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李静]“花儿”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李静]“花儿”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花儿”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发布日期:2011-07-12]

                                                                    李 静


  “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摘却难,搞不到手里是枉然。”这是一首在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民歌,曲调高亢、悠长,古时人们曾称其为“河州”,今天人们称其为“花儿”。2009年,花儿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把花儿这一民间艺术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文化部非遗司和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联近日在兰州共同主办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花儿保护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围绕花儿的保护与发展纷纷建言献策。

                                                                              发展花儿会

       花儿是在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地区广为传播的一种民歌艺术,因其词曲丰富、内容包罗万象而被誉为“西北之魂”“活着的诗经”,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心声,它能真实地展现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花儿这种靠口头传承的民歌正濒临消亡的险境。为了让花儿得到原汁原味的传承,与会专家建议目前首先要恢复、发展好花儿会的保护工作,为花儿的传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花儿是野曲,旧时在西北山野间几乎随处都能听到,但声势最大、容纳歌手最多、最有民俗特点的还是每年农历四月至六月间在西北各地举办的花儿会。花儿会多和当地的庙会同时举行,其主要内容便是唱花儿,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花儿会举办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唱家汇集在一起,或拦路对歌,或相坐而歌,连续数日昼夜不息。

       专家们说,花儿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原生态花儿与风花雪月无关,它敢说敢唱,没有粉饰和矫揉造作,是充满野性的艺术。保持其原生态,是我们在保护与传承花儿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雷侃说,花儿开在城市、开在舞台上固然很美,但盛开在原生态文化和自然环境中,它的美才会更自然、更具生命力。

       近年来为了发展地方旅游经济、推动花儿的传承与发展,在甘肃、青海等地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花儿会一届比一届火。据不完全统计,青海省至今仍在举行并有一定影响的花儿会就有30多处,且规模和人数都在扩展。但令人遗憾的是听者众、唱家少。

       专家们建议,政府在推动发展花儿会的同时,还要遵循“民间事民间办”的原则。花儿有其自身的传承规律,如果政府干预过多,客观上就会限制其自主传承,所以要意识到民众是花儿的创造者、传承者,各级政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尽力做一个让人满意的“管家”。

                                                                  保护民间歌手

       即兴是花儿最主要的特质之一,花儿的演唱一般都是歌手即兴的创作,这使得花儿曲调有较多的变化,因此也出现了十唱九不同的现象。民间歌手一代代地传承,是花儿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柯杨在研讨会上强调,要使花儿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就必须下大力气保护花儿的传承主体——民间歌手。

       据悉,随着老歌手的相继谢世,花儿的传承已出现危机,一些珍贵的花儿唱词和曲令正在悄然消失。为了加大对花儿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文化部已命名了一批花儿的国家级传承人,但在民间还生活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唱把式,他们的生活依然十分窘困。中国民协花儿专业委员会常委、甘肃省临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董克义说,保护好这些民间歌手、传承人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代做下去。要实施好这项工程,仅靠提高认识和采取一些应急措施是不够的,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做保障。因此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对这些歌手实施立法保护是当务之急。

       专家们认为,保护好民间歌手就意味着原生态的花儿得到了保护,否则无法杜绝一些伪花儿充斥舞台和电视屏幕的现象,如果任这些“文化内囊渐空,所剩不过外壳”的花儿大行其道,那么那些充满泥土气息、蕴含了巨大情感的花儿将会在未来的岁月里消逝。

                                                                     推广“校园花儿”

       为了不让花儿消逝,自花儿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甘肃、宁夏等地为了做好花儿的传承想了许多办法,其中通过“校园花儿”策略的实施,为花儿培养了许多后继人才。

      “校园花儿”是西北地区一些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与相关专家学者联合发起的一项工作。据宁夏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韩宏介绍,宁夏早在1990年就先后发行了两套共6本音乐乡土教材,其内容包括原生态的花儿和其他回族风格的舞蹈、音乐等。为了将“校园花儿”落到实处,在启动前宁夏就成立了“宁夏教育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筹备组,组织编写了《宁夏校园花儿》教程,并举办了音乐骨干教师“校园花儿”培训班。在随后的工作中,宁夏的许多市县还通过举行教育系统花儿演唱大赛,将“校园花儿”开展成效作为学校年终考核评价项目等方式,使花儿的教育教学活动得以稳步推进。

        韩宏说,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有许多文化界人士和管理部门对“校园花儿”的推广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偏执地认为花儿是情歌,不适于在校园推广。在无经费支持的情况下,许多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成效是显著的,许多孩子爱上了花儿、爱唱花儿,越是到一些乡村学校,这种感受会越深。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