,一切众生。知者,了解了事实真相的人。寿同山海,明白了境界即心,心即境界的道理,寿量就和境界完全等同了。生灭是永恒的,不生灭的心也是永恒的。我们凡夫为什么会有种种烦恼和忧愁,根本上就是担心生死和得失的问题。其实,生死根本就是一种假相,得失更是完全平等的。就是万花筒一样,转动之后,虽然图案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不增也不减。
这一段诗词将修行证果的过程和道理都讲出来了,也是对应于这一回要解决的问题,所造一切诸恶业,当心性一如时,一切都转化过来。
却说三藏师徒四众,别樵子下了隐雾山,奔上大路。行经数日,忽见一座城池相近,三藏道:“悟空,你看那前面城池,可是天竺国么?”行者摇手道:“不是!不是!如来处虽称极乐,却没有城池,乃是一座大山,山中有楼台殿阁,唤做灵山大雷音寺。就到了天竺国,也不是如来住处,天竺国还不知离灵山有多少路哩。那城想是天竺之外郡,到前边方知明白。”
别樵子下了隐雾山,奔上大路。别离了樵夫,再无需费力消业了,因为下了隐雾山,见到了真相,修行从此奔上大路,修行不会再退转了。佛门把这个过程比作烧开水,一旦烧开,再冷凉,也是凉开水了。一心不乱,很多人在一生当中难以获得。行经数日,忽见一座城池相近,佛法是顿法,一切的真实都是顿现的。科学家发现了宇宙的顿现,没有办法解释,勉强用大爆炸来解释。但是大爆炸的速度令他们费解,如果有一天他们理解了速度是联想出来的,问题就解开了一半。人生有很多的困惑,其中生死的顿然性,让凡夫终极一生的努力也不能正确理解。就像做梦一样,梦境具有顿然性,不能确定何时来显何时散却。迷惑也是一样的,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什么时候将来要离去?可是,人们没有换个思维方式想一下,凡是没有办法知道始末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幻化,根本不实在。你看那前面城池,可是天竺国么?唐僧提出这样的问题,可是境界不同寻常。修行之中,会有很多误解。佛为什么要开示,未悟言悟,未证谓证?正是功夫和境界第一次出现时,如果没有过来人印证,即易误判。六道之中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为什么会直下地狱?就是以为自己证入了终极。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人为什么成为魔王?原因都是一致的,就是对功夫和境界没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多人说自己是某某佛菩萨再来,情况相似,都是对起心动念根本不了解。对错误承当的后果不了解,真正相信因果原理的人绝不敢为之。如来处虽称极乐,却没有城池,乃是一座大山,山中有楼台殿阁,唤做灵山大雷音寺。极乐世界有四土九品,如来在常寂光土,既然是寂光,就没有相,因此没有城池。但是圆满一切功德,功德山王。楼台殿阁,华严胜境。灵山,心地;大雷音,宣说真实;寺,教化十方众生。就到了天竺国,也不是如来住处,天竺国还不知离灵山有多少路哩。天竺国,比喻理一心,刚刚入门。还要修五十三参,修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城想是天竺之外郡,到前边方知明白。天竺外郡,比喻事一心。
不一时至城外,三藏下马,入到三层门里,见那民事荒凉,街衢冷落。又到市口之间,见许多穿青衣者左右摆列,有几个冠带者立于房檐之下。他四众顺街行走,那些人更不逊避。猪八戒村愚,把长嘴掬一掬,叫道:“让路!让路!”那些人猛抬头,看见模样,一个个骨软筋麻,跌跌蹡蹡,都道:“妖精来了!妖精来了!”唬得那檐下冠带者战兢兢躬身问道:“那方来者?”三藏恐他们闯祸,一力当先对众道:“贫僧乃东土大唐驾下拜天竺国大雷音寺佛祖求经者。路过宝方,一则不知地名,二则未落人家,才进城,甚失回避,望列公恕罪。那官人却才施礼道:“此处乃天竺外郡,地名凤仙郡。连年干旱,郡侯差我等在此出榜,招求法师祈雨救民也。”行者闻言道:“你的榜文何在?”众官道:“榜文在此,适间才打扫廊檐,还未张挂。”行者道:“拿来我看看。”众官即将榜文展开,挂在檐下。行者四众上前同看。榜上写着:
“大天竺国凤仙郡郡侯上官。为榜聘明师,招求大法事。慈因郡土宽弘,军民殷实,连年亢旱,累岁干荒,民田菑而军地薄,河道浅而沟浍空。井中无水,泉底无津。富室聊以全生,穷民难以活命。斗粟百金之价,束薪五两之资。十岁女易米三升,五岁男随人带去。城中惧法,典衣当物以存身;乡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顾命。为此出给榜文,仰望十方贤哲,祷雨救民,恩当重报。愿以千金奉谢,决不虚言。须至榜者。”
入到三层门里,见那民事荒凉,街衢冷落。无始劫来,从未进入到这个境界里,因此长期没有与此交流过。没有感应,没有交道,因此一片荒凉和冷落。又到市口之间,见许多穿青衣者左右摆列,有几个冠带者立于房檐之下。青衣者左右摆列,比喻分别心的无明用心所成之状态。冠带者,用心之要,民之官也。房檐之下,檐,木詹,以所知障之业力来瞻观境界;房,比喻为已成之事实。我们现在的主导思想和观念都是建立在其它所谓有成就之人的经验和思想之下的。我们今天科学知识的教育,无不是这个情况。他四众顺街行走,那些人更不逊避。这是表示无为状态,相安无事。猪八戒村愚,把长嘴掬一掬,叫道:“让路!让路!”那些人猛抬头,看见模样,一个个骨软筋麻,跌跌蹡蹡,都道:“妖精来了!妖精来了!”这是表示有为状态,让自然境界给自己让路,这不是高明,恰恰是妖精来了。用事实检验真理的理与事。三藏恐他们闯祸,一力当先,怎么解决有为的问题?不是逃避到虚空之中,而是性德当先。众官即将榜文展开,挂在檐下。在众生界为带业众生乞求解脱之道。
大天竺国凤仙郡郡侯上官。大天竺国,理性广大,无量无边;凤仙郡,现象只是理性之一沤,就像管中窥豹一样。郡侯上官,境界是理性的显现,必然有显现的道理。为榜聘明师,招求大法事。明白理事不二的道理,才是明师。若真是明师,就能在境界里通达无碍,理事圆融是大法事,理大也。慈因郡土宽弘,理大事方相广。军民殷实,自性众生是中和实在的;连年亢旱,累岁干荒,然而无始劫来,被众生无视已久,未得到众生的首肯。民田菑而军地薄,福德没有被播种,功德没有被耕耘。河道浅而沟浍空。不积功,不累德,德水干涸,感应肤浅,交道全无。井中无水,泉底无津。心神憔悴。富室聊以全生,穷民难以活命。虽然能在六道里轮回,但是烦恼和疾病不断。斗粟百金之价,束薪五两之资。稍许清净的见解是十分难得的,束缚起来的柴草被当成资粮来看待。粟,西米,清净平等觉。薪,艹新,创新的思想,被世人当成了宝贝。斗,量具;性德大海,以斗量之,小之又小。束,束缚众生心灵的思想见解。十岁女易米三升,五岁男随人带去。阴境当成实利,阳元弃之不顾。十和五,是阴阳二极。城中惧法,典衣当物以存身;乡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顾命。这一句太深刻了!道法存在存身的问题吗?显然没有。但是在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众生有见浊,总在表面上做文章讲是非,这就是典衣当物的趣味。城中,是境界中;乡下,是心里面。境界里惧怕因果报应,可是心里面又不怀道德,以为有个肉身就是顾得了自家性命。为此出给榜文,仰望十方贤哲,祷雨救民,恩当重报。众生的苦难怎么解,生死的大死如何办?需要有实实在在的理论和方法,令凡夫能通达理性,引来性德道水,滋养心身,解脱心身。愿以千金奉谢,决不虚言。须至榜者。解脱心身,万德彰显。
行者看罢,对众官道:“郡侯上官何也?”众官道:“上官乃是姓,此我郡侯之姓也。”行者笑道:“此姓却少。”八戒道:“哥哥不曾读书,百家姓后有一句上官欧阳。”三藏道:“徒弟们,且休闲讲。那个会求雨,与他求一场甘雨,以济民瘼,此乃万善之事;如不会就行,莫误了走路。”行者道:“祈雨有甚难事!我老孙翻江搅海,换斗移星,踢天弄井,吐雾喷云,担山赶月,唤雨呼风,那一件儿不是幼年耍子的勾当!何为稀罕!”
行者笑道:“此姓却少。”这里代表悟空的态度,也是提醒读者注意,上官不仅仅是一个姓氏的问题,而是说修行能见到上官的人太少。百家姓后有一句上官欧阳。这一句也不仅仅是说百家姓,而是说上官必须是一心奉阳,与纯阳相应也。徒弟们,且休闲讲。这一句重要!佛法传到中国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传播到不同的人群中,很多地方被发展成了学术。像现在大学里的佛教研究机构,佛教里办的佛学院都有这种趋势。把修行当成了闲话一样,经常写文章表明立场,搞什么《楞严百伪》之类的。现在又出现反对夏莲居《会集本》的,都是戏论。真正修行的人不可能反对《首楞严经》,真正求生净土的人不会反对《会集本》。那个会求雨,与他求一场甘雨,以济民瘼,此乃万善之事;真修行的人要能利益一切众生,解决众生的问题,这才是善中之善。如不会就行,莫误了走路。如果暂时还不能利益众生,空说无益,还耽误了自己的修行。祈雨有甚难事!众生本来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因此不难。我老孙翻江搅海,换斗移星,踢天弄井,吐雾喷云,担山赶月,唤雨呼风,那一件儿不是幼年耍子的勾当!何为稀罕!这是生来就能的事,一切法从心想生,宇宙大爆炸都想出来了,下场雨不是难事。凡夫为何做不到?因为没有得到事一心。
众官听说,着两个急去郡中报道:“老爷,万千之喜至也!”那郡侯正焚香默祝,听得报声喜至,即问:“何喜?”那官道:“今日领榜,方至市口张挂,即有四个和尚,称是东土大唐差往天竺国大雷音拜佛求经者,见榜即道能祈甘雨,特来报知。”
那郡侯正焚香默祝,这是上官郡侯的常态,一切法本来都是善的,都是要利益一切众生的。
那郡侯即整衣步行,不用轿马多人,径至市口,以礼敦请。忽有人报道:“郡侯老爷来了。”众人闪过,那郡侯一见唐僧,不怕他徒弟丑恶,当街心倒身下拜道:“下官乃凤仙郡郡侯上官氏,熏沐拜请老师祈雨救民。望师大舍慈悲,运神功,拔济拔济!”三藏答礼道:“此间不是讲话处,待贫僧到那寺观,却好行事。”郡侯道:“老师同到小衙,自有洁净之处。”
那郡侯即整衣步行,不用轿马多人,道德如此,清净平等,不分贵贱。那郡侯一见唐僧,不怕他徒弟丑恶,当街心倒身下拜。人不可貌相,有德就能感应交道。熏沐拜请老师祈雨救民。熏香沐浴,这是上官侯的常态,常在道中。祈雨救民,慈悲帮助一切众生。佛家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这些恩中就有这一层的趣味,道德变现出来的四重恩,一切为利益众生。此间不是讲话处,待贫僧到那寺观,却好行事。市口之地,非清净之本,一切法从清净心中生出。老师同到小衙,自有洁净之处。衙府之内也会有清净之处吗?
师徒们遂牵马挑担,径至府中,一一相见。郡侯即命看茶摆斋。少顷斋至,那八戒放量吞餐,如同饿虎,唬得那些捧盘的心惊胆战,一往一来添汤添饭,就如走马灯儿一般刚刚供上,直吃得饱满方休。斋毕,唐僧谢了斋,却问:“郡侯大人,贵处干旱几时了?”郡侯道:
“敝地大邦天竺国,凤仙外郡吾司牧。
一连三载遇干荒,草子不生绝五谷。
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
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
下官出榜遍求贤,幸遇真僧来我国。
若施寸雨济黎民,愿奉千金酬厚德!”
郡侯即命看茶摆斋。茶,禅观;斋,养心;那八戒放量吞餐,如同饿虎,我们凡夫为什么不能施霖?因为我们的心所里面没有禅心而已。一往一来添汤添饭,就如走马灯儿一般刚刚供上,直吃得饱满方休。有道之人如何用心?与道与德不分彼此,没有自己的想和看法,都是十方诸佛之本愿示现。
敝地大邦天竺国,凤仙外郡吾司牧。这里是理性大用的天竺国,对应而现的境界叫凤仙外郡。
一连三载遇干荒,草子不生绝五谷。无始劫来从未显露过,没有发过这样的心。
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道不交,德未感,有无异于无,生亦仿佛死。
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体相用三德,只能体会一点用,而用又是生灭不定的,被识变过的。
下官出榜遍求贤,幸遇真僧来我国。德需相应,道须交生,幸得一心照境界。
若施寸雨济黎民,愿奉千金酬厚德!心境相通境界转,财富无量福无边!
行者听说,满面喜生,呵呵的笑道:“莫说!莫说!若说千金为谢,半点甘雨全无。但论积功累德,老孙送你一场大雨。”那郡侯原来十分清正贤良,爱民心重,即请行者上坐,低头下拜道:“老师果舍慈悲,下官必不敢悖德。”行者道:“且莫讲话,请起。但烦你好生看着我师父,等老孙行事。”沙僧道:“哥哥,怎么行事?”行者道:“你和八戒过来,就在他这堂下随着我做个羽翼,等老孙唤龙来行雨。”八戒、沙僧谨依使令,三个人都在堂下,郡侯焚香礼拜,三藏坐着念经。
若说千金为谢,半点甘雨全无。但论积功累德,老孙送你一场大雨。若是为了名闻利养,心失清净,断然不能感应交道。若是一心求道,物我二忘,甘霖必然源源不断而来。你和八戒过来,就在他这堂下随着我做个羽翼,心识要相应,才有感应。郡侯焚香礼拜,三藏坐着念经。境界顺从道德,性德随顺心愿。
行者念动真言,诵动咒语,即时见正东上,一朵乌云,渐渐落至堂前,乃是东海老龙王敖广。那敖广收了云脚,化作人形,走向前,对行者躬身施礼道:“大圣唤小龙来,那方使用?”行者道:“请起,累你远来,别无甚事。此间乃凤仙郡,连年干旱,问你如何不来下雨?”老龙道:“启上大圣得知,我虽能行雨,乃上天遣用之辈。上天不差,岂敢擅自来此行雨?”行者道:“我因路过此方,见久旱民苦,特着你来此施雨救济,如何推托?”龙王道:“岂敢推托?但大圣念真言呼唤,不敢不来。一则未奉上天御旨,二则未曾带得行雨神将,怎么动得雨部?大圣既有拔济之心,容小龙回海点兵,烦大圣到天宫奏准,请一道降雨的圣旨,请水官放出龙来,我却好照旨意数目下雨。”
行者念动真言,诵动咒语,真言,需要真心来念,我们现在人念真言没有作用,因为我们的用心不真。咒语要诵,像心里自然发出来的。即时见正东上,一朵乌云,法生于东方。我虽能行雨,乃上天遣用之辈。规律是无情的,理至事显,缘到事成。烦大圣到天宫奏准,请一道降雨的圣旨,因缘和合,即是圣旨。我却好照旨意数目下雨。多少都是缘分,在科学话讲就是条件如何。
行者见他说出理来,只得发放老龙回海。他即跳出罡斗,对唐僧备言龙王之事,唐僧道:“既然如此,你去为之,切莫打诳语。”行者即吩咐八戒沙僧:“保着师父,我上天宫去也。”好大圣,说声去,寂然不见。那郡侯胆战心惊道:“孙老爷那里去了?”八戒笑道:“驾云上天去了。”郡侯十分恭敬,传出飞报,教满城大街小巷,不拘公卿士庶,军民人等,家家供养龙王牌位,门设清水缸,缸插杨柳枝,侍奉香火,拜天不题。
行者见他说出理来,只得发放老龙回海。办事应顺理成章,不能为所欲为。他即跳出罡斗,踏罡步斗的法术,据说当年大禹治水,就是用踏罡步斗的方法,功夫界称“禹步”,可以让山石听从咒语的召唤,自行去治住洪水泛滥之势。中华祖先治世之帝王都是有德有道之仁人志士,所谓“学而优则仕”。这个原则被现在人误解成了“识而优则仕”。你去为之,切莫打诳语。这一句提醒非常重要。悟空前几次去难道打诳语了吗?对于凡夫来讲,未得一心,要如实而言,是一件极难事。得了一心,自然就不会诳语了,这里是强调。
却说行者一路筋斗云,径到西天门外,早见护国天王引天丁力士上前迎接道:“大圣,取经之事完乎?”行者道:“也差不远矣。今行至天竺国界,有一外郡,名凤仙郡。彼处三年不雨,民甚艰苦,老孙欲祈雨拯救,呼得龙王到彼,他言无旨,不敢私自为之,特来朝见玉帝请旨。”天王道:“那壁厢敢是不该下雨哩。我向时闻得说,那郡侯撒泼,冒犯天地,上帝见罪,立有米山、面山、黄金大锁,直等此三事倒断,才该下雨。”行者不知此意是何,要见玉帝。天王不敢拦阻,让他进去,径至通明殿外,又见四大天师迎道:“大圣到此何干?”行者道:“因保唐僧,路至天竺国界,凤仙郡无雨,郡侯召师祈雨。老孙呼得龙王,意命降雨,他说未奉玉帝旨意,不敢擅行,特来求旨,以苏民困。”四大天师道:“那方不该下雨。”行者笑道:“该与不该,烦为引奏引奏,看老孙的人情何如。”葛仙翁道:“俗语云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许旌阳道:“不要乱谈,且只带他进去。”
那壁厢敢是不该下雨哩。李天王代表天理,因果之理,因此最清楚,该不该的事。那郡侯撒泼,冒犯天地,上帝见罪,了解事物的原因。上官冒犯天地,是我们凡夫用心不当所致。上帝,指玉帝,天网恢恢,大道无亲。立有米山、面山、黄金大锁,直等此三事倒断,才该下雨。米山,喻理;面山,喻事;黄金大锁,比喻理事之事的因果关系,比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三事倒断,理要明,事到达,因果要明了。唯有将此三者归还于一心,方可成办。四大天师道:“那方不该下雨。”四大天师,代表明白道理和方法,教化众生之师,对行为与因果的关系很精通。行者笑道:“该与不该,烦为引奏引奏,看老孙的人情何如。”葛仙翁道:“俗语云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理上不容,事上不利。能不能因为不论是凡夫还是圣人,一切法从心想生,就当心不如理不如法的时候,也会通融呢?葛仙翁,强调仙翁,受用是通人情的吗?另外,苍蝇,是指业力种子随机起现行,这是因果感应之道,哪有代受的道理?好大面皮!面皮再大,也顶不住业力。哪怕尊为皇帝,面皮够大,生老病死等苦一丝一毫也会不留情的。许旌阳道:“不要乱谈,且只带他进去。” 许旌阳,代表弘法利生的,在说理上不能乱谈。
邱洪济、张道陵与葛、许四真人引至灵霄殿下,启奏道:“万岁,有孙悟空路至天竺国凤仙郡,欲与求雨,特来请旨。”玉帝道:“那厮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监观万天,浮游三界,驾至他方,见那上官正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于披香殿内。汝等引孙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断,即降旨与他;如不倒断,且休管闲事。”
阴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是三清玉帝同降,考察善恶的日子。朕出行监观万天,浮游三界,万天和三界,包括了一切世间,可见《西游记》里的玉帝不是忉利天的玉帝,而是一切世间道德的总称。那上官正不仁,将推倒喂狗,道所现的相,本来清净,然而世人将相与性开来,在境界搞贵贱尊卑,分三六九等,此为上官不仁,用心不正。斋天素供,即指相效法性德。推倒喂狗,指执着于相。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还用意识心造作种种真理之言论,如无神论者,唯物主义之类,否定神圣的永恒性,强调劳动人民是造物主。朕即立以三事,在于披香殿内。理事因果三事,相当于佛家讲的戒定慧三事。戒,成理;定,成事;慧,明因果。披香殿,戒定真香,加披此香,方能生断德。曾在宝象国中提出此殿,二处所表理义相同。若三事倒断,即降旨与他;如不倒断,且休管闲事。道法自然不是为所欲为的理与事。圣人之所以能成就万法,恰恰是因为圣人无二心。
四天师即引行者至披香殿里看时,见有一座米山,约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约有二十丈高下。米山边有一只拳大之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嗛那米吃。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餂那面吃。左边悬一座铁架子,架上挂一把金锁,约有一尺三四寸长短,锁梃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儿燎着那锁梃。行者不知其意,回头问天师曰:“此何意也?”天师道:“那厮触犯了上天,玉帝立此三事,直等鸡嗛了米尽,狗餂得面尽,灯焰燎断锁梃,那方才该下雨哩。”
见有一座米山,约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约有二十丈高下。米山,比喻理性,理性圆满,因此有十丈高下;面山,比喻相用,想用是比量,因此是二十丈高下。米山边有一只拳大之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嗛那米吃。拳大,比喻凡夫之寸心;鷄,溪见,相对之见,边见。紧一嘴,慢一嘴,若存若亡,似有非有;嗛那米吃。嗛,口兼,比喻画蛇添足的道理。不能说世间众生不讲道理,只是这些道理用意识心的见解创立的文字和逻辑,虽有“道理”可说,却无道理可乘。从境界里来,还境界而去,总与自己不相干。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餂那面吃。金毛,理性的作用;哈巴,赞同而巴附;狗,犭句,依言语来断道。长一舌,短一舌,总是言语文字的道理,没有落实在生活中。餂那面吃。餂,食舌,说食数宝。今天人们赞叹科学的成就,期盼有朝一日,能获得更大的生活空间。或者有人研究佛教,产生了见解上的飞跃,然而总是不能落实到生活之中,最终还是生死凡夫。左边悬一座铁架子,架上挂一把金锁,约有一尺三四寸长短,锁梃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儿燎着那锁梃。左边悬一座铁架子,左道上混然而有的世界;金锁,性德被禁锢起来。一尺三四寸长短,十三与前面十三观对应,比喻智慧被障碍。锁梃有指头粗细,关键是宇宙人生方向问题。指头,是指释迦牟尼佛给众生指月之指,众生因为缺少明师指路而被困在六道之中。一盏明灯,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一旦这个智慧明白过来,巨大的光焰可以燎断锁梃。那厮触犯了上天,玉帝立此三事,直等鸡嗛了米尽,狗餂得面尽,灯焰燎断锁梃,那方才该下雨哩。我们凡夫无始劫的错误唯有完成这三件事,才能恢复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甘霖滋润我们干涸已久的身心。
行者闻言,大惊失色,再不敢启奏,走出殿,满面含羞。四大天师笑道:“大圣不必烦恼,这事只宜作善可解。若有一念善慈,惊动上天,那米、面山即时就倒,锁梃即时就断。你去劝他归善,福自来矣。”行者依言,不上灵霄辞玉帝,径来下界复凡夫。须臾到西天门,又见护国天王,天王道:“请旨如何?”行者将米山、面山、金锁之事说了一遍,道:“果依你言,不肯传旨。适间天师送我,教劝那厮归善,即福原也。”遂相别,降云下界。
行者闻言,大惊失色,再不敢启奏,走出殿,满面含羞。这一句非常深刻。首先是大惊失色,当我们看到了自己长劫以来所犯的过错,定会让我们大惊失色。如佛所说,如果众生所造的罪业是真实的,可以占有空间,那么十方世界早都被装满很多遍了。再不敢启奏,看到了所有的问题全在自己,再不会呼天喊地,骂苍天不公了。满面含羞。一个善良的人是有廉耻的,事有不得,反求诸己。大圣不必烦恼,这事只宜作善可解。大圣,这里的意思非常巧妙,我们虽然是凡夫,但是任何凡夫都有一颗大圣的心,这个心上合诸佛,下达众生。善用可以解开过去所造的一切恶业。若有一念善慈,惊动上天,那米、面山即时就倒,锁梃即时就断。一念善慈,一念相应于本性功德;惊动上天,震动法界;那米、面山即时就倒,锁梃即时就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性相理事因果全部兑现,转凡成圣。你去劝他归善,福自来矣。天师教化众生总是劝善归德,育化众生。须臾到西天门,又见护国天王,行善关键是护国,令此心不犯众戒。
那郡侯同三藏、八戒、沙僧、大小官员人等接着,都簇簇攒攒来问。行者将郡侯喝了一声道:“只因你这斯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冒犯了天地,致令黎民有难,如今不肯降雨!”郡侯慌得跪伏在地道:“老师如何得知三年前事?”行者道:“你把那斋天的素供,怎么推倒喂狗?可实实说来!”那郡侯不敢隐瞒,道:“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献供斋天,在于本衙之内,因妻不贤,恶言相斗,一时怒发无知,推倒供桌,泼了素馔,果是唤狗来吃了。这两年忆念在心,神思恍惚,无处可以解释,不知上天见罪,遗害黎民。今遇老师降临,万望明示,上界怎么样计较。”行者道:“那一日正是玉皇下界之日,见你将斋供喂狗,又口出秽言,玉帝即立三事记汝。”八戒问道:“哥,是那三事?”行者道:“披香殿立一座米山,约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约有二十丈高下。米山边有拳大的一只小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的嗛那米吃;面山边有一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的餂那面吃。左边又一座铁架子,架上挂一把黄金大锁,锁梃儿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儿燎着那锁梃。直等那鸡嗛米尽,狗餂面尽,灯燎断锁梃,他这里方才该下雨哩。”八戒笑道:“不打紧!不打紧!哥肯带我去,变出法身来,一顿把他的米面都吃了,锁梃弄断了,管取下雨。”行者道:“呆子莫胡说!此乃上天所设之计,你怎么得见?”三藏道:“似这等说,怎生是好?”行者道:“不难!不难!我临行时,四天师曾对我言,但只作善可解。”那郡侯拜伏在地,哀告道:“但凭老师指教,下官一一皈依也。”行者道:“你若回心向善,趁早儿念佛看经,我还替你作为;汝若仍前不改,我亦不能解释,不久天即诛之,性命不能保矣。”
郡侯慌得跪伏在地道:“老师如何得知三年前事?”这里称一声老师,是含有发心做学生,改过行善的意向。因妻不贤,恶言相斗,一时怒发无知,推倒供桌,因妻不贤,这里不是说女人,而是说与上官境界对应的意识是不贤的,五阴宇,推翻了真境界,变化出娑婆世界。泼了素馔,果是唤狗来吃了。把清净境界染污了,还追随染污的境界。我们今天的苦难非常明显,不仅认定地球上的生活是自己应该有的,而且还要开发得更好,还会为大地寸土的财富或者名义,不惜举一国众生之性命为之抗争。专心搞事业,做学问,若劝他们来学佛,他们说没有时间。当然,等到将来下地狱就有的是时间了,可是机会失去了,万劫难值难遇。不知上天见罪,遗害黎民。我们犯下的小小错误都会给众生界带来极大的苦难。今遇老师降临,万望明示,上界怎么样计较。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今遇明师,万望开示,因果之道。八戒笑道:“不打紧!不打紧!哥肯带我去,变出法身来,一顿把他的米面都吃了,锁梃弄断了,管取下雨。”八戒代表的心所法在这里的发言具有普遍性,很多修行的人都有这样错误的见解。以为修行的目的是出神通,有了神通,就可以在境界里自由自在了,其实,这是走火入魔的开始,众生出不了三界六道,始终不离此种妄想和执着。行者道:“呆子莫胡说!此乃上天所设之计,你怎么得见?”八戒是胡说,这个断定非常重要!上天所设之计,乃天理也。你怎么得见?八戒攀缘不到天理,我们凡夫可以攀缘万法,但是决定缘不到自性。三藏道:“似这等说,怎生是好?”虽然凡夫缘不到,又如何能证得呢?四天师曾对我言,但只作善可解。只管积善行德,就可以解决。可见,人类一切宗教文化都是针对不同的众生,引导他们行善积德。但凭老师指教,下官一一皈依也。明师难遇,但能遇到,一心皈依。可是,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难中之难,是凡夫没有开眼,不可能自行判断谁是明师。往往以魔为师,恶眼看善,这些事总归生生世世的善行多少,所累积的善根深浅。比如,当今佛门的净空法师,这么明显的明师,还是免不了有人恶语诽谤,即知此事之难。行者道:“你若回心向善,趁早儿念佛看经,我还替你作为;汝若仍前不改,我亦不能解释,不久天即诛之,性命不能保矣。”念佛看经,这回心向善的总纲领,只管做去,心自然就替你作为。但是这其中的道理很深,一般人遇到佛法后,往往听信他人的见解,不知道念佛看经的重要。汝若仍前不改,这里指不愿意念佛看经的,将来性命不能保。
那郡侯磕头礼拜,誓愿皈依。当时召请本处僧道,启建道场,各各写发文书,申奏三天。郡侯领众拈香瞻拜,答天谢地,引罪自责,三藏也与他念经。一壁厢又出飞报,教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不论男女人等,都要烧香念佛。自此时,一片善声盈耳。行者却才欢喜,对八戒沙僧道:“你两个好生护持师父,等老孙再与他去去来。”八戒道:“哥哥,又往那里去?”行者道:“这郡侯听信老孙之言,果然受教,恭敬善慈,诚心念佛,我这去再奏玉帝,求些雨来。”沙僧道:“哥哥既要去,不必迟疑,且耽搁我们行路,必求雨一坛,庶成我们之正果也。”
那郡侯磕头礼拜,誓愿皈依。拜师皈依,是解脱的第一步。学世间法可以无师自通,学佛一定要拜明师。末法时期的问题也是在这里,明师难遇。假冒的非常多,悲惨。当时召请本处僧道,启建道场,各各写发文书,申奏三天。修行就一定要建立道场。僧道,佛道不分家,都是善行。申奏三天,向天竺国帝王申奏,从事向理。郡侯领众拈香瞻拜,答天谢地,引罪自责,三藏也与他念经。众生拈香,发心归真;归真就是最好的忏悔和答谢天地,这是自性功德,因此三藏要与他们念经。一壁厢又出飞报,教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不论男女人等,都要烧香念佛。这就是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一心念佛,感通十方的众生都念佛。不论境界里的众生念不念,自己能一心念,则自性众生都会跟着念。心就能转自受用的众生界。自此时,一片善声盈耳。自己念佛,可以听到到处都在念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恭敬善慈,诚心念佛,我这去再奏玉帝,求些雨来。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诚心念佛,感应最为殊胜。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这里悟空去再奏玉帝,比喻暗合道妙。必求雨一坛,庶成我们之正果也。以甘霖的出现来印证正果的成就。
好大圣,又纵云头,直至天门外,还遇着护国天王。天王道:“你今又来做甚?”行者道:“那郡侯已归善矣。”天王亦喜。正说处,早见直符使者,捧定了道家文书,僧家关牒,到天门外传递。那符使见了行者,施礼道:“此意乃大圣劝善之功。”行者道:“你将此文牒送去何处?”符使道:“直送至通明殿上,与天师传递到玉皇大天尊前。”行者道:“如此,你先行,我当随后而去。”那符使入天门去了。”护国天王道:“大圣,不消见玉帝了。你只往九天应元府下,借点雷神,径自声雷掣电,还他就有雨下也。”
早见直符使者,捧定了道家文书,僧家关牒,到天门外传递。世心善恶全在天眼的照察之下,修道学佛,都纪录在案。此意乃大圣劝善之功。心向善,天心鉴。大圣,不消见玉帝了。一分功德一分感应,哪里要见什么神仙皇帝。你只往九天应元府下,借点雷神,径自声雷掣电,还他就有雨下也。缘成熟,果必至。借点雷神,这一句重要!学佛修道,首先要知道,一切非我所有,却能为我所用。凡夫的问题就在于要将得用之物窃为私有,天下共一大道,怎么可能为一家之私?
真个行者依言,入天门里,不上灵霄殿求请旨意,转云步,径往九天应元府,见那雷门使者、纠录典者、廉访典者都来迎着,施礼道:“大圣何来?”行者道:“有事要见天尊。”三使者即为传奏,天尊随下九凤丹霞之扆,整衣出迎。相见礼毕,行者道:“有一事特来奉求。”天尊道:“何事?”行者道:“我因保唐僧,至凤仙郡,见那干旱之甚,已许他求雨,特来告借贵部官将到彼声雷。”天尊道:“我知那郡侯冒犯上天,立有三事,不知可该下雨哩。”行者笑道:“我昨日已见玉帝请旨。玉帝着天师引我去披香殿看那三事,乃是米山、面山、金锁,只要三事倒断,方该下雨。我愁难得倒断,天师教我劝化郡侯等众作善,以为人有善念,天必从之,庶几可以回天心,解灾难也。今已善念顿生,善声盈耳。适间直符使者已将改行从善的文牒奏上玉帝去了,老孙因特造尊府,告借雷部官将相助相助。”天尊道:“既如此,差邓辛张陶帅领闪电娘子,即随大圣下降凤仙郡声雷。”
不上灵霄殿求请旨意,转云步,径往九天应元府,理是不可得的,因此真正显示的随心应量之德。九天应元,一切法是随缘而示理性的。见那雷门使者、纠录典者、廉访典者都来迎着,深入到一切法的本元,有三德出现。一者雷门使,代表能生法,雷是阴阳平衡的现象;二者,纠录典,我们凡夫不能全感应,但道能应我们的心量,纠而录之。典,是本觉本有的功德。三者廉访典,典是清净的,不增不减,廉而应之,是无为而治。天尊随下九凤丹霞之扆,整衣出迎。九凤,与前面九天是一个意思,与本回的凤仙郡也是一个道理,一切现象出自道德规律。丹霞,元光,性德应现世间之光。扆,本是屏风,这里是扆座,比喻道德规律。天尊道:“我知那郡侯冒犯上天,立有三事,不知可该下雨哩。”天理所不容的事,天上尽知。我们凡夫很在意隐私,其实除了肉眼凡胎的人,天上天下都是清楚明了的,无私可言。今已善念顿生,善声盈耳。善法已顿悟,善德应相随。适间直符使者已将改行从善的文牒奏上玉帝去了,善德已经相应到理体去了。既如此,差邓辛张陶帅领闪电娘子,即随大圣下降凤仙郡声雷。即理必即事,顿悟必顿得。
那四将同大圣,不多时至于凤仙境界,即于半空中作起法来。只听得唿鲁鲁的雷声,又见那淅沥沥的闪电,真个是:
电掣紫金蛇,雷轰群蛰哄。
荧煌飞火光,霹雳崩山洞。
列缺满天明,震惊连地纵。
红销一闪发萌芽,万里江山都撼动。
即于半空中作起法来。修行证果,从虚入实,都会伴随着六根震动。从身理感受上讲,道家讲的大药产出的感受是:两肾汤煎、脑后生风、两耳啾鸣、身蛹鼻搐、双目炽光、金津玉液。凡夫六根放下,归心入禅的状态。佛家说特殊因缘大地有六种震动,动、起、涌、震、吼、击(摇)等六相。听得唿鲁鲁的雷声,又见那淅沥沥的闪电,如晴空霹雳,电光灼灼等内境,下面的诗句就是对这个境界的具体描述。
电掣紫金蛇,雷轰群蛰哄。佛门常讲感应交道,那是个什么样子?这里大致说了一些眼耳的情况。凡夫本来是光明的,但是妄想和执着变成了两眼一闭一片漆黑。放下了分别和执着,这种光明自然要恢复过来,因此电闪雷鸣是最常见的景象。
荧煌飞火光,霹雳崩山洞。这些景象是过去所用心的消亡过程。
列缺满天明,震惊连地纵。天是光明的,地是心灵。
红销一闪发萌芽,万里江山都撼动。一觉初动,大地崩塌。一光照破千年暗,一心三辈境界明。
那凤仙郡,城里城外,大小官员,军民人等,整三年不曾听见雷电,今日见有雷声霍闪,一齐跪下,头顶着香炉,有的手拈着柳枝,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声善念,果然惊动上天。正是那古诗云: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那凤仙郡,城里城外,大小官员,军民人等,整三年不曾听见雷电,今日见有雷声霍闪,一齐跪下,无始劫来,从未得到过感应,今已证明,真是希有难逢之一日,诚心诚意顶礼阿弥陀佛。头顶着香炉,有的手拈着柳枝,一向专念,保持中道。香炉,比喻西方;柳枝,比喻大悲。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声善念,果然惊动上天。南无阿弥陀佛,是普照十方之念,因此感应最为殊胜。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始信一念感通天地;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天地既有觉知,善恶必有报。天地是一切众生的,不是有私心的天地。
且不说孙大圣指挥雷将,掣电轰雷于凤仙郡,人人归善。却说那上界直符使者,将僧道两家的文牒,送至通明殿,四天师传奏灵霄殿。玉帝见了道:“那厮们既有善念,看三事如何。”正说处,忽有披香殿看管的将官报道:“所立米、面山俱倒了,霎时间米面皆无,锁梃亦断。”奏未毕,又有当驾天官引凤仙郡土地、城隍、社令等神齐来拜奏道:“本郡郡主并满城大小黎庶之家,无一家一人不皈依善果,礼佛敬天。今启垂慈,普降甘雨,救济黎民。”玉帝闻言大喜,即传旨:“着风部、云部、雨部,各遵号令,去下方,按凤仙郡界,即于今日今时,声雷布云,降雨三尺零四十二点。”时有四大天师奉旨,传与各部随时下界,各逞神威,一齐振作。
且不说孙大圣指挥雷将,掣电轰雷于凤仙郡,人人归善。一转一切转,一人成佛,一切众生都成佛,因为一切众生都是自性众生。所立米、面山俱倒了,霎时间米面皆无,锁梃亦断。归善的利益不可思议。如何拯救当今世界?答案就很简单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降雨三尺零四十二点。三,代表三德;四十二,代表六七之数,六七皆转变过来了。时有四大天师奉旨,传与各部随时下界,各逞神威,一齐振作。能不分别,不执着,功德神威时刻加持,天下必吉祥安泰。
行者正与邓辛张陶令闪电娘子在空中调弄,只见众神都到,合会一天。那其间风云际会,甘雨滂沱,好雨:
漠漠浓云,蒙蒙黑雾。雷车轰轰,闪电灼灼。滚滚狂风,淙淙骤雨。所谓一念回天,万民满望。全亏大圣施元运,万里江山处处阴。好雨倾河倒海,蔽野迷空。檐前垂瀑布,窗外响玲珑。万户千门人念佛,六街三市水流洪。东西河道条条满,南北溪湾处处通。槁苗得润,枯木回生。田畴麻麦盛,村堡豆粮升。客旅喜通贩卖,农夫爱尔耘耕。从今黍稷多条畅,自然稼穑得丰登。风调雨顺民安乐,海晏河清享太平。
漠漠浓云,蒙蒙黑雾。雷车轰轰,闪电灼灼。滚滚狂风,淙淙骤雨。千处祈求千处应,若到无求处处应。所谓一念回天,万民满望。一念回归无为,万德齐彰。全亏大圣施元运,万里江山处处阴。因为众生本来成佛,所以功德利益遍法界。好雨倾河倒海,蔽野迷空。功德利益无处不在,铺天盖地。檐前垂瀑布,窗外响玲珑。观念真正转过来,返迷为悟,境界焕然一新。万户千门人念佛,六街三市水流洪。众生本来念佛,心佛众生本来是一。东西河道条条满,南北溪湾处处通。所有的障碍本来并不存在,所有的不足根本不存在。所谓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槁苗得润,枯木回生。过去的失败,原来都是成功;似乎已失去的,又圆满显现。田畴麻麦盛,村堡豆粮升。大小原来也并不存在,我们原以为大的,确可以小来装盛。原来的颠倒知见被拨乱反正了。客旅喜通贩卖,农夫爱尔耘耕。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各有各的本分。从今黍稷多条畅,自然稼穑得丰登。从今离苦已得乐,尽享知足者常乐。注意:凡夫是不可能知足的,不知道自己有福慧二种具足,因此才会在境界里苦苦拼争。安于现状,那样的知足,不是觉悟,而是消福,那是堕落。风调雨顺民安乐,海晏河清享太平。心顺道德,境界自然顺心,山河大地转太平。
一日雨下足了三尺零四十二点,众神祇渐渐收回。孙大圣厉声高叫道:“那四部众神,且暂停云从,待老孙去叫郡侯拜谢列位。列位可拨开云雾,各现真身,与这凡夫亲眼看看,他才信心供奉也。”众神听说,只得都停在空中。
列位可拨开云雾,各现真身,精神与物质本来是一。
这行者按落云头,径至郡里,早见三藏、八戒、沙僧,都来迎接,那郡侯一步一拜来谢。行者道:“且慢谢我,我已留住四部神祇,你可传召多人同此拜谢。教他向后好来降雨。”郡侯随传飞报,召众同酬,都一个个拈香朝拜,只见那四部神祇,开明云雾,各现真身。四部者,乃雨部、雷部、云部、风部,只见那:
龙王显象,雷将舒身。云童出现,风伯垂真。龙王显象,银须苍貌世无双。雷将舒身,钩嘴威颜诚莫比。云童出现,谁如玉面金冠;风伯垂真,曾似燥眉环眼。齐齐显露青霄上,各各挨排观圣仪。凤仙郡界人才信,顶礼拈香恶性回。今日仰朝天上将,洗心向善尽皈依。
召众同酬,都一个个拈香朝拜,心诚则灵。只见那四部神祇,开明云雾,各现真身。理即事,精即物。学问到此,才是真实。学道要能演道,把道理显露出来才是把握了真理。真正显露出来的真理,就没有必要强迫大众去信仰了。佛家的高明正在于此,从来不强求任何一个众生去信佛,而是等待机缘成熟。自悟自证,必然百折不回。因此佛家的证果讲究三个不退转,位不退,行不退和念不退。信得真实,没有丝毫的勉强。
龙王显象,雷将舒身。云童出现,风伯垂真。理事不二,各有风采。龙王显象,银须苍貌世无双。性德在于相的作用永恒不变,古今不易,世间哪里有?雷将舒身,钩嘴威颜诚莫比。性德之文句,金句也,写在平衡之道上。哪里有不平,哪里令其平。诚然如此,无能胜者。云童出现,谁如玉面金冠;一切现相,无非性德。世间虚妄生灭之相,哪个有体有性?风伯垂真,曾似燥眉环眼。动相之真,无非缘生缘灭,相续循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齐齐显露青霄上,各各挨排观圣仪。一旦证得理性,宇宙在手,万化在心。凤仙郡界人才信,顶礼拈香恶性回。真的假不了,真信不回头。今日仰朝天上将,洗心向善尽皈依。一心向道,清净皈命。
众神祇宁待了一个时辰,人民拜之不已。孙行者又起在云端,对众作礼道:“有劳!有劳!请列位各归本部。老孙还教郡界中人家,供养高真,遇时节醮谢。列位从此后,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还来拯救拯救。”众神依言,各各转部不题。
列位从此后,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还来拯救拯救。功德建立起来后,自然道化。
却说大圣坠落云头与三藏道:“事毕民安,可收拾走路矣。”那郡侯闻言,急忙行礼道:“孙老爷说那里话!今此一场,乃无量无边之恩德。下官这里差人办备小宴,奉答厚恩。仍买治民间田地,与老爷起建寺院,立老爷生祠,勒碑刻名,四时享祀。虽刻骨镂心,难报万一,怎么就说走路的话!”三藏道:“大人之言虽当,但我等乃西方挂搭行脚之僧,不敢久住。一二日间,定走无疑。”那郡侯那里肯放,连夜差多人治办酒席,起盖祠宇。
与老爷起建寺院,立老爷生祠,勒碑刻名,四时享祀。证道受益的人不愿独享,建寺立碑,以利后人。所谓味到浓处,留三分与他人享,此乃慈悲心之流露也。
次日,大开佳宴,请唐僧高坐,孙大圣与八戒沙僧列坐,郡侯同本郡大小官员部臣把杯献馔,细吹细打,款待了一日。这场果是欣然,有诗为证:
田畴久旱逢甘雨,河道经商处处通。
深感神僧来郡界,多蒙大圣上天宫。
解除三事从前恶,一念皈依善果弘。
此后愿如尧舜世,五风十雨万年丰。
大开佳宴,请唐僧高坐,孙大圣与八戒沙僧列坐,郡侯同本郡大小官员部臣把杯献馔,细吹细打,款待了一日。证得这个果位,乃是圆教十信位菩萨,十法界里的佛,功德福德都不可思议,法喜不断。
一日筵,二日宴,今日酬,明日谢,扳留将有半月,只等寺院生祠完备。一日,郡侯请四众往观,唐僧惊讶道:“工程浩大,何成之如此速耶?”郡侯道:“下官催趱人工,昼夜不息,急急命完,特请列位老爷看看。”行者笑道:“果是贤才能干的好贤侯也!”即时都到新寺,见那殿阁巍峨,山门壮丽,俱称赞不已。行者请师父留一寺名,三藏道:“有,留名当唤做甘霖普济寺。”郡侯称道:“甚好!甚好!”用金贴广招僧众,侍奉香火。殿左边立起四众生祠,每年四时祭祀;又起盖雷神、龙神等庙,以答神功。看毕,即命趱行。
一日筵,二日宴,今日酬,明日谢,扳留将有半月,只等寺院生祠完备。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令我们凡夫羡慕不已。只等寺院生祠完备。真正证入一心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留名当唤做甘霖普济寺,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留下最精要的一句话,就是十方诸佛赞叹不已的南无阿弥陀佛,普济十方众生心的甘霖。
那一郡人民,知久留不住,各备赆仪,分文不受。因此,合郡官员人等,盛张鼓乐,大展旌幢,送有三十里远近,犹不忍别,遂掩泪目送,直至望不见方回。这正是:
硕德神僧留普济,齐天大圣广施恩。
那一郡人民,知久留不住,各备赆仪,分文不受。无住生心,任何境界都不能贪恋存留,精进向西,更上一层楼。
硕德神僧留普济,齐天大圣广施恩。所证所成已经留给世人作个标本,利益十方有情众生,劝化众生直向自心功德修三个真实:住真实之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众生真实之利。
毕竟不知此去还有几日方见如来,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