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传承民俗文化 年轻人不该缺位

传承民俗文化 年轻人不该缺位

                                    传承民俗文化 年轻人不该缺位
                                                     2010年04月16日 来源:人民网

  “咚咚咣——咚咚咣——”伴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声,头戴大头娃娃面具、身着戏服、脚系响铃的演员们翩翩起舞,动作幽默诙谐,古朴憨厚……这是记者近日在善卷洞风景区看到的民俗文艺表演《男欢女嬉》。为了以良好的状态走进世博,演员们正在紧张排练中。

  排练间隙,摘下面具,记者惊讶地发现,演员们竟然都是“奶奶辈”的。这支来自张渚镇的文艺表演队平均年龄超过50岁,年龄最大的退休教师陈静梅已经65岁了。联想起之前数次采访马灯、花船、青狮等民俗文艺表演的经历,“意气风发”的演员们绝大多数不也是“爷爷辈”或“奶奶辈”的吗?这一方面反映了老年人老当益壮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部分优秀民俗文化面临着青黄不接、传承乏人的尴尬。

  众所周知,民俗文化是在一定地域文化环境、心理背景下创造、传承并逐渐演变沉淀下来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具有地方文化标本意义。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中,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兴未艾,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物力和财力,使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走在了全省前列。

  但是,在轰轰烈烈的保护、挖掘、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动中,年轻人缺位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现代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忽视,许多年轻人贴上时尚标签,不自觉地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尤其是在无法获得固定的经济支持、不具显著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民俗文化门类中,青年民间艺人急剧消失,继承主体集体出现老龄化倾向,一些珍贵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成为一种仪式化的文化商品,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民俗文化的传承,只有老年人的一腔热情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有识之士指出,我们要借专家之口、媒体的力量,向全社会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也可以定期举办专题性的民俗文化节、民俗文化采风展演等活动,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中扩大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我们更要尽快形成民俗文化资源保护体系、传承展示体系和产业运作体系,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为传承宜兴市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作者:晨雨)

  文章来源:宜兴日报

TOP