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王飞雁]记者在基层:因为有爱方能坚守的非遗传承人

[王飞雁]记者在基层:因为有爱方能坚守的非遗传承人

记者在基层:因为有爱方能坚守的非遗传承人
王飞雁


非遗传承人李金善示范剌皮子。



     走进盛锡福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怪味。离上班还有半小时,李金善和徒弟小宋已经来了,正在做开工前的准备。

  李师傅从一摞皮子里拣出一小块,放在操作台上,对记者说:“你先学剌皮子吧,剌不好一刀下去1000多元就没了,先拿废料练手。”

  他用模子比着在皮子背面画上线,然后左手按住皮子,右手持刀在皮子上划过,三下两下,剌出一片半圆形。记者照猫画虎地剌了一刀,很直。

  李师傅翻过皮子,用手指在毛上一捋,掉下一撮毛。“刀得平着,一边剌另一只手得拽起皮子,要不就会伤毛。”

  练了一会儿,觉得鼻子痒,越揉越痒。“痒痒吧,是毛屑进了鼻子,回家多吃点木耳。”李师傅说,制作一顶皮帽子,要经过挑皮、选料配活儿、吹风皮张、平皮、裁制、缝合等几十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有讲究。就拿“吹风皮张”来说,要用嘴吹去皮毛中的灰尘、浮毛,使毛根松散、直立。成年累月干这活儿,他没少吸进毛屑,听说黑木耳能清肺,他几十年一直吃木耳。

  “剌完皮子要把两片缝在一起,盛锡福全是纯手工缝制,一顶帽子要做一天。”李师傅说,虽然用缝皮机快,但是针脚大、不平整。

  “下一步是上胎定型,也就是给皮帽加内衬。”李师傅将纳好的里子套在木盔上,用钉子固定,再刷上糨糊,“以前讲究硬胎,刷两遍稠糨糊,烤得硬硬的,人站上去不能塌。但这些年顾客反映帽子太硬,卡耳朵不舒服。从去年起,盛锡福就不做硬胎了,糨糊只涂薄薄一层。”他用熨斗把糨糊烤干,放进烤箱,“等着吧,得烤两三个小时。

  “这是什么?真时尚!”一直闷头缝纫的徒弟小宋举起手里的皮子说,“师父每年都开发新技术、新款式,我缝的这个叫菠萝花,是新工艺。”

  闲聊中,得知小宋学习1年4个月还不能独立制作水貂皮帽子。“做皮帽有几十道工序,如果一天就能学会,就不是非遗了。配活儿要求毛的倒向一致,长短粗细密度一致,颜色软硬一致;剌皮子时顶刀、人字刀、月牙刀、鱼鳞刀等种种刀法千变万化、应用灵活;缝制时要求顶子圆,吃头均,缝头匀;蒙皮面要缝对缝,十字平;勾扇、翻帽、串口……各个工序复杂之极。小宋一口气说下来,”就拿你刚才学的顶刀来说,刀法不难,但是缝完之后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接头,这针法可不是一两天能练出来的。手针(手工缝皮)我就练了几个月,真的很难!

  盛锡福曾经登报招传承人,但是招来的陆陆续续都走了,只剩下小宋。成天跟脏臭的皮毛打交道,女孩子多半嫌脏,不愿意干,男孩学又难坐得住。曾经有硕士来应聘,但嫌收入低离开了。作为百年老店,传承人难寻一直困扰着盛锡福。

  “你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记者很好奇。

  “有爱。”小宋沉吟了一下,蹦出这个网络热词。他喜欢做皮帽,喜欢这个手艺。

  22岁的小宋是学计算机的,以前没接触过针线活。才来那段时间,他也觉得枯燥无味,但是自己琢磨出解决办法,把东西做漂亮,那种快乐就像费很大劲找到程序中的bug,很有挑战性、成就感。

  “也许,用高工资可以吸引年轻人来学,但百年老店的传承,需要真心喜欢这门手艺的人,奔着高薪来是干不长的。”热爱喜欢、肯吃苦,是李金善选徒弟的首要条件。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