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游记》第五十七回大义与精解

《西游记》第五十七回大义与精解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上一回说到修行中亡失慈悲心的问题,这一回故事进一步说明在这里心态下修行的详细情况。因为以这种心态来修行的人太多了,自古之今,是个大话题。这一回故事可以帮助读者去认清事实真相,也会提醒修行人看清自己的发心。如何辨认真心体和用的大问题是非常深奥的,很多人修行没有成果,本质上就是这个问题没有能力搞清楚。
这一回故事发生在落伽山,通过落伽山观世音菩萨的指点找出了假猴王,然而当真假行者在一起时,后来的故事中观世音菩萨又没有办法告诉真假,这个道理就非常深了。没有认真读佛的人是没有办法读懂六耳弥猴的故事的。修行到了最后是个什么境界?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亦真亦假,亦假亦真。这个内容放在下一回再讨论。首先,最容易被误解的是观世音菩萨功夫未道,其实这个误解是因为没有看懂《西游记》中的观世音菩萨,只代表观照法门。其它的菩萨也一样,当然这也不是《西游记》作者的独创,这正是佛教佛像佛菩萨名字里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为什么叫真行者?因为悟空住在落伽山,就是住在观行位。前面曾经说过,修行进入正规,就是先入观行位。不入观行位,都是门外汉。
真心体和观是一件事,观又称作依体而观。体自然有观的作用,这就是自性的功德,因此要明心见性不能不依体而观,《首楞严经》里开示十方三世一切佛,无不是从观而成。妙观清净观的修法,就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悟空是心体,自然就会回归观里,就是去落伽山;执着心住水帘洞,是指上传下达,心与境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誊文是转述的意思。如何辨认心的体用问题,修行中极其重要。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真,这个字关键。行者,修行是修什么?谁在修?从本质上讲,修行就是让真起作用,令假不起作用。因为只有真才是善的,美的,慧的,也只有真的,才是慈悲的,关怀爱护一切众生的。从这里可以展开来,在生活中哪里是真?每天的生活是什么在行?有没有想到修正自己的过失?再细致一点,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是信真,还是信假呢?客观地讲,目前很多人生活极端地盲目,因为很多人明知是假,还要效仿,这才是最大的悲剧。因为假的不可能给自己带来一个好的结果,认识到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最可怕的是很多人有目的的搞假,发心上就是要更多人上当受骗。可怜的是这样的人并没有冷静思考自己的得失,只是表面上获得了一些虚荣虚利而已。由于真是常的,假是无常的,真正苦还是有真心用假心的问题。落伽山,出自普陀洛伽山,即普陀山也。普陀山志一曰:‘一名补陀,华严经又称补怛洛伽山,盖梵名也。犹华言小白华云,乃善财第二十八参观音菩萨说法处,传记称东洋西紫竹旃檀林者是也,在今定海县之东,距县百余里,孤峙海中。’从这里可以看到《西游记》描写中的内容。诉苦,根据实际情况看,称反省更恰当。但是诉苦更加有力,因为众生的苦本来吃的冤枉,众生本来应当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甘受种种苦,还整日里苦苦相害,苦苦相争,这才是苦中之苦。了解了这个真相,再进佛寺,第一眼看到弥勒菩萨,可能就是另一种心情了。很多人为了求财,供一尊弥勒圣像,谁能知那弥勒菩萨手中的财宝,岂是世间钱财能比喻的?那是众生心中本具的慈悲功德也。人间的苦也岂能用文字说尽?最可悲的是,人们常常把自己的苦放大了以后令他人尝,当今世界的恐怖主义者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苦啊!中华祖先的教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里看一个中国的人财富和幸运,遇缘不同也。人生之最幸莫过于遇到明师也。自古中华道德教育都是把老师等同于父母来看待的,足以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求智慧的民族,说成是人类的精华不为过也。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假猴王,假,这个字同等重要,不知真则不知假也。这些年有些戏剧性的东西,有些到处打假的人,自己真不真?如果自己不真,那就是假上之假,虚伪至极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追求真理,有一个最根本的特征,那就是尊重道德。何者是真?唯道德也。如何增进自己的道德?学习和实践圣贤教育也。当年科举考什么?圣贤教育的学习成果也。学而优则仕,自然顺理成章了。今天人可怜,忘本而求末,让急功近利之人靠一张文凭而入仕途,天下百姓之苦也。很多人报怨这个问题,那个问题的,其实就是一个问题,道德教育没有了。报怨他人的时候,不如先反省自己。因果真实不虚,相信因果天下的事就好办了。所以圣人治天下,大力弘扬因果教育,谁愿拿刀割自身?不愿割自己,就不要伤害无辜的芸芸众生,他们一样有见闻觉知。看一看杀鱼时,鱼张大嘴巴,可怜鱼儿没有声带,喊不出痛苦的声音。鸡鸭之类虽然会叫,却叫不出那样伤感和悲痛,只能痛到绝处蹬蹬腿了。最令人心碎的是火锅店里待杀的小羊糕,那叫声令人撕心裂肺的痛心。天下的人啊,什么才能唤醒应有的良心!让自己能更加关注众生的感受,不忍看众生痛苦的样子。人类有一种崇高而又微妙的享受,那就是心悦神怡,这只能在良心无亏的情况才会出现的。猴,躁动不止的状态,比喻凡夫的问题,没有长久的信和愿。都是依生理需要来决定下一步行为的。过去有人把这个一切依生理之欲望生活的人说成是行尸走肉。说来可怜,凡夫以什么为信,立什么为信,这是大家没有仔细去思考的大问题。到底应当依靠谁,依内还是依外?内有几种?外有境缘,人与事。相信什么人的说法?这些都是涉及真假的大问题。上回杀众生的事,问题的根子出在这里,是从现象里体会一体功德,还是从妄想里搞自他分别,都决定了生命方向的大问题。从现象看本质,其它文化里也有,但是佛法不同。佛教与宗教最大的不同是,佛教称实教,这一句要好好体会。其它的教育都不能称实教,意味太深了。为什么没有办法称实教,因为从根本上没有办法落实。当然,有一些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只能盲目承当了。就像那位写《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的作者,临死前还以为自己没有碌碌无为,因此死而无憾了。可是,转脸就有遗憾了,因为他说没有悔恨是因为他接受的错误的教育,人死如灯灭。在灯灭以前,轰轰烈烈地大干一番,不管别人的死活,只求自己的梦想。然而,死了不了,问题就来了。自己所做一切,都要一一加倍偿还,这个问题大了。现在如果有人能和他沟通,他一定是悔恨交加。现在流行的说法,肠子都悔青了,真是苦啊!凡夫要解脱,不能在无常里求,一切可以变化的东西都不值得追求,现在积累得再多,到头来都必定是一场空。不要以为活着的时候不空就行了,生死是个假相,因为生死是变化的,所以必定是假相。科学研究最大的成果,就是发现了物质的属性,虽然没有能力研究精神的属性,但是物质虽然形态有变化,根本属性没有变化。这个非常重要。物质会发生变化,规律不变化。这个最根本!人在有限的变化生命里,追求根本的不变,无限的变化是从根本中流现出来的。抓住了根本,也就把握了无限变化的境界,这真正是努力的大方向。功不唐捐,一分努力一分收获,这个收获不因时间而变,一得永远得,这个真正有意义。王,深一点讲,是心王;浅一点讲,是人王,领头的。这里是指修行主导者。正向的称行者,反向的称猴王。水帘洞, 水,道也;帘,屏幕也;水帘,一切世界境界相也。洞,错误和束缚,即心灵的窒窟也;誊文,这一句深刻。故事里是六耳弥猴把唐僧的官文抢走了,这里怎么成了誊文了呢?这里下力气痛斥了假修行人的劣行。修行有二种,一种是真正为天下苍生的解脱而修行的,另一种则为了自己的功名和利益而造做出来的装模作样的假修行。这就好比抄袭了一个修行的样子而已,自古以来这种事情常常发生,难怪会出现在《西游记》里。当今世界上也总有这种假修行人的,故事里假猴王把唐僧打昏,就是被定性为违背性德,欺骗良心。现在社会也存在不少打着佛法的名号,又没有引导追随者解脱的做法,甚至误导众生,干得都是欺世盗名的勾当。

却说孙大圣恼恼闷闷,起在空中,欲待回花果山水帘洞,恐本洞小妖见笑,笑我出乎尔反乎尔,不是个大丈夫之器;欲待要投奔天宫,又恐天宫内不容久住;欲待要投海岛,却又羞见那三岛诸仙;欲待要奔龙宫,又不伏气求告龙王。真个是无依无倚,苦自忖量道:“罢!罢!罢!我还去见我师父,还是正果。”

这段故事写得十分真实,人的行为常常如此。听说很多出国度金的人,没有按理想的路子走完,心理上没有办法平衡,出现进退二难的局面,最后是有家无归,孤独一生。分别心所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高人一头的事情,不论做什么都是一场空。错误的追求导致错误的结果是自然的事,要反省才会有醒悟。为什么会孤独?张扬个性的结果,私心膨胀的表现,痛苦的根源所在。当今有很多糊涂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错误和无知在毒害自己的亲人和无辜的儿童。极力鼓吹个性的发展,个性正是造就世界不和谐的根源。如果把个性转变成本分,虽然都是发挥自己的特长,但是本分就是使命了。目的是发挥自己的天赋,帮助一切众生。真个是无依无倚,这一句太重要了,如何有人真正冷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必定有出家的念头。现在人都在追求有一个铁定的依靠,结果没有依靠上,就心理失衡了。其实应当感恩道给我们的启示,世间的一切都是靠不住的。释迦牟尼佛最大的慈悲就在这里了,指出了唯有靠自己的自性功德,不仅可靠,而且圆满。有人选择靠上帝,那样就解脱了吗?想一想家里喂养的宠物,给他吃喝和医药,他就幸福了吗?没有智慧,还是畜生啊!依靠上帝,不能圆满自性功德的。这一切都是外道,攀缘外境,以求圆满和解脱,决定是无有是处的。我还去见我师父,还是正果。这就叫根器!佛家寺院里把释迦牟尼佛供养在大雄宝殿就是这个道理,修道的人能够百折而不回,成就无上大愿,帮助一切众生。实在讲,一切众生都只有这一条路能走通,其它的路走到最后还是走不通的。毕竟要回到修行这条唯一能解脱自己,自利利他的光明大道上来。幸运的人回归得早,不幸的人回归的晚而已,这是宇宙发展的总规律,大道自然律。

遂按下云头,径至三藏马前侍立道:“师父,恕弟子这遭!向后再不敢行凶,一一受师父教诲,千万还得我保你西天去也。”唐僧见了,更不答应,兜住马,即念《紧箍儿咒》,颠来倒去,又念有二十余遍,把大圣咒倒在地,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方才住口道:“你不回去,又来缠我怎的?”行者只教:“莫念!莫念!我是有处过日子的,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  三藏发怒道:“你这猢狲杀生害命,连累了我多少,如今实不要你了!我去得去不得,不干你事!快走快走!迟了些儿,我又念真言,这番决不住口,把你脑浆都勒出来哩!”大圣疼痛难忍,见师父更不回心,没奈何,只得又驾筋斗云,起在空中,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

唐僧见了,更不答应,兜住马,即念《紧箍儿咒》,这里似乎不通情理,悟空改过了,为什么不接受呢?其实是故事发展的需要,修行到不同的阶段,善恶的标准不同了。前几回讲到见相二分的问题,现在如还不能用一心,就是恶行。悟空的观行功夫不足,就是与道德相背,必然遭受道的制裁。紧箍咒只不过是道德的代名词而已,因此只有紧箍咒,没有松箍咒。等到成佛了,完全与道合为一体了,自然这个咒就消失了。没有成佛的众生,哪个头上没有紧箍咒呢?只是凡夫心粗胆子大,或者愚痴无知而已,唯狂心不歇。因为看不清,就以为不存在,或者体会上不够紧迫罢了。修到一定的程序,紧的意味就出现了。行者只教:“莫念!莫念!我是有处过日子的,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这一句厉害!让很多人感觉唐僧无礼,悟空有能力做齐天大圣,而唐僧是个凡夫,没有悟空寸步难行。前面自己思维不是这样子的,这里的希望唐僧接受而外强中干的做法。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悟空反省的不够深刻,通过六耳弥猴的故事来正本清源。不能彻底反省,自然不能被自性功德接受。大道无亲,唯与善人。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这个重要!观行法门,不需要妄加修行的念头!学佛重在发愿,时时发愿往生西方就对了,不需要再加个我要成佛的妄想。真实的愿是与行统一的,如果愿里无行,是虚愿,是把欲望当成愿了。佛家的愿不是凡夫所谓的理想和愿望,是心的一种状态。比如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就是时刻保持自己清净平等觉的用心。即念佛时正是作佛时,哪里有念佛不成佛的道理呢?只有很多人误解了念佛。很多人一生努力,最后不能往生,就是一开始就把发愿往生误解了。以为自己有往生的愿,其实都是打打妄想。

好大圣,拨回筋斗,那消一个时辰,早至南洋大海,住下祥光,直至落伽山上,撞入紫竹林中,忽见木叉行者迎面作礼道:“大圣何往?”行者道:“要见菩萨。”木叉即引行者至潮音洞口,又见善财童子作礼道:“大圣何来?”行者道:“有事要告菩萨。” 善财听见一个告字,笑道:“好刁嘴猴儿!还象当时我拿住唐僧被你欺哩!我菩萨是个大慈大悲,大愿大乘,救苦救难,无边无量的圣善菩萨,有甚不是处,你要告他?”行者满怀闷气,一闻此言,心中怒发,咄的一声,把善财童子喝了个倒退,道:“这个背义忘恩的小畜生,着实愚鲁!你那时节作怪成精,我请菩萨收了你,皈正迦持,如今得这等极乐长生,自在逍遥,与天同寿,还不拜谢老孙,转倒这般侮慢!我是有事来告求菩萨,却怎么说我刁嘴要告菩萨?”善财陪笑道:“还是个急猴子,我与你作笑耍子,你怎么就变脸了?”

木叉,可能有二重意思,一者木叉提婆,意思是获得解脱;二者波罗提木叉,代表戒律。这里可能二种意思都存在,修行到观行位基本上已经获得解脱,另外修观行是不违背性德,因此符合戒律的理义。木叉即引行者至潮音洞口,又见善财童子,这些地方写得真是美妙。潮音洞,是菩萨常常现身的地方,代表应机发法像月球引动海水一样,没有丝毫的勉强。在这个地方见到善财童子,善财童子当然是代表五十三参,在一切境界里参学如如真实智慧。行者道:“有事要告菩萨。”在这里地方有事要告菩萨,是符合道理和事相的原则的。我菩萨是个大慈大悲,大愿大乘,救苦救难,无边无量的圣善菩萨,有甚不是处,你要告他?另一方面,这个回答也不是仅仅开开玩笑的,是解释上回故事的起因。悟空修观行,为什么会落此地步呢?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呢?在《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里,菩萨说“入流亡所”,悟空和唐僧还会有草寇之难,说明修行还没有入流亡所啊。这个背义忘恩的小畜生,着实愚鲁!你那时节作怪成精,我请菩萨收了你,皈正迦持,如今得这等极乐长生,自在逍遥,与天同寿,还不拜谢老孙,转倒这般侮慢!这一句语重,有影射作用。社会也遇到很多人家里供养佛菩萨,却常常没有感恩之心。家有不顺,甚至还责怪是佛菩萨没有保佑呢。曾经遇到一个修行的人,修得顺的时候,赞叹不已。后来生病了,怀疑佛法,诽谤老师呢。过了二三年,去世了,可悲的事是非常多的。不过,总体上看有相似之处,就是不论顺逆都是从来不怀疑自己的。

正讲处,只见白鹦哥飞来飞去,知是菩萨呼唤,木叉与善财遂向前引导,至宝莲台下。行者望见菩萨,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菩萨教木叉与善财扶起道:“悟空,有甚伤感之事,明明说来,莫哭莫哭,我与你救苦消灾也。”行者垂泪再拜道:“当年弟子为人,曾受那个气来?自蒙菩萨解脱天灾,秉教沙门,保护唐僧往西天拜佛求经,我弟子舍身拚命,救解他的魔障,就如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鳞。只指望归真正果,洗业除邪,怎知那长老背义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缘,更不察皂白之苦!”菩萨道:“且说那皂白原因来我听。”行者即将那打杀草寇前后始终,细陈了一遍。却说唐僧因他打死多人,心生怨恨,不分皂白,遂念《紧箍儿咒》,赶他几次,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特来告诉菩萨。菩萨道:“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为僧,决不轻伤性命。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

只见白鹦哥飞来飞去,知是菩萨呼唤,白鹦哥代表妙音,是修观音法门的传法音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也称妙音法门。古德也称为玄音大法,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自然而然入无生法忍。念佛的时候,细听心音,自然令心安宁。白,清净;鹦哥,复述,比喻一切相清净的状态正是道的如实表白。知是菩萨呼唤,这正是观行相当明白的道理。木叉与善财遂向前引导,至宝莲台下。有必要让二个人来引导悟空吗?这些地方都是符合经典的教义的,参与悟,解脱与解脱知见是同时获得的。二个同时都具备,才能真正体现观行的功德,这里是见到观世音菩萨。自蒙菩萨解脱天灾,秉教沙门,保护唐僧往西天拜佛求经,我弟子舍身拚命,救解他的魔障,就如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鳞。这些话实在是精彩,作者实在是有辩才,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能写出来的。老虎口里夺脆骨,比喻虚妄中夺真实,世间是真真假假的,实在讲真与假真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存在和作用的地方不同。凡夫用意识,圣人用真心。这个事难倒了天下千千万万有心修行的众生。蛟龙背上揭生鳞,比喻要修成性相一如之境,事事关心。这二句合起是,用真心,见真相。然而,这个是要舍身拼命的事,如何舍身?放下肉身是自己的妄想;如何拼命?小我若不死,真我怎么能活脱?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这里已经说出了妖魔哪些能打死,哪些不能打死的原则。是按道理来写的,不是按神话来编造的。

行者噙泪叩头道:“纵是弟子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万望菩萨舍大慈悲,将《松箍儿咒》念念,褪下金箍,交还与你,放我仍往水帘洞逃生去罢!”菩萨笑道:“《紧箍儿咒》,本是如来传我的。当年差我上东土寻取经人,赐我三件宝贝,乃是锦襕袈裟、九环锡杖、金紧禁三个箍儿,秘授与咒语三篇,却无甚么《松箍儿咒》。” 行者道:“既如此,我告辞菩萨去也。”菩萨道:“你辞我往那里去?”行者道:“我上西天,拜告如来,求念《松箍儿咒》去也。”菩萨道:“你且住,我与你看看祥晦如何。”行者道:“不消看,只这样不祥也彀了。”菩萨道:“我不看你,看唐僧的祥晦。”好菩萨,端坐莲台,运心三界,慧眼遥观,遍周宇宙,霎时间开口道:“悟空,你那师父顷刻之际,就有伤身之难,不久便来寻你。你只在此处,待我与唐僧说,教他还同你去取经,了成正果。”孙大圣只得皈依,不敢造次,侍立于宝莲台下不题。

秘授与咒语三篇,却无甚么《松箍儿咒》。这里讲述二个问题,一是众生不可杀,杀是不仁,违背慈悲心。代表慈悲自性的唐僧绝不能容。二是紧箍咒是如来法,没有松箍咒,原因就是紧箍咒是大道之理,何乎于道理的,自然就可以松掉此咒。众生六道轮回,都是受了这个箍,要想彻底不受苦难,还得证得佛果。你那师父顷刻之际,就有伤身之难,不久便来寻你。唐僧不能离悟空,离了悟空就是性离心则昧,必遭难。故事按小说方式写的,在《西游记》里,观音菩萨是以修行法门来描写的。其实,现实中的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与如来佛没有差别。观察众生祥晦,不必作念,时时刻刻都了了然的。菩萨这里是表示方法,观照之德。

却说唐长老自赶回行者,教八戒引马,沙僧挑担,连马四口,奔西走不上五十里远近,三藏勒马道:“徒弟,自五更时出了村舍,又被那弼马温着了气恼,这半日饥又饥,渴又渴,那个去化些斋来我吃?”八戒道:“师父且请下马,等我看可有邻近的庄村,化斋去也。”三藏闻言,滚下马来。呆子纵起云头,半空中仔细观看,一望尽是山岭,莫想有个人家。八戒按下云来,对三藏道:“却是没处化斋,一望之间,全无庄舍。”三藏道:“既无化斋之处,且得些水来解渴也可。”八戒道:“等我去南山涧下取些水来。”沙僧即取钵盂,递与八戒,八戒托着钵盂,驾起云雾而去。

却说唐长老自赶回行者,教八戒引马,沙僧挑担,这个修行状态就是天下求道者多如牛毛的情况,心所法修行,意识形态里的道,一切的作用都是知识在积累,这个担子越挑越重啊。看看当今科技界就是这个情况,每年的知识量没有办法读完,更不说消化吸收。这种模式发展下去,全地球的人类都是教授也不够用的。被那弼马温着了气恼,这半日饥又饥,渴又渴,那个去化些斋来我吃?意识形态里面追求真理,始终不解决心性不和的问题,因此饥渴是难免的事。欲望难以止息,只好想办法去发展物质文明了。西方文化包括科学,都没有看到,物质的基础是精神。虽然他们发现了心理学效应,还是不敢正视精神是一种阴性物质的大道之理。说得难听一点,福报不足,没有能力或者因缘接触真实的文化,接触了也读不懂,总是误解,还自以为高明,将来死得惨,只能悲剧的谢幕。真正能发现物质充其量只是止痛药的效果,这样的反省就会深刻了。呆子纵起云头,半空中仔细观看,一望尽是山岭,莫想有个人家。化斋的本质是禅悦为食,心不在,何来的禅悦呢?意识与自性相背,因此用意识去化性,是一条错误。就像科学把望远境做得再好,也看不到人的本性天堂;把显微镜做得再精细,也看不到精神的作用。浩瀚的宇宙,广漠的空间,孤独的人类,用错了自心。三藏道:“既无化斋之处,且得些水来解渴也可。”只能用世间道来解解渴了,搞搞研究,立立名相,设设理想,做做运动,也只能如此了。八戒道:“等我去南山涧下取些水来。”南,是智慧;涧,是相对之道,今天科学讲的相对论,心心所分离之道。八戒托着钵盂,驾起云雾而去。是云里雾里的事啊。如果是中道,会写半云半雾。沙僧即取钵盂,递与八戒,意识里面的逻辑指导心所法,这就是世人的真实写照。为什么说科学永远没有可能让人类解脱?根子就在这里!哲学和科学里没有真理,道理也是在这里。我们高度智慧的祖先最先懂得思维和逻辑的错误,被科学家们误解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自己选择自由自在的身心解脱,还是选择醉生梦死的生活道路。

那长老坐在路旁,等彀多时,不见回来,可怜口干舌苦难熬。有诗为证,诗曰:
保神养气谓之精,情性原来一禀形。心乱神昏诸病作,形衰精败道元倾。三花不就空劳碌,四大萧条枉费争。土木无功金水绝,法身疏懒几时成!

那长老坐在路旁,等彀多时,不见回来,可怜口干舌苦难熬。心所法与道不契合,不是真心,与性不契合,不仅作用很慢,而且还是属于苦难的一种。
保神养气谓之精,情性原来一禀形。神,是心的作用;气,作用的细微部分。不失作用,当然说明精要全在。相由心生,形相都是随性和情来决定的。精气神,如今容易一般学佛人都很忌讳,因为这些是中华传统的东西,不是从印度传来的佛经里的东西。佛法非常高明,从根本下手,自然就超越了精气神,也就是说精气神自然就圆满了。但是对于中下根器的众生来讲,会不到佛法的高明之处,必然要步步向上,渐悟菩提。从这里看,精气神就是一种方便了。《西游记》从佛家的角度重新认识精气神,去掉了对精气神狭隘的成分。保神养气谓之精,精气神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精化气、气化神是指从体上用功。就像净土法门强调阿弥陀佛本愿一样,其实佛法都是强调本愿功德的,本愿就是众生的真精。归依佛的本愿,自然就得正受和正报,这些可以理解成气和神的作用。传统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对于那些对物质概念很重的人来讲,以为精气神是三种不同的物质,产生了严重的执着,因为最后才还虚。导致的后果,要么是着相,要么是增加我执,所以常被佛家本摈弃。佛家是高明得多,本来都是虚的,没有必要一层一层炼,直接把最后的东西拿来炼,就是圆顿法。其实,精气神是三位一体的,精是体,气是云相,神是作用、是智慧。保神养气,就是佛家常讲的放下万缘,也称惜福,就是不分别不执着。不是非要去受苦,那是执着苦相了。因为放下万缘,才能合于本体,这就是精。情性原来一禀形。情性从哪里来的?《首楞严经》里开示是一念无明,这一念生相无明,就叫情性,不是真性。情,忄和青,乃心有染也。稟形,把无形的性德赋予了形态,就是佛家讲的着了生相。心乱神昏诸病作,形衰精败道元倾。形要精美,心性必须完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就是这个道理。相由心生,病是心作。与上一句反过来看,如果是精气神出了问题,那就是根本上用错了心,有病形衰都是精气神的问题,也自然的是心的问题,也是道元不正。三花不就空劳碌,四大萧条枉费争。三花,即三德,养生里叫精气神,精气神如果不满,则说明用心不真,必有错过。修行上讲,就是盲修瞎炼。四大,在这里比喻在境界里得不正用,福报是不是无损。如果越修越是寸步难行,说明用心有问题。佛法,又称为阳光大道,一定是生活越走越宽阔的。土木无功金水绝,法身疏懒几时成!金水,比喻性德;土木比喻相用。如果相用都是幻化的,肯定性德无存。法身,是自性身;成佛就是明心见性,恢复性德。用佛家净土法门讲,念佛不相应,喊破喉咙也枉然。

沙僧在旁,见三藏饥渴难忍,八戒又取水不来,只得稳了行囊,拴牢了白马道:“师父,你自在着,等我去催水来。”长老含泪无言,但点头相答。沙僧急驾云光,也向南山而去。

沙僧表凡夫的理智,理智跟着心所法去了,这下理智也没有了。人往往这样的,神魂都不守舍了,这里预示唐僧的问题更大了。

那师父独炼自熬,困苦太甚,正在怆惶之际,忽听得一声响亮,唬得长老欠身看处,原来是孙行者跪在路旁,双手捧着一个磁杯道:“师父,没有老孙,你连水也不能彀哩。这一杯好凉水,你且吃口水解渴,待我再去化斋。”长老道:“我不吃你的水!立地渴死,我当任命!不要你了!你去罢!”行者道:“无我你去不得西天也。”三藏道:“去得去不得,不干你事!泼猢狲!只管来缠我做甚!”那行者变了脸,发怒生嗔,喝骂长老道:“你这个狠心的泼秃,十分贱我!”轮铁棒,丢了磁杯,望长老脊背上砑了一下,那长老昏晕在地,不能言语,被他把两个青毡包袱,提在手中,驾筋斗云,不知去向。

正在怆惶之际,忽听得一声响亮,这是修行中最难的事情,我们念念是心,哪一个是真心,哪一个是意念呢?虽然现在医学上有心电图和脑电图,能间接说明心脑的工作速度,但是凡夫没有能力去辨别细微作用。佛家讲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个结果将来必定会被科学重视,至少从理论上开始承认佛家的高明。实践上,必须要禅定,禅定其实练得就是心神一致的功夫。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个道理,如按光变化速度来算,可见光的频率是大约是每秒钟1014次,伽马射线的频率最高大约是每秒钟1022次,应当还有更高的。佛家经典中记载大约是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个生灭(1015次),基本上可见光的情况吻合,因为佛家讲求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普通的人,电影放映的每秒二十四次,都很难察觉。即使是有很深的定功,也很难突破这个可见光的频率。凡夫就很容易把妄念当成真心了,在佛家真正证得无生法忍,也就是看清楚生灭法的本质,大约是到圆教七、八、九地菩萨;而看清楚一切生灭的本质叫寂灭忍,要十地菩萨,等觉和妙觉(如来果地)。也是就是真正把一切生灭看清楚,明明白白,要成佛才行,别无他路。当然成佛比看清物质现象包涵的内容要广大得多,说起来维层上差别,还有自在上的差别,本质是就是生灭法清楚的程度。佛光,称无量光,就是根本上没有生灭了。没有生灭,来观察众生的生灭心,就看清楚了。反过来,凡夫用生灭来测度佛的常寂光,根本是不可比的事物,所谓是现量和比量的差别了,可见,凡夫对佛的功德不好理解。另外,我们的意识的频率与我们看到事物的相是一样的频率,物理学上称同频共振。实际上,心念和事物的频率都要大得多,而人们的念头为什么会有这么慢的频率呢?科学界无法解开这个谜了。传统文化中讲的三心二意就是研究这个内容的,可见古代的文化非常高明。有人看不到这个精华,一提到古人就觉得好像很落后,实在是没有慧眼。三心二意是心意性质的问题了,法相唯识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心不觉就好像心意有残留性,念念在识里留下一个种子,就是意念的作用,意念有缓存的作用,让人们误以为事物是缓存,其实事物早已又生灭无数次了。认这个种子为实,那个清净心就失去了,就相当于被心意给害了。佛家更是一针见血,用一个“眠”字。众生在很多的心念中处于睡眠状态,学佛就是学觉醒。根据物理上实验的数据,现在凡夫里很能专心的人,用十万分之一的天平,大致能感应到心念的力量,即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性只存在十万到百万分之一。正是因为这么微弱的统一,让众生误以为精神没有作用。相信唯物主义者的“人死如灯灭”了。既然一个是努力开发那百万分之一的生命关联,一个是恢复那百万分几乎未动的福德,到底哪一种生活更积极呢?显然,佛家和传统对生命的态度更积极,而且是百万倍的积极和真正真实, “真实”二字还要用真假来修饰是不得以的事。原来是孙行者跪在路旁,双手捧着一个磁杯道。这里是一贯的方法,磁杯不是慈悲,是石头旁的,《西游记》里用石头表示识心,是执着产生的结果。用识心来供养自性,是无明增长的事。双手捧着,指没有其它的作用了。故事将悟空分作二部分,一个是真心,一个是二心。真心叫悟空,二心叫弥猴。这里是弥猴,即二心里没有慈悲。我不吃你的水!立地渴死,我当任命!这就是唐僧,一切众生真实的求道心。佛家入门要进行三皈依的道理也能从这里体会一些。依自性就是坚勇求正觉,就不会被急功近利所迷惑。你这个狠心的泼秃,十分贱我!这一句反过看,就很常容易懂了。很多人不愿意修行,不愿意成佛,就是十分尊重自己的起心动念。世界上都普遍看重的种种大奖,哪一个不是奖励起心动念的呢?可见,众生真正接受佛法的难度,普世的价值观是颠倒的。轮铁棒,丢了磁杯,望长老脊背上砑了一下,那长老昏晕在地,不能言语,用心一错,哪怕是丝毫的过错,即背离了慈悲和自性功德,令自性功德被盖覆。

却说八戒托着钵盂,只奔山南坡下,忽见山凹之间,有一座草舍人家。原来在先看时,被山高遮住,未曾见得;今来到边前,方知是个人家。呆子暗想道:“我若是这等丑嘴脸,决然怕我,枉劳神思,断然化不得斋饭。须是变好!须是变好!”好呆子,捻着诀,念个咒,把身摇了七八摇,变作一个食痨病黄胖和尚,口里哼哼喷喷的,挨近门前,叫道:“施主,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贫僧是东土来往西天取经的,我师父在路饥渴了,家中有锅巴冷饭,千万化些儿救口。”原来那家子男人不在,都去插秧种谷去了,只有两个女人在家,正才煮了午饭,盛起两盆,却收拾送下田,锅里还有些饭与锅巴,未曾盛了。那女人见他这等病容,却又说东土往西天去的话,只恐他是病昏了胡说,又怕跌倒,死在门首,只得哄哄翕翕,将些剩饭锅巴,满满的与了一钵。呆子拿转来,现了本象,径回旧路。

有一座草舍人家。比喻起心动念所能得到的补给。捻着诀,念个咒,把身摇了七八摇,变作一个食痨病黄胖和尚,七八摇,指七上八下的,不是真心,不可能不进进退退的,退得往往更多。食痨病黄胖和尚,这一句就更加直白了,是一个没有修行功夫的和尚相貌,贪食境界。口里哼哼喷喷的,这一句非常重要,念经念咒都是妄想,不是清净功夫。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这个描写更是鲜明,一开口都是要剩饭的。为什么要这样来描写呢?因为用意识心,都是道听途说的。没有办法亲偿,比喻成人家吃过的剩饭了。学人家的样子,但是没有会到本质。只有两个女人在家,三心二意里的二意,阴识。将些剩饭锅巴,满满的与了一钵。锅巴,与前面的崩巴二将,流马二帅相似,巴附佛法。满满的,听经听义,从表面上听,不得要领,因此很多,而且满,都是妄想分别执着,没有办法虚心承当。

正走间,听得有人叫“八戒”。八戒抬头看时,却是沙僧站在山崖上喊道:“这里来!这里来!”及下崖,迎至面前道:“这涧里好清水不舀,你往那里去的?”八戒笑道:“我到这里,见山凹子有个人家,我去化了这一钵干饭来了。”沙僧道:“饭也用着,只是师父渴得紧了,怎得水去?”八戒道:“要水也容易,你将衣襟来兜着这饭,等我使钵盂去舀水。”

沙僧道:“饭也用着,只是师父渴得紧了,怎得水去?”让沙僧取水,指用理论来滋养,最后还是交给八戒,心所法。你将衣襟来兜着这饭,都是表面文章,装点门面的东西。等我使钵盂去舀水,真正能享受的还只是世间理论。

二人欢欢喜喜,回至路上,只见三藏面磕地,倒在尘埃,白马撒缰,在路旁长嘶跑跳,行李担不见踪影。慌得八戒跌脚捶胸,大呼小叫道:“不消讲!不消讲!这还是孙行者赶走的余党,来此打杀师父,抢了行李去了!”沙僧道:“且去把马拴住!”只叫:“怎么好!怎么好!这诚所谓半途而废,中道而止也!”叫一声:“师父!”满眼抛珠,伤心痛哭。八戒道:“兄弟且休哭,如今事已到此,取经之事,且莫说了。你看着师父的尸灵,等我把马骑到那个府州县乡村店集卖几两银子,买口棺木,把师父埋了,我两个各寻道路散伙。”

只见三藏面磕地,表方向错误;倒在尘埃,喻倒在六尘;白马撒缰,在路旁长嘶跑跳,意念不在道上,只在道边消耗;行李担不见踪影。行李担,修行的果证。如此修行,如何能证果?沙僧道:“且去把马拴住!”只叫:“怎么好!怎么好!这诚所谓半途而废,中道而止也!”这里更是明显地指出了凡夫位的修行者正信理智的重要性。

沙僧实不忍舍,将唐僧扳转身体,以脸温脸,哭一声:“苦命的师父!”只见那长老口鼻中吐出热气,胸前温暖,连叫:“八戒,你来!师父未伤命哩!”那呆子才近前扶起。长老苏醒,呻吟一会,骂道:“好泼猢狲,打杀我也!”沙僧、八戒问道:“是那个猢狲?”长老不言,只是叹息,却讨水吃了几口,才说:“徒弟,你们刚去,那悟空更来缠我。是我坚执不收,他遂将我打了一棒,青毡包袱都抢去了。”八戒听说,咬响口中牙,发起心头火道:“叵耐这泼猴子,怎敢这般无礼!”教沙僧道:“你伏侍师父,等我到他家讨包袱去!”沙僧道:“你且休发怒,我们扶师父到那山凹人家化些热茶汤,将先化的饭热热,调理师父,再去寻他。”

沙僧实不忍舍,将唐僧扳转身体,理智很重要,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就有可能在六道中翻身。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扶师父到那山凹人家化些热茶汤,将先化的饭热热,调理师父,再去寻他。要明心见性,需要顿悟渐证,条件不具足,蛮干不会成功。常言道,做不好人,怎么能成得了佛?佛乃纯粹尽性了道之人也。

八戒依言,把师父扶上马,拿着钵盂,兜着冷饭,直至那家门首,只见那家止有个老婆子在家,忽见他们,慌忙躲过。沙僧合掌道:“老母亲,我等是东土唐朝差往西天去者,师父有些不快,特拜府上,化口热茶汤,与他吃饭。”那妈妈道:“适才有个食痨病和尚,说是东土差来的,已化斋去了,又有个甚么东土的。我没人在家,请别转转。”长老闻言,扶着八戒,下马躬身道:“老婆婆,我弟子有三个徒弟,合意同心,保护我上天竺国大雷音拜佛求经。只因我大徒弟唤孙悟空一生凶恶,不遵善道,是我逐回。不期他暗暗走来,着我背上打了一棒,将我行囊衣钵抢去。如今要着一个徒弟寻他取讨,因在那空路上不是坐处,特来老婆婆府上权安息一时。待讨将行李来就行,决不敢久住。”那妈妈道:“刚才一个食痨病黄胖和尚,他化斋去了,也说是东土往西天去的,怎么又有一起?”八戒忍不住笑道:“就是我。因我生得嘴长耳大,恐你家害怕,不肯与斋,故变作那等模样。你不信,我兄弟衣兜里不是你家锅巴饭?”

只见那家止有个老婆子在家,这个描写与女子河那回的老婆婆意思相仿,都是在阴而无欲的心态,是修行的第一步。

那妈妈认得果是他与的饭,遂不拒他,留他们坐了,却烧了一罐热茶,递与沙僧泡饭。沙僧即将冷饭泡了,递与师父。师父吃了几口,定性多时,道:“那个去讨行李?”八戒道:“我前年因师父赶他回去,我曾寻他一次,认得他花果山水帘洞,等我去!等我去!”长老道:“你去不得。那猢狲原与你不和,你又说话粗鲁,或一言两句之间,有些差池,他就要打你。着悟净去罢。”沙僧应承道:“我去,我去。”长老又吩咐沙僧道:“你到那里,须看个头势。他若肯与你包袱,你就假谢谢拿来;若不肯,切莫与他争竞,径至南海菩萨处,将此情告诉,请菩萨去问他要。”沙僧一一听从,向八戒道:“我今寻他去,你千万莫僝僽,好生供养师父。这人家亦不可撒泼,恐他不肯供饭,我去就回。” 八戒点头道:“我理会得。但你去,讨得讨不得,次早回来,不要弄做尖担担柴两头脱也。”沙僧遂捻了诀,驾起云光,直奔东胜神洲而去。真个是:
身在神飞不守舍,有炉无火怎烧丹。黄婆别主求金老,木母延师奈病颜。此去不知何日返,这回难量几时还。五行生克情无顺,只待心猿复进关。

沙僧应承道:“我去,我去。”找心,本来是心所的事,但是这里让沙僧去,是从理智里去找心,因为沙僧去南海更合适。我今寻他去,你千万莫僝僽,好生供养师父。僝僽,二个字都有人字旁,比喻要八戒不要因着人相而烦恼。好生供养师父,心所需要有真心才能有禅,当下没有了禅,心所不能起作用,起作用就是连清净的净土也没有了。佛门永明大师讲:“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不要弄做尖担担柴两头脱也。这就是就说无禅无净土,只能下地狱去受苦了。
这段诗是对前面故事的点解,因此很重要。身在神飞不守舍,有炉无火怎烧丹。这里是说心王不在,炼不成丹,对境无禅。黄婆别主求金老,木母延师奈病颜。心王不在,只能靠性德;心所直接养性是病法,只能化来一些。这是前面故事说八戒变做食痨病的和尚,只能化来草舍妇人的锅巴饭。此去不知何日返,这回难量几时还。悟空一定要回,但时期不定。五行生克情无顺,只待心猿复进关。五行生克法,依情则克,依性则生,而心王是把握生克的关键所在,依八戒只能是克法。不能用八戒,只能让理智观察。即放下意识,真心必然会出现。净土法门就是这个做法,暗合道妙,潜通佛智。放下万缘,真心必然会显现。凡夫不了解真心是何物,时时用心,不识心。因此佛门不得以说个他力法门,他力其实就是真心也。真正把妄心放下了,真心自然在作用,所谓原来弥陀念弥陀。

那沙僧在半空里,行经三昼夜,方到了东洋大海,忽闻波浪之声,低头观看,真个是黑雾涨天阴气盛,沧溟衔日晓光寒。他也无心观玩,望仙山渡过瀛洲,向东方直抵花果山界。乘海风,踏水势,又多时,却望见高峰排戟,峻壁悬屏,即至峰头,按云找路下山,寻水帘洞。步近前,只听得一派喧声,见那山中无数猴精,滔滔乱嚷。沙僧又近前仔细再看,原来是孙行者高坐石台之上,双手扯着一张纸,朗朗的念道:
“东土大唐王皇帝李,驾前敕命御弟圣僧陈玄奘法师,上西方天竺国娑婆灵山大雷音寺专拜如来佛祖求经。朕因促病侵身,魂游地府,幸有阳数臻长,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盛蒙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过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施行。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自别大国以来,经度诸邦,中途收得大徒弟孙悟空行者,二徒弟猪悟能八戒,三徒弟沙悟净和尚。”
念了从头又念。

那沙僧在半空里,行经三昼夜,不分别不执着,不用三心二意。这种用心虽然没有离意识,但是清净了诸识的作用,属于净识。这种识六道里面没有投生之处,因此必定要出离六道。净土法门的要义之一,念佛的人只要不念六道种种心,自然不会再在六道中轮回。方到了东洋大海,东洋大海是众生种种恶业之所成,东,乃生心之所,念动之地。忽闻波浪之声,用心不平,则境界波浪翻滚。真个是黑雾涨天阴气盛,沧溟衔日晓光寒。黑、无明,阴是基本属性。光寒,光从外来,没有感应则寒。与自身一体,则有温暖。朕因促病侵身,魂游地府,幸有阳数臻长,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世间众生哪个不是魂游地府,三母日日增长?都需要救度。盛蒙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幸好佛与众生本来是一,同体大悲观世音菩萨,让众生知道可以成佛,了苦度生。倘过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施行。一切正义的都会向善的,都是发心利益众生的,这是一切圣贤的共同的事业。
念了从头又念。这里是指二心修行人的用心,把理论读了又读,为的是做得样子像经中说的一样。

沙僧听得是通关文牒,止不住近前厉声高叫:“师兄,师父的关文你念他怎的?” 那行者闻言急抬头,不认得是沙僧,叫:“拿来!拿来!” 众猴一齐围绕,把沙僧拖拖扯扯,拿近前来,喝道:“你是何人,擅敢近吾仙洞?”沙僧见他变了脸,不肯相认,只得朝上行礼道:“上告师兄,前者实是师父性暴,错怪了师兄,把师兄咒了几遍,逐赶回家。一则弟等未曾劝解,二来又为师父饥渴去寻水化斋。不意师兄好意复来,又怪师父执法不留,遂把师父打倒,昏晕在地,将行李抢去。后救转师父,特来拜兄,若不恨师父,还念昔日解脱之恩,同小弟将行李回见师父,共上西天,了此正果。倘怨恨之深,不肯同去,千万把包袱赐弟,兄在深山,乐桑榆晚景,亦诚两全其美也。”

那行者闻言急抬头,不认得是沙僧,叫:“拿来!拿来!”这个孙行者与保唐僧前的悟空是一个意思,意识心求大道。这一回故事是要说明心性相应与不相应的问题,保前是不相应,因此大闹天宫,惹出五行山因果的问题。保后就不同了,处处有天神护法,佛菩萨保祐。念通关文牒,念了又念,暗指落在意识里,没有真正与唐僧合在一处。因此也不认识净识,不知心中本来的清净。沙僧在迷称业障,在悟称净德。是理事方面的事,理中寓法,法中寓理。这行者不识,即喻盲修瞎炼。兄在深山,乐桑榆晚景,亦诚两全其美也。桑榆,用得精彩,一般指夕阳余辉照在桑榆之上,这里则更有一层深意。桑榆都是养蚕之树,与作茧自缚暗合一处。真修行是修心养禅,不修行是养缠增识。

行者闻言,呵呵冷笑道:“贤弟,此论甚不合我意。我打唐僧,抢行李,不因我不上西方,亦不因我爱居此地。我今熟读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 沙僧笑道:“师兄言之欠当,自来没个孙行者取经之说。我佛如来造下三藏真经,原着观音菩萨向东土寻取经人求经,要我们苦历千山,询求诸国,保护那取经人。菩萨曾言:取经人乃如来门生,号曰金蝉长老,只因他不听佛祖谈经,贬下灵山,转生东土,教他果正西方,复修大道。遇路上该有这般魔障,解脱我等三人,与他做护法。兄若不得唐僧去,那个佛祖肯传经与你!却不是空劳一场神思也?” 那行者道:“贤弟,你原来懞懂,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谅你说你有唐僧,同我保护,我就没有唐僧?我这里另选个有道的真僧在此,老孙独力扶持,有何不可!已选明日起身去矣。你不信,待我请来你看。”叫:“小的们,快请老师父出来。”果跑进去,牵出一匹白马,请出一个唐三藏,跟着一个八戒,挑着行李;一个沙僧,拿着锡杖。

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这里把修行的问题全盘托出了,假行者为的是名闻和利养。师兄言之欠当,自来没个孙行者取经之说。这一句份量很重!佛教自古以来的大问题,用什么心成佛的问题。意识心是成不了佛的,自我膨胀的人怎么可能明心见性。孙行者,是生心的行者,是动的心,如何与定的性相应呢?不合理事。法名悟空,就是把自我空掉。取经人乃如来门生,号曰金蝉长老,如来门生,就是如来法门,来无所来,去无所去。金蝉长老,自古即有,非是后天生成。只因他不听佛祖谈经,贬下灵山,转生东土,教他果正西方,复修大道。这一句合一切众生的理义,都是不听觉性,而背道合尘。只要闻教修行,还是能果正西方。放下万缘,回归净土。兄若不得唐僧去,那个佛祖肯传经与你!却不是空劳一场神思也?不依法性,如何能感通如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也。我这里另选个有道的真僧在此,老孙独力扶持,有何不可!这一句厉害!不仅历史上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近些年也出来过的。修行人妄自尊大的还真不少,自己创立个名相,仿造佛经,发个誓愿,要化火湖为莲池呢。岂不知,这些做法正是私心未泯,真心未现,恶业增长的充分表现。果跑进去,牵出一匹白马,请出一个唐三藏,跟着一个八戒,挑着行李;一个沙僧,拿着锡杖。不知自性是回归本来,反而在境界里攀缘,假立名目,造作名相。

这沙僧见了大怒道:“我老沙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里又有一个沙和尚!不要无礼!吃我一杖!”好沙僧,双手举降妖杖,那行者恼了,轮金箍棒,帅众猴,把沙僧围了。沙僧东冲西撞,打出路口,纵云雾逃生道:“这泼猴如此惫懒,我告菩萨去来!”那行者见沙僧打死一个猴精,把沙和尚逼得走了,他也不来追赶,回洞教小的们把打死的妖尸拖在一边,剥了皮,取肉煎炒,将椰子酒、葡萄酒,同众猴都吃了。另选一个会变化的妖猴,还变一个沙和尚,从新教道,要上西方不题。

把一个假沙僧劈头一下打死,原来这是一个猴精。可是,这识心会攀缘佛法,心中假立名目,就是猴精变化。不知真实沙僧乃道之因果关系也。心怎么能代表因果关系呢?,回洞教小的们把打死的妖尸拖在一边,剥了皮,取肉煎炒,将椰子酒、葡萄酒,同众猴都吃了。这段剥皮炒肉下酒,是指出这种迷昧心与觉悟之慈悲心完全不同。所谓修行,都是自己造作的事物。另外,我们凡夫吃境界里的食物,不正是吃自己的种种心吗?境界本来就是心现识变的。杀生,只是让心更加僵死;放生,自然能令心活。

沙僧一驾云离了东海,行经一昼夜,到了南海。正行时,早见落伽山不远,急至前低停云雾观看。好去处!果然是:
包乾之奥,括坤之区。会百川而浴日滔星,归众流而生风漾月。潮发腾凌大鲲化,波翻浩荡巨鳌游。水通西北海,浪合正东洋。四海相连同地脉,仙方洲岛各仙宫。休言满地蓬莱,且看普陀云洞。好景致!山头霞彩壮元精,岩下祥风漾月晶。紫竹林中飞孔雀,绿杨枝上语灵鹦。琪花瑶草年年秀,宝树金莲岁岁生。白鹤几番朝顶上,素鸾数次到山亭。游鱼也解修真性,跃浪穿波听讲经。

沙僧一驾云离了东海,行经一昼夜,到了南海。到南海反而要近多了,这正是“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一心一意则智慧必然现前。
这段对正法道场的描写非常精彩。包乾之奥,括坤之区。觉悟之道,透彻理事。会百川而浴日滔星,归众流而生风漾月。会百法而慧光独耀;归万法于性德圆通。潮发腾凌大鲲化,波翻浩荡巨鳌游。全境即心,全心即境。水通西北海,浪合正东洋。体合自性,用通万法。四海相连同地脉,仙方洲岛各仙宫。一切法从心想生,正受法乐妙无穷。休言满地蓬莱,且看普陀云洞。莫说法法平等,且证普门妙智。好去处是讲果德,好景致是讲功行,是细节问题。山头霞彩壮元精,岩下祥风漾月晶。定慧等持,性相一体,妙用无方;紫竹林中飞孔雀,绿杨枝上语灵鹦。孔雀,灵鹦,是禅妙心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琪花瑶草年年秀,宝树金莲岁岁生。白鹤几番朝顶上,素鸾数次到山亭。得不退位,常在妙觉,能证觉,正,净功德。游鱼也解修真性,跃浪穿波听讲经。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沙僧徐步落伽山,玩看仙境,只见木叉行者当面相迎道:“沙悟净,你不保唐僧取经,却来此何干?”沙僧作礼毕道:“有一事特来朝见菩萨,烦为引见引见。”木叉情知是寻行者,更不题起,即先进去对菩萨道:“外有唐僧的小徒弟沙悟净朝拜。”孙行者在台下听见,笑道:“这定是唐僧有难,沙僧来请菩萨的。”菩萨即命木叉门外叫进。这沙僧倒身下拜,拜罢抬头正欲告诉前事,忽见孙行者站在旁边,等不得说话,就掣降妖杖望行者劈脸便打。这行者更不回手,彻身躲过。沙僧口里乱骂道:“我把你个犯十恶造反的泼猴!你又来影瞒菩萨哩!”菩萨喝道:“悟净不要动手,有甚事先与我说。”

沙僧徐步落伽山,玩看仙境,沙僧这段故事,是给下回灭除六耳弥猴做铺垫,因为不能转只成智,如何彻底清除二心分别。因此,虽然故事是说师父遇难,不如说更上一层。这正是佛家文化的特色,小乘佛法,乃世间难闻之解脱法。但是如果大乘菩萨去和小乘人共住共修,就是破戒。在大乘看来,小乘的修法本来就不圆满,因此仍然是落难之中。

沙僧收了宝杖,再拜台下,气冲冲的对菩萨道:“这猴一路行凶,不可数计。前日在山坡下打杀两个剪路的强人,师父怪他。不期晚间就宿在贼窝主家里,又把一伙贼人尽情打死,又血淋淋提一个人头来与师父看。师父唬得跌下马来,骂了他几句,赶他回来。分别之后,师父饥渴太甚,教八戒去寻水,久等不来,又教我去寻他。不期孙行者见我二人不在,复回来把师父打一铁棍,将两个青毡包袱抢去。我等回来,将师父救醒,特来他水帘洞寻他讨包袱,不想他变了脸,不肯认我,将师父关文念了又念。我问他念了做甚,他说不保唐僧,他要自上西天取经,送上东土,算他的功果,立他为祖,万古传扬。我又说:没唐僧,那肯传经与你?他说他选了一个有道的真僧。及请出,果是一匹白马,一个唐僧,后跟着八戒、沙僧。我道我便是沙和尚,那里又有个沙和尚?是我赶上前,打了他一宝杖,原来是个猴精。他就帅众拿我,是我特来告请菩萨。不知他会使筋斗云,预先到此处,又不知他将甚巧语花言,影瞒菩萨也。”菩萨道:“悟净,不要赖人,悟空到此今已四日,我更不曾放他回去,他那里有另请唐僧、自去取经之意?”沙僧道:“见如今水帘洞有一个孙行者,怎敢欺诳?”菩萨道:“既如此,你休发急,教悟空与你同去花果山看看。是真难灭,是假易除,到那里自见分晓。”

这猴一路行凶,不可数计。下一回故事的头从这里开始了,净识虽然可贵,但是没有能力判断真假之心。不要说道家修道,修到最后只得到天界之果,就是佛家小乘看到的都是识境,行蕴里的境界。因此小乘阿罗汉,能看八万劫,还是看不到宇宙的起因,物种的起源。反观当今世界文化,常常要谈真理,听到这些话是何感受?真是痴人说梦,睡地摸天的想法。他们以为把望远镜做大些,把显微镜做精细,都能看到物质的本源了。人间悲剧像什么?佛有一喻,阳焰。《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楞伽经》曰:“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这个故事过去人不好体会,现在非常容易见到,就是春夏的时候,如果在大路上,向路的尽头看,路面像是洒了水一样。其实,是热浪从侧面看过去呈现的结果,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出现在沙漠之中最要命了,会让动物或者人误认为前方有湖水,拼命前往,然而那水景总在远处,纵然累死也不能得到那解渴之水。是真难灭,是假易除,这是《西游记》妖怪能不能杀掉的根本原则。这是大道之理,是真的永远不灭,是假的片刻难存。我们好像看到境界不变,其实刹那刹那都在生灭,科学已经证明,一切都是粒子的波粒二相之境。随着科学的发展,还将证明佛陀的教诲句句真实,从这个角度讲,科学将来必定促进佛教的发展。

这大圣闻言,即与沙僧辞了菩萨。这一去,到那:
花果山前分皂白,水帘洞口辨真邪。

花果山,前面讨论过了,就是阿赖耶识。水帘洞,就是世间道,众生世界。因此后面会全面论述真假的判定方法,这对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来讲,实在是难得一闻的大道之理!一语道破!

毕竟不知如何分辨,且听下回分解。

TOP

回复 2# 的帖子

感谢顶贴。
其实10的14次方和15次方,论坛不能显示,变成了1014和101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