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游记》大义与精解前言

《西游记》大义与精解前言

《西游记》从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的喜爱,这是与其创作手法以及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几百年来,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来欣赏《西游记》,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享受,《西游记》在各方面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
本书试图从作者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不朽的文学巨著,将作者每一个提示都联系起来领会理解,发现了西游记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精彩和辉煌成就。尤其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巧妙而又诙谐的应用,赋予了小说的永恒魅力。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从文字到经典始终存在理解上的难度问题。《西游记》能把中华文化的种种特殊性都应用在作品中,足见作者对中华文化的领悟深度。
除了文字和文化的因素之外,另一个阻碍人们正确理解《西游记》的重要因素是对宇宙人生的根本性认识和理解。这是一个千古大难题,如果没有能力广泛参悟佛道儒医武文化的精髓,可能很难突破见解上的问题。虽然同样可以像外国人那样欣赏《西游记》里神话故事,但是难以体会到《西游记》提升人生境界的功效。《西游记》的文化核心是大道之理,依小说原话称“金丹大道”、“释厄传”。如果没有对哲学、科学、宗教等等文化的深入研究,即便是很认真地读了《西游记》,也很难理解“释厄”的原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由此对小说的创作思路和手法上的微妙之处就难以欣赏到。也正是出于这些原因,导致了《西游记》的欣赏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甚至出现了有人对不能理解的部分进行了所谓的再创作,这种现象正是反映了理解《西游记》的难度。可以不过分地讲,《西游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奥的小说,再创作的作品远远不如原著内涵深刻。
在解读方法上应当把握《西游记》二大部分,一是大义领会,即纲领性的主线,释厄原理和方法的诠释;二是精解赏析,是欣赏写作手法,文字会意,人物穿戴,人物名字,场景内涵,打斗寓意等。《西游记》是一部多鬼神、多宗教、多学术的艺术作品,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作者在写作中也考虑到了真正理解上的难度,以及雅俗共赏的问题,因此在每一回中,关键之处,都有重要的提示。从这个角度看,真正读懂《西游记》还是相对容易的。与一般的理解不同,《西游记》其实是一部理论上非常严谨的小说。既然是理论传播,给读者发挥的余地自然就少了。如果我们完全尊重作者的提示,再把握其写作手法上的特殊性,理解就很容易到位了。由于《西游记》本质上是一部小说体的大道之理演义,与其它小说相比有极大的不同,在解读上要注重对大道之理的理解和把握。
《西游记》在写作手法上是以玄奥神话来启发人类如何反省自己,如何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为目的的。把宇宙人生的理性人格化,把人生的劣性兽性化,把错误的解脱方法和行为妖魔鬼怪化,这也是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做法。可以说《西游记》是文学史上很多方面都达到了独一无二和巅峰造极的高度,《西游记》很自如地融教学与神话于一体,集生命科学之大成,诙谐轻快地讲述了道德和自然的普遍规律。如果说《红楼梦》是看破红尘之纲要,那《西游记》必是悟透三界之妙法,常言道“看破红尘非看破,悟透三界方为真。”
认真细致地读一读《西游记》,相信可以解决一些对《西游记》看法的争议问题,下面举例十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说明的解读《西游记》的正确方法:
一、        《西游记》作者归属的问题
对于这本鸿篇巨著来讲,欣赏其美妙,远比关注其作者重要。比如,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将造纸术的发明归功于蔡伦明显有其不合理处,但是选一位有成就的代表来受用这个荣誉还是合适的。从《西游记》通篇的理论水平看,作者绝不可能是一个普通的文人,他必须精通佛道医儒武以及易学文化的内涵,文字能力极其深厚。
在被列为《西游记》作者的后选人中,有二位署名作者,一是吴承恩,一是邱处机,其它的可以不必考虑。从吴承恩先生的背景资料来看: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天启淮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这些特征都与《西游记》写作内容和笔调完美地统一起来了,基本上可以肯定《西游记》是他的作品。从邱处机的能力看,理论水平和实践功夫肯定比吴承恩要好。但是从语言风格看,不符合一代掌门的身份。尤其故事中对道家三清的戏谑态度,以及《西游记》里大量的粗口脏话,很难想象出自于邱处机之口,这完全于全真教严谨的戒律格格不入了。因此,这些都恰恰符合吴恩承的身份。关于,李春芳的可能性与邱处机的情况相似,言语风格上不成立。即使李春芳有此雅兴,《西游记》文笔与他冠名的作品大相径庭。
另外,《西游记》不可能是一个人写成的,是吴承恩先生把他人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而进行了再创作,这是最合理的答案。任何文学作品都必然有故事的原形,这符合普遍性的道理。从一些资料看,虽然在吴承恩写小说之前,有了很多《西游记》里的故事,但是从《西游记》创作的严谨程度看,远远超出了简单整合的可能性。从吴承恩先生的生活背景来看,是他把很多传统的故事里的人物赐予了新义,每一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有其根本的定位。包括一些小妖的名字,都不是随随便便起出来的,而是根据妖魔鬼怪大王所代表的属性来定性的。利用已有的创作元素,更有利于作品传播和理解。由于《西游记》里涉及的佛法原理已经超出一般了解的水平,作者是不是还请教了当时的高僧大德,就不得而知了。
鉴于上面粗浅的分析,个人认为,《西游记》是在前人大量传说的基础上,由吴承恩先生进行了再创作,使其成为一部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小说体的传道书。
二、        《西游记》写作背景的问题
一般认为《西游记》是建立在唐僧取经的故事基础上的,其实这是一种误会。《西游记》里的唐僧完全不是历史上的唐僧,李世民也不是历史上的那个皇帝。甚至佛教里的佛菩萨及阿罗汉都进行了重新定义,唐僧的家庭背景自然也不是唐朝那个玄奘大师的历史背景,小说都赐予了新的涵义。当然也正是由于名字上的相同,让很多去研究历史,发现了差别。奇怪的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带来了不必要的误解。时代变迁,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造成了今天人们对名字和概念的执着,这可能是以中华传统领悟为要的吴承恩先生没有料想到的。全部人格化来写大道之理和生命科学,将‘正确’用‘天神’来表达,将‘错误’用‘妖魔鬼怪’来表达,这些都给西游记的正确理解增加了难度。究其原因,是人们忽略了中华文字的奥妙,以及不甚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里一些经典人物的代表性意义。如果要真正尊重作者的创作动机,尊重作品的初衷,不随意更改故事的原形,就应当在汉字和传统文化里补补课,再来评价《西游记》才有意义。虽然《西游记》已经成为世人心中的《西游记》,早已不是吴承恩先生创作的《西游记》,还是有必要来讨论一下,到底什么才是《西游记》创作原形的问题。
严格意义上讲,《西游记》是讲解大道之理为写作背景的。然而,有能力讲清楚大道之理的文化,还只能依托佛家文化了,因此,背景只能是佛家文化。悟空学道从须菩提祖师开始,到西天如来取经证果,都是借助于佛家的真实故事。须菩提祖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西天如来佛是释迦牟尼佛。有人理解成道,是看到须菩提祖师门下的弟子都称小仙,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仙与佛的区别,是仙强调自解脱,佛强调自他俱解脱。
三、        《西游记》到底写什么的问题
《西游记》是写唐僧取经的故事吗?绝对不是的,这在小说一开始就点明了,“西游释厄传”,如何释厄才是西游记写作的主题。历史上的唐僧印度取经,不是这个主题。他要继续和弘扬《瑜伽师地论》。换言之,当年的唐僧取经是为弘扬佛法,而《西游记》的西游是为了让读者释厄。既然唐僧不是历史上的唐僧,取经也不是历史上取经,而是众生觉悟的全过程。《西游记》里的玄奘叫江流,江者,“千江有水千江月”之江也,比喻人性;流者,流转于生死苦海也。唐僧本质是代表人性,即在迷之佛性也。其父陈光蕊,陈字,在故事里有交代了,陈者,沉也;光者,本性之光也;蕊者,三心所生也。众生三心所生也。这是众生轮回于生死苦海之因,自然也就是江流之父了。母亲,殷温娇,是心之情用也;三心合着三情,必定产生江流也。很多人在历史里去研究玄奘大师的家庭背景,自然是不会有结果的。如此等等,都有内在联系,绝不是历史上的玄奘大师的翻版。故事最终,唐僧成了旃檀功德佛,这是指自性佛。因此,从结果反观因地,对人物的定性问题,自然就非常妥当了。
有人误解了唐僧在故事的真实意义,硬要把玄奘大师取经的《西域记》来统一《西游记》,因此会提出《西游记》的主角被孙悟空占去了,似乎有点喧宾夺主了。其实,西游记里的主角就是一个,众生如何才能觉悟。只是把众生的内涵分解成了五个大的属性,佛性是唐僧,心源是孙悟空,心能是猪八戒,心净是沙僧,心意是白龙马。五个主角是按其在觉悟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说的,每一回故事,要解决什么问题,与哪个属性相关,就是哪个角色出场。丝毫不含糊,说明《西游记》不是简单的神话幻想小说。
从众生觉悟的过程看《西游记》,故事是按照修行的规律来写作的。从发心开始,经过了断见思惑,破尘沙惑,最后破无明证法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条理分明,一丝不苟。
四、《西游记》里数的内涵问题
小说里数字的应用非常多,要理解这些数的内涵,就要了解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祖先讲:“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这也是《西游记》创作的根本手法。对应于故事所涉及的法趣,辅以术数,这些是中华易经的精髓,也是世间各种现象存在之理。既然是讨论大道之理,理与事自然要统一起来。这一点在五位主人翁身上的表达是最明显的,比如唐僧,是十世的罗汉投胎,是佛祖的第二个徒弟金蝉子转世。十,是圆满数,佛性本来是圆满无缺的;罗汉是比喻清净不染。因为罗汉的修行方法是一路舍受之法,受即是作用,不与作用混为一谈。投胎,是起作用,比喻众生在世间投胎,起作用而已。金蝉子,比喻性光之德用;佛华严之三大:第一是体大,第二是相大,第三是用大。金蝉子,是德相也。唐僧是佛性相大的化身,这就好理解为什么妖魔鬼怪要吃唐僧肉了。唐僧演义在迷的众生性德也,虽在迷中,性德依然圆明。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这七十二是地煞数,地,是八卦之相也;煞,相克之道也。数上是八与九数,九是变化数之极数,总七十二趣也。悟空是代表心源,佛家讲“心现识变”。从数学上讲,有无穷无尽的变化可能,但用中华传统归纳成八种卦象,即是把现象的存在归纳成八种属性。这些属性又有无穷的变化可能,无穷在中华术数里,归纳成九,九乃大数也。因此,《西游记》里的七十二变,不是今天数学家里的七十二种,而是七十二大类,演化开,就是无穷无尽。猪八戒的三十六变,叫天罡数,也可以用六乘六的方法来解,六是爻数,另一个六是顺数。爻是道性,阴阳性也,另一个六是顺理性之道也。这就是天罡的内涵,八戒指心能,心能必须符合道性,因此有三十六种变化。这三十六和七十二一样,演化开,也是无穷无尽的变化。只是随众生性,往往表现在迷失之中,因此八戒之变化是幻影并非真实。
其它,如十万八千里,八百里流沙河,八百里火焰山,九九八十一难,等等都具有实在的内涵。不可任意改动,否则理事就不能圆融了。这些都在后面章回里一一详细分析解说。
五、《西游记》里文字及诗词的内涵
中华汉字很多是会意字,即文字的结构决定了文字的根本意义,这在《西游记》的写作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将妖魔的名字都赐予了根本的意义。
前面介绍了唐僧父母和江流的姓名的内涵,其实小说中又何止姓名呢,处处都是这一类的应用。比如,木字旁的字,都是与业力有关的暗示。草字头的,都是与生心有关。犭字旁的,都与误用有关,比如獐智,指世智辩聪。另外还有加减的应用,比如袁守诚这个算命先生,这里的袁字,就是猿字去掉犭,猿代表心源之活泼和妄动的习性,那袁就是如如不动的大道体性,因此道性自然会守诚的。
甚至在故事的需要时而有很多字是字典里查不到的,但可以通过会意去理解这个字的根本内涵是什么。如果不了解这个特殊性,可能会以为抄写的人把字写错了。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西游记,文字上有差异的问题。这也给解读和欣赏《西游记》造成了种种困难,很难找到最完美的本子了。
诗词也一样,一般都是交代故事的核心内容,如果是描写人物的外貌,自然是表面如一,暗示人物的基本特征。如果是牙,则是邪字去耳,基本就是邪见的代名词。丝质的穿戴,一般与作茧自缚相关。如此之类,不胜枚举。有人说《西游记》里的诗词和《红楼梦》里的诗词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西游记》是写实的,《红楼梦》是传情的。看不到实的成分,自然没有办法欣赏它的美妙了。
每回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有一段诗词来归纳和总结,这是作者提醒读者注意故事的根本理和事的内涵。这对我们真正读懂《西游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六、《西游记》主人翁造型的问题
从现有的电影、动画、电视,以及画书等等作品来看,对唐僧和白龙马的造型上出得错误不是很明显,而对三个徒弟的造型问题是比较多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一个丑字,但是没有把握丑字的根本性内涵。比如,悟空一定要强调无腮这个最大特征,比喻心非肉思之理,即不是可以思考的肉;同样尖嘴也很重要,表示心小大之嘴,小到无内,大到无外的根本内涵。同样,八戒造型上也有很多问题,一是莲蓬嘴,代表猪的精华,莲是清净的,虽然在猪的嘴上,仍然不失其清净。这是表示,众生与佛平等之义。不过,人们几乎都忽略了猪八戒和沙僧都是有獐智的,也就是都是有獠牙的,这正是他们丑陋之处,也是将清净转变成不清净的所在。代表他们世智辩聪的本质,是从天界沦落到凡界的烙印。
妖怪的造型就更是没有严格按照小说的描写了,其实小说的描写句句是有涵义的,不需要凭想象来造型的。想象只能会破坏《西游》记严谨的理性内涵。
七、妖魔鬼怪轻易可以带走唐僧、吃唐僧肉等问题
如果不能从理性的角度去读《西游记》,就会发现《西游记》里处处是矛盾。从功夫上讲,很多妖怪能轻易地带着唐僧在天上飞走。而神通广大的三个徒弟都没有这个能力。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唐僧是代表众生之佛性之德相,要想幻化真相非常容易,而要显露真相则难之又难。唐僧师徒西行,正是代表觉悟的过程;而妖魔鬼怪恰恰是代表迷失的过程,因此妖魔鬼怪似乎更容易控制唐僧。
为什么妖魔鬼怪要吃唐僧肉呢?故事中介绍妖魔鬼怪听说吃一块唐僧肉就可以长生不老,现在看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了。并不是作者的创意,而佛道二家的经典的精华宗要。成佛成道就是指明心见性,唐僧代表佛性德相,这个德相必须修得,而妖魔鬼怪就是不从修行而得,想从心外取道。妖魔鬼怪用错误方法去明心见性,他们希求用蒸或者煮的方法享受佛性的功德。从文字上看:蒸,是艸、丞、火;艸代表众生,丞是承德,火是心之欲望。煮,者、火,心意所能及者。欲望和心意之所及之法皆是佛道二家讲的不清净法,当然就没有办法明心见性了,因此《西游记》自始至终妖魔鬼怪没有办法吃得上唐僧肉。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是女怪与唐僧成亲的故事,这也是《西游记》里重要的故事,其中内涵是指想通过感应交道来得道的方法。附会之法,所谓附佛外道。从修行上讲,魔女代表阴识,即被意识所困。阴阳交生者,皆是后天之道,不可能逆返先天,因此也是歪门邪道。
八、佛道之争的问题
《西游记》中常常出现佛道之争的问题,往往是妖道乱政,唐僧师徒拨乱反正。这里没有门户之见,只是借用道家之“道”字。如果用歪门邪道的方法,求真正利益众生,必定是给众生带来灾难。如果《西游记》抵制道家的话,不会将太上老君代表因果律。恰恰又是因为道家注重法术,正好给小说在讲道理上形成方便。借用发挥成执事废理的代表,道士自然是错误的求大道人物了。但是道家很多神仙都在天上,显然对道家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西游记》说得是西天取经,但成的是金丹大道。就此名字看,是作者努力倡导佛道不分家。把佛道都看作可以普度众生的大道,只是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别。觉悟有深浅,方便有多门。并且,很多章回的名称,都是依丹家的理论内容来描写的。显然,作者理解佛道二家理无二致,将唐僧师徒都按五行进行了定性和描述。
九、村、山、河、寺、国的问题
在师徒西行的路上,差不多就是五种环境交替出现。村庄、山岭、大河、寺院、国家。村子上一般会受某个妖怪的长期侵害,这是代表在众生地,恶业经常困扰着生存的问题。山岭代表邪定聚,即恶业存在的形式,山里的魔王就是存在的问题。大河代表智障,修行的根本原理就是破迷开悟。有河阻碍前进的道路,表示对事物的来龙去脉还不清楚,过河代表破尘沙惑业。寺院,是修行僧人所住之地,代表功德之所,寺院的名字代表修行的核心问题。修行过程中,寺院的问题就是修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被妖道压制的故事。这比喻长期以来,没有按正法修行,被错误的方法取而代之。修行就是修正这些行为,使其符合功德的要求。国家用一国之民来检验功德的真实作用,真正解决的国王和国民的问题,就可以发通关文牒,比喻功夫得到印可。妖魔鬼怪是祸国殃民的,而真正的修行是利国利民的。功夫是不是真正利益众生的,就在能否救济一国之民的问题上展现出来。如果说寺院代表自觉,国家则代表觉他。自觉觉他的问题都解决的很好,说明修行是正道正法,西行路上又进了一步,可以通关去下一个环节进修了。
十、妖魔鬼怪的生死与后台的问题
《西游记》中有不少妖怪,最后没有被彻底打死,而是被佛菩萨收伏成为坐骑等兽类的。这是在修行中,有很多人把方便当成了究竟,修行上产生了障碍。因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来一乘妙法是没办法用言语和形象来表达的。不用言语、音声和形象又不足以接引六道众生。因此,这些痕迹在真正彻底觉悟之时,方便往往都会成为修行人的障碍。这些故事的原型是佛家的《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名菩萨。”。很多人把这些理解成后台效应,是一种误解。严格来讲,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真理就是这样现和变的,变就是因为意识把境界转变了。在佛家看来,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极乐世界,被众生的染着之心变成了五浊恶世。修行就是将这些有为的作茧自缚的劣变消除掉,还归一个清净自然的宇宙人生。道家称逆炼归元,佛家称明心见性,觉悟万法。一切事物真相的后台,就是大道自然规律。无中生有的杯弓蛇影的幻影才是可以真正杀死的小妖,小妖是大魔王之邪念作用下产生的梦幻泡影。根本上是本不存在的事物,自然修正方法之后,这些泡影自然消散了。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认为《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又是以小说形式来呈现的哲学、科学、养生、修道、文字学、生活艺术等学术成果。将这些人生的重要学问,进行严密的分析、整理、归纳、衍化,并以拟人化的手法戏剧性的表达出来,使之产生了神话般的小说效果。成为雅俗共赏,三辈皆爱的劝善济世之文章。尤其采用了大量的介绍了佛家的慈悲济世,道家的清净无为,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易经在医学和武术方面的内容,并且采用了丰富的传统文字会意原理,达到了自然而然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效果。可以讲《西游记》是中华文学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在人类文学艺术上,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