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周立波现象"能否成为舞台艺术发展的"拐点"?

"周立波现象"能否成为舞台艺术发展的"拐点"?

                                     "周立波现象"能否成为舞台艺术发展的"拐点"?

                                               2009年10月29日 16:44 来源:新华日报




                                                资料图:周立波担任微笑YES大使。 中新社发 潘索菲 摄

  周立波走红已经有一段时日,沉寂数月后,他的新书《诙词典》的出炉又将他推到大众面前,为我们再次解读周立波现象增加了一个新的注解。

  海派清口,

  源于上海的新文化

一个人,一张嘴,一台戏。120分钟,爆笑连连。  

  侃社会热点、说时事焦点,融北京单口相声、美国脱口秀于上海独角戏。

  这,就是上海男人周立波自创的“海派清口”。说白了,就是用上海话说单口相声。

  应改革开放30年之时,周立波推出《笑侃三十年》,从最初600座的兰心大戏院,侃到1300座的美琪大戏院。曾有人现场计数:120分钟内,观众笑声680至700次,平均每15秒观众笑一次。

  在票房一再创历史纪录的同时,“把他做掉”、“朋友!大户嘛!”、“万宝路!内侧袋”……周立波的许多台词也成了年轻人的流行用语。而周立波更是“火”到了上海交通要道延安高架的户外广告牌上。

  周立波在上海火了,在全国火了。各地媒体争相采访,各地演出商争相邀请他演出,却被他“矫情”地婉拒:“不是每一滴水都要汇入大海的,我这一滴只溶于黄浦江。”甚至他对上不上春晚也无所谓。他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上海的语言类节目,为什么一定要把上不上春晚作为标杆呢?既然是上海的语言类节目,自然要立足上海。上海有1800万人,多么大的市场,如果每个人都来听‘海派清口’,那就是将近40亿元收入。有市场远比上春晚重要。”

  看周立波的节目,能感觉到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大上海主义者,但“海派清口”未必上春晚的言论,却不是盲目的狂傲自大,而源于一种艺术自信,源于他对于“海派清口”的准确定位。周立波深知他的艺术根植于上海方言、根植于上海这片土地,离开了上海,所谓“海派清口”便无所依存。对于外乡人而言,欣赏周立波“海派清口”的最大困难,是其全场几乎由上海话贯穿:这是周立波的坚持,也是其表演的灵魂所在。

  海派清口,已经不单纯是一门大众艺术,而被视为一种“发源于上海的新文化”,得到官方和民间的认可。

  周立波现象,

  “上海摩登”的复兴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与上海的关联,并非仅仅是说上海话如此简单。

  比如对于上海的磁悬浮列车,他是这样“称赞”的:“大手笔,一扔100个亿,解决了30公里的交通难问题。”对于中国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他是这样认为的:“次贷危机是一种金融成人病,中国没有,不意味着中国金融体制更健全。哪有五六岁的孩子得性病呢?”他的清口没有“粗口”、“荤口”,却常常会冒出“恩格尔系数”“物流”“审丑”等术语。

  大量的阅读是周立波的彩排,他每天要看十几份报纸,上三四个小时的网,他会把最新的事件在他的演出中说道。判刑入狱、下海经商的人生历练也丰富着他的艺术。

  个人的天赋与努力固然重要,但究其根源,是上海的摩登文化孕育造就了周立波,造就了相较于其它地方民间相声艺术更雅致、更高品位的海派清口。周立波把自己跟郭德纲的表演比成喝咖啡的和吃大蒜的,虽然引发争议,但却形象地隐喻出了两种艺术背后不同的文化背景。

  周立波对一些时事现象进行辛辣讽刺,上海文化主管部门没有予以管制,反而举行专家研讨会为其捧场,反映了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包容。

  日本《读卖新闻》认为,周立波现象也是“上海摩登”的一种复兴。“上海摩登”曾帮助上海成为上世纪前半期东方最繁华的城市。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人的生活水平恢复到中国第一的位置,开始有余力去孕育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学者钱文忠分析,“上海本土文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边缘化。但是,这些年,上海经济高速发展,上海意识高涨,就发现少了点什么自己的东西。周立波的出现,正好符合了上海人在经济站上一个新高度后,对于本土文化的需求。”

  舞台艺术,

  应从成功中找到自信

  周立波的成功,对于衰落中的舞台艺术也是一个极富价值的启示。

  著名笑星王汝刚在谈到“周立波现象”时感慨道:“滑稽戏进社区也受欢迎,但那都是免费请人家看的,而周立波能够让观众心甘情愿地掏钱看演出。” 不仅滑稽戏,各类舞台艺术都在淡出舞台,或投靠电视,或黯然失色,剧场里的观众越来越少。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顾欣认为,不要怪观众不愿进剧场,也不要怪电视等其它娱乐方式抢走了观众,而是艺术工作者没有创作出真正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好作品。周立波的火爆或许印证了顾欣的观点。

  今日我们对周立波或许有些过誉,但近些年一些传统艺术逐渐衰落,曾经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都莫名沉寂,反而是一些拙劣的做秀占据了眼球,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悲哀。周立波的出现,至少让我们有所期待。

  周立波说,“海派清口”可以演遍上海各大剧场,但坚持不上电视,海派清口是剧场艺术,跟电视娱乐是两码事。“周立波现象”能否成为推动舞台艺术发展的“ 拐点”?舞台艺术滑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剧场演出的萎缩,要繁荣舞台艺术,艺术家就要有把观众“演”回到剧场的艺术能量。我们应该从周立波的成功经验中找到这种艺术自信。(记者 汪秋萍)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